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沒看夠?這還有10部經典電影帶你入坑科幻世界

2021-03-02 軍武大本營

《流浪地球》目前已收穫了46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堪稱是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也不為過,不少朋友因它而想要入坑科幻電影,卻又不知從何看起。軍武菌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10部不容錯過的科幻佳作。

可能只有很少的人記得或知道《回到未來》這一系列電影,其實也難怪,畢竟最後一部《回到未來》電影的上映時間是1990年,距今已經有29年的時間了,但無論經過了多長時間,《回到未來》系列仍然是科幻電影史中的經典佳作。

《回到未來》系列共有三部,分別上映於1985年,1989年和1990年。從劇情設定上看,三部電影既有劇情關聯,又互相獨立,每一部都講述了主人公馬丁的穿越冒險故事。

劇情主線雖然相對簡單,但故事中的一些劇情設定卻非常有創造性,甚至如同預言一樣描述了世界的發展和變化。比如在《回到未來2》中有一款可以自己繫鞋帶的鞋子,在電影上映的22年後,NIKE公司就真的把這雙鞋子給做出來了。

同樣出自《回到未來2》的還有懸浮式滑板,從使用效果上來看應該是使用了磁懸浮技術,但從目前磁懸浮技術的真實發展來看,想要做出不受任何限制的懸浮滑板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才可能實現。

3D全息投影也是目前已經可以實現的技術,只不過和電影中所展現的效果相比,還有更多可以發展的空間。

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電影中的特效比較粗糙,故事也很簡單,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回到未來》以極大的腦洞為人們展現了未來的樣子。

同時在故事劇情中,更以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了時空旅行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出現的災難性後果,講述了關於時間連續性方面的物理知識,絕對是不能錯過的經典科幻電影佳作。

黑白電影早已不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但《月球旅行記》這部黑白電影卻不能不提,因為它拍攝於1902年,是公認的「史上第一部科幻片」。1902年是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清朝的光緒皇帝還健在呢。

《月球旅行記》取材於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小說《第一個到達月球上的人》,講述了一群科學家登陸月球,並在月球上完成探險後凱旋歸來的故事。其中令人較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群科學家們登陸月球的方式:坐在特製的炮彈裡,用大炮發射到月球。

這樣的構想雖然荒誕,但卻幾乎可以說預言了現代的航天方式,現代的航天技術是用運載火箭將衛星或太空艙發射出地球。而從某種角度來講,火箭其實就是一種更高級的炮彈,所以說現代的航空航天事業,其實是印證了電影中那天馬行空般想像的可行性。

同時電影中的登月行為也在1969年由美國太空人完成,只不過當人類登上月球之後,並沒有遇到電影中那些像皮皮蝦一樣的外星人。

科技的發展似乎永遠無法追上人類的想像力,比如人類這幾十年來對宇宙的探索幾乎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但在這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中,人類卻已經可以駕駛飛船向木星進發了。

《2001:太空漫遊》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電影主要講述了人類在2001年進行太空探索的故事。劇情中不但腦補了大量如今看來都很尖端的科技理念,更通過實景和特效相結合,展現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全新方式,像是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

或是車輪形狀,但功能十分完備的超大型空間站:

太空人的裝束、飛船的內部構造,與現在的設計可以說是非常接近的。

還有現代科技尚不具備的高級人工智慧系統:

同時電影中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畫面,就是當主角穿越時空隧道時,各種異樣且炫麗的色彩從兩旁飛馳而過,用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展現了時空穿越的過程,而這種方式也幾乎成為了時空穿越的一種默認方式。

2019年已經進入了第三個月份,雖然還不知道今年還會發生什麼,但肯定不會變成《銀翼殺手》中描述的那個2019。

《銀翼殺手》上映於1982年,電影以2019年的洛杉磯為背景(沒錯,就是今年),展示了各種未來科技和一個帶有典型的賽博朋克風格的人類社會。片中構建的世界科技極為發達,城市中遍布摩天大樓,樓體上能顯示出巨幅影像,汽車也告別了四個輪子,開始在空中穿行。

