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姜鵬:司馬光砸缸是假的,但為何這個故事值得講?

2020-12-24 上觀

【編者按】《資治通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史學經典。但你是否知道,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其實記載了一些「並不真實」、甚至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歷史故事。這樣一個受人尊敬的歷史學家,為什麼要寫「不真實」的歷史?他有什麼特殊的用意?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是研究《資治通鑑》的專家,在他看來,司馬光寫史書時對故事的取捨,啟發我們學會在真、善、美之間尋求一個平衡。以下是他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上的演講


我們這個系列講座的名稱是「思想點亮未來」,思想如何去點亮未來,靠什麼培養思想,大家思考過這些問題嗎?

人們常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能啟迪智慧。今人學習歷史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史學經典。史學經典汗牛充棟,怎樣讀才是正確的?今天的演講,我就圍繞這一點和大家作一下分享和交流。

為什麼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

我們經常講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這個歷史故事,它有可能是假的?這就是思想的來源,你要敢於去質疑,不要輕易接受別人告訴你的任何一件事情。所有珍貴的思想,首先都來自質疑,這就是人文學科給予大家非常寶貴的一條經驗。

那麼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為什麼說不可能是真的,一定是後人編出來的呢?因為在司馬光生活的宋代,根本就沒有這麼大圓口的缸。宋朝的缸,專有名詞叫甕,它是小口的,小朋友應該是掉不下去的。這麼大圓口的缸,根據技術考古研究,應該是到元代以後才出現的。這裡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大家看歷史,千萬不要用我們今人的生活經驗,去猜想或假設古人的生活環境。每個物件,它在我們生活當中生根,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都有一個歷史的過程。我們今天看上去極其平常的事情,在古人那裡可能是沒有的。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看一個清代的宮廷劇,裡面的人在吃蘋果,這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今天吃的蘋果,是1871年一位美國長老會的傳教士,把種子帶到中國進行種植的。為什麼煙臺的蘋果特別有名呢?就是因為那位傳教士是在山東登陸的。又比如說你們現在坐著的這樣一種姿態,不是我們中國古人一直就有的。高桌高椅,不是我們漢人的文明,是遊牧民族帶進來的,唐代後期在生活起居當中開始出現,南宋以後才普及。而且南宋以後很多家具仍然是很低的,到明代人用的家具,才是今天的高度。

但如果這個電視劇裡面,漢武帝在喝葡萄酒,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我告訴你,這個事情有可能是真的。因為,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很大一片區域就在今天的新疆,那裡有很多貴族、有錢人,事實上已經掌握了釀造葡萄酒的技術。所以通過跟西域的交流,把葡萄酒帶來給漢武帝喝,倒是有可能的。因此,我們要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各種各樣的問題,你要問清楚每件事情、每件物器的來龍去脈,而很多講故事的人,他可能沒有辦法照顧到這麼齊全的信息量。

回到司馬光砸缸。雖然這個故事是後人編的,但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意義。其實,故事裡的司馬光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善於逆向思維。什麼是逆向思維?就是跟別人反著想。我一上來就跟大家說,要善於質疑,要打破框架。不要覺得別人告訴你的就是對的,就馬上接受。這其實也是一種反常規的思維,是一種逆向思維。故事裡的缸就像是一個框架、規矩或障礙,你如果不打破這個規矩,就束手無策。但你要是有這個勇氣,拿起石頭把這個障礙打破,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因此,很多歷史故事,它不一定是真的。但即便這個故事不是真的,它卻有可能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平時經常說,大家要去勇敢地追求真、善、美。但真、善和美,並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完全重合。我們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中,未必能在同一時間、同一件事情上,把三者同時包含進來。當發生矛盾的時候,如何去取捨?不同的情況,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接下來,我還是以司馬光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

不信鬼神的司馬光,為什麼記載「鬼故事」?

