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河橋》作為一首耳熟能詳的民謠,只要前奏響起,人們似乎就在安河橋上了。
《安和橋》歷經五六年創作,這首歌最初對於宋冬野來說,最大的願望就是加入馬頭琴,而他想表達的情感,也是很多種、很複雜。從而沒顧朋友、製作人與錄音師的良好建議和阻攔,執意加入馬頭琴和中國大鼓。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首歌的錄音混音工作成了《安和橋北》專輯裡最困難、最殘酷也是時間最長的一首。
這樣一首安河橋,用沉悶的大鼓開篇,用輕鬆優雅的吉他切入,一個來自於北京安河橋北的故事被娓娓道來。那抱著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似乎正是那裡人們的寫照。簡單,卻又有故事在身上
間奏的馬頭琴把整首歌曲推向高潮,也是這首歌流傳最廣的一段聲音,來自草原的馬頭琴,在類似於二胡的悲傷之中,又有著獨屬於草原的遼闊,偶爾會讓人聯想到那首《董小姐》中提到的草原。
安河橋其實是宋冬野為了紀念自己奶奶寫的歌。13歲時,宋冬野父母離婚,他常去寡居的奶奶那兒。奶奶的家,在北京西郊的安和橋村。回安和橋,是宋冬野最高興的事:打遊戲,泡網吧,坐河邊和朋友神侃,奶奶給做了一桌愛吃的菜,都是在那兒。宋冬野說,自己從小就是「壞學生」,只認真看過兩本書,一本是《三國演義》,一本是《哆啦A夢》。「兩個老師永遠不管我,」他說,一個是語文老師,特放心;一個是數學老師,已經徹底失望。初二的時候,宋冬野喜歡上一個女孩,女孩說喜歡吉他,他便開始倒騰。第一把吉他,是奶奶用退休金買的,148塊錢。宋冬野的父母一直反對,「不讓我彈,我提著琴就走,一個禮拜不回家」。後來,女孩沒追到,吉他放不下。
高考時,宋冬野語文考了近140分,數學二十幾分,去了一所大專---原名「海澱走讀大學」的北京城市學院,圖書出版發行專業。大學期間,他自己交學費,還要照顧奶奶。宋冬野開始了頻繁的兼職,做過快餐店服務員、入殮師實習生。2009年,大二的他開始去酒吧駐唱。畢業後,他進入一家出版社工作。白天幹出版社的活,晚上繼續在酒吧駐唱。第二年,奶奶住院。宋冬野天天跑醫院照顧,醫院費每天要花掉近2000元。
2012年5月,宋冬野寫出《董小姐》,豆瓣播放達到70多萬次。一夜成名,他見到了偶像萬曉利,籤約了摩登天空,出了新專輯,完成了全國35站巡演。宋冬野覺得,這是奶奶在保佑自己。如今安和橋早已拆遷。童年時,抱著孩子的姑娘,擦汗的男人,秋天的酒,都蹤跡難覓。宋冬野把這些都寫進了歌裡,但是關於奶奶的歌,他還是不敢寫。(出處:知乎無無敵)
這裡是塵夕小酒館,坐下來,聊聊天,講講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的,點讚,評論,轉發,關注。謝謝。
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