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用兩個版面評《流浪地球》:體現中國電影文化自信

2021-01-17 觀察者網

2月21日,《人民日報》第12版上刊登題為《〈流浪地球〉,爆款如何打造》的文章,稱讚該片不僅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更是中國電影由高原向高峰邁進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充分體現出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當天《人民日報》第16版整版對《流浪地球》的研討會進行了摘編,選取6位專家的發言以饗讀者。編者表示,《流浪地球》僅僅是開始,未來中國文化必將為世界貢獻出更多奪目的光彩。

兩篇報導全文如下:

《流浪地球》,爆款如何打造

由郭帆導演、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來,截至2月20日,國內票房已突破40億元,觀影人次超過8500萬,海外票房突破500萬美元,創下了近5年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績。該片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現象級大片。

2月20日,由國家電影局主辦的《流浪地球》研討會在京舉行。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主創人員潛心創作、追求卓越的碩果,它不僅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更是中國電影由高原向高峰邁進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充分體現出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

傳頌家國情懷,弘揚中國價值觀

影片《流浪地球》設想太陽某一天發生災變,將燒毀地球,為了逃離這場災難,人們將地球裝上發動機變成宇宙飛船,讓它離開太陽系。在這個故事的內核中,人類並沒有像好萊塢科幻電影那樣逃離地球,而是選擇帶著家園、帶著地球去流浪。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認為,《流浪地球》弘揚的中國核心價值觀,很好地滿足了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影片的成功首先得益於其樹立的價值標杆和佔據的道義制高點,展現出了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元素。「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不變的基因和底色,也是每個中國人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今天的電影作品,只有高歌時代精神、傳頌家國情懷、直抵心靈深處,才能與觀眾獲得良性互動,從而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他指出,家庭是積極的建構性的社會力量,《流浪地球》帶來的不僅是時空的改變,更是新的價值觀和對人的全新理解。

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辦公室副主任孟華談道,「英雄」「科幻」「拯救地球」這樣的詞長期充斥在好萊塢大片中,而《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故事,對地球未來命運的思考具有未雨綢繆的現實意義,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計劃投射的是中國人自古崇尚的堅韌不拔的精神。

「影片擺脫了美式科幻片主導的逃離地球範式,獨創出嶄新的流浪地球範式,體現了對地球家園的深厚感情。這種範式可以說植根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傳承由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所代表的保衛自身家園的傳統,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對未來世界科幻命題的一種獨特的想像和解決方式。」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談道。

宣介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大國擔當

與好萊塢科幻電影中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同,《流浪地球》中,面對地球即將面臨的災難,人類成立了聯合政府,以中國人為代表的全人類團結在一起,共謀解決方案,抵禦災害的發生。專家們認為,影片通過這一大膽的設想,宣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解決全人類的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流浪地球》出品方之一、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說,《流浪地球》第一次讓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面對巨大災難,以中國人為代表的全人類共同拯救地球,極大提升了中國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影片更加堅定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中國能夠拍出《流浪地球》,是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國力提升的必然結果。」

「影片體現出中國的大國氣派和高遠情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說,「《流浪地球》著眼於對人類生存發展未來的思考,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於人類生存發展的遠見卓識和使命擔當。」他指出,帶著地球一起流浪的「中國方案」推崇各國各民族平等和諧相處,對地球這個人類共同的家園一往情深,這是該片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同時又吸納了豐富多彩的現代文明成果,這也是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近年來快速發展鑄造出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生動反映。

科幻作家、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韓松表示,一個國家在成長為經濟大國後,其實力必然在文化及科技上有所反映。想像力是大國實力重要的元素,《流浪地球》很好地對中國近年來發展積累的實力進行了展示。「影片從一開始就考慮了中國與世界的對話,它不僅傳達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還反映了人類的共同價值。科幻電影必將是中國傳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韓松說。

「《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電影的時空觀念,讓中國人從『向後看』的穿越變為『向前看』的想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該片從時間上面向未來,從空間上面向太空,大大擴寬了中國電影的時空觀念,不僅體現了中國電影面向未來的重大改變,更體現出新時代中國電影呈現的大國氣派、大國精神、大國實力。

