司馬光的故事不僅僅是砸缸,還有許多

2021-02-20 海藍網



由黃驊廣播電視臺策劃出品的國內首檔全媒體國學勵志脫口秀節目《谷園講通鑑》已於元月一日播出,第一期節目播出的內容是《跟司馬光學做人》。從司馬光19年孜孜不倦編著宏篇巨製《資治通鑑》,看出他做事的堅持與堅守,幼年時的砸缸故事,更看出他做人不但是智慧,更是有勇氣、有擔當。其實,歷史上的司馬光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事。

司馬光其人



司馬光(1019—1086)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鑑》書局所在地。這裡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範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範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後,便把《資治通鑑》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呂蒙正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了然。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鑑》,還有《通鑑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遊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訓儉示康》收入高中語文課本。

司馬光的故事之砸缸英雄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司馬光的故事之剝胡桃

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拿了一隻青胡桃,請他姐姐幫忙剝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沒有剝下皮,就生氣地走開了。

一會兒後,家裡的女傭過來,知道司馬光想吃胡桃,就舀來一碗開水,把青胡桃放進水裡。胡桃經開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剝下來了。司馬光的姐姐從裡屋出來,看見他在吃胡桃,就問胡桃皮是誰剝的。司馬光說:「當然是我剝的,我想了個辦法,用開水一泡,這皮就剝下來了。」

正在這時,司馬光的父親走進屋來,狠狠地訓斥說:「你這孩子,怎麼能說謊話!」原來,女傭替司馬光剝胡桃皮的情景,恰好被父親在窗外看得一清二楚。司馬光知道自己錯了,馬上低下了頭。從此,他牢記父親的教誨,老老實實做人,再也不撒謊了。這為他以後成為國家的重臣奠定了基礎。


司馬光的故事之制警枕


司馬光退居洛陽的時候,著手寫《資治通鑑》,他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警枕」,意在時刻警惕自己不要貪睡。頭枕在這樣一塊圓木頭上,進人夢鄉後,身子只要稍微一動,「警枕」就會滾動,將自己驚醒。驚醒後的司馬光立即起床,繼續握筆寫書。





司馬光的故事之賣馬


司馬光在年老的時候,日子過得比較緊。有一次,家裡沒有錢用,他吩咐一位老兵把他相伴多年的坐騎——一匹老馬牽到市場上賣掉。老兵臨走時,司馬光叮嚀道:「這匹馬曾犯有肺病,要是有人買馬,你要據實告訴人家。」老兵私下笑他迂腐,卻不能理解他對人誠實的用心。司馬光竟然如此真誠,這在一般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司馬光的故事之恭敬兄長

司馬光的哥哥司馬旦八十歲左右時,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了,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僕人代勞,都親自操持。侍奉兄長就如同侍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良,需要少吃多餐。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司馬光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啥?」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著兄長的背,並關切地問道:「衣服嫌薄嗎?會不會冷?」日日與兄長相伴噓寒問暖,這是何等的溫馨感人!

諺語說:「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司馬光將兄弟間真摯的友愛做到了極致,傳為古今的美談。

透過司馬光的四則小故事,我們從中可以窺知到他的品德、學識、涵養的無懈可擊,緣自他的孝順、友愛、忠誠,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司馬光從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形成了「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的本性。

