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映丨《流浪地球》:硬科幻的「軟」勝利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內地迎來了影院復工,首批覆映片單中匯集了國內外眾多經典電影,其中就包括內地總票房排行第三的《流浪地球》這部從上映起就好評不斷、熱度不減的國產科幻大作。

  - 流浪地球 -

  電影中末世的景象持續了近兩個小時,但縱然眼前一片頹敗嚴寒,觀眾揪起來的心卻始終是暖的。這份暖,來源於電影的質量上乘,讓觀眾看到國產工業大片又一座高峰;這份暖,更來源於電影情感的觸動,在韓子昂(吳孟達 飾)、王磊(李光潔 飾)、劉培強(吳京 飾)等人做出抉擇時,觀眾禁不住為之動容,在心中泛起波瀾,久久不能平息,復映之後,熱度依舊。

  這部曾入圍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並榮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的佳作,也將參與第十屆北影節線上影展「天壇獎精粹」單元,再一次為影迷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顫動。

  - 本土硬科幻 -

  《流浪地球》公映後的口碑、票房一路走高,各方讚美之詞層出不窮——「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等等,好像都離不開它對內地科幻電影的意義。

  為了實現《流浪地球》的硬科幻屬性,電影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做到了自己的極致:故事的「硬」和製作水平的「硬」。

  毫無疑問《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算得上是硬科幻作品,但當改編成電影,它仍需要「落地」改良成一部適合電影呈現的故事劇本。導演郭帆同編劇們為此著實下了一番苦功。為了劇情的自恰,他們編寫了《流浪地球》的百年「編年史」(1977年至2075年)。對此郭帆這樣說:「編劇們預設了前面所有的鋪墊,以便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截取之前任何一個單點進來,令邏輯自洽。」同時,為了科幻與現實的儘可能「接軌」,在籌備之初,電影劇組就和中科院的院士們開會交流,解決問題。

  至於製作水平的「硬」,相信看過的觀眾,都很清楚電影呈現的水準。全片2003個特效鏡頭,每個鏡頭最少改動幾十版,上海陸家嘴標誌建築物崩坍的場面修改最多,達251次。而這背後還有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製作、100000延展平米實景搭建……是種種海量的籌備工作,才最終讓這部當初不被看好的「小破球」一飛沖天。

  當然除了故事處理和製作水平夠「硬」外,《流浪地球》展現的思維思考方式,亦是它能夠成功的關鍵。

  就像《復仇者聯盟》講述的是美國的超級英雄故事一樣,《流浪地球》的故事獨屬於中國,它的內核是「中國心」。

  曾經,美國電影特效龍頭工業光魔的有關人員聽過這個故事後,有兩點讓他們特別震驚(興奮又好奇),一是帶著地球一起跑路,二是150萬人拯救全球壞了一半的行星發動機。我們可以想像假如《流浪地球》換作美國人來講,會是怎樣的故事,也許人類最終會求生成功,但代價可能是捨棄了地球。也許最終是一位英雄或者是一小隊英雄,拯救了地球。但我們的《流浪地球》不是。

  記不記得那個震撼的場景:無數車輛瞬間扭轉車頭,拾起希望,回去再度拯救地球。記不記得主角一行人最終能點燃發動機,靠的不僅是他們自己的力量,也有其他五湖四海的同僚。我們在觀看的時候,可能並不會察覺這故事的「中國思維」,但也確實只有中國人才會如此講故事。

  不怪乎郭帆說:「哎,他們(美國人)想不到的,就是中國科幻的點。」

  - 情感「軟」勝利 -

  雖然背靠劉慈欣先生的國民 IP,但是《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得益於它不夠科幻,甚至太過浪漫,以共情取勝。

  試想一下,如果《速度與激情》系列的重點只是賽車,觀眾只有賽車迷,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只是延續著漫畫一模一樣的套路,觀眾只有原版漫畫的粉絲,那麼它們都不可能成為全球賣座的爆款。

  而《流浪地球》超過 46 億的票房成績,豆瓣標記超過 155萬人次,並有 32.5%的五星和 38.2%的四星好評。這些成績,當然有劉慈欣先生對科幻迷的影響,但相信更多的人並不算科幻迷,甚至在觀影前根本沒有看過原著。