同時電影中的世界還出現了與真人無異的「複製人」,比現在的克隆技術更加強大,但也更危險。

《星際迷航》是世界最知名的科幻系列之一,除了有13部電影之外,還有6部電視劇及1部動畫,而所有的作品展示出的核心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類對太空無盡的探索。

電影中的人類已經擺脫了地球的限制,可以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中的諸多星球進行探索,並且和外星人有著極為深入的接觸。

同時《星際迷航》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電影並沒有憑空構想出太空旅行的方式,而是在真實的物理學基礎上,提出了「曲速」引擎,讓人類的太空旅行在理論上得以實現。而且隨著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深入,各國的航天機構也開始著手研究「曲速」引擎的可行性,雖然目前毫無進展,但未來說不定就真的做出來了呢?

太空科幻片中另一部不可不提的當然就是《星球大戰》系列,不過和《星際迷航》相比,《星球大戰》更注重對星際戰爭的展現。

《星球大戰》主要講述了銀河共和國和反抗軍之間的戰爭故事,期間各種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比如備受科幻迷喜歡的雷射劍:

身軀龐大且極具冰冷質感的帝國ATAT步行機甲:

雷射槍雖然是現在各國都在研究的高科技武器,但在《星球大戰》的世界裡卻是最常見、最普通的。

各種飛船戰艦更是不用多說,無論是「千年隼號」還是「X翼」戰鬥機,都是所有太空科幻電影中最獨特的存在。

科技的極度發達就少不了機器人的存在,以C-3PO和R2-D2為代表的智慧機器人,就像是電影對人工智慧終極形態的預言。

電影中的世界設定是以整個銀河係為基礎的,因此電影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宇宙人,有的全身長毛,有的則像是一條蟲子。

著名的猶達大師更是和傳說中的哥布林差不多,而這些看似奇怪的外星人則展現出生命的無數種可能。

大多數太空科幻電影都有著緊張刺激的劇情和華麗的特效,比如上邊提到的《星際穿越》系列和《星球大戰》系列,但《星際穿越》卻正好相反,看似是一個太空冒險故事,可實際上電影本身更像是一本物理學教科書。

《星際穿越》主要講述了在地球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美國宇航局NASA派出了一支由四人組成的探險隊,通過穿越蟲洞尋找宜居星球的故事。電影中涉及到諸多硬核的物理學知識,比如在《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中都有提及到的「引力彈弓」:

蟲洞從來都是天文學及物理家們最重要的研究對象,它決定了人類是否能達到更深更遠的太空,但人類目前並沒有尋找到一個真實可見的蟲洞,甚至不知道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而在電影則展現了一個球體的蟲洞。

通常人們認為蟲洞僅僅是一個連接了不同時空的圓形出入口,然而那只是一種方便進行理論解釋的圖形演示,電影利用維度空間概念,解釋了為什麼蟲洞是一個球體,將物理理論轉變成了真實存在。

穿越蟲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蟲洞有著強大的引力,其內部甚至可以將空間扭曲。即使是在蟲洞的外部,臨近的星球上也會因收到引力影響而出現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時間膨脹」。

有蟲洞當然就會有奇點,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

對普通人來說,蟲洞和《相對論》已經足夠深奧的,但電影中最難理解的其實是關於多維度空間的描述。維度是一個空間概念,不同的維度代表著不同的空間,比如一維空間指的是直線,二維空間指的是平面,三維空間指的是立體空間,四維則是在三維空間的基礎上再加上時間,並不是單純的時間,本質上是無數個三維空間。

高維度空間不但已經超過了人類的認知水平,就連運行方式也與常識完全不同,在高維度空間內可以看到不同時間上的三維空間,但空間不可打破,不存在所謂的時空穿越,只有通過引力才可以傳導。而三維空間內的所有存在都受到了力場的無形影響,仿佛被拴上了無數根絲線。