司馬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一輩子中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資治通鑑》。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的史學著作,一共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鑑」四個字,其中「鑑」的本意是鏡子。以史為鏡,我們也可以叫作以史為鑑。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資治通鑑」的意思,就是把歷史當做一面鏡子,獲得治國理政的智慧。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初衷,也是為了讓歷史給未來提供借鑑,以迎來更好的政治。宋神宗為《資治通鑑》所作的序,概括起來就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一句話,以往事為鑑,有助於歸納、提煉治國的道理,這就是「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以提供治理經驗為目的,以政治家的眼光重新選擇、解釋歷史,這就是《資治通鑑》最大的特點,有別於以往的所有史學著作。

我們為什麼要通過歷史來看自己?因為很有可能我們不知道現在的行為是不是正確,所以要看看歷史上類似的事情,看他們做這個行為的時候,是怎麼決斷的,產生了什麼後果;我今天像他們這樣做的話,會不會也有同樣的後果。因此,看歷史的目的是要看自己。所有的歷史故事,都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現在,更好地把握未來。從這個意義去說,很多歷史學家講述的歷史可能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一定有它的價值在裡面。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是一位非常認真嚴肅的學者,但是在書中偶爾也會出現一些不那麼嚴肅的故事。我舉一個例子。

司馬光是不相信世界上有鬼的,因為他是一位純粹的儒家學者。《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鬼神,儒家學者的態度是存而不論。但是在《資治通鑑》裡面,出現過一個「鬼故事」。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司馬光不是不信鬼神嗎?他寫這樣的故事,還能稱得上是一個嚴肅的學者嗎?

先別急著下結論,我們先來看看這個「鬼故事」說的是什麼。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叫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後,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有很多軍隊發動叛亂,老百姓也武裝組織起來發動民間起義。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軍閥叫爾朱兆。爾朱兆掌握了朝廷大權以後,開始大規模地殺害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其中有一個貴族,即城陽王元徽。他為躲避爾朱兆的追殺,一直往南跑,跑到一個經過他的提拔當了大官的老部下家裡。那個老部下叫寇祖仁,寇祖仁家中還有三位刺史,都是這個王爺提拔起來的。城陽王對這個家族很有恩,但寇祖仁不僅僅是一個忘恩負義之輩,還是一個見財起意的小人。

城陽王元徽逃難的時候,隨身帶了一百斤黃金、五十匹馬,這在當時屬於巨額財富。寇祖仁看到這麼多錢,再加上這個王爺是被通緝的要犯,他就把城陽王給殺害了,並且把黃金和馬佔為己有。他還想得到更多的好處,就把王爺的首級砍下來送給爾朱兆,向他邀功。那天晚上,爾朱兆做了一個夢,夢見那個被殺害的王爺來託夢,對軍閥說:「老寇光把我的腦袋給你了嗎?我還有一大批財產留在他那兒,他沒有給你,這人太壞了,把不值錢的給你,值錢的自己私吞。我告訴你,我在他那兒一共留了兩百斤黃金,一百匹馬。」夢中的這個說法比實際的數字翻了一倍。第二天,爾朱兆找到寇祖仁說,我知道你還有東西藏著,趕緊交出來。寇祖仁心想既然他知道了,就不要跟他硬抵賴了,他把一百斤黃金和五十匹馬乖乖地獻出來。爾朱兆大怒,說你撒謊,還有一半沒給我。接下來,他把寇祖仁的家裡裡外外全部搜了個遍,最後把他家裡原有的30斤黃金和30匹馬搜出來,但加起來仍然不夠城陽王在夢中說到的數字。最後,爾朱兆就把寇祖仁吊在樹上活活打死了。

這是一個託夢報仇的故事,屬於典型的因果報應的故事,故事的用意在於希望人們多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司馬光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者,為什麼要講「鬼故事」?我剛才說,我們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當中,很多時候真實、善良和美好,不一定能同時包含。一個能夠把大家導向善的、把生活引向美好的故事,未必要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有很多歷史學家在講一個歷史故事的時候,最終的目的事實上是教育我們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要想方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再來討論真實。也就是說,正確的價值觀念比枯燥、無意義的真實更重要。當然,這並不是說真實不重要。但首先要有明確的、好的價值引導、價值立場,然後我們再來談真實,它才有意義。

為何要講「武氏女王代有天下」的故事?