  說到底,無論是硬科幻或軟科幻,所有的科幻,都來源於人的想像,也都服務於人的想像。當人們對現世不滿足,不滿足於現有的認知,便有了《海底兩萬裡》瑰麗的海中奇景;不滿足於生活的現狀,便有了超級英雄來拯救,有美國隊長所展現的「American Dream」;當人們對現世有擔憂,對地球環境、資源的擔憂,因此有了《人類清除計劃》,有了《復聯 3》中滅霸集齊五顆寶石,企圖消滅一半人類的劇情;因為對科技衝擊倫理的擔憂,產生了《普羅米修斯》、《銀翼殺手》等,講述複製人影響人類命運的作品,也產生了《沉睡的人魚之家》,探討倘若科技能讓肢體脫離大腦運動,那麼腦死亡究竟是否算作死亡的命題。所有成功的科幻,其實滿足的都是人們現世內心的欲求。硬科幻的優勢,源於它有科技知識的基礎,進而有相對紮實的理論推演和邏輯解構,可以令觀眾更易代入情景、信服並接受。

  《流浪地球》中,所有的設定、背景、過程、包括電影中木星特寫、末世景象,這些高水準的視覺特效,其實都是在幫助觀眾更好的融入情景,並最終達成情感上的共鳴。

  也許觀影后,沒有人會記清點燃木星的具體步驟,也沒有人會記清救援隊南下赤道的具體路線。但我們都會記得韓朵朵在呼喚救援時,那一句也許不合時宜的「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我們都會記得在最後關頭,劉培強選擇犧牲自己與空間站中所有的數據去拯救地球的決然,我們也都會記得聯合政府給劉培強的回覆——「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而「希望」,不僅是在那個行將毀滅的年代,也是在我們此時此刻生存的年代,最珍貴、最有力量的東西。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可以在影院和北影節線上影展中觀看《流浪地球》,這份「希望」更是彌足珍貴。

