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抗疫中的所有女性同胞們致敬!李蘭娟院士專訪

2020-12-20 女性之聲

「全國婦聯『女性之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李蘭娟。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全國女性同胞積極行動、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充分展示出了不讓鬚眉的巾幗風採,也為戰勝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裡,我要向所有女性同胞們致敬!」

這是李蘭娟院士通過全國婦聯「女性之聲」向網友們發來的問候。

身為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73歲的李蘭娟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衝在最前線。在從杭州出發馳援武漢的60天裡,她所支援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已有800多位新冠患者治癒出院,200多位重症危重症患者轉為輕症。

在疫情剛開始蔓延的時候,她率先提出武漢不進不出,身先士卒到武漢一線去救治危重病人,每天只睡四個小時。

初去武漢時,她說,從未想過歸期;在武漢奮戰月餘後,她說,如果需要,她會一直留在武漢。

在關鍵時刻她給出哪些關鍵的建議?

73歲高齡的她,怎樣義無反顧跟病毒短兵相接?

為向抗疫中的女性表達敬意,全國婦聯「女性之聲」攜手東南衛視推出系列抗疫特別節目,由主持人李小萌邀請李蘭娟院士走進直播間,講述了她在武漢抗疫中驚心動魄、鮮為人知的故事。

三入武漢 身先士卒

「針對病毒本身,您有那種恐懼感嗎?」

「我有思想準備,準備被感染。」李蘭娟回答。

「醫務人員必須衝到第一線,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責任。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向第一線是一種本能,我得往前走。」

1月18日,李蘭娟第一次抵達武漢。正值春節期間,客流量很大,前往武漢的火車票根本買不到,最終她和兩位助手買了加號火車票,三個人擠在兩節車廂之間,一路坐到武漢。此行,她對疫情進行了研判,了解疫情的性質、發展程度,並提出防控建議。

在1月19日的高級別專家組閉門會上,作為第一個發言的專家,李蘭娟提出的四點建議成為日後疫情防控的關鍵。「第一,新冠肺炎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第二,有嚴格隔離條件的醫院才能收治新冠病人;第三,用大數據的方法發現和控制感染源;第四,武漢人員不進不出,儘量將疫情控制在武漢。」

2月2日,李蘭娟院士率隊馳援武漢。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2月2日,李蘭娟帶領10人左右的醫療團隊,帶著裝有人工肝機器、耗材、幹細胞、微生態製劑等醫療物資的十幾個箱子,趕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展開危急重症救治工作。5月31日,李蘭娟再赴武漢,專程了解集中核酸排查情況,並通過視頻連線告訴大家,「武漢是安全的,武漢人是健康的。」

在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李蘭娟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肝技術發揮了積極作用。「人工肝是一個血液淨化系統,通過體外的一個裝置,把患者血液中的毒素、病毒、細胞因子、炎症介質,通過體外直接清除,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李蘭娟介紹。

3月16日,李蘭娟院士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第600名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頒發「戰勝者」證書。新華網發 劉瑜 攝

除了醫療技術,信息的公開、透明、及時也非常關鍵,在李蘭娟看來,只有把疫情信息公開,大家了解了,再來群防群治,傳染病才能控制下來。「除了醫院隔離,社區的發現和控制做得非常不錯。這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作用,這次中國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把疫情控制住,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廣大醫務人員的奮勇前進,以及全國人民大團結共同戰鬥的結果。」

中國力量 後繼有人

2月20日,李蘭娟院士脫下口罩後臉上留下的壓痕。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後」。李蘭娟深感欣慰的是,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年輕人表現出了勇敢無畏的精神。在她看來,這場「戰役」讓年輕人得到歷練,積累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今後碰到類似的傳染病發生時,他們更加能勇往直前,國家後繼有人了。

在武漢的兩個月,李蘭娟情緒最放鬆的時候,永遠都是病人出院時。不管是日常工作,還是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感謝」是李蘭娟聽到最多的詞語之一。患者眼中的大無畏精神,在她看來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最基本的職責,「醫務人員的責任和目標跟患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戰勝疾病,大家應該共同努力戰勝疾病。」

2月20日,李蘭娟院士(左四)和團隊成員在進入病房前加油鼓勁。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人類的生存史就是與傳染病的鬥爭史,」對於「新冠這樣的情況以後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樣的悲觀論調,李蘭娟的態度很淡然,「今後我們要加大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要有好的衛生習慣,不要破壞自然界,對自然界的情況要進行研究,加以監控,來預防和控制,人類要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對此,李蘭娟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各大醫院建立傳染病隔離病房;第二,各大醫院增強病毒檢測能力;第三,提高傳染病醫護人員業務水平和待遇。」

5月30日,作為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投身防控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優秀代表,李蘭娟榮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授予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73歲,對於很多人來說已到了可以頤養天年的人生階段,但李蘭娟院士仍堅守工作崗位。帶研究生、做課題、看專家門診……她似乎忘了年齡,卻知道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工作者是美麗的,工作是享受。」在她看來,一個人有工作就有奉獻,就有價值,就有活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東南衛視李蘭娟專訪

