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並非犯罪「護身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2021-01-13 澎湃新聞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該修正案將於今年3月1日開始施行,修正案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涉及生命安全、安全生產、智慧財產權、疫情防控、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涉及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尤其是針對性侵犯罪的懲治力度、強化疫情防控方面的刑事犯罪打擊力度、增加高空拋物和搶奪公交車方向盤的犯罪、增加冒名頂替犯罪、修改完善智慧財產權犯罪規定等多個方面,反映了司法的現實需求,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為今後相關犯罪的有效懲治提供了依據,也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效支撐。

亮點一

刑事責任最低年齡下調至12歲

此次刑法修正案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關於下調刑事責任年齡至12歲,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該亮點,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相關法律條文的規定以及具體的社會背景:

關於下調刑事責任年齡的社會背景,首當其衝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齡化趨勢。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司法大數據和2018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對於故意殺人、強姦等惡性犯罪呈現低齡化現象,有些少年在10周歲至13周歲時就開始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根據有關調查顯示,21世紀初時,未成年人犯罪年齡較20世紀90年代提前了2至3歲,18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120%,14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280%。10周歲至13周歲的低齡犯罪佔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已經產生了很壞的示範效應,由於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逃脫刑事制裁,使得部分低齡未成年人產生了「未成年人犯罪不會坐牢」的僥倖心理。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例子並不少見,包括未成年人之間的、未成年人針對成年人的犯罪。其中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案件就是2019年10月20日大連發生的13歲男孩意圖性侵9歲女孩,遭到女孩反抗後,男孩將9歲女孩殘忍殺害並拋屍。該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社會的反思,人們震驚於一個13歲的男孩居然能實施出這樣的殘暴行為,而更令公眾產生不滿和疑惑的是,實施如此殘暴行為的男孩卻不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原因很簡單,因為修正前的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的是「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根據該規定,已滿16周歲的對全部犯罪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只需家人管教或者收容教養。

大眾對於刑事責任年齡存在著一定的誤讀,未能明確刑事責任年齡的基本內涵和確定標準。刑事責任年齡是刑事責任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以法律文本的理解和對於自己行為的控制力作為判斷責任的基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也是社會對於仍舊在成長、監護階段未成年人的一種寬容和仁慈的表現。

未成年人實施刑事犯罪行為並非社會危害性小,並非主觀惡性低,也並非不符合刑法關於相關犯罪的構成要件,而是因為考慮到該階段的未成年人處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關懷之下,出現違法犯罪行為,體現了一定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針對此種現象需要國家對該類未成年人進行進一步的教育。另一方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被判處刑事處罰,對其今後的人生發展和未來生活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採取的是教育為主,慎重刑事處罰的政策。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的興起,未成年人的成長發育較快,14周歲以內的未成年人對於法律文本的理解以及對於自己行為性質有了較好的認識,也面臨較多的社會誘惑,簡單的管教教育難以對其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低齡化,特別是惡性犯罪的低齡化也在衝擊著人們的情感底線。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適應當前未成年人成長特點以及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有效舉措。年齡並非判斷認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唯一標準,需要結合未成年人社會生活表現以及對於相關法律文本、行為性質的認識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是保護未成年人的一種表現,明確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尤其是對於部分惡性刑事犯罪的責任,有利於未成年人行為的改造,樹立其未成年人的底線意識和底線思維。

本次修正案下調刑事責任年齡正是對於未成年犯罪低齡化的有效回應,也是結合當前未成年人成長發育特點以及教育改造路徑進行的有效改革。此舉意在讓全社會都明白,年少輕狂並非違法犯罪的「護身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有效震懾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產生,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

亮點二

用刑法之手

把好公共安全的「方向盤」

新修訂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中規定:「對行駛中的公共運輸工具的駕駛人員使用暴力或者搶控駕駛操縱裝置,幹擾公共運輸安全正常行駛,危及公共安全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該條文的修訂和出臺有著現實的社會背景,此類案件的多發嚴重危及公共運輸安全。

