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去油彩的小丑,露出了你我的臉

2021-03-01 遊戲時光VGtime


炸雷一聲震天響,小丑得了金獅獎。

  

前些天,第 76 屆威尼斯電影節把最高獎項金獅獎,頒給了今年下半年最受關注的超級英雄電影《小丑》(雖然這電影講的是超級反派,但姑且也算作超級英雄電影)。很多人感到驚訝,更有人表達反對,認為這是威尼斯電影節對商業化的妥協。但無論如何,該片成為首部進入主流電影節、首部獲得榮獲主流電影節最高獎項的超級英雄電影,在電影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蒼勁一筆。

我得金獅獎了,笑一個吧

作為漫畫、動畫、遊戲和電影角色的小丑,是蝙蝠俠一生的宿敵,往往也被視為蝙蝠俠的陰暗面。在作品中,小丑或利用藥物和精神蠱惑糾集黨羽、或搞爆炸四處破壞、有時還親自下場赤手空拳跟蝙蝠俠互毆;在現實中,小丑號稱 DC 作品最偉大的反派、甚至漫畫歷史上最偉大的反派,就連自己的(前)女友都能收穫巨大人氣。

  

你很可能已經在遊戲阿克漢姆三部曲裡見識過小丑的癲狂,在電影《黑暗騎士》裡驚嘆於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在電視劇《哥譚》裡了解過小丑的思想,或者你本來就看過很多 DC 漫畫,對小丑已經非常熟悉。那麼你一定也會發現,小丑不像達斯·維達那樣,出場就帶著古典悲劇氣質;也不像終結者 T1000 那樣,有令人絕望的破壞力;更不像索倫那樣,能夠指揮如潮水般的嘍囉們毀天滅地。

  

小丑憑什麼躋身於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之中,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魅力?



  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為瘋子。

  

由於美式漫畫特殊的創作方式,雖然能夠確定小丑於 1940 年首次出現在蝙蝠俠系列的漫畫中,但他的最早起源嚴格來說已經無法定義。業界公認的三位小丑創造者(傑裡·羅賓森、比爾·芬格、鮑勃·凱恩)還曾經為此互相攻擊過,而他們都已經去世,真相也就隨風消散了。

  

關於小丑的身世背景,在不同作品、不同 DC 宇宙中有不同版本。但在這些不同面具之下,隱藏著的都是小丑相同的內核。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小丑是個喜劇色彩特別濃的胡鬧型反派,以至於首次登場就把自己給玩死了(隨後很快復活)。隨著時代推移,DC 漫畫風格不斷改變,蝙蝠俠系列漫畫的主題在螺旋式下降中愈發沉重,小丑逐漸成為了一個帶有宿命色彩的純粹邪惡反派。在相對來說流傳較廣、認可度也很高的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中有過比較詳細的描述:

  

小丑原本是個生活在溫飽線上的普通人,希望成為喜劇演員。得知妻子懷孕,為了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物質條件,走了歪路、加入犯罪團夥。就在首次作案前,他的妻子觸電身亡。而在犯罪過程中,同夥被擊斃,自己也因為蝙蝠俠的幹預,撲通一下掉到了化學藥劑之中毀了容。經歷了這糟糕的一天,他的精神狀態不再穩定,一個把作惡當成唯一樂趣的小丑就誕生了。這一般被認為是小丑的標準設定。

《致命玩笑》中追尋喜劇夢想而失敗的小丑

新世紀來臨,除了電影《黑暗騎士》中對小丑這一角色空前的挖掘,伴隨電子產品機能的增長,蝙蝠俠系列遊戲也開始井噴。在阿克漢姆三部曲中,小丑在遊戲領域第一次成為貫穿始終的大反派,和蝙蝠俠展開對決。

  

在遊戲劇情中,小丑為了刺激蝙蝠俠,進行了一系列癲狂的犯罪,最終喪命,卻想方設法給蝙蝠俠注射了自己的血液,在後者腦內形成陰暗邪惡的小丑人格。三部曲雖有不同主線,但基本都在蝙蝠俠與小丑的糾纏中進行。而小丑不惜以死相搏,只為對蝙蝠俠人格施加這種重大的影響,被蝙蝠俠總結為:你只是害怕被遺忘。

