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譜」院士醫生李蘭娟:始終把治病救人當生作一生的使命

2020-12-20 大樹成長營

她是一位中科院院士,用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她是一位醫生,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赤腳醫生」的使命;

她是兒子眼中的好媽媽,更是很多孩子眼中的「好奶奶」;

從武漢疫情爆發以來,1月17日,73歲的李蘭娟院士和84歲鍾南山院士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趕赴武漢,提出了「封城」的建議,拉開了全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序幕。

2月2日凌晨再次抵達武漢

在抗疫最關鍵時刻,2月1日晚,她和10名醫療團隊搭乘上海開往重慶的Z256次列車再次趕赴武漢,2月2日凌晨凌晨4時35分到達,隨即到有關醫院展開患者救治工作。

(在這次武漢和全國抗疫戰鬥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大樹成長營特推出「抗疫人物譜」專欄,本期介紹李蘭娟院士。)

【人物傳】 李蘭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李蘭娟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 。

家境太窮差一點中學輟學

1948年9月13日,李蘭娟出生在浙江紹興夏履鎮夏履橋村,家境貧寒,父親因患眼疾無法勞作,全家生活靠母親賣山貨維持。她自幼喜歡讀書,但她的求學之路並不平坦。

12歲時,1960年,成績優異的小蘭娟從夏履小學被保送到紹興第一初級中學(現在的紹興第三中學)。1962年,母親突然把小蘭娟叫到跟前,告訴她家裡已經沒錢供她讀書了,讓她收拾行囊回家。面對母親的哀求,懂事的蘭娟淚如雨下,儘管她讀書的願望那麼強烈,但想到母親為全家人背負的巨大生存壓力,想到母親每天挑著山貨步行30多公裡做買賣的辛苦,蘭娟選擇了放棄。、

「後來,很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我準備離開學校那天,向班主任告別時流下了眼淚。班主任問我:『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讀書?』我說:『是的。』於是班主任讓我不要退學,而是讓我請假一個月,把行李鋪蓋等放在學校。聽了班主任的建議,我回家後一邊在家自學一邊勞動,一個月後重返學校已近期末考試。這一年,我的考試成績非但沒有落後反而考得很好,說明自學很有成效。之後,我靠著助學金讀完了初中。」

能繼續讀書讓李蘭娟對學習倍加珍惜和努力,中考時,她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了省重點高中——杭州第一中學(現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50年前的一幕讓她至今難以忘懷:「開學前,媽媽拿出了家裡僅有的5元錢讓我帶到省城去讀書。我先到紹興第一初級中學拿了行李,再到杭州,5元錢已剩下不多了。當同學們都為去新學校高興得不得了時,我卻為學費發愁——剩下的錢根本不夠付學費,報到、註冊都成了問題。老師知道我的困難後立即給予解決,讓我先領課本,後來不僅減免了學費,還發助學金讓我維持日常生活,我就這樣堅持讀完了高中。」

「赤腳醫生」救了很多老百姓的命

順利高中畢業的李蘭娟,還沒來得及參加高考,一場運動開始了。

響應號召的李蘭娟積極報名去黑龍江,沒被批准,便回到了老家夏履橋,鄉裡安排她到夏履中學做代課老師。業餘時間,她用針灸為鄉親治療腰背疼痛。她說,山區鄉親們因常年勞累,多數人患有腰背疼痛毛病,聽說針灸能治療疼痛,為了能為鄉親們做點好事,在回鄉前她便聯繫浙江省中醫院學起了針灸。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將整本經絡書背得滾瓜爛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醫學,在這之前,我對醫療知識完全是個門外漢。」李蘭娟說。

教了三個月書後,村裡組建農村合作醫療,因為李蘭娟會針灸療法,大家都希望她來做合作醫療的「赤腳醫生」。「當時真的很矛盾。代課老師每個月的工資是24元,相當於每天能有8毛錢,而『赤腳醫生』每天只有5個工分,相當於1毛錢。收入相差甚遠,家裡日子又捉襟見肘。但對醫學的摯愛,讓我無怨無悔地選擇當『赤腳醫生』。」

山村的「赤腳醫生」並不好當,資金有限,設備簡陋。為了節省開支,李蘭娟與幾位懂草藥的鄉親一起跑到山上採草藥。半年多時間裡,她認識了幾十種藥材,哪些能治療傷寒,哪些能用來消腫,哪些能用來敷跌傷,她都記得清清楚楚。零成本的草藥不僅節省了合作醫療的開支,而且效果不錯,很多村民在喝了李蘭娟煎服的草藥後康復了。全村400多戶人家,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颳風下雨,不管深更半夜,李蘭娟都會上門診治。有一次,村裡年輕媳婦分娩,李蘭娟還當起了臨時「產科醫生」。

