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大家說一個故事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名叫于娟。
于娟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嘴裡的那位「別人家的孩子」,自小成績優異,一路重點名校升上去,直到出國深造。
學成歸來,又順利進入名校復旦擔任大學教師,沒幾年,和自己一生的摯愛邂逅,結婚,還有了一個天真浪漫,和她一樣天資聰穎的孩子。
原本苦盡甘來,和父母家人一起盡享齊人之福的于娟,卻萬萬沒有想到,命運會在她人生最好的時刻,給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一次職工例行體檢,經醫院檢查,于娟患上了乳腺癌,且癌細胞已經開始擴散。沒過幾年,于娟便進入乳腺癌晚期,與世長辭。
在生命的終點,彌留之際,于娟曾在無數個被病痛折磨的夜晚垂問自己:「為什麼,我明明這麼年輕,才33歲,為什麼患癌的人會是我。」
追溯過往的經歷,後來的她將病後的人生感悟,著成了一本書,書名《此生未完成》,意在用她的親身經歷警示世人,人活一世,走了,萬事皆空。
活在當下,知足常樂,才是一生的課題。
浮華名利轉頭空,別到了晚年,到了生命垂危之際,才將這一切看透,為時晚矣。
死去元知萬事空
除了著書,于娟在病房和病魔搏鬥,痛苦萬分的時候,也會通過更新博客,來排遣自己心中的苦悶和肉痛上的疼痛。
她曾在博客中寫道:「我也曾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撲了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幹的傻事。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死去元知萬事空。
一位富豪在醫院當場被查出早已弭患絕症,不久於人世,生命的盡頭,他或許曾苦苦哀求過醫生,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務必保住他的生命。
但身體已經被透支到這個地步,即便華佗在世,也無力回天。
醫生一個輕輕的搖頭和嘆息,變成了壓死這位富豪的最後一顆稻草,絕望下,他徹底癲狂,在醫院的走道上帶著冷笑和嘶吼,拋灑著自己錢包裡的鈔票。
這些金錢,放在一個貧寒的家庭,會給予她們莫大的幫助,但放在這位得了絕症的富豪身上,卻和廁所裡的廁紙一般,沒有一絲一毫的價值。
人一旦走到生命的盡頭,就算拋灑出再多的金錢,也是於事無補。
可以說,他是用命換到了這些錢,到最後,即便將這些金錢再還回去,卻換不回他的生命。
眾人唏噓著,旁觀著,感悟著,但真正的疼痛,只在富豪一人身上。
人活一世,身體健康才是王道,否則,就是有再多的福,沒有健康的身體,也享受不到。
很多人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向上走,一開始的時候仗著自己年輕,將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拿去作為交換,卻不曾想過,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碼。
死神的鐮刀,磨刀霍霍,只有看透生命真理的人才能泰然躲過。
別把最疼你的人弄丟了
李宗盛有一句歌詞只有失去過的人才懂: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簡單的歌詞,卻是無數個悽婉故事的縮影。
窮酸小子出門闖蕩,功成名就帶著聘禮歸來之日,心愛之人早已嫁做人婦;意氣風發的丈夫整日忙於工作,名利雙收之後,換來的卻是妻離子散;重壓之下的父母背井離鄉的打拼,賺到了錢,卻和孩子形同陌路;還有一種,就是子女等不到衣錦還鄉,等到的卻是生離死別。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中國人最普遍的遺憾。
前段時間被微博上的一個故事刷屏,貴州山區的一位老人,女兒在廣東工作,每年只有過年才回家一次,過完年又匆匆離去。
母親心疼女兒工作忙,一直報喜不報憂,幾次生病也不讓女兒知曉,身體每況愈下卻假裝健朗。
久病成疾,終於在一個深夜,母親抱病而去,死後幾天才被鄰居發現。
女兒得知消息趕回後,對著母親僵硬冰冷的屍體嚎啕大哭說:「我好後悔啊,真的好後悔啊,過完年我不該回廣東。應該留下來陪媽媽。」
此生此刻,後悔和眼淚是最無用的告白。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人生再無歸途。
從此以後,家中都再不會有母親等待的身影。我們是否也和這位廣東女孩一樣,總是在等:
等我以後賺錢了,就把爸媽接回城裡住,讓他們頤養天年;等我變得更好,就向心中的那個男孩告白;等我結束手頭裡的項目,就陪家人一起去旅行。……
到後來我們才發現,「等我……,就……」,這是一個無限延遲的將來時。
「等等」,會變成「再等等」。
等到那一天,我一定……
但也許,那一天到了,那個人早已不在了。
他走了,他老了,亦或他已經去世了。
我們總是把最壞的脾氣、最多的無奈、最長久的空頭支票,給了自己最重要的人。
結果,走著走著,就把最疼我們的人弄丟了。
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要論最近一段時間最火的詞兒是什麼,非「打工人」莫屬。
「努力吧!打工人!只要你足夠努力,老闆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敢於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不敢遲到,因為遲到扣錢。」
不過,不管是自嘲也好,還是搞笑也罷,「打工人」流行的背後,那被笑容掩藏的更多的是打工人的辛酸。
對於不少打工人而言,在「30歲財務自由」、「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的焦慮感下,生活除了上班工作,在沒有別的其他時間,996、熬夜加班等早已司空見慣……
儘管我們自我安慰地告訴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但是不時襲上心頭的疲憊感和早已透支的身體還是時不時的提醒著我們這群疲於奔命的打工人——
「我們究竟希望怎麼樣地活著?」
關於這個問題,早在2011年出版的一本小書《此生未完成》中作者于娟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看完于娟的一生,你能說她不「努力」嗎?
不,或許她的人生悲劇就在於她太努力了。
因為太努力,她忘記了適可而止,用一個個搏命的深夜揮霍自己的健康;因為太努力,她忘記了順其自然,用一個個前進的目標消耗掉原本可以陪伴家人的時光。
她總以為一切都還來的及,以為來日方長,卻忘了再多的來日方長都抵不過人生苦短。
或許,在某一個路口,我們就會與最愛的人走散,再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
所以,放棄那些不必要的名利,珍惜那些最可貴的情感,適當的放慢你執著前進的腳步,不要讓「太努力」拖垮你的人生和幸福!
這本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是2019年的增訂新版,內文雙色印刷,在原書的內容基礎上增補了上萬字的遺稿。
儘管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八年之久,但是「如何過好我們的人生」這樣的話題依舊直戳社會的痛點,是選擇996還是陪伴家人?或許當你讀完這本書,或許你心中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