編輯:小西姐(微信號:linxifeimeng)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如果去網上搜索的話,很多網文說上官尚光也是北宋宰相。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據考古發現,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馬巷南宋製藥作坊舊址出土的水缸,口徑為1米,深為0.8米;而宋代陶瓷窯址出土的水缸口徑普遍在50釐米左右,高度也在50釐米左右。
  • 說起司馬光砸缸大家都知道,但是背後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下面四叔就講講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解析為什麼這個故事傳播得人人皆知,他救出來的小孩到底是誰?為什麼老師從來都不介紹他?
  • 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文丨曹鏡明題丨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為啥知者甚少?司馬光砸缸:憑什麼司馬光流傳千古,那個小孩的感恩之舉,少有人知?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這就是歷史所特有的偏見,對待普通人太過無情,寧可在「司馬光砸缸」的原文中,佔用大量篇幅,來描繪司馬光如何聰明機智,喜歡閱讀、學習《春秋》一書,也不對被救者是如何報答司馬光的行為,進行記述。
  • 當司馬光砸缸遇上槓精
    人命關天,正經點,是司馬光砸缸。這一公案,出自《宋史》卷之一二五《司馬光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誰?後來混得怎麼樣?我們需要後續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許多人銘記於心,他的機智果敢和臨危不亂的作風被寫進了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或許是這個故事太有震撼力,導致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司馬光的身上,以至於這麼多年來很少人會問,那個被司馬光救下來的小孩是誰?這件事的經過和結果又是如何的?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被救的人是誰?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學生時代,想必大部分人都學習過一篇課文叫做《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可是在這篇課文中,大篇幅都是在將司馬光的救人過程,對於司馬光所救之人是誰隻字未提,那麼,司馬光砸缸救的是誰呢?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司馬光砸缸為何人盡皆知?成為「網紅」背後,是司馬池在「操刀」
    很多人不知道北宋興也司馬光亡也司馬光,更不知道這人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倒是對其砸缸的事樂此不疲,這件事不僅影響了一代小學生的課後作業,對於司馬光同樣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才被史書記住,關於砸缸故事的含義,你是否有真正的品讀過。
  • 在司馬光砸缸的背後,小孩子之間的事為何流傳這麼廣?
    小時候我們會被灌輸一些國學經典,其中不乏一些宣揚我們國家傳統美德的故事。其中司馬光砸缸就是一個人人口口相傳的故事。在這個事件裡面,主人公的智慧,勇敢,冷靜在和其他小朋友的對比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會被後人記住的一個原因。
  • 司馬光砸缸真相,流傳了千年的經典故事,竟是大臣拍馬屁杜撰的
    司馬光者,《資治通鑑》之作者也。據說此人十分了得,之所以能寫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皇巨著,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小時候砸缸。一天,司馬光帶著一群孩子偷偷地鑽進一老員外家的後花園玩耍,他們從來沒有來過這麼有趣的地方,玩得正高興的時候,一個孩子不小心把一口盛水的大缸打裂,缸裡的水開始洩漏,闖了禍的孩子嚇得哭起來。大家都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自上古時期開始,民間便流傳下來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著名的則有: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精忠報國等等。今日,筆者要來說一說歷史上的另一個有名的故事:司馬光砸缸。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人。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我國歷史上第一步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便是由他主持編纂的。
  • 思想者|姜鵬:司馬光砸缸是假的,但為何這個故事值得講?
    為什麼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我們經常講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這個歷史故事,它有可能是假的?這就是思想的來源,你要敢於去質疑,不要輕易接受別人告訴你的任何一件事情。所有珍貴的思想,首先都來自質疑,這就是人文學科給予大家非常寶貴的一條經驗。
  • 砸缸少年司馬光?點秋香的唐伯虎?這就是中國歷史了嗎?
    當年春晚,趙麗蓉老師有個老梗,盡人皆知,曰:「司馬光砸缸!」仔細想想,還真是:現在說及司馬光,大家先想到的,是他老人家砸缸。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算是如今孩子們的啟蒙故事之一。其實小時候我總是會把砸缸的司馬光,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司馬昭搞混,還很奇怪這個司馬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有勇有謀敢砸缸救人,長大了反而學壞了。
  • 從鑿壁偷光到司馬光砸缸,細說傳統歷史故事主角的生平
    回首幾千多年的中國古代歷史,有許多勵志故事生生不息,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但是,你知道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嗎?他們取得怎樣的成就,又擁有怎樣的結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快歷史第七期,共同認識傳統故事的主角。
  • 司馬光砸缸世人皆知,但為何無人知道他救的誰?真相老師不願意說
    司馬光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人,因對歷史和文學的貢獻與司馬遷並稱為"史界兩司馬"。他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從大臣到宰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知道他的。經過幾千年的交流和解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歷史的波濤中不斷更新。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誰,後續為何老師不說?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人盡皆知,後世司馬光因為砸缸而出名,他年少時陪朋友遊玩,在朋友不慎掉入裝滿水的大缸裡時,當時還是個小朋友的落水者第一次落水,還很新奇,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甚至還在水裡撲騰兩下覺得很愉快。
  • 小時候都學過司馬光砸缸!可你知道被救出來的小孩兒是誰嗎?
    在小學課本上,我們就聽說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當時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在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小孩掉進了水缸,這時候其他的孩子都嚇的不知所措,司馬光卻非常淡定,然後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搬起了一塊石頭,朝大缸猛烈砸去,結果大缸被石頭砸破,而掉進缸裡的小孩兒也因此而得救。就這樣,小司馬光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神童」。
  • 司馬光砸缸,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未提起
    另外一個熟知司馬光的故事應該就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了。在故事中,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在一起玩,其中有個小孩不慎掉進水缸中,那時候的的水缸多是為了防火,下雨的時候接雨水裝滿的,平時沒人會在意它,只有發生火災時,大家才會來找水救火。救火可不是三盆兩桶的水就可以處理的事情,可想而知,水缸的容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