《資治通鑑》中還有一個「怪力亂神」的故事。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整體上生活在唐朝,也一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周」。我為了講故事方便,還是說在唐朝。

唐朝第二個皇帝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我要說的故事就發生在李世民的時代。當時,民間出現一個謠言,說唐朝三代以後「武氏女王代有天下」。就是說唐朝的皇帝傳三代,就沒有了,有一個姓武的女皇帝要君臨天下了。李世民就很害怕,這個天下是他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他已經是第二位皇帝,按這個說法唐朝到他兒子就結束了。對於李世民來說,他無法接受,他要把她逮出來殺掉。

有一次,李世民請很多武將一起喝酒。唐朝的文人是很雅的,喝酒的時候可以賦詩、行酒令。但是武人不會寫詩,不會對對聯,怎麼辦?唐太宗想了一個辦法,他說你們每個人把自己的小名說一遍,講了讓大家哈哈一笑,我們今天就開心了。結果輪到一個武將,這個人叫李君羨。他就很不好意思,說我小時候叫五娘。你想想,他是一個將軍,或許還滿臉絡腮鬍子,小名卻叫五娘。這種反差實在太大,於是在場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可是李世民突然感覺到不對,因為他聯想到了前面的那個謠言「武氏女王代有天下」。李世民想,也許那個不是女人,但他身上某一種特點跟女性有聯繫。這個武將叫五娘,再加上他是大將軍,造反搶皇位前提就是要有軍隊。李世民越想越有可能,他再一查發現,這位將軍的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有一個武字。他是哪裡人?武連縣,有一個武字。他封什麼爵位?武安縣公,有一個武字。李世民覺得他雖然是個男的,但符合「武氏女王」的特徵,後來把他殺了。

當時唐太宗覺得大患已除,他找到身邊最重要的智囊李淳風,一個當時非常著名的佔星學家,請他看看自己的心頭大患有沒有除掉。結果李淳風一看天相,告訴他沒有除掉,李世民感到非常恐懼。他跟李淳風說,實在不行,我把所有有嫌疑的全部殺掉,一個不留,如何?李淳風說,千萬不要這樣,因為天命不可違逆,星相已經形成了,所以只能順勢而為。如果濫殺無辜,勢必會有更大的報應。後來,李世民沒有大開殺戒。

那這個故事,司馬光他信不信?這屬於典型的「怪力亂神」,他都是不相信的。而且這個故事一定是後人編的,因為後來研究語音學的專家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在普通話中,數字「五」跟武則天的「武」是同音字。但在唐朝的時候,這兩個字的讀音不一樣,數字「五」並不能聯想到武則天的「武」,這個故事是不成立的。那麼司馬光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他是想表達,李世民再厲害,也不能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濫殺無辜。濫殺無辜一定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懲罰。這就是告訴以後的帝王們,手握生殺大權,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殘害別人。儒家學者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間最大的美德是生,你要給人希望,給人生命的意義,給人以生的價值,而如果你這樣濫殺無辜的話,就不配成為一個政治領袖,不配坐在那個位置上。所以即便這個故事不真實,但司馬光認為它值得講,它對於以後的皇帝,對手握生殺大權的人來說有教育意義。