推動中國電影類型化、工業化新探索

作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也是中國電影在類型化敘事和工業化水準緯度上的全新探索和實踐,展現出中國電影人敢於實踐的勇氣。影片既紮根本土特色,又探索宇宙空間的奧秘,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大膽的想像、炫麗震撼的視聽效果,讓觀眾耳目一新,體現出了近年來電影工業和電影技術創新取得的成就。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迅速,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銀幕總數突破6萬塊,是全球擁有銀幕數最多的國家。巨大的電影市場,需要題材類型豐富多元的影片來填充。過去許多年,由於技術和敘事等方面的缺陷,科幻電影一直是中國電影的軟肋,而隨著《流浪地球》的出現,人們稱之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它也昭示著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看完《流浪地球》後我受到了很大震撼,它不僅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而且也讓中國電影工業化往前走了一大步。」曾拍攝過《動物世界》《滾蛋吧!腫瘤君》的青年導演韓延說,「作為導演,我清楚地知道這一步走得多不容易,它不是好萊塢那種一擲千金的超級大片,背後是一個導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嘗試和培育。」他認為,《流浪地球》製作團隊獲得的經驗將讓後來的科幻電影創作者少走很多彎路,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出新的突破。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認為,科技和科幻是科學體系下的雙生花,科幻電影在人們心中種下科幻的種子、科學的種子,而科幻電影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對此,孟華特別談道,2018年是中國航天工程的「大年」,中國探月工程經過15年的奮鬥,走在了當代世界航天月球探測領域的前列。在我國航天科技硬實力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的時候,體現國家軟實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讓戲內情景與戲外現實交相輝映,更加引發了公眾對航天、對未來的關注和濃厚興趣,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期待。

小說《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說,國家發展為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電影產業的升級、綜合國力的增強,將會有更多更好的科幻電影與觀眾見面。

影片《流浪地球》研討會發言摘編

編者按:國產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自大年初一在全國上映後,立刻引發觀影熱潮。截至2月20日,影片國內票房已突破40億元,成為近年來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作品之一。一部科幻題材影片為何會引發觀眾如此濃厚的熱情?影片傳遞的價值理念為何會引起廣泛認同?影片體現了我國電影工業化的哪些進步?中國電影如何更好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國精神、彰顯文化自信?……分析總結《流浪地球》的成功經驗,對於推動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湧現,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價值。我們相信,《流浪地球》僅僅是開始,未來中國文化必將為世界貢獻出更多奪目的光彩。本報刊登6位專家在研討會上的發言,以饗讀者。

中式科幻大片的開山之作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王一川

影片《流浪地球》雖然不是中國第一部科幻片,卻是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但只選擇其中的很小片段,也就是地球在流浪過程中途經木星附近時,將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而使自己加速飛出太陽系。此時,木星引力激增,地球與木星相撞危機出現,人類為了希望而奮力化解危機。這樣的危機化解故事體現了該片的獨特創造力。

影片擺脫了美式科幻片主導的逃離地球範式,獨創出嶄新的流浪地球範式,體現了對地球家園的深厚感情。這種流浪地球範式可以說植根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傳承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神話所代表的保衛家園的傳統,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對未來世界科幻命題的一種獨特的想像和解決方式。

同時,該片在敘述地球流浪過程中,注意刻畫同一家族中三代人物即老韓、劉培強、劉啟之間的認同關係,突出了中國式家族認同傳統的當代魅力。特別是其中有關父親劉培強與兒子劉啟之間的英雄主義認同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可以讓觀眾更加重視和珍惜現實中家庭、家族和家國同構等關係的基本意義。

該片的敘述重心在於以劉啟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地球衛士的成長曆程,講述他在姥爺和父親兩代人及周圍人士引導下成長的經歷,體現了現代成長敘事的當代傳承,有助於激發當代青年觀眾保護地球家園的豪情壯志。特別是劉啟身上所體現的英雄主義品格,既來自長輩的傳承,又體現出新時代的氣象和風貌,令觀眾在感動中對未來世界的中國充滿樂觀期待。