當一名真正的醫生後名震全國

「與同齡人比,我是幸運的。1970年,我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讀書。」能獲得第二次讀書的機會,是因為李蘭娟付出了比同齡人多得多的努力。因為成績優異,李蘭娟大學畢業後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

上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李蘭娟一心想要救人,苦於治療方法有限,只能看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逝去。「有個20多歲的年輕人進院不到10天,黃膽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沒小便,人很快沒了。」李蘭娟說,「當初,我們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著出來。」

不甘心的李蘭娟,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這一難題中。經過10餘年的反覆探索、實驗,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終於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

從此,李蘭娟聲震全國,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從2001年起,李蘭娟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的推廣班,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療方法無償教授給更多醫生。「全國有那麼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來就醫,在當地得到及時的治療,才是最好的結果。」如今,人工肝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市,她還多次舉辦全國暨國際人工肝會議,被譽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組織的領頭人」。

「今日事今日畢」是她的行為準則

2月2日,新民晚報記者張澤茜採寫了一篇《兒子眼裡的李蘭娟院士:她一直都沒有拋棄自己醫生的身份》的獨家新聞,引起媒體紛紛轉載。

母子合影

李蘭娟院士的兒子鄭傑早年在網際網路行業創業,後來他和母親共事創立醫院,去幫助更多的病人。鄭傑的父親鄭樹森是肝膽外科、肝移植專家,同時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李蘭娟與鄭樹森這對院士伉儷,也被人傳為佳話。

出生於雙院士家庭,鄭傑沒有得到父母太多的陪伴。

鄭傑從小覺得母親做每件事都非常認真,「今日事今日畢」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為準則。「她一直覺得小孩不僅要學習成績好,人品也要好。」鄭傑說。儘管他從小成績優異,李蘭娟對鄭傑要求依舊嚴格。「我小時候最怕的是如果成績不好了,學期末的時候要怎麼辦?」 鄭傑說,「平常從身心角度,她對我們是很關愛的。」

李蘭娟求學時期,大家主要學習俄語。所以直到工作多年後,才開始學習英語。「我印象中母親和父親,聽著磁帶重新從一個個單詞開始學起的。」鄭傑說。此時李蘭娟的醫務工作已經相當繁忙,除了臨床工作還有大量的研究。「我小時候的印象,經常深夜的檯燈下,看到他們一邊補學英語,一邊看國外論文。」鄭傑說。

李蘭娟的丈夫鄭樹森40歲左右那年去華西醫科大學讀博,畢業後李蘭娟又支持他前往香港攻讀博士後。「那段時間,母親一個人的工資要養活我們一家四口。這應該是我還在念中學的階段。」鄭傑回憶,「當時我爺爺在老家生病了,我母親也沒有和我父親說,就自己帶著我,抱著弟弟去老家給爺爺掛吊針。一直到治好,這件事她也沒和父親提。小時候我們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一般,一直到我父親那個時候從香港回來,我們家才有了彩色電視機。」

七旬院士抗疫在武漢第一線

率先提出武漢「封城」,鄭傑認為李蘭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靜。

「作為傳染病學專家,這其實是一個基本的自我要求。因為專家學者不做表態,更加沒有人說了,是吧?所以她和鍾南山院士,作為國家衛健委特別專家組的這次武漢之行是非常關鍵的,他們去看了現場,然後連夜回到北京匯報。」鄭傑說。

在抗擊SARS時期,浙江省2003年4月出現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對患者所在的小區進行隔離處理外,李蘭娟同時進行了病毒的分離和研究。「兩者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個患者,沒有其他民眾以及醫務人員被感染。」

因為對職業的堅持,即使在擔任政府領導崗位期間,李蘭娟依舊沒有間斷過臨床門診和醫學科研。「她一直都沒有拋棄自己醫生的身份。」鄭傑說。

作為治病救人的醫生,她有一顆仁者之心。「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謝很多人。」說起自己的成長曆程,李蘭娟有太多的感慨,她說如果沒有那麼多熱心人幫助,或許如今的她還是一名山村「赤腳醫生」,而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一路走來,李蘭娟深知,一個想要擁有健康的民族,一個想要躋身世界醫學之林的國家,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優勢,必須擁有一大批醫學名家大師。因此,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臨床、科學、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盡心竭力,對年輕人才予以提攜和幫助。