要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讀《資治通鑑》

最後,我想簡單講一下如何閱讀《資治通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資治通鑑》是一部重要著作,在幾萬冊的史學典籍中,如果要挑幾部最具代表性的,必有《資治通鑑》。但由於它篇幅巨大,從戰國三家分晉開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陳橋兵變,有1300多年歷史,共294卷篇幅,因此,一般讀者想把握其中的精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然而,對於《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所以怎麼讀,很關鍵。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談的就是怎麼讀《資治通鑑》。以往大概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這樣讀《資治通鑑》,除了了解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這當然是《資治通鑑》最簡單的讀法。第二種讀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讀者的讀法,就是通讀《資治通鑑》,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歷史。但是,這樣一頁頁往下翻,即便能堅持一天讀一卷,讀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由於時間拉得太長,閱讀的效果不會太好,往往看完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第三種讀法,就是通過讀《資治通鑑》來做研究。這是專家們的事情,和多數普通讀者沒太大關係。我提出,要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我們今天給他的頭銜是歷史學家,而回到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政治家。司馬光可以說是北宋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他都參與。比如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領袖就是司馬光。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司馬光就寫過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會危機,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張。司馬光所反對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變法的策略與具體內容。反對失敗後,司馬光離開京城開封,來到洛陽,一住就是15年,而這15年就是《資治通鑑》完成的重要時期。一位對時事有著深切觀察和思考的政治家,在編修歷史的時候,難道會像普通歷史教師那樣僅僅講述歷史嗎?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資治通鑑》裡面很多看似講不通的地方,其實有它的深意。很多看似是漏洞和不能明白的地方,如果你用思想史的方法來讀,就會發現,這些表象上的「錯誤」其實背後有它的思想背景,是經過司馬光深思熟慮的。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面講了很多故事,不同的故事會有不同的指向。但我覺得有一點貫穿了整本書,那就是他試圖告訴我們,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不要光想著求真,要求得三者的平衡。這也正是我今天的演講所要表達的一個主要意思。我為什麼特別要提醒大家這一點?因為在我看來,今天的科學教育,特別注重對大家求真的訓練,這點沒有錯。但我們今天的教育,在幫助大家、引導大家走上求真道路的時候,非常忽略對於求善和求美的教育,所以就導致很多缺失。我們看到今天這個社會上,很多成年人缺乏一種人文關懷。所謂缺乏人文關懷,就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缺乏一顆善良的心靈,沒有在真、善、美之間求得一個平衡。這是我們人文學科,是歷史學、文學、藝術著重要帶給大家的。希望大家以後能夠在求真知、求善良、求美好的道路上,取得一種平衡。