最後,它及時回應當前生態文明面臨的嚴峻挑戰,致力於一種遠比單純的地球視野更加開闊的宏大宇宙視野在個體中的心靈建構,可以幫助人們樹立起宇宙範圍內的生態意識。可以說,《流浪地球》稱得上中式科幻大片的開山之作,在世界科幻電影寶庫中奉獻出中國電影人的無可替代的獨創性建樹。此外,與國際一流電影科技水準相對接的製作水平,極大地促成了《流浪地球》創造的科幻奇觀。在電影院裡,超強的視聽感受讓觀眾體驗到了中國電影科技水平的巨大提升,這反映出在近年來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基礎上,電影的類型化探索、工業化水準都躍上了新臺階,昭示著中國電影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抓住機遇,加速電影工業化

導演 韓延

大概兩年前,我在一個活動上碰到郭帆,我至今都記得他當時眉頭緊鎖的狀態,我問他怎麼了,他跟我講了他在籌備《流浪地球》時碰到的一些技術難題,我們的市場上太久沒有這種硬科幻出現了,以至於一個中國導演拍這樣的題材時無任何經驗可以借鑑。他告訴我連一個道具或是場景的預製件都要花很久的時間去研究,甚至要在國外定做。之後,我去拍《動物世界》,也深深體會到了郭帆所說的工業化的差距。

再見到郭帆,是去年在上海電影節的一個關於「電影工業化」的論壇上,我們兩個人跟一位國外電影人展開了辯論,對方覺得我們一直在抱怨我們工業化跟不上好萊塢是不對的,他告訴我們外國電影人做電影只會把焦點放到故事和人物上。作為導演,難道我們不想只關注故事和人物嗎?難道我們作為導演真的願意把精力消耗在「一個預製件」或者一個「特殊設備」上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我們在執行自己的劇本時沒有相應的專業團隊去幫我們完成這些,所以導演才要親自去解決,這正是我們電影業工業化的滯後帶給中國導演的「附加任務」。而且我們不是在抱怨,我們是在呼籲,呼籲更多的電影人一起加入到推進電影工業化的浪潮中來。

就猶如我看完《流浪地球》的感受,它讓中國電影工業化往前走了一大步。作為導演,我清楚地知道這一步走得多不容易,它不像好萊塢那種一擲千金的超級大片,用錢去堆砌出了奇觀和壯麗,它背後是一個導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嘗試、培育和精心呵護。

我做完《動物世界》,整個團隊都去配眼鏡了,因為大家在長期的特效畫面的檢查和校對當中視力都減退了,《流浪地球》的特效畫面比《動物世界》多好幾倍,郭帆和他的團隊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今後,再有導演去拍科幻題材時,他們的路就會好走一些,《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的經驗會讓大家少走很多彎路,他們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出新的突破,工業化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有傳承、有創新、有探索、有外來經驗的汲取。

今天,《流浪地球》的成功讓科幻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我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投入到多元的類型片的創作中,在前赴後繼的過程裡逐步完善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中國將加速完成從一個電影大國向一個電影強國的轉換。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流浪地球》證明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之路沒有停止,終將昂首闊步。

推動我國科幻電影健康成長

科幻作家、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兼中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 韓松

我把《流浪地球》看作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一個國家成長為經濟大國後,必然在文化及科技上有所反映。想像力是大國實力重要元素。

我覺得,《流浪地球》的成功,跟幾個因素分不開:

一是支持。科幻是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產物,僅有200年歷史。中國需要科幻。這次,主流輿論引導了人們認識科幻的積極效應,包括科學精神、創新性、想像力、憂患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建立起對中國科幻的正確看法,抵制不和諧的聲音。科幻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可以激發想像力,對於提升群眾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許多國家的現代化和工業化歷程中都曾出現過科幻熱。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中的許多設想後來都變成了現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弘揚放大科幻的這些積極因素。

二是包容。在憲法法律下,尊重了科幻的規律,給了它生存空間。科幻預言了多樣性的未來,而不一定就是我們規劃中的未來,甚至它預言的是危機。中國作為大國,崛起過程中,必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有人建議,對電影應進行科學審查,防止偽科學。這既需要,但也要慎重。很多科幻想像不是以現實科學為基礎的。科幻更多是拓展想像而不是進行科普。科幻電影的審查,需要主管部門更加包容,主要是看最終效果。同時要注意防止過度解讀。這樣科幻才能在正常軌道上健康成長、長遠發展。