相關焦點

  • 北京展映丨《流浪地球》硬科幻的「軟」勝利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這部曾入圍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並榮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的佳作,也將參與第十屆北影節線上影展「天壇獎精粹」單元,再一次為影迷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顫動本土硬科幻《流浪地球》公映後的口碑、票房一路走高,各方讚美之詞層出不窮——「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
  • 《流浪地球》登陸北影節展映 吳京領銜展現硬科幻的「軟」勝利
    - 本土硬科幻 -《流浪地球》公映後的口碑、票房一路走高,各方讚美之詞層出不窮——「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等等,好像都離不開它對內地科幻電影的意義。為了實現《流浪地球》的硬科幻屬性,電影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做到了自己的極致:故事的「硬」和製作水平的「硬」。
  • 《流浪地球》:不那麼「硬」的硬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不那麼「硬」的硬科幻電影本刊記者/李行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較於往年「孫悟空」題材霸佔春節檔的情況不同,這兩部電影都帶有科幻元素。「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概念又被適時拿出來炒作一番。上映第一天,《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評分就達到8.4,票房超過2億。豆瓣上有評論:華語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硬科幻大片。
  • 《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裡程碑
    很難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畢竟,中國製作的軟科幻電影很多,但這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個裡程碑,也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誰也不能否認。它的產業化程度在中國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可以載入中國電電影史電影!事實上,中國觀眾對這種硬科幻並不陌生,但在中國拍攝這種硬科幻作品卻沒有產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特的文化語境,也不相信中國人能夠拯救地球和世界。
  • 《流浪地球》——中國首部現象級硬科幻電影誕生!
    2019 年春節,中國誕生了首部現象級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
  • 同樣是「硬」科幻,為何《星際穿越》「賣」不過《流浪地球》
    說到「硬」科幻電影,在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後,中國影迷終於可以挺起腰杆了,而這部影片也憑藉46.6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為了國內電影史上的票房季軍。這部承載在中國幾代電影人的大片,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科幻電影。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影片總投資超過3億人民幣,影片最具開創性的成就,是它開啟了國產電影和好萊塢影片在題材上「硬」碰「硬」的時代。
  • 影評丨《流浪地球》國產科幻裡程碑
    長此以來,國內的科幻電影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電影霸佔,直到《流浪地球》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科幻作品的曙光。道具更是由專業公司專門負責製作,尤其其中航空服,更是由北京和紐西蘭公司合作製作。特效鏡頭也是由4000壓縮到2200個,即便到這個數字仍保有大量的全景鏡頭。由此可見,為《流浪地球》的拍攝,可謂是煞費苦心。
  • 《流浪地球》:開啟國產科幻電影元年
    》黑馬逆襲 朋友圈掀起「影評大賽」              中國科幻電影由《流浪地球》出發 卡梅隆送祝福              春節檔電影盤點:票房口碑雙豐收 科幻電影迎來大突破              《流浪地球》上映以來熱度不減 對國產科幻電影多一份期待              《流浪地球》奪冠助春節檔電影票房再創新高
  • 《流浪地球》,硬
    其中,科幻片《流浪地球》憑藉多平臺高分成為賀歲檔一匹不容小覷的黑馬,很多人就此拍桌:「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難道中國之前就沒有一部科幻片嗎?別說,《黑貓警長》《霹靂貝貝》以及《快樂星球》還真有科幻元素,但能夠配得上「硬科幻」稱號的還是少之又少。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的新紀元
    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正式與觀眾見面,首映當日就突破了2億元的票房大關,同時豆瓣評分飆升至8.3分,最終以46.55億的票房躍升為國產電影票房第二(僅次於《戰狼2》)。許多影評人和觀眾將《流浪地球》的上映稱作是中國科幻片元年的開啟,同時也將《流浪地球》稱為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須通過「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另尋家園的故事。所謂「硬科幻」是指運用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硬科學為基礎,通過嚴格且專業的計算和推演,描寫新技術和宇宙探索為人類命運與未來帶來改變的科幻作品。
  • 劉慈欣:《流浪地球》的冒險成功了,但中國科幻電影不可能每次冒險...
    這一次,劉慈欣一改此前的「靦腆」,暢談起他理解的科幻影視和科幻文學。科幻特別獎頒獎儀式上劉慈欣(右二)和阿來(右一)等人相談甚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科幻作品進行影視改編,應該忠於原著還是大膽改編?科幻文學和科幻電影究竟應該軟一點,還是硬核一點?圍繞這個話題,劉慈欣、上海交大教授江曉原、《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等展開了一場激辯。
  • 叫板《流浪地球》,韓國首部太空科幻大片,就這?
    它是韓國首部太空科幻大片,被稱為韓版《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真的很不錯!
    帶著以上幾個理由,我進入影院觀看了《流浪地球》,總的感覺是真的不錯,不愧為中國硬科幻電影裡程碑之作。我的評價標準其實很簡單,既然看的是科幻大片,首先就得有領先的超高科技、酷炫的視覺效果、新奇瑰麗的世界風景等,其次是講好故事,一硬一軟
  • 《流浪地球》登頂北美票房中國紀錄,中國科幻電影實現軟輸出了?
    自2月5日於春節檔上映以來,《流浪地球》以開創中國科幻元年之勢一路高歌猛進。17日晚間,《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截至北京時間2月16日19點,影片在北美上映11天已攬獲382萬美元票房,刷新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 聊聊流浪地球和科幻小說
    但對照這次《流浪地球》引起的轟動效應,以前的科幻小說(包括三體)真是太小眾了,知道的人太少了。我的喜好也很小眾,如果以愛好者數量排序,我推測:黨史>圍棋>科幻>寫公文。沒有比看文件寫公文更小眾的愛好了吧。
  • 深度 | 流浪地球來自「科幻世界」中國科幻四天王都從這裡起步
    ▲電影《流浪地球》首映禮。圖據中新網根據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票房超20億,成為今年中國賀歲檔電影的票房冠軍,以劉慈欣小說《鄉村教師》為靈感創作的電影《瘋狂的外星人》票房超14億。有人說,中國文化界的「科幻元年」正式開啟了。
  • 科幻熱片《流浪地球》小析
    《流浪地球》國內外的上映,該部影片迅速火爆了起來。繼而在國內甚至是國外掀起了一波波中國科幻熱的討論。《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首部3D科幻電影在國內外同步上映,開創了中國硬科幻電影的新紀元。該影片受到國內外媒體的一致好評。其中,《紐約時報》稱其標誌著中國電影工業躍入太空時代,是中國電影工業黎明的新開端[1]。還有外媒感嘆:「終於不再是只有美國人拯救地球了。」
  • 假如《流浪地球》被改成了遊戲……
    雖然這部電影在本身的內容上還有許多肉眼可見的瑕疵和上升空間,也在網絡上引起了一些電影愛好者的爭論,但作為中國影史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不僅因為良好的口碑獲得了超20億的票房,同時也因較高的完成度,被許多觀眾和媒體稱為「開啟了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
  • 流浪地球,宇宙鄉愁
    從大年初一的首日排片來看,院線對《流浪地球》似乎並不看好,排片佔比要比前面幾部影片低50%左右。然而只用了一天,《流浪地球》就憑藉超強水平製作與超高口碑開啟票房逆襲劇本,也正式開啟中國科幻元年。「流浪地球」計劃啟動地球為什麼流浪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200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流浪地球》,劉慈欣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
  • 流浪地球,出發!開啟國產科幻新紀元
    而今年卻不同,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選手亮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截至2月9日凌晨,它已斬獲了12.67億的票房,以一半票房佔比的優勢,領跑新春賀歲檔。「國產科幻」、「吳京」、「劉慈欣」等等關鍵詞,都能在影視圈與科幻圈裡激起不小的浪花。在新春賀歲檔一眾喜劇電影中逐鹿的科幻電影,它的問世有什麼意義?它對國產影業的影響有多大?且讓我們細細梳理。 首先來看看《流浪地球》的背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