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毫無疑問是近年來最為成功的國產電影之一,更是國產科幻電影的裡程碑,而它帶來的影響也在逐漸發酵。
流浪地球的意義是全方位的,而以劉啟/劉培強等人為代表的英雄角色更為國人帶來的中國超級英雄的曙光。
超級英雄,在以前我們只能通過歐美等國外影片看到,尤其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超級英雄的淵藪。像美國隊長、蝙蝠俠、超人、鋼鐵俠、綠巨人、X戰警等等,這些超級英雄曾經是很多人追慕的唯一來源。
然而,《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同樣可以擁有超級英雄。《流浪地球》的成功讓我們更堅信這一點,也帶來了諸多啟示。
不同於美國漫威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大多數是單打獨鬥的生猛高手,像鋼鐵俠,一副鋼鐵戰甲上天入地,美國隊長握有盾牌和高超的戰鬥技能,綠巨人則擁有伽馬能量。
超級英雄映射了社會的英雄情節。在北美大陸出現西方文明以來,短短三百年,美國的超級英雄更像開拓西部的牛仔,能量爆棚,但是總是勇武有餘,卻缺少人性化的一面。
在《流浪地球》中,劉啟是整個故事最為重要的角色,他卻只是一名學生。出於好奇,他要去看看已經因為地球逃逸而荒涼的陸地,而他和夥伴們所能夠做的卻極其有限。
不論是救援杭州地下城,還是去開啟蘇拉威西地球發動機,劉啟只是萬千救援大部隊的一員。中國的超級英雄是群像,劉啟只是其中的代表。
這也許是最大的不同。中國的歷史塑造,長達五千年。這樣厚重的歷史孕育了同樣深厚的英雄情節,不畏艱難,不言放棄。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構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救世英雄,而這正是中國超級英雄最大的不同。
在《流浪地球》中,劉啟被王磊以流浪地球法案強制徵召進救援小分隊。後來,在面對木星引力突然加強的危機中,劉啟與隊友一起實施了點燃木星拯救地球的方案。而劉啟父親劉培強則為拯救地球點燃木星而壯烈犧牲。
在危機中,中國超級英雄可以捨棄小我,成就大我。即便力有不逮,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中國超級英雄最為讓人感動的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而這種精神已經鐫刻在人們的心底,讓所有人感同身受。昔日人們以嶽飛,文天祥,于謙為傲,今日人們從這些中國超級英雄身上發現了同樣的精神,感受到了同樣的關懷。
《流浪地球》很溫暖,這是在美國漫威科幻電影中極為缺少的。我們不需要英雄們去國會橫加指責,也不需要英雄們毀滅一個城市換取功勞,更不需要英雄們為了一己私利知難而退。這樣的英雄,我們寧可不要。
超級英雄極具商業價值,以美國著名的漫威電影為例,其全球票房可以達到十幾億美元,席捲全球電影市場。
《流浪地球》票房則達到中國電影票房第二名,達到了46億元。因為其帶來的巨大影響,2019年也成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可見,不論在美國,還是中國,超級英雄電影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而隨著超級英雄電影的熱映,整個電影產業也被激活。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637億元人民幣,而美國的電影總票房則為113億美元(約合789億元人民幣),囊括全球票房冠亞軍。
電影產業的繁榮,培育了超級英雄電影的商業土壤,同樣也預示著更多的可能。
超級英雄不僅僅是電影角色,更是文化的較量。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寫道,二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文化的較量成為國家間競爭的主戰場。
超級英雄為美國人帶來的文化輸出和壟斷。好萊塢電影,佔據全球熒幕,將美國的影響力傳播到全世界。
我國是文化產品進口大國,其中包括大量的美國電影。文化大餐成為洋快餐,既沒有營養,也很難消化。
而隨著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信息碎片化,帶來了亞文化泛濫,文化認同感面臨危機。而喜聞樂見的超級英雄擔當文化圖騰,聚集人們的文化認知,增強文化凝聚力,最大可能求同存異,消除隔閡,增加共同語言。
就像美國早期超級英雄初代霹靂火,是一個生化人,在學會控制自己的能力後,在二戰期間,他加入美國隊長率領的同盟國超能力小隊侵襲者,並多次重創納粹空軍,為盟軍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這鼓舞了人們戰勝敵人的熱情和決心。
《流浪地球》同樣引起了全民熱議,在這背後,是人們深藏的英雄共識,這是潛伏在心底幾千年的英雄情感,在流浪地球誕生的一刻,再次噴薄而出,席捲世界。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日前表示,《流浪地球2》已經開始籌備,預計需要四年時間,目標是要超越第一部。
未來可期,希望中國電影人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超級英雄,和我們一起見證這個偉大的中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