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郭敬明和李成儒在針對新人的演技問題在節目中直接互懟,進而引發了廣大觀眾的熱議。何昶希一個新人,暫無作品、同時在節目中表演的片段也比較糟糕,卻直接得到了郭敬明導演的認可,得到了一張S卡(節目中S卡代表最好)。這不僅直接將何昶希推到了風口浪尖,更是引發了廣大觀眾們的激勵討論。
郭敬明導演發S卡
略有無奈的李成儒老師
其實,就事件本身來講,這的確是怪不得何昶希本人,作為一個男團出身的97年新人,在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表演訓練並且也沒有參與過影視創作的前提下,何昶希的表現並不奇怪。這次演出能得到陳凱歌、李成儒等多位業內人士的點評後相信會對他今後的職業生涯帶來幫助。但是郭敬明導演在節目中這種不看演技,而過度關注市場前景的商業化評價讓現場的其他三位導演大為不爽。難道說,現在混娛樂圈的都不看演技了嗎?商業化的市場價值真能撐得起來藝術這兩個字嗎?商業化的娛樂圈到底是好是壞,到底給廣大觀眾們帶來了什麼?
這就要從幾年前說起,在2014年左右,國內的娛樂圈開始颳起了一股流量風,各種影視作品中流量明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這些流量明星不僅僅佔據了娛樂圈中的半壁江山,而且由於其粉絲眾多,導致其身價水漲船高,進而推高了國內影視作品的製作成本。在2014年以前,要是你拍一部電影投資能達到上億了,那大家一定說你是大手筆大製作。但是現在投資上億似乎已經稀鬆平常了。
投資人能花大錢去投資,這對於任何一個行業來講都是一件好事。俗話說,往池子裡扔塊石頭都能濺起來水花,更不用說是扔錢了。大規模的投資,帶動了國內娛樂圈的發展,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很多的從業者的腰包開始越來越鼓,投資娛樂圈的大佬們也賺的盆滿盈缽。可以說,娛樂行業開始進入到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大家賺錢似乎都開始容易起來了。但是,有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少有那種讓人一下難以忘懷的作品出現了呢?
那是因為現在商業化的娛樂圈開始出現了一種流量為王,數據為王的商業化理念。很多不會演戲,但市場價值較高的演員開始霸佔著各種影視劇中的主角位置,導致很多有演技,但沒流量的演員無出頭之日。就像之前有的朋友給我留言就說了,沒有演技還佔著資源,這不叫浪費嗎?是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要由人來完成的。如果這個人沒有水平的話,哪怕這種藝術再高級也沒有。齊白石先生的水墨白菜價值連城,但要是讓我畫一幅水墨白菜的話可能連顆白菜都換不來。如果一個演員,一點演技都沒有,那即便你再有商業價值,你的作品也不會讓別人承認,這點是無可厚非的。而如果投資人、導演在捧了你幾次之後市場對你的反響依舊不是很好,那人家就會換個新人繼續捧了。畢竟除了你爹之外,沒有人的在任何時候滿足。所以現在演員的換代速度極快,新演員沒有站穩腳步,後續的新人又開始登上舞臺,這是和演員的成長規律相悖的。
一個演員的成長,或者說是演技的,磨練,是要花時間的。你沒有幾千場演出的積累,你的演技是沒有辦法能提高的。很多人說陳道明老師的演技高超,那是因為人家在天津人藝跑了8年的龍套。
沈騰現在比較火,那是因為人家之前有連續1000場演出的經歷,沒有一個人能快速成功。
要是說有人能一夜成名,這是不科學的。你從那一夜知道我不代表我在那一夜之前就什麼都沒做。所以在這種市場化的娛樂圈中,很少有比較成功的演員能留下來,讓人回味,讓人記住。這也是正常的,要想評價這批演員,得看看他們幾年多的表現到底怎麼樣。
那麼說,商業化的娛樂圈到底是好還是壞呢?總體來講,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好的地方,現在大家的錢包都鼓起來了,生活也都好了,這是最顯而易見的地方。壞的地方就是商業化的娛樂圈加快的市場的迭代速度,如果一個演員的成長速度能跟得上市場的腳步,那他就一定能火會被市場所淘汰。
那麼各位朋友,你認為商業化的娛樂圈到底是好是壞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所有圖片都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