阿克漢姆三部曲中的小丑形象,半邊消散為蝙蝠暗喻侵入蝙蝠俠的內心

蝙蝠俠的理解正確嗎?一般來說,我們會將「你只是害怕被遺忘」理解為,小丑是一個好出風頭的壞人,用作惡來迫使哥譚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記住自己,用死亡換來蝙蝠俠被感染,迫使蝙蝠俠始終被裹挾在自己的黑霧之中。

  

但實際上,小丑的思路沒這麼複雜。他只不過是想證明,從普通人、到有錢有權的人、再到意志如鋼鐵一般的蝙蝠俠,所有人在經歷了自己「糟糕的一天」之後,都會走向人性的反面。還記不記得《黑暗騎士》中小丑絕望而振聾發聵的宣言?

  

「他們的道德觀、他們的原則,全都是個爛笑話。麻煩一來就什麼都不管。他們毫無原則,只會隨波逐流。我解釋給你聽:當災難降臨,這些文明人?他們會自相殘殺。」

  

這種判斷當然很偏激,它的錯誤在於拒絕承認人性永遠存在善良和光明的一面。但是回頭想想,布魯斯·韋恩在雙親被殺之後繼承了雄厚的資產,還有個忠心耿耿的家僕保護他、教育他,這實際上是蝙蝠俠誕生很關鍵的因素。而小丑本就是社會底層掙扎不已的芸芸眾生之一,家裡就快揭不開鍋了,在連番打擊之下,根本沒有任何人或者事物能夠拉他一把。

再怎麼痛苦,布魯斯·韋恩始終擁有一個比小丑好得多的環境

蝙蝠俠從光明中遁入黑暗,就連對超人都有一套打擊方案,但他的內心始終是光明的;小丑則是在黑暗中試圖抓住虛假的光明,卻落入了更深的黑暗。

換句話說,蝙蝠俠「糟糕的一天」遠遠沒有小丑糟糕。就算父母雙亡,蝙蝠俠也是超級富二代,布魯斯·韋恩也是哥譚最迷人的花花公子。而小丑呢?這個窮鬼死了老婆、毀了容,在被命運拖下懸崖的時候,也沒有蝙蝠爪鉤槍,既然墜落、別無選擇,只能一路到底。


  混亂即公平。

  

現在我們已經分析清楚,一個喜劇愛好者是如何狂飆突進、戴上小丑面具的。是時候探究小丑作惡的目的了。

  

和蝙蝠俠作對的眾多反派,都有一個作惡的根本原因。黑幫老大企鵝人,童年時代被人歧視、嘲笑,留下心理陰影;喜歡和蝙蝠俠鬥智的謎語人,希望向全世界證明自己最聰明,而他證明的方式就是犯罪;極端漠視生命的急凍人,本來在努力醫治得絕症的妻子,卻因為贊助者的無情被事故影響而變異,妻子也因此喪生,從此走向正邪天平的另一端。

  

回頭看看小丑,與上述反派「首先被社會質疑、傷害然後開始犯罪」截然不同的是,按照普遍認可的《致命玩笑》劇情,小丑為了改善生活首先選擇了犯罪,之後他的妻子死於意外,自己在犯罪過程中被蝙蝠俠攻擊、致殘,最終成為大反派。

  

一般來說,貧窮並非犯罪的理由,況且大部分哥譚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少人偶爾會偷上幾把、搶劫老弱病殘孕,倒黴點的還要被蝙蝠俠胖揍一頓綁在大燈罩外面燙屁股。但縱觀哥譚大小反派,像小丑這麼歇斯底裡的可就只有一個。

在哥譚市,大家都不好過

用我們比較熟悉的話來說,這叫罪有應得、死不悔改。但是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如果沒有妻子觸電、同夥身亡、自己毀容,一個好端端只是窮的喜劇愛好者不會成為小丑;而如果他原本生活富足,再怎麼也想不到去犯罪,搞得自己家破人亡。歸根結底,是什麼讓他始終掙扎在溫飽線上?小丑認為,就是社會本身,這個按照既定秩序運轉的社會本身害了他。