整理人王珍 周丹旎


【思想者小傳】

姜鵬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中國史學史、思想史。曾在央視十套百家講壇欄目主講《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一個傀儡的力量:漢獻帝》系列,《姜鵬品讀〈資治通鑑〉》系列。代表作品有《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姜鵬品讀〈資治通鑑〉》《德政之要——〈資治通鑑〉中的智慧》《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如果去網上搜索的話,很多網文說上官尚光也是北宋宰相。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算是如今孩子們的啟蒙故事之一。其實小時候我總是會把砸缸的司馬光,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司馬昭搞混,還很奇怪這個司馬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有勇有謀敢砸缸救人,長大了反而學壞了。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這就是歷史所特有的偏見,對待普通人太過無情,寧可在「司馬光砸缸」的原文中,佔用大量篇幅,來描繪司馬光如何聰明機智,喜歡閱讀、學習《春秋》一書,也不對被救者是如何報答司馬光的行為,進行記述。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眾所周知,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同時也是世界民族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在司馬光砸缸的背後,小孩子之間的事為何流傳這麼廣?
    小時候我們會被灌輸一些國學經典,其中不乏一些宣揚我們國家傳統美德的故事。其中司馬光砸缸就是一個人人口口相傳的故事。在這個事件裡面,主人公的智慧,勇敢,冷靜在和其他小朋友的對比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會被後人記住的一個原因。
  • 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司馬光砸缸為何人盡皆知?成為「網紅」背後,是司馬池在「操刀」
    很多人不知道北宋興也司馬光亡也司馬光,更不知道這人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倒是對其砸缸的事樂此不疲,這件事不僅影響了一代小學生的課後作業,對於司馬光同樣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才被史書記住,關於砸缸故事的含義,你是否有真正的品讀過。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據考古發現,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馬巷南宋製藥作坊舊址出土的水缸,口徑為1米,深為0.8米;而宋代陶瓷窯址出土的水缸口徑普遍在50釐米左右,高度也在50釐米左右。
  • 當司馬光砸缸遇上槓精
    人命關天,正經點,是司馬光砸缸。這一公案,出自《宋史》卷之一二五《司馬光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
  • 司馬光的故事不僅僅是砸缸,還有許多
    從司馬光19年孜孜不倦編著宏篇巨製《資治通鑑》,看出他做事的堅持與堅守,幼年時的砸缸故事,更看出他做人不但是智慧,更是有勇氣、有擔當。其實,歷史上的司馬光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事。司馬光其人《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誰?後來混得怎麼樣?我們需要後續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許多人銘記於心,他的機智果敢和臨危不亂的作風被寫進了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或許是這個故事太有震撼力,導致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司馬光的身上,以至於這麼多年來很少人會問,那個被司馬光救下來的小孩是誰?這件事的經過和結果又是如何的?
  • 司馬光砸缸真相,流傳了千年的經典故事,竟是大臣拍馬屁杜撰的
    司馬光者,《資治通鑑》之作者也。據說此人十分了得,之所以能寫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皇巨著,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小時候砸缸。一天,司馬光帶著一群孩子偷偷地鑽進一老員外家的後花園玩耍,他們從來沒有來過這麼有趣的地方,玩得正高興的時候,一個孩子不小心把一口盛水的大缸打裂,缸裡的水開始洩漏,闖了禍的孩子嚇得哭起來。大家都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
  • 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時,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不介紹他
    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說起來關於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這個問題,還曾有過一番辯論,最終得出結論,砸的不是缸,是甕。說來說去,還不都是裝水的大水缸嗎?只是規格不同的區別。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被救的人是誰?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學生時代,想必大部分人都學習過一篇課文叫做《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可是在這篇課文中,大篇幅都是在將司馬光的救人過程,對於司馬光所救之人是誰隻字未提,那麼,司馬光砸缸救的是誰呢?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誰,後續為何老師不說?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人盡皆知,後世司馬光因為砸缸而出名,他年少時陪朋友遊玩,在朋友不慎掉入裝滿水的大缸裡時,當時還是個小朋友的落水者第一次落水,還很新奇,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甚至還在水裡撲騰兩下覺得很愉快。
  • 司馬光砸缸世人皆知,但為何無人知道他救的誰?真相老師不願意說
    司馬光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人,因對歷史和文學的貢獻與司馬遷並稱為"史界兩司馬"。他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從大臣到宰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知道他的。經過幾千年的交流和解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歷史的波濤中不斷更新。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應該叫司馬光砸甕,在這個故事的原文裡是可以看到的,司馬光和幾個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孩很調皮爬到甕上去了,結果一不小心失足掉到大甕裡了。
  • 砸缸少年司馬光?點秋香的唐伯虎?這就是中國歷史了嗎?
    當年春晚,趙麗蓉老師有個老梗,盡人皆知,曰:「司馬光砸缸!」仔細想想,還真是:現在說及司馬光,大家先想到的,是他老人家砸缸。
  • 說起司馬光砸缸大家都知道,但是背後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下面四叔就講講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解析為什麼這個故事傳播得人人皆知,他救出來的小孩到底是誰?為什麼老師從來都不介紹他?
  • 小時候都學過司馬光砸缸!可你知道被救出來的小孩兒是誰嗎?
    在小學課本上,我們就聽說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當時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在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小孩掉進了水缸,這時候其他的孩子都嚇的不知所措,司馬光卻非常淡定,然後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搬起了一塊石頭,朝大缸猛烈砸去,結果大缸被石頭砸破,而掉進缸裡的小孩兒也因此而得救。就這樣,小司馬光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