近年來,在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搶奪方向盤、毆打駕駛人員等妨害安全駕駛的行為時有發生。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的公交車司乘衝突刑事案件共計223件。比較典型的有2015年12月12日重慶萬州22路公交車上一位女乘客因為沒有聽到廣播坐過站,遷怒司機並破口大罵,司機忍無可忍還嘴,女子上前擊打司機頭部並搶奪方向盤,導致車輛撞到路旁的樹木上,乘客不同程度被撞傷;北京昌平一男子酒後搶奪公交司機方向盤導致交通事故;2019年6月,四川廣安一男性乘客因對公交車司機拒絕其在公交站點以外下車不滿,搶奪方向盤並毆打駕駛員……

公共運輸安全關係到每一位司乘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在乘車高峰期,來往人員眾多,若此時公交車發生交通意外,後果不堪設想。正是基於對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安全的考慮,刑法修正案著重增加了該條,也是適應當前此類型案件多發的現狀進行的有效改革。

當然,產生搶奪公交車司機方向盤的行為有多方面原因,並非一概是乘客或者司機的問題。問題的核心在於司乘關係產生矛盾,需要明確相關的乘車禮儀和基本的規則。維護公共運輸安全是每個人的責任,刑法規制是保障公眾安全的最後防線。最根本的還是要構建文明和諧的司乘關係,提升人們的道德素養和法制觀念。

亮點三

增加特殊職責人員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性侵幼女案近年來時有發生,此類案件社會影響極其惡劣,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基於此,刑法修正案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八條分別規定了「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女性負有監護、收養、看護、教育、醫療等特殊職責人員與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係的刑法處罰」以及猥褻兒童犯罪應當從重處罰的幾種情形。

之所以規定負有監護、收養等特殊職責人員一旦與被監護的14周歲至16周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係就構成強姦罪,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這個年齡階段的未成年女性雖然已經有了性防衛能力和性同意能力,但是基於她們與監護人、收養人、看護人等有著特殊的關係,存在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以至於這些女性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第二,有特殊責任人員往往會利用自己的地位、權勢以及言語等對該類女性形成控制,使得性侵行為較容易發生;第三,這種類型關係的人員與未成年女性一般有著較為密切的接觸,關係較為熟悉,未成年女性對他們也比較信任,防範意識相對減弱;第四,該類案件存在取證難問題,由於是熟人並且存在特殊的依附關係,很難找到強迫或者違背意志發生性關係的證據。

之所以對猥褻兒童犯罪加重處罰並列舉從重處罰的情節,主要原因是:第一,猥褻兒童案件多發並且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加重處罰力度是對該類行為進行有效規制的手段;第二,兒童由於自我保護意識不足,並且對於被侵害的行為缺乏足夠的認知,因此這類傷害將會對孩子未來的生活產生深刻影響;第三,猥褻兒童犯罪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

上述法條充分體現了刑法對於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也是從當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多發的角度出發進行的合理調整。該項修訂對於未成年人相關犯罪的懲治以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護有著深遠意義,它與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相互協調,共同構成未成年人法律保護體系。刑法修正案增強了社會對於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視力度,引導全社會關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呵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效維護未成年人利益。並且,修正案有效回應社會關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刑法的教育功能。

相關連結

刑法修正案其他亮點解析

1. 完善懲治食品藥品犯罪規定:

進一步強化食品藥品安全,與藥品管理法等法律作好銜接。一是在藥品管理法對假劣藥的範圍作出調整後,同步調整生產、銷售假藥罪和生產、銷售劣藥罪,以便於行刑銜接。二是增加妨害藥品管理秩序犯罪,將此前以假藥論的情形以及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行為等單獨規定為一類犯罪。三是修改食品監管瀆職犯罪,增加藥品監管瀆職犯罪,進一步細化食品藥品瀆職犯罪情形,增強操作性和適用性。

2. 強化公共衛生刑事保障:

修改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進一步明確新冠肺炎疫情等依法確定的採取甲類傳染病管理措施的傳染病,屬於本罪調整範圍,補充完善構成犯罪的情形,增加拒絕執行人民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依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等犯罪行為。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生物安全方面,防範生物威脅,與生物安全法相銜接,增加三類犯罪,即非法從事人類基因編輯、克隆胚胎犯罪;嚴重危害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安全犯罪和非法處置外來入侵物種犯罪。此外,與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決定相銜接,將以食用為目的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除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以外的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情節嚴重的行為增加規定為犯罪,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發生。