相關焦點

  • 「抗疫院士」李蘭娟為少先隊主講「開學第一課」
    主播君的話浙江舉行少先隊開學第一課,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家李蘭娟院士在課堂上講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識,全省少先隊員同步收看。今天,由全國少工委主辦,團浙江省委、浙江省少工委和浙江少兒頻道承辦的少先隊開學第一課面向全國少先隊員推出,並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家李蘭娟主講。今年疫情期間,這位73歲老人一直在武漢抗疫一線阻擊疫情。
  • 「抗疫女神」被追星,寧夏粉絲送給李蘭娟院士的畫像長啥樣?
    11月19日,「抗疫女神」李蘭娟院士離開銀川時,熱心粉絲擠上前贈送了一幅畫像,還求了籤名。事後記者了解到,這不是普通的一幅畫,而是寧夏書畫院院長周一新創作的李蘭娟院士抗疫肖像畫列印件。贈送給李蘭娟院士肖像畫的原作。新消息報記者 祁國昌 攝40歲的追星者連夜裱畫裝框李蘭娟院士演講結束後,熱心粉絲向她贈送畫像的照片。
  • 抗疫英雄無數,鍾南山等4人獲殊榮,為什麼沒有李蘭娟?原因何在
    那次評選,在13名提名院士中僅兩人脫穎而出。 有意思的是,當時網友們也在議論,名額太少了,為什麼沒有鍾南山院士?就像現在一樣,大家也疑惑為什麼沒有李蘭娟。 2020年7月,為表彰李蘭娟的卓越貢獻,浙江省首次將「科技大獎」頒給李蘭娟個人和團隊獎金300萬。
  • 回到家鄉作抗疫事跡報告 聽李蘭娟講「人生最大的滿足」
    「當時有個患者的瞳孔已經散大,但我們沒有放棄,日夜守護,最後奇蹟出現了……」6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傳染病領域領軍人物李蘭娟回到家鄉紹興作抗疫事跡報告。報告會上,她深情講述不久前在武漢抗疫的故事,臺下聽者時而眼含熱淚、時而激動握拳,聽得格外認真。
  • 「抗疫英雄譜」院士醫生李蘭娟:始終把治病救人當生作一生的使命
    (在這次武漢和全國抗疫戰鬥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大樹成長營特推出「抗疫人物譜」專欄,本期介紹李蘭娟院士。)她說,山區鄉親們因常年勞累,多數人患有腰背疼痛毛病,聽說針灸能治療疼痛,為了能為鄉親們做點好事,在回鄉前她便聯繫浙江省中醫院學起了針灸。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將整本經絡書背得滾瓜爛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醫學,在這之前,我對醫療知識完全是個門外漢。」李蘭娟說。教了三個月書後,村裡組建農村合作醫療,因為李蘭娟會針灸療法,大家都希望她來做合作醫療的「赤腳醫生」。
  • 李蘭娟院士:大數據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李蘭娟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新冠疫情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這次的抗疫和以往不一樣,大數據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手段,我們能夠很快地發現感染源,尤其是發現病毒攜帶者和感染接觸者,通過大數據的手段發現了傳染源,也為城市的檢測、城市的隔離以及控制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誰更能展現國際話語權?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最近幾天,高福院士、李蘭娟院士又分別在鏡頭上露面了,他們一個全程「飈英語」,一個全程「紹興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高福院士接受CGTN(CGTN是中國國際電視臺,或稱「中國環球電視網」的英文簡稱)的採訪,說:「我從未說過不存在『人傳人』」。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一張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臉龐感動了無數國人,也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醫者最美的容顏。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出席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2020年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前不久在北京飯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熱心於醫療公益的醫師們齊聚一堂。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分享了自己在疫情中的經歷和經驗,並從救治和防控兩方面對當前的抗疫防疫工作獻言獻策。
  • 都是國際交流,李蘭娟用漢語、高福用英語,代表的都是中國
    為此,如今的美國相關專家,就邀請了在中國抗疫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李蘭娟院士,進行相關的講解、傳授經驗。而在這次講解中,李蘭娟院士的一個做法,獲得了不少網友的稱讚。那就是她全程使用漢語。然而事實上,在這次對美國專家的網絡連線中,她選擇全程使用漢語進行交流。雖然李蘭娟院士的漢語帶著一口的「江浙」口音,但是那些專家都聽的很認真,甚至還有人帶了翻譯,還進行筆記。這都表明:李蘭娟對自己的專業自信,她更願意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向其他國家,傳授中國在此次疫情中的成果。
  • 抗疫「硬核」女院士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國之重器!