  

《黑暗騎士》廣受好評,萊傑的表演以及他之後的遭遇,讓很多影迷想把這個版本的小丑附加上很多玄之又玄的哲學內涵,甚至有些朋友希望用尼採的超人理論來解釋小丑的行為,認為小丑已經超越正邪善惡 —— 但電影本身已經直白地闡述了小丑的思維模式:建立任何一種社會秩序,必然導致特定群體被壓迫,因此秩序無法帶來公平,只有無序才能逐漸產生公平。

  

為了公平只能追求無序,為了無序只能製造混亂,為了混亂只能使用暴力。

  

這即是小丑在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後產生的思想,像 IED 一樣簡單直接、粗暴有力,也有一點「錯的不是我,是世界」的戲謔。所以,不同於企鵝人耀武揚威式的犯罪、不同於謎語人對證明自己智商的執著、不同於急凍人對所有生命一視同仁的冷漠,小丑有一個明確的報複目標,這個目標不是特定的人或事物,而是作為一種公理的社會秩序。

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

不過,小丑的思想在現實中也存在有趣的對照。

  

新制度經濟學大師、199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曾經與經濟史學家約翰·瓦利斯、政治學家巴裡·溫格斯特合著一本《暴力與社會秩序》,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書中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簡而言之,就是「對暴力的限制是一種特別的權力」。普通的個體面對暴力往往是手足無措的,只有特定的群體才能對抗暴力。在這一前提下構建的秩序,其基礎是不平等的。(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不平等」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性質的描述,而不是正確或者錯誤的價值判斷。)

道格拉斯·諾斯

怎麼樣,是不是有點耳熟。這就像小丑在電影中說的:「我是混亂使者……你知道什麼叫混亂嗎?混亂是真正的公平。」我們無從得知這些年來參與構建小丑這個人物內核的作者們是否讀過《暴力與社會秩序》或者了解過諾斯其人其作,只是小丑的思想的確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那麼一點點相似。

  

單看小丑這種想法,當然是病態、邪惡的,好孩子不要學 —— 按照我們正常人的思路,就算犯罪時被蝙蝠俠胖揍一頓、扔進阿克漢姆,你也應該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但是,這種以暴力引發混亂來尋求公平的想法,在小丑身上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邏輯自洽。既然他已經戴上了病態的面具,就不得不用病態的眼光去審視社會,不得不看到病態的社會,並認為必須用終極的病態即暴力,對這個社會下一劑猛藥。

  

小丑的所作所為與其說是在虐待、破壞、殺戮,不如說是在製造恐懼、傳播恐懼,製造混亂、傳播混亂。他想要的是自己理想中的哥譚乃至理想中的世界,一個無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所有人面臨同樣的混亂、同樣的困境,暴力和對暴力的無助、恐懼讓所有的權力、錢財、身份都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 不管你是普通人還是權貴階層,下一秒都有可能灰飛煙滅。

  

社會將不再有秩序可言,只有這樣才可以慢慢實現小丑心目中真正的公平。

  

小丑的思想讓他有了殉道者的色彩,雖然他的行為依然是違背正義的,然而他的目的是為了追尋心中的公平。撥開他厚重的妝容、奪下他手中的 IED、抽出他體內的酒神因子,這就是小丑的真相。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如今,「小丑是蝙蝠俠的陰暗面」這個形容已經被普遍接受。不過,把這句話真正釘在小丑設定上的,是近幾年才創作的漫畫《蝙蝠俠:白騎士》和新角色狂笑之蝠。在《白騎士》中,小丑的(前)女友哈莉·奎因試圖用自研藥物治療小丑的精神病。病情好轉的小丑幾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志彌補自己犯下的罪過,甚至當選哥譚市長,還有效控制了哥譚大大小小的牛鬼蛇神,成為民風淳樸的哥譚市的最好代言人。

《蝙蝠俠:白騎士》

當然,邪惡之火沒那麼容易徹底撲滅,於是小丑市長組建了哥譚特警小隊,配備量產版蝙蝠車,有效打擊犯罪。反之,蝙蝠俠雖然和從前一樣自行其是遊走在法律邊緣,卻遭受了家庭變故變得更加偏激、無助和失控,被小丑玩弄於股掌之間。

