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喧囂的春節檔落下帷幕,但「小破球」還在一路向前。
自2月5日於春節檔上映以來,《流浪地球》以開創中國科幻元年之勢一路高歌猛進。17日晚間,《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截至北京時間2月16日19點,影片在北美上映11天已攬獲382萬美元票房,刷新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也是在同一天,《流浪地球》亦憑藉38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超越了《紅海行動》36.51億人民幣總票房,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排行第二的影片,同時成為2019年首部全球票房破5億美元的電影。
捷報不斷,僅隔一天,據IMAX中國官方消息,電影《流浪地球》在內地602塊IMAX銀幕收穫總票房已超過3億(4370萬美元),這一成績超越了此前由《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保持的紀錄,刷新IMAX中國歷史最高票房。同時,《流浪地球》也成為內地首部單片IMAX票房破3億的影片。
近兩年,國內電影市場踩下油門,尤其是隨著《戰狼2》在全球範圍內的打響,華語片的海外發行市場也肉眼可見的有所提升,今年春節檔,作為在外媒眼中代表中國「加入太空競賽」的《流浪地球》,更是在上映前後引發國內外主流媒體的自發性關注與報導。
當「小破球」一路向前並成功「出海」,中國科幻電影也終於在世界科幻電影市場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帶著地球去流浪,《流浪地球》科幻外衣下的「中國心」
「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正如影片中MOSS的這句話,《流浪地球》貫穿始終的正是與理性所對抗的東方式情感邏輯。
當末日即將來臨,地球面臨危機,人類如何自處?在《流浪地球中》這一中國式科幻範例中,人類選擇了「帶著地球去流浪」。導演郭帆此前不止一次在採訪中表示,把地球推離太陽系背後其實有著很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對故土家園的深厚情感。
不同於許多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故事走向和價值觀,《流浪地球》體現的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東方式情感邏輯和價值觀。基於此,人類不會選擇離開家園而遷往遠方,更不會有所謂的外星殖民,而是以一種「背靠黃土面朝天」的家國情結為核心,選擇對家園和地球的保護,而非離開。
在帶著地球流浪的路上,為了故事情感更加飽滿,《流浪地球》將筆觸濃縮到一部分人類代表中。祖孫三代的精神繼承、毫無血緣卻與家人無二的人間大愛、眾志成城的跨國別互助……正是這樣的情感內核,讓《流浪地球》成為了實打實的「東方式科幻」。
當然,這種過於渲染情感的做法也給影片帶來了不少爭議。無論是「引力彈弓」的可操作性、空間站作為噴射火焰的助推器,還是韓朵朵「演講」環節的設定,都讓《流浪地球》缺少了一定的科學性,以及人物與故事的行為驅動力和飽滿度。但不能否認的是,饒是有諸多槽點在身,可這些不完美背後恰恰也是東方式感性邏輯,與好萊塢式理性邏輯的最大不同。
同時,拋開情感內核,《流浪地球》最吸引人的一點無疑是其科學元素。作為中國科幻的裡程碑,影片從前期概念、服裝道具、美術指導到後期大部分特效,基本都由國內的特效公司製作完成。據悉全片包括片中難度最高的特效鏡頭,國內特效公司的整體工作量在75%以上。這種由內而外的「中國化」,一方面出於製作經費的緊張,導演從一開始就決定將經費集中用於特效、道具上;另一方面,則更能代表國內電影工業的大跨步。
於中國影市而言,《流浪地球》無疑是科幻題材的拓荒者,於世界舞臺而言,中國科幻也終於躋身「太空角逐戰」。
《流浪地球》「出海」背後,中國科幻踏上「反向輸出」新徵程?
「沒有考慮任何國際市場,或者國際觀眾,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流浪地球》首映前,郭帆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的一番話還在耳邊,轉眼間,「小破球」卻已走出國門,踏上了徵服全球觀眾的道路。
放眼北美市場,2月5日,作為第一部登陸海外院線的中國科幻片,《流浪地球》登陸33家北美IMAX影院,與國內時間基本同步。據電影官方發布的《流浪地球》海外放映排片表顯示,美國共有21座城市的影院上線,全美共64家電影院播放。
從紐約、波士頓,到舊金山、多倫多,《流浪地球》全美首周票房位列13名,平均單場收入達到26333刀,高於周冠軍近4倍。北京時間2月16日19點,斬獲382萬美元票房的《流浪地球》正式登頂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榜,並刷新近五年中國電影票房Top5排名。
雖然相比國內的票房成績,382萬美元著實不算太高,但眾所周知,華語電影能在北美獲得一席之地已是不易,更何況還是對於中國本土市場都極為難得的科幻電影。所以《流浪地球》當前在海外取得的成績已足以令國人感到驕傲。
同時,拋開票房數字來看,影片在國內外市場的口碑表現也可圈可點。豆瓣評分7.9,好於86%的科幻片;IMDb評分7.8,留言區給出9分到10分滿分的觀眾大有人在;爛番茄指數雖未放出,但從現有評價來看,表現還算理想。
除了海外觀眾,媒體方面對《流浪地球》的看好也不吝筆墨。《銀幕混亂》:「《流浪地球》充滿擁有一系列的奇蹟:想像、靈感、執行到位且刺激。」《54disneyreviews網站》評價道:「如果對頂尖科幻大片有所偏愛,你會喜歡電《流浪地球》。也許你還能發現自己會為中國人拯救地球而歡呼。」 《福布斯》評價道:「如果好奇院線大片未來的樣子,那它值得一看。」當然,一部電影不可能只存在同一種聲音,例如《銀幕國際》便評價道:「在以虛誇、更偏向麥可·貝而非諾蘭的方式結束前,《流浪地球》很明顯地代表著中國科幻電影事業邁出了一大步,而非科幻電影這個類型本身。」
《銀幕國際》的評價似乎也可以道出《流浪地球》的本質:中國科幻電影。正如上文提到,影片從內容背景、情感邏輯、處事態度到故事內核,無一不是在圍繞中國本土科幻而展開,這一範疇的局限性也正如郭帆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的,《流浪地球》沒有考慮任何國際市場或者國際觀眾,更多是要先服務中國觀眾,「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做一個全球視角的電影。」當前在海外市場取得的成績和口碑,於《流浪地球》而言是意料之外,亦是錦上添花。
顯而易見的是,隨著國內電影市場與電影工業的崛起,華語電影這頭日漸覺醒的雄獅正在打破著國際市場的固有印象,而《流浪地球》的出現以及「反向輸出」成績又再次刷新了國際市場對中國電影的認知。但不能否認的是,無論是對於中國電影市場還是中國科幻而言,《流浪地球》都只是開始。
「Good luck with your space journey of the Wandering Earth. Good luck with the voyage of Chinese sci-fi films.」詹姆斯·卡梅隆對《流浪地球》的祝福,也正是大眾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希冀。而當下,這條探索宇宙的道路,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