三是理性。電影的成功,離不開電影管理部門科學的產業政策。《流浪地球》的拍攝,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了政府的作用。現在出現了各方投拍科幻片的熱潮,今後,還要防止一哄而起,濫竽充數。

四是交流。《流浪地球》從一開始,就考慮了與世界的對話。它不僅傳達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還反映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影片所傳達的理念與西方雖有不同卻又具備巨大說服力和感召力。科幻電影必將是傳播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科幻能夠超越國家與民族,成為人類文明交融互鑑的一種方式。影片通過凝聚全人類的共識來解決地球的生存危機,凸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展示了中國價值觀念的偉大力量。

凝聚中國智慧、彰顯中國文化精神的科幻大片必將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

體現大國氣派,表達宏大情懷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胡智鋒

《流浪地球》無疑是2019年一部「現象級」大片,是新時代中國電影體現大國氣派、表達家國情懷、彰顯大國實力的新標杆。其中至少有四個突出亮點:

第一,體現大國氣派。影片罕見地著眼於對人類生存發展未來的思考,用影像表達對於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思,生動地體現了習近平主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思想,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於人類生存發展的遠見卓識與使命擔當,這樣的宏大情懷令人倍受鼓舞。

第二,表達家園情懷。面臨全人類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機,《流浪地球》提出了組建聯合政府,天上地下結合,帶著地球一起走的「中國方案」。這個方案沒有種族偏見,更沒有文化歧視,它推崇各國各民族平等和諧相處,不忘初心,記住鄉愁,對地球這個人類共同家園一往情深。最終在全人類共同努力下,挽救了地球。這是該片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同時又吸納了豐富多彩的現代文明成果,將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做了巧妙的創造性轉化的結果。這也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近年來發展築造出的高度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生動反映。

第三,彰顯大國實力。影片充滿想像力,充分運用先進手段、元素,製作精良,成為中國科幻類型電影走向成熟的新的起點。這背後是中國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的有力支撐,是國家通過各種計劃,不斷培育電影新的人才、技術、市場等力量所產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視覺奇觀式的龐大製作凸顯了我國電影工業和科學技術這些年的進步。給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將科技與文化產業有機融合起來,這是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文化產品的一條成功經驗。

第四,引領審美潮流。該片不跟風,不盲從,不僅從價值觀層面作出創造性的立論,而且在審美觀念上秉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韻,在故事、角色、形象、視聽構成等各個方面不走極端,把大與小、虛與實、動與靜、情與理、悲與喜等多種對立因素做了有機整合,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且和諧適度的審美品性。影片創作不僅是傳承,更有創新,因為傳統更習慣於「向後看」。這種著力於未來想像的「向前看」的創作,在國產電影及相關藝術創作領域都是相當珍貴的。因此該片的推出,對於培育與引領新的審美潮流將會產生積極而重要的影響。

形成合力,拍攝更多科幻大片

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新聞辦副主任 孟華

中國探月工程經過15年的奮鬥,實現了五戰五捷,走在了當代世界航天月球探測領域的前列。在我國航天科技硬實力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的時候,體現我們軟實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於正月初一隆重上映,讓戲內情景與戲外現實交相輝映,更加引起公眾對航天對未來的關注和濃厚興趣,也引發了我們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期待。觀影后,有兩點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流浪地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始終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故事。冰冷的地球和喧鬧的地下城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地球未來命運的思考具有未雨綢繆的現實意義;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計劃,投射的是中國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飽和式救援」不同於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體現的是全人類「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片中父子情、兄妹情、祖孫情、戰友情突出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故事情節展現了解決人類共同命運問題的中國思考與中國擔當。

