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影評人 magasa
J.J.艾布拉姆斯應該明白,接下《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的導演任務,是全世界難度最大的工作之一。他必須面對數以千萬計的星戰鐵桿粉絲的放大鏡,不論他怎麼拍,都會有許多粉絲不滿意。更不要說,還有一雙更挑剔的眼睛在自始至終盯著他,那就是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
盧卡斯在2012年將自己的公司以4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迪士尼。從此迪士尼擁有了星戰品牌的所有權。微妙的是,迪士尼沒有邀請盧卡斯過多地參與《原力覺醒》的創作。盧卡斯是前傳三部曲的導演,在老三部曲中雖然只署名第一部的導演,但他仍然把控著大的方向,這是他第一次完全放手,讓外人來打造一部全新的星戰。
理念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盧卡斯的願望是,每一集星戰都能展示新的飛船,前往新的行星,開拓新的疆土,從而令星戰宇宙日益豐富,這是他作為一個原創作者放到第一位的想法。但是迪士尼並不這麼想,從儘可能賺取票房的角度,開拓創新未必是最好的利用星戰品牌的方法。那什麼方法最好?
保守和復古。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然而迪士尼不是憑空這麼認為,他們準確地把握了廣大粉絲的心思。歐美國家最老的一批粉絲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如果是看著新三部曲長大的年輕粉絲,那也有二三十歲,這些人喜歡星戰都有十年以上的歷史。星戰世界在多數人的心中其實早已定型,這連喬治·盧卡斯都很難去糾正。如果不是這樣,怎麼解釋新三部曲推出後,老粉絲的如潮批評?以及盧卡斯每次想修改老三部曲的細節,都在網上引起強烈的反彈。
迪士尼想通了這個道理——粉絲最想在新電影裡看到的是回憶得到重現,為這段幾十年的光陰賦予神聖的意義,因此需要儘可能地讓《原力覺醒》和口碑最好的老三部曲建立情節和情感上的關聯。
復古和懷舊的大方向一旦確定,需要J.J.艾布拉姆斯做的事,就不是那麼複雜了。而盧卡斯這時候最好對他敬而遠之。此時的星戰,早已獲得它自己的生命,離開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創始人,拍出一部「成功」的續作都不會是問題。
《原力覺醒》在多個層面上與《星球大戰4:新希望》形成了呼應,兩部影片說穿了講的是幾乎一樣的故事,下文有劇透。
《新希望》中農場少年盧克被發掘為對抗邪惡帝國的希望之光,《原力覺醒》說的是拾荒少女蕾伊身具原力潛能,也成為對抗新出現的「第一秩序」的未來希望;《新希望》塑造了一個經典的反派黑武士達斯·維達,《原力覺醒》依樣畫葫蘆弄出一個戴著類似黑武士面具的凱洛·倫,後者是前者的外孫;《新希望》在黑武士之上的大Boss是西斯尊主達斯·西迪厄斯(即帕爾帕廷),《原力覺醒》來了個身份不明的最高領袖斯諾克(Snoke);《新希望》及其續集的核心是盧克和達斯·維達的父子關係及相應的弒父情結,而《原力覺醒》同樣有一對父子反目成仇——漢·索羅和凱洛·倫;還有《原力覺醒》裡不會說話的機器人BB-8不就是老三部曲R2-D2的翻版嗎?總而言之,從情節的走向,到基本人物的設置,《原力覺醒》和《新希望》的相似度高達70%。
為了更加討得粉絲的歡心,《原力覺醒》帶回了一大批老星戰的演員,哈裡森·福特飾演的漢·索羅,凱麗·費雪飾演的萊拉公主,馬克·哈米爾飾演的盧克·天行者出場時,粉絲想必會熱淚盈眶歡聲雷動吧?還有C-3PO、R2-D2、丘巴卡,還有熟悉的音樂、道具、臺詞,各種致敬和戲仿,密密麻麻有二三十處,懂行的影迷看下來,簡直是一路高潮,手都拍酸。
這時候再來看「原力覺醒」這個片名,迪士尼的訴求就更加昭然若揭了。星戰老矣,還能飯否?片名就是在號召蟄伏的激情重新燃燒,再現星戰昔日的榮光。以票房結果而論,《原力覺醒》的成功已經證明之前所有的策略都奏效了。
《原力覺醒》比起之前的星戰,有一些特徵帶有鮮明的時代性。這部電影啟用了兩位新人男女演員飾演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碰巧他們還都是英國人。黛茜·雷德利(Daisy Ridley)飾演新的拯救者蕾伊,約翰·波耶加(John Boyega)飾演帝國衝鋒隊的逃兵芬恩。女性和黑人搭檔在這樣一部大成本電影裡,四十年前不太可能出現。
作為新的三部曲之首集,《原力覺醒》在劇情上挖了很多大坑,需要後面來填補。這也是星戰系列的慣常做法,因為它包含一個事無巨細的龐大宇宙,總得留一些坑給人填,有的在電影裡填,有的讓衍生的漫畫、動畫、遊戲去填,所以電影情節總是開始得很突然,前因後果是什麼,我們要慢慢才會知道。
《原力覺醒》中至少有好幾個大問題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如前所述,最高首領斯諾克的身份是什麼?漢·索羅和萊拉的兒子本怎麼墮落為新一代黑武士凱洛·倫的?盧克重建絕地武士團的過程中出了什麼差錯,以致他自我放逐?最最關鍵的,是新女主人公蕾伊的身份是拾荒者,卻擁有比凱洛·倫更強的原力,她的身份有什麼特殊之處嗎?一種理論說她是盧克的女兒,因為只有天行者家族才有如此強的原力潛能,可是絕地武士是不會婚配的;另一種理論說她是漢·索羅和萊拉的女兒,也即是凱洛·倫的妹妹,所以她仍是天行者家族的後代。這兩種理論都有一定的正確可能性,因為所有的《星球大戰》電影,都是家庭倫理劇,夫妻反目、父子相殘、兄妹相爭、師徒成仇,翻來覆去地上演,盧卡斯認為,最劇烈的衝突一定是發生在親人之間,所以如果蕾伊是一個和主要人物完全無關的新人,那反而奇怪了。
每個導演都有個人的視覺風格。盧卡斯在老三部曲中很喜歡借用日本電影的一些手法,比如黑澤明慣用的「劃」來切換場景,在當時的美國電影這絕對非常古舊。到了前傳三部曲,盧卡斯就變得中規中矩了一些。現在艾布拉姆斯接手,他喜歡用急速的變焦鏡頭,在幾場空戰戲中這種快速的變化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可能是受到現代戰場紀錄拍攝的影響。還有他標誌性的鏡頭光暈,因為用得太多,此前帶到《星際迷航》也遭到很多人的調侃,這次收斂很多,只在有限的幾個鏡頭才看到。比起前傳四平八穩的固定鏡頭,艾布拉姆斯這次大量運用傾斜鏡頭的構圖及快速變化的手持攝影,尤其是在動作戲中,這無疑是更符合當下潮流的做法。
全片最激動人心的是結尾處反抗組織找到盧克的所在,蕾伊帶著他的光劍前往尋覓,最後兩人在山巔相見,一語不發。從這裡,新的三部曲才像是真正開始,所有的前情都是鋪墊,大人物終於出場了。盧克遲至此刻的亮相也是迪士尼信心的體現,手裡的好牌都還沒出完呢。不過,在成功地用復古和懷舊得到了忠實粉絲的首肯後,下一集決不能再來這招了,那將是真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