除了這些晦澀難懂的天體物理學之外,電影中也存在一些常識性的物理知識,比如「牛頓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可以說是完成了一次非常深度的物理學科普,而且在狂丸看來,電影最成功的地方,是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是科學的真諦。

時間穿越和機器人,這是所有科幻元素中最受歡迎的兩種,而《終結者》系列電影則恰好將這兩者融為一體。

《終結者》系列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未來世界,人工智慧系統「天網」開始大規模殺害人類,並試圖利用機器人殺手穿越回過去暗殺人類反抗軍領袖,電影的情節設定非常具有前瞻性,甚至連當下人們對AI技術的恐慌,也有電影帶來的一點影響。

電影中所描述的未來世界有著極強的機器人技術,其中以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型機器人為代表,不但擁有獨立的意識,而且全身鋼筋鐵骨,戰鬥力極其強悍。

而為這種超級機器人供能的,則是一塊小小的「氫電池」,和現在手機中的鋰電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終結者2》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更是刷新了人們對機器人形態的認知,不但可以任意改變自身形態,而且不怕任何攻擊,即使被打得千瘡百孔也能恢復如初。

人類發展機器人技術的目的,肯定不是像《終結者》世界中那樣用來消滅人類自己,未來最可能的狀態,應該是像《我,機器人》中描述的那樣,人類和機器人可以和諧共處。

《我,機器人》描述了2035年的未來世界,智慧機器人技術高度發達,量產型智慧機器人已經深入了人們的生活,開始承擔起陪伴、工作等各種輔助任務。

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汽車的發展,車內不但增加了自動駕駛系統,車輪更是進化了完全的球形,車體不動的狀態下仍然可以向任何方向進行移動,即使橫向平移也完全沒問題。

同樣獲得極大發展的還有機械義肢,結構更加複雜,功能更為完善,和人體本身的手臂幾乎沒有區別。

實際上無論是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或是機械義肢,電影中所展現的一切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最主流的研究項目,通過對科技的深入研究和發展,人類肯定可以得到更多的便捷,最終改變我們的生活。

世界著名的科幻作家有很多,但只有儒勒·凡爾納是每一位科幻迷都必須知道的,儒勒·凡爾納是19世紀的科幻小說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海底兩萬裡》則是儒勒·凡爾納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電影《海底兩萬裡》就改編自這部同名小說,影片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重新講述了海底冒險的故事。其實人類對於深海的了解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完整,在人類無法到達的大洋深處,仍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生物,而電影就是在這樣的未知中去幻想各種可能的存在。

原著中最著名的「鸚鵡螺」號潛水艇在電影中也有出現,不過與原著的描述相比,電影中的「鸚鵡螺」號更像一條海中的鋼鐵鯊魚。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海底兩萬裡》更多充滿了奇幻色彩,但原小說卻誕生於1870年,在當時的環境下,高科技的潛水艇、海底世界的瑰麗景象,都是對未來的無限幻想,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小說中描述的許多情節都已經成為了現實。