二是電影構思大膽,特效製作呈現出世界級的水準。《流浪地球》直面超級災難,提出了超級大膽的解決思路,情節緊湊,設置了太陽爆炸、地木相撞的故事背景,創造了行星發動機、地下城、火石、人工智慧MOSS等裝置設施,也涉及木星借力、洛希極限等科學原理,對世界科技發展和外太空活動進行了充分暢想。電影特效製作、服裝道具、攝影聲光都能看出創作團隊的精益求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在好萊塢的科幻影片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出鏡率很高,並不斷被塑造為一個引領人類探索未知的標誌而存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對此剛剛有所涉獵,2018年,國家航天局與澳門中聯辦向國家電影局申請,共同推進了內地與澳門合拍影片《太空行動》的立項。國防科技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在籌備增設一個科普專業組,我們加強選題策劃與技術支撐,未來的科幻電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電子六大國防軍工領域。

《流浪地球》影片的巨大成功,有可能引來一場科幻影片的熱潮。我們建議:在國家電影局的領導下,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積極配合支持,建立一個長效的航天題材電影的規劃和工作機制,統籌謀劃、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鼓勵電影界、航天界、科普界、科幻界共同努力,拍攝更多科幻大片。

家國情懷與人道主義精神的融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尹鴻

《流浪地球》不僅補了中國所謂「硬科幻」電影類型的空白,顯示了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標誌著中國科幻電影走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中國電影的電影觀、審美觀的新突破,也體現了中國電影價值觀表達的新突破。

《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國電影的時空觀,展開了想像和創新的文化精神。中國有尚古的文化傳統,在影視創作中,歷史劇、古裝劇,無論正說、反說、戲說,都一直是很有影響的題材,即便不少幻想類、穿越類的作品,也往往向過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總是缺少一些面向未來、基於科學的想像力和表現力。而《流浪地球》藉助小說的建構,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科學幻想基礎上的未來世界,而且是在全球、全宇宙的大空間上面向未來。人類未來2500年的偉大救贖行為,使這部電影有了全新的時間觀和空間觀,想像未來、想像宇宙,在這樣的時空大背景下去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哪裡去,我們應該成為誰,我們可能成為誰。

應該說,這個地球流浪的故事,讓中國電影開啟了一個新的維度,一種新的想像。即便影片對於未來的設計、對於科學的假設、對於人物的呈現,還有多多少少的瑕疵和遺憾,但是它所開啟的絢麗而宏大的科學與想像的未來,在中國電影中都可以說是空谷足音。

《流浪地球》在表現科技和未來想像的時候,也體現了自覺的東方文化精神、中國人文精神,並且用人道主義表述完成了對傳統家國情懷的現代轉化。影片三代人、兄妹關係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家庭」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家國情懷、代代相繼,子子孫孫、愚公移山,這種以家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傳承文明、抵抗黑暗的力量。影片中對此做了充分的呈現。

全球故事、中國表述,中國故事、世界表達,也是《流浪地球》的重要突破。正是因為作品中的中國人文精神包含了人道主義的共同價值,所以雖然影片中歌頌了中國人、中國英雄、中國人的擔當、中國人那種捨生取義的人格,但它沒有那種自我炫耀、自我誇獎的排他性。

因而,影片不僅在國內的觀眾調查中得到了滿意度的最高分,即便在世界的主流英文電影網站上也得到了普遍性好評。影片用創作實踐說明,要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讓中國故事打動世界。想像力、敘事能力、工業化水平、東方文化、人文關懷、人道主義共同構成了「流浪地球」的文化意義。