  

初登場於《黑暗之晝:鑄件》的狂笑之蝠有著更加曲折的來歷,平行宇宙的蝙蝠俠終於陷入瘋狂殺死小丑,也被小丑的毒素徹底感染,成為了殺人不眨眼的大魔頭狂笑之蝠。有趣的是,本宇宙的小丑反而很討厭狂笑之蝠,認為狂笑之蝠無差別徹底毀滅一切的做法有悖自己的理念,甚至同本宇宙的蝙蝠俠合作擊敗了狂笑之蝠。

《黑暗之晝:鑄件》

無論如何,蝙蝠俠中的其他反派可沒有附身蝙蝠俠這種特殊待遇。這足以證明,不僅小丑認為蝙蝠俠讓自己完整,即使是對於上天入地戰無不勝的蝙蝠俠來說,小丑也是一個特別的對手。首先,他們的人生中都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只不過選擇了不同的應對方式,蝙蝠俠選擇打擊犯罪,小丑選擇報復社會。

  

其次,他們都對哥譚市的現狀不滿,蝙蝠俠選擇以暴制暴、維持微弱又危險的平衡,小丑更傾向於掀桌子的崩潰療法。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在兩人各自的人生歷程中,蝙蝠俠愈發克制、隱忍,小丑則越來越癲狂、囂張。早年作品的蝙蝠俠還常常雙持衝鋒鎗掃射犯罪分子,後來仿佛是為了和小丑作出區分,一次又一次為自己的義警行為加上種種約束,成為了一位戴著鐐銬凌駕於法律之上的「陰影中的英雄」;小丑則把沒有約束當成唯一的約束,只是從心所欲地凌駕於法律之上,在毫無道德觀念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二者之間的唯一區別,似乎就是福山(對,就是你們熟悉的那個日裔美籍的福山)所說的「由誰的規則來做主」 —— 反正都不是認認真真遵紀守法的人,區別就是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

穿過我、看到你

這樣對比來看,蝙蝠俠這個隱姓埋名、殫精竭慮、忍辱負重為哥譚獻完青春獻子孫的英雄,確實不如小丑那樣瀟灑。有過相似的遭遇,也都越過了法律邊界,蝙蝠俠之所以沒有成為小丑,恐怕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就連蝙蝠俠內心可能也有這種想法。編劇們更毫不避諱,在《白騎士》的結尾甚至安排了一段蝙蝠俠向奎因詢問小丑安危的劇情,營造出一種一體兩面、莫逆之交的戲劇性,讓人感到意味深長。

你們最終真的會殺死對方嗎?

如今,動漫遊作品反派有粉絲已經是平常事,但小丑的粉絲在情感上更加投入,還衍生出飯圈一般的群體,將其作為彰顯和表達自我的標籤。小丑究竟魅力何在?正如當下這部電影《小丑》導演託德·菲利普斯所言:「小丑代表著一種自由。誠然他是個壞人,在我們的影片中他也是個壞人,但人們喜歡的可能是這種自由感……我們並不會想成為他,但你可以欣賞他的作風。」

  

我想,這種欣賞,或許是每個人心中潛藏的小惡魔在施法。經歷了八十年的故事發展,如今的蝙蝠俠在照鏡子時,應該總會看到這個濃妝豔抹的瘋子。坦白說,我們每個人在照鏡子時,沒準也要看到這個濃妝豔抹的瘋子。誰也不能確定,一旦經歷了「糟糕的一天」,是會像蝙蝠俠一樣保持著正義之火,還是會像小丑一樣墮入黑暗。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用心中的小天使去抑制那個小惡魔,別讓它在欣賞之後有進一步行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玩遊戲別玩盜版、過馬路看紅綠燈、坐地鐵先下後上、遛狗時記得牽繩、見到佔著籃球場跳廣場舞的就老老實實走開 —— 要認真地遵守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規則。正是這些千萬個規則維繫著社會的正常運轉,否則就真是「人人皆小丑」,哥譚實體化,大家每天都要擔心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陽。