3. 明確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上學構成犯罪:

修正案增加了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犯罪。明確對於有上述犯罪行為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組織、指使他人實施上述犯罪行為的,依照規定從重處罰。同時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上述犯罪行為,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併罰的規定處罰。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

2021年1月6日 第18版

供稿:北京一中院刑一庭

作者:廖清順

原標題:《年少輕狂並非犯罪「護身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亮點解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法官解讀刑法修正案亮點,年少輕狂並非違法犯罪「護身符」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該修正案將於今年3月1日開始施行,修正案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涉及生命安全、安全生產、智慧財產權、疫情防控、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涉及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尤其是針對性侵犯罪的懲治力度、強化疫情防控方面的刑事犯罪打擊力度、增加高空拋物和搶奪公交車方向盤的犯罪
  • 年少輕狂非犯罪「護身符」,法官解讀《刑法修正案(十一)》亮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涉及生命安全、安全生產、智慧財產權、疫情防控、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涉及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尤其是針對性侵犯罪的懲治力度、強化疫情防控方面的刑事犯罪打擊力度、增加高空拋物和搶奪公交車方向盤的犯罪、增加冒名頂替犯罪、修改完善智慧財產權犯罪規定等多個方面,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六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六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
  • 最新刑法修正案!2021一消新考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三,將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或者明知存在重大事故隱患而不排除,仍冒險組織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中英對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英文譯本正式上線!
    [CLI Code] CLI.1.349388(EN)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第六十六號) (No. 66)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2020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 俠客島:不滿14周歲犯罪不負刑責嗎?刑法修正案來了
    此前,在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惡性案件中,關於「未成年人身份是否應當成為『護身符』」的討論屢見不鮮。刑法修正案草案的最新規定,可以看作是對社會討論的及時回應。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介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 (受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一、將刑法第十七條修改為:「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
    刑法修正案(十一)法條修訂對比下文藍色為刪除,紅色為增加原條文新條文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六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2020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 修正案新增罪名:涉及生物安全、生態資源類犯罪︱《刑法修正案...
    2020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一)》共計48條,其中第38條至第43條,是涉及生物安全、生態資源類犯罪的新規定。巧的是,這幾條都是新增條款。第38條是針對《刑法》第334條非法採集、供應血液、製作、供應血液製品罪採集、供應血液、製作、供應血液製品事故罪。
  • 剛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全文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一、將刑法第十七條修改為:「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十四、將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修改為:「為掩飾、隱瞞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汙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的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的來源和性質,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沒收實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一)提供資金帳戶的;
  • 刑法修正案草案: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責?
    12月21日,即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次審議稿經修改規定,低齡未成年人犯罪,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刑法修正案擬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來源: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12月21日表示,即將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繼續審議刑法修正案
  • 刑法修正案草案再次調整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羅沙、劉碩)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22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三審稿進一步完善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今年10月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據悉,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本款規定限於致人死亡的情形,對使用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也應追究刑事責任。
  • 《刑法修正案(十一)》解讀之五:猥褻兒童罪
    具體到猥褻類犯罪的規定,形成了「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從重處罰。」(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之前,《刑法修正案(九)》對強制猥褻罪的犯罪對象範圍加以擴大,將男性包含其中。)
  •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刑責
    中新網12月21日電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21日介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會上,有記者提問:本次提請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在加強刑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方面,主要有哪些新的調整?比如,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是否有新的變化?嶽仲明表示,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
    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多處修改涉及生態環境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 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哪些改變?刑法修正案(十一)有什麼...
    在今天的閉幕會上,還有一部法律是我比較關注的,就是刑法修正案(十一)。今天,我們同樣也請來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的王愛立主任為我們做一個解讀。 王主任您好,我們都知道,這次通過的是我國第十一部刑法修正案。您覺得這次修法的出發點是什麼,又有哪些特點呢?
  •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2020-12-23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刑法修正案(十一)》深度解讀 | 誰來守護你「頭頂的安全」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就「高空拋物」行為規定了侵權人的民事法律責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20年12月26日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後增設了一條,作為二百九十二條之二專門懲治高空拋物犯罪行為。《民法典》沿襲《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並做出進一步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