相關焦點

  • 東湖觀點:《流浪地球》體現中華文化的「命運共同體」
    可見,《流浪地球》達到了「現象級」標準。難怪有專家直呼,該片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其獨具的中國文化魅力,對地球家園和整個人類命運的拯救和展現,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正像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2月14日發表的文章所言,中國第一部賣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不僅取得了票房成功,並且融入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而這恰恰戳到了觀眾的淚點。
  • 東湖觀點:讀懂《流浪地球》硬核背後的中國自信
    《流浪地球》已於大年初一上映,口碑票房齊開花,截止到2月17日票房突破37億人民幣,於中國電影影史位列第二。(2月18日中國青年網)近期,一部中國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異軍突起,不僅榮登春節賀歲檔的榜首,更是開啟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中國憑此片一舉躍入科幻電影領域,展現出中國電影日以雄厚的製作預算和信心,他們已經有能力挑戰這一曾經由好萊塢壟斷的題材"。
  • 《流浪地球》:為世界科幻電影注入新的文化精神
    《流浪地球》被觀眾稱為「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之作」。從電影工業角度,這部電影確實擔得起這樣的讚譽。這是一部可以與好萊塢科幻電影對話的中國科幻電影。當今世界電影工業中,科幻電影是最重要的商業電影類型,可謂「得科幻者得天下」。
  • 《流浪地球》票房止步50億大關,比《戰狼2》差了什麼?| 視頻
    文章以中國科技的進步與中國人不服輸的拼搏精神為基本史實,指出中國科幻內核不同於西方的根本所在,強調中國自信和國際情懷的相輔相成,無疑是為《流浪地球》的價值觀基調做了背書。這是官媒、影片支持者與民間電影反對聲音的第一次碰撞,兩篇關於《流浪地球》的「10萬+」交鋒產生的「喧譁聲」,拉開了關於民族主義探討的序曲。
  • 臺媒評《流浪地球》:未來的世界需要中國價值觀
    中新網2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發表評論稱,《流浪地球》成為了大陸電影走出去的一個代表,成為西方認識中國的一扇窗戶。世界期待通過電影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大陸,大陸也需要承載思想價值的作品來闡述自己的理念。在一個互動越加頻密、誤解誤判加深、人類未來更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中國價值觀。2月10日,山西太原某影院,民眾正在影廳觀看電影《流浪地球》。
  • 評流浪地球: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星
    <流浪地球>即是中國電影的裡程碑, 也是世界科幻電影的裡程碑. 它需要擁有與之匹配的票房和影響力, 來為中國電影帶來希望, 為世界科幻電影指明方向.<流浪地球> 有這樣的資格, 首先它是擁有非凡科幻想像力的好科幻電影; 然後, 它作為中國電影, 為世界電影貢獻並注入了正宗的中國文化和思想; 最後, 包裝在一個主流災難電影劇情外殼下的, 是一個宏大的人文主題, 是科幻電影真正的社會責任所在.我們先討論一下<流浪地球>的科幻元素吧.
  • 《流浪地球》在俄羅斯上映 俄民眾:期待看到更多中國電影
    圖為俄羅斯聖彼得堡阿芙樂爾影院門口的紅燈籠和中國電影海報。(張紅 攝)海外網聖彼得堡6月6日電(張紅)「我很喜歡看中國電影。最近看過的比較喜歡《芳華》《影》《動物世界》……」當地時間6月6日晚,坐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阿芙樂爾影院裡的長椅上,馬克西姆說起中國電影時如數家珍。
  • 《流浪地球》影評
    不論未來或現在,工作或學習,創作者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流浪地球只是在硬科幻電影上為中國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而其他領域,都正等待著像郭帆這樣充滿熱血與情懷的人,等待著那些在逃離地球的主流思想中仍保留著帶著地球流浪的浪漫的人,那些將奮鬥與創新視作自己的責任的人,那些願用滿腔熱血而不是趨利避害的堅實腳步走出屬於自己人生光明大路的人去開拓,我們有責任去回應這些等待,如同我們的先輩用生命與一生構建出這個國家一般
  • 被捧殺的《流浪地球》
    同樣的民族主義,《流浪地球》比《戰狼2》包裝得合理的多。 裡面沒有像《戰狼2》那樣故意誇大民族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也並沒有用一些並不存在的護照式意淫去對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進行煽動。 它很沉穩,不帶任何沙文主義。
  • 《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裡程碑
    它的產業化程度在中國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可以載入中國電電影史電影!事實上,中國觀眾對這種硬科幻並不陌生,但在中國拍攝這種硬科幻作品卻沒有產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特的文化語境,也不相信中國人能夠拯救地球和世界。直到現在,一些導演終於做到了,他們做得非常好。他們為中國硬科幻小說樹立了很高的行業標杆。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中,他們可以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
  • 《流浪地球》一部成功的電影需要什麼?
