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婦聯『女性之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李蘭娟。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全國女性同胞積極行動、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充分展示出了不讓鬚眉的巾幗風採,也為戰勝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裡,我要向所有女性同胞們致敬!」
這是李蘭娟院士通過全國婦聯「女性之聲」向網友們發來的問候。
身為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73歲的李蘭娟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衝在最前線。在從杭州出發馳援武漢的60天裡,她所支援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已有800多位新冠患者治癒出院,200多位重症危重症患者轉為輕症。
在疫情剛開始蔓延的時候,她率先提出武漢不進不出,身先士卒到武漢一線去救治危重病人,每天只睡四個小時。
初去武漢時,她說,從未想過歸期;在武漢奮戰月餘後,她說,如果需要,她會一直留在武漢。
在關鍵時刻她給出哪些關鍵的建議?
73歲高齡的她,怎樣義無反顧跟病毒短兵相接?
為向抗疫中的女性表達敬意,全國婦聯「女性之聲」攜手東南衛視推出系列抗疫特別節目,由主持人李小萌邀請李蘭娟院士走進直播間,講述了她在武漢抗疫中驚心動魄、鮮為人知的故事。
三入武漢 身先士卒
「針對病毒本身,您有那種恐懼感嗎?」
「我有思想準備,準備被感染。」李蘭娟回答。
「醫務人員必須衝到第一線,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責任。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向第一線是一種本能,我得往前走。」
1月18日,李蘭娟第一次抵達武漢。正值春節期間,客流量很大,前往武漢的火車票根本買不到,最終她和兩位助手買了加號火車票,三個人擠在兩節車廂之間,一路坐到武漢。此行,她對疫情進行了研判,了解疫情的性質、發展程度,並提出防控建議。
在1月19日的高級別專家組閉門會上,作為第一個發言的專家,李蘭娟提出的四點建議成為日後疫情防控的關鍵。「第一,新冠肺炎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第二,有嚴格隔離條件的醫院才能收治新冠病人;第三,用大數據的方法發現和控制感染源;第四,武漢人員不進不出,儘量將疫情控制在武漢。」
2月2日,李蘭娟院士率隊馳援武漢。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2月2日,李蘭娟帶領10人左右的醫療團隊,帶著裝有人工肝機器、耗材、幹細胞、微生態製劑等醫療物資的十幾個箱子,趕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展開危急重症救治工作。5月31日,李蘭娟再赴武漢,專程了解集中核酸排查情況,並通過視頻連線告訴大家,「武漢是安全的,武漢人是健康的。」
在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李蘭娟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肝技術發揮了積極作用。「人工肝是一個血液淨化系統,通過體外的一個裝置,把患者血液中的毒素、病毒、細胞因子、炎症介質,通過體外直接清除,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李蘭娟介紹。
3月16日,李蘭娟院士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第600名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頒發「戰勝者」證書。新華網發 劉瑜 攝
除了醫療技術,信息的公開、透明、及時也非常關鍵,在李蘭娟看來,只有把疫情信息公開,大家了解了,再來群防群治,傳染病才能控制下來。「除了醫院隔離,社區的發現和控制做得非常不錯。這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作用,這次中國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把疫情控制住,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廣大醫務人員的奮勇前進,以及全國人民大團結共同戰鬥的結果。」
中國力量 後繼有人
2月20日,李蘭娟院士脫下口罩後臉上留下的壓痕。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後」。李蘭娟深感欣慰的是,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年輕人表現出了勇敢無畏的精神。在她看來,這場「戰役」讓年輕人得到歷練,積累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今後碰到類似的傳染病發生時,他們更加能勇往直前,國家後繼有人了。
在武漢的兩個月,李蘭娟情緒最放鬆的時候,永遠都是病人出院時。不管是日常工作,還是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感謝」是李蘭娟聽到最多的詞語之一。患者眼中的大無畏精神,在她看來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最基本的職責,「醫務人員的責任和目標跟患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戰勝疾病,大家應該共同努力戰勝疾病。」
2月20日,李蘭娟院士(左四)和團隊成員在進入病房前加油鼓勁。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人類的生存史就是與傳染病的鬥爭史,」對於「新冠這樣的情況以後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樣的悲觀論調,李蘭娟的態度很淡然,「今後我們要加大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要有好的衛生習慣,不要破壞自然界,對自然界的情況要進行研究,加以監控,來預防和控制,人類要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對此,李蘭娟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各大醫院建立傳染病隔離病房;第二,各大醫院增強病毒檢測能力;第三,提高傳染病醫護人員業務水平和待遇。」
5月30日,作為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投身防控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優秀代表,李蘭娟榮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授予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73歲,對於很多人來說已到了可以頤養天年的人生階段,但李蘭娟院士仍堅守工作崗位。帶研究生、做課題、看專家門診……她似乎忘了年齡,卻知道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工作者是美麗的,工作是享受。」在她看來,一個人有工作就有奉獻,就有價值,就有活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東南衛視李蘭娟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