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國的歷史書籍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從野史到正史,從私人修史到官修史書,使我國的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自成體系,並得以保存。
對於歷史的重視,是我們民族對文化傳承的態度。使我們民族將人性的光輝發揚光大,將人性的鄙陋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所以說我國的的歷史是一把衡量正義與邪惡的標尺。
但是很多人對待歷史的出發點卻有不同,有的能從歷史中的得到很深刻的反思,受益匪淺。有的也是迷亂於歷史,被歷史所困惑。為什麼這麼說呢?最近有期電視節目就談論到宋代司馬光砸缸的歷史典故。可以說這個典故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但是節目當中就有人對這個歷史典故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說司馬光砸缸是史學家杜撰出來的,更本是不可能發生的,真的是這樣嗎?原來這個人之所以懷疑這個歷史典故是因為在宋朝是沒有燒制瓷缸的工藝,而能夠燒制出缸這個器皿還是在元代,所以元代才有了缸的概念,而宋史恰恰是在元代完成修繕的。所以有人懷疑是元朝史官用元朝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去推斷前朝的歷史,所以歷史的真實性有待考究。而元朝史書記載司馬光砸缸的事件發生根據史料推斷已經相差300年間的時間。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推斷清朝的歷史一樣,很難說清楚當時一些具體的事件。通過這樣一個推論,質疑司馬光砸缸事件的真實性是非常科學性的論證。
但是話說回來了,我們學習研究歷史僅僅是為了考究歷史的真實性嗎?然後去質疑我們民族文化建立在虛假歷史之上嗎?我想絕對不是這樣的,歷史其實一種道德文化的認同,是歷代仁人志士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集中提現。是把我們歷史各朝代總結出的前朝得失經驗總結出來,然後注入歷史書籍當中,來警示當下或者後人。
在我們今天看來,歷史典故的真實性已經不是第一位,但是歷史典故所傳遞的價值觀才是最重要的。司馬光砸缸這個典故或許有待考究,但是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價值卻是不容質疑的。希望所有人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用全方位的知覺去感知!
歡迎大家進行評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