  

行文至此,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沒提到小丑在《黑暗騎士》中那句引發病毒式傳播的經典臺詞?當然會提到,還要放在最後。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野原新之助也有一句名言:「我還是個小孩,何必那麼認真?」對野原新之助來說,自己的全部世界就是家和幼兒園,太不起眼,以至於沒有認真的必要。

  

可能小丑也是這樣想的,在哥譚,在這個混蛋的世界,在我們每個人短短的一生中,何必那麼認真?如果小丑來到現實世界匆匆一瞥,卻發現那麼多人在不厭其煩地分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恐怕他的第一反應依然是:

  

Why so serious?

微信內搜索VGTIME2015,關注我們

長按圖片下載App,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年度爆款《小丑》深度解讀:洗去油彩的小丑,與他所留下的警示
    因此在這裡我設想了2個大家應該首先了解的問題,相信應該可以在觀影時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1 :我從未看過《蝙蝠俠》,看《小丑》會看不懂嗎?另外對於一個好的劇本而言,它通常都是獨立性高且足以自洽的,《小丑》正是這樣的作品。雖然其整體沿用了DC蝙蝠俠與高譚市的世界觀,但即便你在此之前對罪惡之城高譚一無所知,也絲毫不妨礙理解這個故事。因為編劇已經在電影中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足夠讓所有觀眾清楚認識整體情境,並感覺到人物的命運變化,因此大家完全不需要擔心會看不懂。
  • 電影《小丑》海報設計欣賞,每張都是藝術品
    《小丑》由《宿醉》系列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執導,將於10月2日起在歐洲、亞洲等多地上映,北美10月4日公映。我們大家來欣賞下小丑系列海報:每一張《小丑》的海報真的可以當做是藝術品來看待啊,每一張都讓人看得入神,確實是會讓人產生驚豔的想法的。
  • 豌豆公主和小丑
    後來小丑隨劇團去了其他國家,公主才開始感到缺憾,原來曾經有一個小丑,極力為她構想搞笑的情節,這是她在之後的節目中不曾感受過的。後來,偶然的機會,公主把小丑召回宮裡,兩人如同舊相識,一眼便看穿了過去。小丑卸下油彩,原來他長得那麼清秀。他感到公主開始以全新的態度對待他,他可以不再做一個小丑了。
  • 電影《小丑》海報設計欣賞!想看想看想看!
    希斯·萊傑我們都知道,希斯·萊傑版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知名反派,並憑藉其驚為天人的表演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獎,而他的英年早逝則讓他對「小丑」的演繹成為千古絕唱,在此之前你肯定也聽過這樣一句慨嘆「希斯·萊傑之後
  • 新小丑被吹神,但我偏偏只想他回來
    紀錄片《致希斯·萊傑》裡,希斯總在動,他坐不直,站不定,扭來扭去,肢體大幅度比劃著,時不時舔舔嘴唇;這些後來都成了小丑的招牌動作——微駝,抻著脖子,一步八晃,顫巍巍走近,直勾勾看著蝙蝠俠,像要在他身上盯出兩個窟窿。小丑的嘴裡總像嚼著東西,可能是臉被割傷後落下的癮,得時常活動口腔肌肉,否則不太舒服。
  • 深入人心的小丑 5代Joker的形象設計 代表了什麼立意?