    個人榮譽李蘭娟,194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目前已經73歲,她是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在國內相關領域極具影響力。艱辛的成長曆程李蘭娟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父親患有眼疾,無法勞作,僅靠母親賣山貨供應家人。靠著助學金,她才得以讀完了初中,並參加浙江省統一中考,並以優異的成績被「杭高」錄取。中學畢業後,她回到了家鄉成為了中學代課老師。並為鄉親們針灸治病,成為了一名「赤腳醫生」。
  • 《可凡傾聽》播出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重磅訪談
    11月21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節目播出後,引發轟動,「鍾南山談疫情期間最大壓力」迅速衝上熱搜榜。
  • 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日前,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節目播出後,引發轟動,「鍾南山談疫情期間最大壓力」迅速衝上熱搜榜。11月28日,《可凡傾聽》還將播出李蘭娟院士專訪,兩大重磅嘉賓、兩期「王炸」節目,《可凡傾聽》正在努力踐行一檔全國知名人文欄目的社會責任。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日前,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11月28日,《可凡傾聽》還將播出李蘭娟院士專訪,兩大重磅嘉賓、兩期「王炸」節目,《可凡傾聽》正在努力踐行一檔全國知名人文欄目的社會責任。 醫者的大愛都來自家庭 「父母給我最大的教育可以概括一句話,當老實人、做老實事,這是給我一個最大的教育。」鍾南山說。
  • 李蘭娟院士攜手專家團隊進駐鄭州市三院
    、鄭州市三院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攜手十餘名國內知名專家為中原患者送來了寶貴的健康診療服務。她分別走進在鄭州市三院的「李蘭娟院士名醫工作室」,親切地為早已等候的患者把脈問診,給出科學的治療方案;隨後來到三院肝病科病房,為十幾名肝病住院患者查房,優化治療方案。短短一上午時間,李蘭娟院士與她的醫療團隊共同為現場260餘名患者進行了健康診療服務,這些患者分別來自河南省及周邊省市。
  • 鍾南山、李蘭娟……成了孩子們掛在嘴邊的抗疫英雄
    學生接受安全主題教育河南商報訊(記者李志遠通訊員張舒越文/圖)「此次課程把疫情當教材,讓隊員們認識到科學防護、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增強了隊員的愛國情懷與責任意識。」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星火路小學德育副主任劉金琰說。
  • 李蘭娟院士提醒我們,不要低估中文的力量
    但是很幸運的一點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鍾南山、李蘭娟等醫療界的「扛把子」走進了我們的視界裡。這些高齡院士一直奮戰在疫情的第一線,為我們的健康和安全保駕護航。對於今年的抗議戰鬥,他們的付出和貢獻是根本數不清的。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夠在世界飛速感染的大環境當中,一步一步攻克病毒,全面控制疫情的發展。
  • 今晚《這是我們這是光》:李蘭娟回溯抗疫經歷,易烊千璽為公益發聲
    李蘭娟、童朝暉、張伯禮、張定宇等醫護天團,趙彬、肖雅星、吳悠等一線工作者,將與國內群星一同講述抗疫英雄故事,娓娓道出那些平凡中迸發的非凡時刻,致敬戰疫期間的每一粒微光。《這是我們這是光》抗擊疫情特別節目邀請了「醫護天團」——李蘭娟院士、童朝暉副院長、張伯禮院士和張定宇院長,以及陳穎、李雅婷等一線醫護,他們將以雲互動的方式與屏幕前的觀眾親切交流,在帶來一些當下防疫建議的同時,與觀眾聊聊家常,說說疫情結束後的願望。
  • 李蘭娟院士用中文同美國專家交流,是不是意味著中文已走向世界?
    近日,李蘭娟院士在向美國專家傳授經驗時,全程說中文,而且飆的還是「浙普」。看著美芳翻譯的表情和美國專家認真的樣子,著實讓大家直呼過癮。一直以來,英語都牢牢佔據著「國際語言」的地位,所以在國際交流中一般都會說英語。那麼為什麼李蘭娟院士這次在和美國專家的交流中要說中文呢?難道是李蘭娟院士英文水平不行?
  • 李蘭娟院士,上課了!2020級浙大MBA《開學第一課》本周日感動開講!
    在抗疫期間,湧現出許多令人敬佩的醫護人員,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這樣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在武漢疫情爆發的初期,有一個人最先提出了封城的建議,這個人就是李蘭娟院士。李蘭娟這個名字太熟悉,她是不讓鬚眉的巾幗,73歲高齡,依舊奔波在一線,她說:「國家的大事,自己義不容辭。」
  • 開學第一課:李蘭娟為少先隊員講述抗疫故事
    李蘭娟院士在課堂上講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識。全省少先隊員同步收看。「人類的生存史就是與感染病鬥爭的歷史……」繫著少先隊隊員送上的紅領巾,李蘭娟用PPT為孩子們介紹起新冠病毒的特徵和臨床表現。從4萬餘各地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立,從「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李蘭娟結合自身經歷回顧抗擊疫情的全過程,告訴少先隊員們要銘記為國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當下正是復學季,她又向孩子們科普與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離、在密閉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開窗通風、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加強體育鍛鍊等7條日常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