為了推動中國醫學學科發展和人才培育,2012年5月25日,李蘭娟與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鄭樹森一起捐資,聯袂社會各界力量成立了「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以獎勵和提攜在醫學科研和臨床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傑出科技人才。

來源:文匯報、新民晚報、百度百科、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李月娥詩詞四首:致李蘭娟院士、致李文亮醫生、致一線抗疫英雄
    致李蘭娟院士年過七旬自請纓,滅疫防控上徵程。木蘭自古傳佳話,堪贊巾幗老英雄。2致李文亮醫生君是南山一勁松,傲霜鬥雪豪氣雄。捐軀為國身先死,一縷忠魂上月宮。3致一線抗疫英雄二首其一沁園春一線英雄,國難關頭,舍己奉公。
  • 「抗疫女神」被追星,寧夏粉絲送給李蘭娟院士的畫像長啥樣?
    11月19日,「抗疫女神」李蘭娟院士離開銀川時,熱心粉絲擠上前贈送了一幅畫像,還求了籤名。事後記者了解到,這不是普通的一幅畫,而是寧夏書畫院院長周一新創作的李蘭娟院士抗疫肖像畫列印件。贈送給李蘭娟院士肖像畫的原作。新消息報記者 祁國昌 攝40歲的追星者連夜裱畫裝框李蘭娟院士演講結束後,熱心粉絲向她贈送畫像的照片。
  • 回到家鄉作抗疫事跡報告 聽李蘭娟講「人生最大的滿足」
    「當時有個患者的瞳孔已經散大,但我們沒有放棄,日夜守護,最後奇蹟出現了……」6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傳染病領域領軍人物李蘭娟回到家鄉紹興作抗疫事跡報告。報告會上,她深情講述不久前在武漢抗疫的故事,臺下聽者時而眼含熱淚、時而激動握拳,聽得格外認真。
  • 抗疫英雄無數,鍾南山等4人獲殊榮,為什麼沒有李蘭娟?原因何在
    雖然這不屬於國家獎項,但同樣是對李蘭娟貢獻的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李蘭娟院士把300萬獎金悉數捐出,1/3用於團隊獎勵,2/3捐給浙大人才基金,自己分文不留!讓人感動! 國家在榮譽評選問題上,都是經過綜合考慮的,包括重複性、領域性、代表性、貢獻性等,以讓更多做出貢獻的英雄獲得表彰。
  • 「抗疫院士」李蘭娟為少先隊主講「開學第一課」
    主播君的話浙江舉行少先隊開學第一課,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家李蘭娟院士在課堂上講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識,全省少先隊員同步收看。今天,由全國少工委主辦,團浙江省委、浙江省少工委和浙江少兒頻道承辦的少先隊開學第一課面向全國少先隊員推出,並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家李蘭娟主講。今年疫情期間,這位73歲老人一直在武漢抗疫一線阻擊疫情。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出席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2020年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前不久在北京飯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熱心於醫療公益的醫師們齊聚一堂。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分享了自己在疫情中的經歷和經驗,並從救治和防控兩方面對當前的抗疫防疫工作獻言獻策。
  • 向抗疫中的所有女性同胞們致敬!李蘭娟院士專訪
    我是李蘭娟。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全國女性同胞積極行動、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充分展示出了不讓鬚眉的巾幗風採,也為戰勝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裡,我要向所有女性同胞們致敬!」這是李蘭娟院士通過全國婦聯「女性之聲」向網友們發來的問候。
  • 抗疫英雄李蘭娟現身蘇州全球智博會 揭開抗疫背後的人工智慧秘密
    其中包括了抗疫英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李蘭娟院士此次帶來的是關於「AI推動醫療健康新變革」的主題演講。她表示,自己雖然不是信息化人工智慧的專家,但是個醫生,因此對醫療信息化人工智慧也有所體會。此次疫情防控能夠快速取得成效,除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廣大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外,人工智慧、大數據在支撐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抗疫「硬核」女院士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國之重器!
    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帶領團隊一行5人再度出發,馳援武漢。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這已經是她近期第二次奔赴武漢防疫前線。此次她帶領了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團隊來,希望可以進一步降低病死率。個人榮譽李蘭娟,194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目前已經73歲,她是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在國內相關領域極具影響力。
  • 北鬥三號「收官衛星」成功發射 李蘭娟院士攜抗疫英雄現場見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四川省抗疫英雄、脫貧攻堅和青少年學生代表,以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加過百次以上航天發射代表們在現場見證了此次重大發射。中國6月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攜抗疫英雄在現場見證這一重大發射。