    他們從我的額頭邊緣黏假髮,卸妝時令我痛哭不已。初代小丑的妝容是由當時的知名化妝師本·奈伊與其學徒布魯斯·哈奇森負責,而本·奈伊在隔年退休後,創立了同名的化妝品公司,也是現今影視特效化妝知名的品牌。為了呈現電影中,因為意外變形而固定的詭異笑臉,特效化妝師以尼科爾森的臉翻模,並觀察他的各種表情,製作出五個從微笑到大笑的模型供尼科爾森選擇。由於尼科爾森對特效化妝用的黃膠過敏, 化妝團隊採了用355 矽膠黏著劑,先替他整形再上色,整個過程通常就兩小時,最困難的反而是找到適合深色場景的白色,為此,攝製組做了很多測試,還使用了金屬感的銅鐵色來加強陰影。
  • 小丑竟在我身邊?小丑竟是我自己!
    小丑竟在我身邊,小丑竟是我自己……最近你應該看過很多類似的表情包,小丑笑了,局外人也笑了,大家都笑了。那麼,小丑是怎麼出現的?小丑是怎麼成為你我他的?小丑表情包的出處,最早要追溯到LOL直播圈子。在一次直播之中主播山泥若和主播Last炫神、電棍直播打紅包局的時候,山泥若一抽到小丑或用小丑體系打出某些操作的時候就會大聲喊出「沙口」這一名字。
  • 蒙面人,露出你的臉來!
    默克爾說出「露出你的臉來」這句話之前,德國發生多起宗教襲擊事件,都與蒙面人有關。而在此之前,歐洲已經出現多起類似德國的蒙面人襲擊事件。所以,相關國家已經發出類似禁令。 於是,默克爾呼籲:「在德國,我們說『露出你的臉來』」,「把臉部全面罩住的做法在這裡(德國)不合適,任何法律規定的區域都應該禁止。」
  • 為什麼小丑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小丑嘻嘻哈哈、滑稽地手舞足蹈,想博你一笑。很多人不但沒笑出來,反而被嚇到腿軟。害怕小丑的人不少,比如德普,或許還有手機屏幕面前的你。他曾自嘲:我一整天都在痛苦中度過,卻在晚上帶給你們歡樂。狄更斯為他編傳記,塑造了這樣的小丑形象——「通過自我毀滅來取悅觀眾」。小丑之父都是如此,於是這種想法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歡樂小丑的面具下面,隱藏著悲哀的人生。
  • 《小丑》深淵
    病入膏肓的破敗都市伴著底層社會的殘忍小丑亞瑟就活在這昏暗甬道中生命在現實與幻覺的痛苦交迭中下墜導演製造出足夠的情節張力透過華金近乎神級的驚豔表演讓觀眾與這一無法被理解的詭譎人物產生共情牽引著我們進行一次進入深淵本體的角色研究極端現實又極端超現實_衛生間中的獨舞亞瑟在體驗過破壞的快感後那一刻向著不可名狀的畸形卻迷人的生命律動徹底敞開鏡頭中整個世界在他扭轉的身體曲線下變形黑色靈魂深處綻放出的生命奇觀
  • 《小丑》:街頭的喜劇演員讓人們尋開心,演的是喜劇,生活是悲劇
    塗滿五顏六色油彩的臉上是那一張幾乎要裂開到耳朵的血紅色的笑容,而他花了半輩子時間去充當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的生命也終將完結。二、無意間成了精神領袖,人生卻已到了絕境還是那座城市,看起來滿是光彩,其實全是陰霾。
  • 《小丑》:街頭的喜劇演員讓人們尋開心,演的是喜劇,生活是悲劇
    嘲弄的是,這次脫口秀的機會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從前因為被一群小孩毆打,同事給了他一把槍防身,他帶在身上,手槍掉落,同事將自己撇的乾乾淨淨,而小丑亞瑟則被經理訓斥、開除。塗滿五顏六色油彩的臉上是那一張幾乎要裂開到耳朵的血紅色的笑容,而他花了半輩子時間去充當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的生命也終將完結。
  • 《小丑》解讀:精神病人從受害者到惡魔的蛻變
    ,給臉上抹著厚厚的油彩,一副小丑的妝容,廣播中播放著越來越髒亂差的哥譚市新聞,他把雙手放進嘴巴,扯出誇張猙獰的笑臉,盡力讓鏡中的自己看起來開心一點,一滴淚水混合著藍色的油彩,從眼底默默流下,猛地鬆開手,表情又回到悲傷的樣子。
