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涵 (讀史專欄作者)
中國古代有個很討人嫌、似是而非的說法,叫做「紅顏禍水」。把本來都是男人惹得禍,硬說成是女人帶來的,是女人的錯。
最典型的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哄得愛姬褒姒一笑,竟把國家安全拿來當兒戲,無端點燃了烽火臺,引得各地諸侯來救,空跑了一趟。褒姒倒是笑了,諸侯們卻被氣惱了。
後來,真的戰事來了,他又點燃烽火臺,諸侯們以為又是戲耍他們,沒有一個來救,周幽王因此亡了國。這亡國之責明明在這個周幽王太昏聵,把女人看得比國事還重。可有的人卻把錯算在褒姒頭上,說如果沒有褒姒這個紅顏禍水,周幽就不會這麼做,真是顛倒黑白,豈有此理!
有句話把此等昏君說的好,說他們「不愛江山愛美人」,自作自受,與美人何幹呢?
楊貴妃也是蒙受這紅顏禍水不白之冤的無辜者。
始作俑者,就是唐明皇李隆基。
李隆基本來是一個極有作為的明君,他來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一一開元盛世,民殷國富,萬邦來朝,使當時的國都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繁華、規模最大的都市。現在中國人津津樂道、引以自豪的大唐盛世,就是指的這個時代。
但是,中國的封建統治者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做出了一些成就之後,便忘乎所以,開始專橫跋扈,追求享樂起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概莫能外,李隆基當然也如此。
《長恨歌》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漢皇(指李隆基)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說他在全國搜尋美女。恰好,「楊家有女初長成,天生麗質難自棄。」正當妙齡,具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的楊玉環,就被選送入宮送到他眼前。
這楊玉環真是嬌豔無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壓倒了後宮所有美女。自然而然贏得了李隆基的專寵,「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一向勵精圖治的唐明皇,開始沉湎於楊玉環的美色之中,而荒廢國事,疏懶朝政了。楊玉環很快被冊封為貴妃,其家人也都得到了分封:「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不料,「福兮禍所伏」,好景不長,唐明皇荒廢國事,不理朝政帶來的最大的惡果,就是爆發了「安史之亂」,叛軍直逼長安,唐明皇不得不倉惶西逃,途中,為了安撫手下兵將的憤怒,竟將楊貴妃賜死於鹹陽西側的馬嵬坡。
於是,有人就將一盆汙水扣在了楊貴妃的頭上,說是「安史之亂」,是楊貴妃的紅顏禍水導致的。這真是本末倒置,不公平得很。
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初衷,原本就是批評唐明皇「耽色誤國」,明明是這皇帝「重色」,「不愛江山愛美人」造成的,卻將楊貴妃當做了替罪羊,蒙受不白之冤。
楊貴妃實在是無辜的。
如果說是楊貴妃太美了,才使得唐明皇神魂顛倒,那麼,一個女人長得美,本身有錯嗎?如同一個貪財者,見到稀世奇珍垂涎三尺攫為己有一樣,難道不是貪財者的錯,反是奇珍的錯嗎?未免太荒謬了。
如果說,由於楊貴妃受寵,其兄當了宰相,其姊妹都被封成了誥命夫人,權傾朝野,「炙手可熱勢絕倫(杜甫語)」,做下了壞事,導致動亂。那麼,封他們的是皇帝,做壞事的是他們自己,又與楊貴妃何幹呢?至今還沒有一宗楊貴妃夥同或指使兄妹做壞事的證據。
楊貴妃雖貴為寵妃,顯赫之極,但她是很守後宮規矩和「為婦之道」的,並未見她越權幹予朝政的任何歷史記載。一點不像她的祖婆婆武則天,和嬸婆婆韋後那麼有政治野心。武則天不但幹政,而且直接奪了李唐王朝的權,自己做了女皇。
韋後為了實現政治野心,不但越俎代庖,直接做了其夫唐中宗李顯的主,而且惡毒之極,竟合同女兒毒死了丈夫。如果說這才是禍水,那麼,就不是紅顏禍水了,而是黃臉婆禍水。我想,如果楊貴妃也像她的這兩個婆婆一樣強勢,那麼,就不會乖乖的在馬嵬坡自縊身亡了。她實在太可憐了,太悲哀了!
但還是有人給她潑髒水。最惡毒莫過於小說《隋唐演義》,竟然憑空杜撰出她與安祿山有染的故事情節,玷汙她的清白。簡直是胡說八道嘛!
