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節,《流浪地球》橫空出世,46億,創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奇蹟。不少人將2019年稱為中國科幻元年,很快一股科幻熱在中國影視圈瀰漫。
以科幻為名的項目越來越多,都夢想它可以成為第二個《流浪地球》。時隔兩年,《流浪地球2》已經被導演郭帆提上日程,而第二個《流浪地球》卻遲遲沒有出現……
科幻熱:政策、資本、大導演都來了…
2020年12月的南京牛首山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幻人」,這其中有韓松這樣的科幻作家,也有各種帶著作品來的科幻電影人。《流浪地球》給予中國電影的衝擊和改變依然在持續。
2019年11月首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舉辦,這也是國內首次舉辦的國際化科幻、影視和科技跨界活動,也是國內第一個以科幻為主題的電影主題活動平臺。在疫情影響全球電影產業和電影活動的大背景下,藍星球的科幻影片數量以及創投項目質量卻並未出現明顯下滑。
據悉,本屆科幻電影周共徵集到297部影片,來自德國、日本、波蘭、法國、丹麥、挪威等21個國家和地區。創投會共收集到152個項目。除此之外,本屆藍星球結還推出了48小時拍科幻短片極限賽,要求參賽團隊在12月1日至2日兩天完成科幻短片的創作、拍攝和製作,其中不乏參與《流浪地球》等重大科幻電影項目的團隊。
不僅僅在電影節,科幻熱早已在整個影視圈迅速蔓延。
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近日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並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有了政策與市場的表態,科幻被視為影視行業的新風口,資本與創作者都不想錯過。
雖然《流浪地球》後,《上海堡壘》的票房與輿論潰敗一度讓圍觀者看衰中國科幻,但創作者並未因此受到打擊,越來越多的人投向科幻作品創作,其中不乏國內頭部導演團隊。
憑藉「唐人街探案」系列受到認可的陳思誠新片同樣也瞄準了科幻,名為《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部科幻題材的教育片。據悉,"外太空"系列也是由三部作品組成,分別是《外太空的莫扎特》、《外太空的蕭邦》、《外太空的莫奈》。此前,陳思誠還拿下了劉慈欣高分作品《球狀閃電》的影視版權。
一直專注喜劇的開心麻花,也將電影場景搬上了「月球」。據中國青年報報導,12月7日科幻喜劇電影《獨行月球》正式開機並曝光了一張概念海報,宣布沈騰、馬麗領銜主演。這次《獨行月球》不僅延續了開心麻花一貫的爆笑風格,也將首次嘗試工業化的科幻電影製作,據片方透露稱,全片 90% 以上鏡頭涉及特效製作並由國內頂級特效團隊完成。
作為在爆款電影催化下迅速壯大的電影類型,科幻電影產業化不能單靠一部《流浪地球》來支撐,項目的數量也並不能代表整個產業的發展現狀。火熱的B面,還需更多冷靜的思考。
科幻電影產業化:先走得紮實,再放飛自我
《流浪地球》只是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的一個側面,甚至是一個很有「迷惑性」的側面。
根據《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有所增長。科幻閱讀除了傳統紙媒圖書之外,數字閱讀和有聲讀物也在穩步增長。科幻周邊產品逐漸產生,產值接近科幻圖書。
科幻影視雖然在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單部異軍突起有驚人增長的狀況下,整體還是比前一年有所下降。2019年,科幻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累計票房為195.11億,年度票房前10中有3部為科幻片,前20中則有8部,佔中國大陸院線全年總票房(642.66億)的30.36%。相比2018年累計209.05億的成績減少了約6.67%。
中國金牌策劃監製、中國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在藍星球產業論壇中指出,在這兩年科幻熱的影響下,不論是在科幻創投,還是在常規的電影創投中都會看到大量的科幻電影劇本,但是事實上大部分劇本質量堪憂。「其實是如果不用科幻電影劇本去衡量,而僅僅是用一個正常的電影去衡量,我這兩年接到的大量的劇本,就是好像一夜回到了十年前、十五年前,那時候中國的商業電影剛開始起步,連基本的劇作嘗識都沒有,連類型電影的概念都沒有。」
劇本質量問題折射出了創作者的焦躁與不安。
在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中場休息時,不少製片人和導演逮住機會就會圍在論壇嘉賓身邊介紹自己的項目,這其中有的項目號稱融合科幻、懸疑、青春等各種要素;也有的項目買下了圈內小有名氣的IP,但因資金問題遲遲沒有開機……
著名製片人葉寧對於這種情況表示擔憂,他認為對於中國如果從產業的賽道和產業的容量來說的話,現在必須非常認真腳踏實地地討論中國電影類型性。因為只有類型化才會帶出產業化的邏輯。但在他看來有些年輕人還需要把類型這一課認真地梳理,「根本的類型結構你掌握不好,會失控的,這是我特別擔心的東西,但是實際上(科幻)這個東西是需要特別紮實,才能放飛自我。」
科幻電影最基礎的要素是「科學性思維」,科幻電影專家、電影策劃嚴蓬在提到科幻行業人才的專業分布時表示,「國外的編劇不少是理工科出身的,比如《雷管》的導演、編劇什恩·卡魯斯,本科和碩士學習的專業都與拍攝電影的內容相關,所以作品就很硬核。而在中國,興許由於教育體系的設置問題,理科生在影視行業的佔比就會偏小。」
科學的邏輯、劇作的邏輯、產業的邏輯,科幻電影產業化絕不僅僅是一兩部爆款電影就能完成的任務,而是一項綜合邏輯下的長期戰略。
就像王紅衛所言:當你有一個idea,這是萬裡長徵第一步,後面還有九九八十一難,等你克服了,才能把這個項目拿出來給別人看。中國科幻電影需要的不止是一點激情和idea,後面還有不少需要扎紮實實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