  • 《小丑》解讀:精神病人從受害者到惡魔的蛻變
    大家好,這裡是俗人說電影,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以DC頭號同名反派為題材的犯罪驚悚片——《小丑》電影一開始,主角亞瑟安靜的坐在化妝檯前,給臉上抹著厚厚的油彩,一副小丑的妝容,廣播中播放著越來越髒亂差的哥譚市新聞,他把雙手放進嘴巴,扯出誇張猙獰的笑臉,盡力讓鏡中的自己看起來開心一點,一滴淚水混合著藍色的油彩,從眼底默默流下,猛地鬆開手
  • 黑暗騎士:遇到小丑前,我曾所向無敵
    如果這部影片的影評不提天才演員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註定是失敗的。我沒有統計錯的話,小丑的臺詞比蝙蝠俠還多。沒有小丑出現的情節似乎都有點雞肋。幾根凌亂的綠髮絲、濃烈的黑眼圈、咧著的紅嘴唇、塗著白粉的糜爛的臉,換著紫色綠色白色的衣服,說話總是在笑且不斷吐舌頭,走路連蹦帶跳的小丑形象已成影史經典。焚燒金錢的小丑的確把犯罪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並試圖提升其它罪犯的「素質」。為使社會混亂無序,人性懦弱、自私、貪婪的真相盡顯無遺,他決定把民眾僅存的正義信仰摧毀,即將蝙蝠俠拖下神壇,製造恐慌。
  • 你要扮重口味喪屍還是邪氣美萌小丑女??邪靈喪屍妝驚悚來襲,膽小鬼請繞道!!
    ▼胡茬棉加黑色油彩,製造汙漬。▼假血漿刷一遍,可以拿胡茬棉蘸血漿在臉和脖子上再擦出點傷痕。小丑女妝!最後利用防水眼線液還有黑色眼影畫上小丑愛心圖案還有汙漬與傷口即可完成~小編我吐血整理的這波萬聖節裝扮大家還滿意嗎!趕緊學會之後出去遊行吧!期待在今年的官方照片合輯中看到泥萌!!!
  • 扮演小丑嚇壞無數觀眾,然而小丑面具下,卻是他美好的肉體和帥氣的臉...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扮演電影中殺人如麻的小丑的演員,居然是一個大帥哥……就是他!推特上已經整體淪陷了,粉絲們表示,為了小哥哥,可以不顧一切,來呀小丑追我呀……"剛剛的20分鐘,我一直在用比爾·斯卡斯加德的帥照對我的朋友進行狂轟亂炸,我一點也不覺得抱歉~"
  • 電影「小丑」妝容設計——《蝙蝠俠》、《黑暗騎士》等深植人心的Joker形象
    (更新:威尼斯影展於北京時間9月8日凌晨落幕,《小丑》不負眾望,榮獲最佳影片「金獅獎」)在一窺坎城影帝  Joaquin Phoenix (瓦昆菲尼克斯)詮釋的新任小丑之前,本文將先帶你回顧這位惡名昭彰的反派角色,在過去的電影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妝容設計。
  • 小丑為什麼只愛蝙蝠俠,而不愛小丑女哈莉?
    「哈莉聽到蝙蝠俠的譏諷顯得一臉不屑,她向蝙蝠俠控訴著。「他是不是時常向你提起家暴的父親與瘋狂的母親?還有他爸爸唯一的一次笑是去滑冰場?」(蝙蝠俠)「你給我閉嘴,他說了那是去馬戲團,不是什麼滑冰場!」(哈莉)「是的,他總是會編各種小故事講給別人聽,大家都一樣被他耍的團團轉!」(蝙蝠俠)「你胡說!我的小布丁是愛我的!
  • 電影拉片013《小丑》分鏡庫
    丨注視6丨狂笑6丨逃跑5丨開槍5丨憤怒5丨開門4丨發瘋4丨微笑4丨驚嚇4丨暴動4丨揮拳4丨拿槍4丨毆打4丨謀殺3丨上樓梯3丨坐車3丨喘氣3丨搶奪3丨畫油彩3丨上臺3丨錄製節目3丨失落3丨敲門3丨發呆3丨仔細看3丨奔跑3丨照鏡子3丨心理諮詢3丨擁擠3丨下樓梯3丨瘋笑3丨發病3丨踢踹3丨寫字2丨打電話2丨嘲笑2丨自言自語2丨追逐2丨小丑跳舞2丨狂奔2丨住院2丨欺負2丨不屑2丨質問2丨化妝2丨混亂2丨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