紅顏禍水說也罷,憑空捏造也罷,都只說明一個問題:在封建社會裡,中國婦女地位的低下。
一個單純的,只知道用自己的美麗、用歌舞來怡悅夫君的女子,終被夫君所殺,足見中國那些做皇帝的之殘忍、冷血、狠毒!他們會有真正的愛情嗎?絕沒有!
殺了楊貴妃的唐明皇,「上窮碧落下黃泉」,又苦苦尋找楊貴妃,不過是一種懺悔,是對楊玉環美色的難離難捨。所以,不少人說,此詩所描寫的是李、楊纏綿悱惻的愛情,不過是浮淺的字面上的認識而已。
其實,《長恨歌》就是一曲悲劇與輓歌,是清純少女楊玉環以其悽婉的一生,伺駕皇帝的悲劇。歌中以大量的文字鋪排、描寫了楊玉環的嬌美,所表達的正是無比的惋惜之情,正是對摧殘美麗的封建帝王和專制的譴責,這就是此歌的深刻意義所在。
嬌美絕倫的楊玉環最終遭遇被逼自縊的結局,身後還要蒙受紅顏禍水的誣衊,使人痛心、不平,更有必要為她的不白之冤,為她的無辜站出來說話。
少年時讀《長恨歌》,沉迷於明皇與貴妃的纏綿悱惻的愛情中,沉迷於貴妃的美麗:「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伺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以及明皇對她的專愛,她死後,明皇對她一往情深的懷念和追尋:「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仍不死心,最後終得在長生殿重新相會,並發下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以為這是一段至死不渝,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年既壯,疑問便日漸多了起來,最大的疑問,就是在在災難來臨之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斷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爆發,明皇不得不倉惶出長安西逃成都,路過馬嵬驛,羽林軍譁變,要求殺貴妃兄妹以謝國人,否則就再不前行。
身為堂堂帝王的明皇竟然為求自保,下令貴妃自縊而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儘管明皇也的確流下了血和淚,但這「大難臨頭各自飛」,捨棄、背叛神聖愛情的血和淚,真是一文不值!
所以,唐明皇對這楊貴妃的愛情就一點也不可貴,不神聖!我這樣看。比之於民間的雙雙化蝶而殉情的梁祝,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後來他迴鑾之時,路過馬嵬坡:「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以及他獨守冷宮,所激發的對貴妃的百般思念之情,就都顯得那麼輕飄飄的,並不值得同情。反正我是這樣看的。
其實,白居易也是這麼看的。為什麼他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說的是「此恨」,而不是說的「此情」綿綿無絕期,只有恨(後悔)而沒有情,這也是他把詩題寫作《長恨歌》的本意,後人不可不知。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世間真的愛情,是要經得起生死考驗的,更莫說富貴與貧窮,生老與病死,如梁祝,如《孔雀東南飛》裡的焦仲卿與劉蘭芝,那才是真愛情,才是可歌可泣的。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李對楊已經不是各自飛了,而是棄之如敝帚,何來情?
南唐後主李煜寫過一首「相見歡」詞,曰:「林花謝了秋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暮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我到馬嵬坡去,面對著那楊貴妃孤零零的衣冠冢,想起李後主的這首詞,不由為她的命運而悲從中來。
有時我突然想,幸虧她死的早,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明皇一直做皇上,待到她珠老葉黃,幽禁深宮或者乾脆是冷宮,無人問津,生不如死,那才悲哀呢。皇帝哪有什麼情?而她只會有恨,是真正的「此恨綿綿無絕期」!
古往今來,以她為題的各種創作真是太多了。此前杜甫的《麗人行》寫的是她的兄弟姐妹的驕奢淫逸,同期陳鴻的《長恨歌傳》把她寫成「尤物」是女人誤國的紅顏禍水,後來的小說《隋唐演義》還無中生有的杜撰她與安祿山私通。「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寫她受寵時的得意忘形。民間流傳著太白醉酒戲貴妃的故事傳說,把她盡情的凌辱。後來戲劇登上歷史舞臺,她更成了主角,有洪昇的《長生殿》,更有梅蘭芳大師的《貴妃醉酒》,以及現在正在華清宮舊址裡熱演的大型歌舞劇《長恨歌》……她還成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閉月羞花」的「羞花」指的就是她。
一千多年,她成了文人墨客的寵兒。其實,她不過是一個出身貧寒的,長相美貌,受過皇權的恩寵,又被無情拋棄的悲劇人物而已。我對她的悲劇充滿的是深深的同情,不希望這悲劇、這大唐舊夢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