    2月17日13:00,上映13天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票房達到36.58億元,成功追趕上《紅海行動》,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而同在17日晚,《流浪地球》官微宣布,北美上映11天,攬獲382萬美元票房,成為近五年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 「新時代」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流浪地球》
    》 中體現的中國親情觀念、英雄情懷、奉獻精神、故土情結和國際合作理念,電影不再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類共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樣的理念是對好萊塢科幻電影需要套路的突破,將中國獨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入對人類未來的暢想與探討,拓展了人類憧憬美好未來的視野。
  • 電影《流浪地球》中國人的宏大格局
    第一次讀流浪地球的原著就感到十分震撼。建造在亞歐和北美大陸的上萬臺山一樣的行星發動機一起開動。把地球推出了公轉軌道,推離了太陽系。劉慈欣的腦洞之宏大。讓一個曾經的文科生是那樣的痴迷。當年我就想,這種史詩級的全人類喬遷史,要拍成電影的話。怕是好萊塢也不一定能展現的盡善盡美吧。
  • 如何將《流浪地球》化為高考必勝素材?且看明燈語文獨家分析
    而流浪地球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科幻結合更完美,我們有能力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電影擺脫了美式科幻片主導的「逃離地球」範式,獨創出嶄新的「流浪地球」範式,體現了對地球家園的深厚感情。這種範式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傳承了由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神話所代表的保衛自身家園的傳統,體現了中國文化對未來世界科幻命題的一種獨特的想像和解決方式。
  •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電影超級英雄時代
    《流浪地球》毫無疑問是近年來最為成功的國產電影之一,更是國產科幻電影的裡程碑,而它帶來的影響也在逐漸發酵。然而,《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同樣可以擁有超級英雄。《流浪地球》的成功讓我們更堅信這一點,也帶來了諸多啟示。
  • 電影《流浪地球》,只有中國人能夠拯救地球的文化密碼!
    這部片子註定要載入中國科幻電影,不,可能是世界科幻電影的史冊。因為當中國人能拍好自己的科幻故事的時候,世界都會為之驚嘆。不信,你聽我細細說來。而這部《流浪地球》也是不輸給《三體》的劉慈欣的代表作品之一。拿劉慈欣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從劇本上就不會輸。其實,《流浪地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劇透預警——以下含有輕微劇透《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類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
  • 開票&在線購 | 學術放映《流浪地球》3D:中國科幻電影起航之作!
    這是《人民日報》對該片的評論,對於一部電影而言,已然獲得了主流媒體的最高褒獎。中國式科幻  河森堡在《進擊的智人》一書中寫到了這樣一段冷知識——在中國博物館收藏的周代「青銅利簋」內壁銘文寫著:「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歲」是指木星,由於木星公轉一周大約是12年,因此被稱為歲星;而「鼎」字意為「正當中天」。
  • 從《三體》到《流浪地球》 中國科幻片終於起航
    雖然我之前也覺得應該如此,因為屬於中國電影人的時間到了,但電影還是超出我的預期。」——科幻作家韓松在看完《流浪地球》後,這樣在微博上寫道。 看來,行業和媒體喊了多年的國產科幻元年到來了。 到底什麼算作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韓松在採訪中曾經表示,1980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已經開起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
  • 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還是國產電影的起步?深度解析《流浪地球》
    因此我們要深入解讀,這部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作品,深度挖掘其中的美學文化與科幻的碰撞。《流浪地球》中滲透著東方文化的韻味。從地下城的不止過春節的場景,舞獅餃子等一系列的市井氣氛都是對作品中國文化的體現,也深刻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家園情懷。以及在太陽即將毀滅時,人類必須離開已經不能適合生存的地球時,能想著帶地球流浪尋找新的生存地方,或許只有中國人民了。
  • 《流浪地球》出品發行已兩年 《三體》為何拍不出來?中國科幻人...
    河南民間故事多如繁星,能否用中國科幻電影講述中國元素?9月26日上午,在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上,當代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世界華人科幻作家協會主席陳楸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天文館原館長朱進、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編劇、製片人龔格爾以及著名科幻作家江波、寶樹等分享真知灼見,探討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