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B站發布了一則《後浪》宣傳片,雖意在鼓勵誇讚後浪們積極向上奔湧向前,但卻得到了大量嘲諷的聲音。
不少後浪表示視頻裡跳傘、賽車、電競、洛麗漢服秀的後浪是少數,是中產以上孩子們的奢華生活,和他們這些底層後浪無關。
後浪還沒浪就死在沙灘上, 這恐怕也是前浪們沒有想到的吧!
在各國電影崛起的同時,連以往被群嘲的印度寶萊塢電影都有逆轉之勢,幾乎成為這兩年的新興主流勢力,而幾乎沒有人提過伊朗電影。
今天,小編就要來介紹這部豆瓣高分伊朗電,看完之後,後浪們恐怕會更深刻的感受到這點。
《小鞋子》
這部電影是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於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電影,影片故事樸實動人,講述了男孩阿里將妹妹鞋子弄丟後的一系列經歷。
影片雖以窮人生活為主題,但不過分煽情。
如開頭部分,當男孩阿里丟失妹妹的鞋子回到家中後,鏡頭跟隨著阿里切入一陣爭執聲,沒有放出爭執雙方,只放了阿里無奈心累的眼神,點明了阿里父母欠租,生活困頓的窘境。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拍攝卻恰到好處的留白,給觀眾更多想像的空間。
不像部分粗製濫造的國產家庭片,為了突出主人翁不幸的底層生活,非得硬凹各種吵鬧撕逼大戰,這樣看得觀眾也心累。
除此之外,影片的故事情節看似簡單卻高潮迭起。
《小鞋子》的故事脈絡其實特別清晰。
簡言之就是一個男孩丟失妹妹的鞋子,然後努力找鞋的故事。
但顯然這麼平鋪直化的故事無法打動人心。
於是,小男孩在找鞋的路上遇到了不少意外和阻攔。
他先是說服了妹妹和他輪流穿他的鞋子去上學。這樣做導致的結果是妹妹上完學輪到他穿鞋上學的時候總是遲到,害他差點被學校開除。
其次是他和父親一起騎自行車去給富人家草坪修剪,賺了一大筆,阿里暢想著買鞋,但是回來的路上得意忘形的父親和他摔傷治療把錢花出去了。
最後是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獲得第三名就可以得到一雙新鞋,信誓旦旦的向妹妹許諾,沒想到拿了個第一名。
可以說阿里的找鞋旅程備受挫折。
但隨著這些情節的發展,觀眾們卻能夠感阿里之感,傷阿里之傷。
導演的意圖到這裡也很明顯了,他並不想赤裸裸地展現出一個孩子在貧寒中的努力和掙扎,而是通過一些小事記去讓觀眾們自行評判。
是呀,不過一雙鞋子罷了,怎麼就這麼難呢?
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傳遞出的正能量思想觀點。
貧窮可以讓人跌入生活的深淵,但不會磨滅人的善良和堅持。
阿里和妹妹發現丟失的鞋子被妹妹的同學穿在腳上後,沒有立馬去質問拿回,而是偷偷尾隨其後,等發現同學的父親雙目失明,家境更為窘迫後,兩人眼神透露出同情難過,沒捨得拿回屬於他們的鞋子。
當阿里允諾妹妹跑步比賽贏得鞋子失敗時,妹妹哭著跑走沒有去憤怒地責怪他。
兩個孩子在惡劣的環境中還如此的善良,證明了他們的品性之高潔。
社會上對窮人戾氣極重,對財富極盡追捧的不在少數。不可否認確實有如同《寄生蟲》裡一樣心思險惡的窮人,但富裕階層的人難道不存在貽害社會的人渣嗎?
換位思考,一次完全不能選擇的投胎根本不能成為徹底否定一個人的評判標準。
況且《小鞋子》裡兄妹倆是如此的優秀,哥哥成績出類拔萃,妹妹也是勤奮認真。
影片裡的父親開始是以一個嚴厲暴躁的形象示於人前。
隨著情節的進展,我們慢慢發現他是一個將愛默默藏於心底的男人。
像牛一樣辛勤工作,默默關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不會偷扣別人交代他敲碎的糖。有這種品格優良的父親,耳聞目濡下的兩個孩子自然謙良恭謹讓。
《小鞋子》於1997年上映,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一千個觀眾想必都對這部影片有一千個獨到的看法。
《小鞋子》沒有現代大片那種酷炫的技術,或者扎堆的爆點,但它無疑是優秀的,成功的。
在暖姐印象裡,伊朗是個封閉守舊,常年爆發戰爭,百姓流離失所的國家。
通過這部影片反倒對這個陌生的國家有了一份親切感。
原來這個國家的人民也同世界上所有人民一樣如此善良質樸。
讓不同的思想碰撞,吸引人們去思考去回味,這也許就是一部好的影片的力量!
後浪們多數時候可能和《小鞋子》中的阿里一樣不停地陷入各種困境遭遇各種阻礙,但不必過於玻璃心。
勇於拼搏才是最好的證明自己方式,年輕不懼挑戰才有未來!
The End
微信公眾號:一暖清晨
作者 : 蘇馬恩
圖片:來自網絡
新浪微博:@二月霜滿
知乎專欄:嚮往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