其實看過了大多數科幻電影後會發現,未來的世界大多被描述成了災難性的末日,比如《流浪地球》的太陽危機、《星際穿越》的地球惡化、《終結者》的人工智慧戰爭。

從電影角度來說,或許末日背景的設置是為了方便從劇情角度來推動故事,但從現實角度來看,科技的不斷發展一方面是為了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所以在科幻作品中設計的各種災難、問題,或許正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說不定未來50億年後,當太陽真的面臨氦閃時,人類真的就造出了行星發動機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狂丸科學(ID:kuangwanplay)作者:狂丸。只為每天給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識與內容,但不代表軍武完全認同此觀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影爺帶你看懂《流浪地球》
    電影《流浪地球》在大劉的原著的基礎上大膽的進行改編:在原著故事的大背景下,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所以你也甭擔心沒看過原著能不能看懂這個故事,因為電影可以說是小說的一個同人版本了。讓電影變的簡單易懂的同時,導演也沒有忘記保留原著小說中那些經典的科學幻想。不管你是不是科幻迷,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樂趣。
  • 《流浪地球》好看?這15部科幻電影更不能錯過!
    看完《流浪地球》,一定激起了你對科幻電影的回憶,也有許多人紛紛開始回刷科幻經典。那麼,你最不容錯過的科幻作品有哪些?《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太陽系已不宜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 《流浪地球》沒告訴你的是,在中國開發科幻IP有多難
    反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一個特例,其投資規模、製作量級,都是旗艦型項目的配置,之後有望上映的幾部科幻電影都很難與之相比。 《流浪地球》的口碑票房雙收,給中國科幻電影開了一個好頭,但並不代表中國科幻電影已經進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科幻IP孵化之難、科幻電影完片率之低,是中國科幻目前面臨的大難題。
  • 這6部經典科幻大片,視覺震撼科幻十足,每部都堪比《流浪地球》
    觀看好電影,享受好生活!小夥伴們,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六部經典科幻大片,影片科幻十足,視覺特效震撼,同時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也讓人觀影后有很多的思考與玩味,可以說每一部都堪比我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話不多說,一起看看吧!
  • 《流浪地球》:開啟國產科幻電影元年
    >導演郭帆揭秘《流浪地球》拍攝幕後 導演郭帆劇照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流浪地球》之前,導演郭帆執導過兩部電影,都與科幻無關。所以當人們知道他要來拍攝一部由劉慈欣小說改編的科幻大片時,質疑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郭帆導演近日接受新華網採訪,直言拍攝《流浪地球》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信任,「他們都在懷疑,憑什麼是你來做這件事?你有什麼能力?你需要去證明自己,獲得信任,那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 10部太空科幻電影,帶你領略宇宙的浩瀚與神秘
    本片讓我對電影產生敬畏之心。>和近幾年的幾部太空大片一比,簡直是反類型片,地球上沒女兒沒兒子沒未婚妻,鋪位裡沒照片沒童年回憶,連音樂都得聽別人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真正的太空魯賓遜故事,不僅是情節上複製了荒「星」求生,並且重現了魯賓遜式的精神:無牽無掛的一個人,不管怎樣得活下去7、異星覺醒
  • 《流浪地球》:不那麼「硬」的硬科幻電影
    較於往年「孫悟空」題材霸佔春節檔的情況不同,這兩部電影都帶有科幻元素。「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概念又被適時拿出來炒作一番。上映第一天,《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評分就達到8.4,票房超過2億。豆瓣上有評論:華語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硬科幻大片。
  • 《流浪地球》的背後,是那本陪伴你學生時代成長的《科幻世界》
    過年期間,上映電影超多。但刷爆你我朋友圈的,想必都是同一部電影:《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的科幻電影走向何方
    2019年春節,《流浪地球》橫空出世,46億,創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奇蹟。不少人將2019年稱為中國科幻元年,很快一股科幻熱在中國影視圈瀰漫。以科幻為名的項目越來越多,都夢想它可以成為第二個《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可能是國產電影史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大片」
    票房上,這類影片也很大程度得依靠有組織觀影或者贈票,比如組織中小學生、軍警消防官兵們包場去看……我小時候就在學校組織下看過好幾部,看完還得寫觀後感。另外,「科幻」題材,也是過去的國產大片不太敢碰的一個類型,在「廣電時代」以前,創作環境比較自由的九十年代,倒是出過一些小格局的科幻片,但那些也只是和「科幻」相關,和「大片」就不沾邊了。