  • 84歲的「抗疫英雄」鍾南山,用一張張小卡片救了許多人
    84歲的鐘南山先生在赴武漢疫區的高鐵上更令人感動的是:在用醫學知識指導人們抗擊疫情的同時,鍾南山先生是第一批進入武漢疫區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的組長,也是他和李蘭娟院士向國務院提出「武漢封城」建議的。接著,他又和李蘭娟等專家組成員們研究制定防治方案,最後經過修改和完善,一直做到了第六版。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大國院士
    筍思 十點人物誌1965年,李蘭娟還是杭州第一中學的一名高中生。這一年的6月26日,毛澤東主席作了「六二六指示」,發出號召:「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一聲令下,始於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愛國衛生運動」進入高潮,深入到佔全國人口80%的廣袤農村地區。
  • 李蘭娟返杭,丈夫冒雨接機:這對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而馳援武漢已近兩個月的李蘭娟院士,也在3月31日結束了在武漢的工作,返回杭州。李蘭娟院士返杭,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新浪微博這無比漫長的兩個月,是從肅冬到春天的跨度,是生與死的淬鍊與考驗。「目前來看,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這次,我親自參加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這個經歷我終身難忘。」01白衣執甲,英雄凱旋。
  • 李蘭娟院士回顧「抗疫」經歷;1月17號,我說我們去看看疫情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新冠肺炎作為一個新發的傳染病,是歷史上空前嚴重造成人員死亡的大流行傳染病,目前中國是控制下來了,但是國際上一些國家還在蔓延,我們還不能放鬆警惕」,在25日舉行的第二屆健康中國創新傳播大會暨第七屆中國醫療品牌建設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給出了最新判斷的同時
  • 李蘭娟院士:大數據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李蘭娟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新冠疫情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這次的抗疫和以往不一樣,大數據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手段,我們能夠很快地發現感染源,尤其是發現病毒攜帶者和感染接觸者,通過大數據的手段發現了傳染源,也為城市的檢測、城市的隔離以及控制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 人間大愛——武漢抗疫一線群英譜
    這群勇敢的戰士,有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陳薇院士、喬傑院士、張伯禮院士、黃璐琦院士、仝小林院士……他們肩負使命,大器擔當,負重向前,向疫情發起衝鋒、衝鋒。 沒有哪張車票能像這張高鐵票一樣讓國人銘記——出發時間2020年1月18日,起點廣州南站,終點武漢站;無座、補票;身份證號顯示1936年生人,乘車人已是84歲高齡!
  • 鍾南山、李蘭娟……成了孩子們掛在嘴邊的抗疫英雄
    疫情以來,該校一直以疫情為教材對學生展開全方位的教育,內容包含人與自然、致敬生命、致敬英雄、致敬成長等方面。疫情初期,學校各中隊輔導員通過直播平臺向隊員講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呼籲隊員向家人講解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
  • 想起了李蘭娟院士
    想起了李蘭娟院士今年2月,網傳李蘭娟院士對娛樂圈明星的一段「跨界」寄語:「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李院士這段「跨界」寄語,實際上是「寄」給有「管控」能力第三方的。如何管控?語焉不詳。
  • 李蘭娟院士攜手專家團隊進駐鄭州市三院
    、鄭州市三院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攜手十餘名國內知名專家為中原患者送來了寶貴的健康診療服務。她分別走進在鄭州市三院的「李蘭娟院士名醫工作室」,親切地為早已等候的患者把脈問診,給出科學的治療方案;隨後來到三院肝病科病房,為十幾名肝病住院患者查房,優化治療方案。短短一上午時間,李蘭娟院士與她的醫療團隊共同為現場260餘名患者進行了健康診療服務,這些患者分別來自河南省及周邊省市。
  • 開學第一課:李蘭娟為少先隊員講述抗疫故事
    李蘭娟院士在課堂上講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識。全省少先隊員同步收看。「人類的生存史就是與感染病鬥爭的歷史……」繫著少先隊隊員送上的紅領巾,李蘭娟用PPT為孩子們介紹起新冠病毒的特徵和臨床表現。從4萬餘各地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立,從「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李蘭娟結合自身經歷回顧抗擊疫情的全過程,告訴少先隊員們要銘記為國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當下正是復學季,她又向孩子們科普與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離、在密閉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開窗通風、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加強體育鍛鍊等7條日常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