  • 在三十八歲回憶十九那年,科幻世界帶給我的《流浪地球》
    為孩子們有限的精力是否放在無限的課本學習中去而嚴防死守的家長們不會允許你去讀一些閒書,科幻世界是不多的漏網之魚,他們以為我們看的是科學,其實我們看的是披著科學外衣的小說,當然這些小說不同於尋常,他們確實能夠打開眼界。
  • 聊聊流浪地球和科幻小說
    我曾設想和期望很久的散文寫法,可以在公號上寫給讀者看了。從初一到今天,朋友圈裡最大的熱點就是電影《流浪地球》。朋友們也分成三派。一派說「流浪地球拍得好極了」,好派;一派說「好個屁」,屁派;還有一派不說好壞,但也有自己的明確觀點——看個大片,過節開心開心 ,你們吵來吵去真是招人煩,算是逍遙派。
  • 《流浪地球2》能否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新高峰
    《流浪地球》第二季已官宣《流浪地球》要拍攝第二部,擬在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這一消息一發出便引得網友熱議,2020年還沒過去,這3年後的春節檔就預定上了。《流浪地球》第二季概念海報《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佳作《流浪地球》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於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
  • 《流浪地球》之後,科幻電影除了《三體》還有這些等待著上映!
    或許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但如果提名科幻電影的話,相信大家不會有其他異議。自《流浪地球》上映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就此被打開。雖然《上海堡壘》帶來了小意外,但是大家對科幻題材的熱忱並沒有因此熄滅。 郭帆更是憑藉《流浪地球》一片,拿下了第32屆金雞獎最佳影片,以及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可謂是大贏家。
  • 《流浪地球》之後,科幻電影除了《三體》還有這些等待著上映
    或許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但如果提名科幻電影的話,相信大家不會有其他異議。自《流浪地球》上映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就此被打開。雖然《上海堡壘》帶來了小意外,但是大家對科幻題材的熱忱並沒有因此熄滅。當然,從《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兩部作品中,均有觀眾提出演員的狀態會讓人出戲的問題。 事實上,這早已是導演們之間探討過的話題。張小北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脫敏」。
  • 《徵途》上映,流浪地球的後期團隊背鍋,網友:我天真地入坑了!
    當談到哪一部電影開啟了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裡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大家都會想到吳京的《流浪地球》,整個的特效場面,聲勢浩大,稱名當之無愧.最近在愛奇藝上映的《徵途》,也就是由《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製作,還沒有上映,就被宣傳得如火如荼。小編就是看抖音的時候入的坑!
  • 深觀察|從《流浪地球》看科幻電影的「硬核」在哪
    《流浪地球》劇照《流浪地球》上映後,好評和差評形成尖銳對立。無論是從科技角度,還是價值觀,抑或是專業編導,以及演員的表演和人設,都陷入了褒貶不一的評論混戰。本文無意介入這些爭議,僅談論科幻作品(小說、電影)的存在意義或者科幻作品刷存在感的理由。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抬頭,我們離美國科幻還有多遠?
    在這個假期裡,除了大年三十早上的《復聯4》預告,最讓院長激動的應該算是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了。眾所周知,科幻類電影一直是國產電影的一個短板,但國內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科幻類小說《三體》卻是世界級別。所以說問題不是沒有好本子,而是沒有好機會。這次大劉的《流浪地球》被改編為電影,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 《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裡程碑
    它的產業化程度在中國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可以載入中國電電影史電影!事實上,中國觀眾對這種硬科幻並不陌生,但在中國拍攝這種硬科幻作品卻沒有產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特的文化語境,也不相信中國人能夠拯救地球和世界。直到現在,一些導演終於做到了,他們做得非常好。他們為中國硬科幻小說樹立了很高的行業標杆。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中,他們可以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
  • 影評丨《流浪地球》國產科幻裡程碑
    長此以來,國內的科幻電影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電影霸佔,直到《流浪地球》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科幻作品的曙光。作品圍繞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整個人類走上了長達250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整部作品題材新穎、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