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解讀刑法修正案亮點,年少輕狂並非違法犯罪「護身符」

2021-01-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該修正案將於今年3月1日開始施行,修正案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涉及生命安全、安全生產、智慧財產權、疫情防控、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涉及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尤其是針對性侵犯罪的懲治力度、強化疫情防控方面的刑事犯罪打擊力度、增加高空拋物和搶奪公交車方向盤的犯罪、增加冒名頂替犯罪、修改完善智慧財產權犯罪規定等多個方面,反映了司法的現實需求,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為今後相關犯罪的有效懲治提供了依據,也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效支撐。

亮點1:刑事責任最低年齡下調至12歲

此次刑法修正案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關於下調刑事責任年齡至12歲,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該亮點,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相關法律條文的規定以及具體的社會背景:

「關於下調刑事責任年齡的社會背景,首當其衝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齡化趨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介紹,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司法大數據和2018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對於故意殺人、強姦等惡性犯罪呈現低齡化現象,有些少年從10周歲至13周歲就開始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根據有關調查顯示,21世紀初時,未成年人犯罪年齡就較20世紀90年代提前了2至3歲,18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120%,14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280%。10周歲至13周歲的低齡犯罪佔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已經產生了很壞的示範效應,由於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逃脫刑事制裁,使得部分低齡未成年人產生了「未成年人犯罪不會坐牢」的僥倖心理。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例子並不少見,包括未成年人之間的、未成年人針對成年人的犯罪。其中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案件就是2019年10月20日大連發生的13歲男孩意圖性侵9歲女孩,遭到女孩反抗後,男孩將9歲女孩殘忍殺害並拋屍。該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社會的反思,人們震驚於一個13歲的男孩居然能實施出這樣的殘暴行為,而更令公眾產生不滿和疑惑的是,實施如此殘暴行為的男孩卻不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介紹,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原因很簡單,因為修正前的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的是「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根據該規定,已滿16周歲的對全部犯罪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只需家人管教或者收容教養。

大眾對於刑事責任年齡存在著一定的誤讀,未能明確刑事責任年齡的基本內涵和確定標準。刑事責任年齡是刑事責任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以法律文本的理解和對於自己行為的控制力作為判斷責任的基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也是社會對於仍舊在成長、監護階段未成年人的一種寬容和仁慈的表現。

未成年人實施刑事犯罪行為並非社會危害性小,並非主觀惡性低,也並非不符合刑法關於相關犯罪的構成要件。而是因為考慮到該階段的未成年人處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關懷之下,出現違法犯罪行為,體現了一定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針對此種現象需要國家對該類未成年人進行進一步的教育。另一方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被判處刑事處罰,對其今後的人生發展和未來生活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採取的是教育為主,慎重刑事處罰的政策。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未成年人的成長發育較快,14周歲以內的未成年人對於法律文本的理解以及對於自己行為性質有了較好的認識,也面臨較多的社會誘惑,簡單的管教教育難以對其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低齡化,特別是惡性犯罪的低齡化也在衝擊著人們的情感底線。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適應當前未成年人成長特點以及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有效舉措。年齡並非判斷認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唯一標準,需要結合未成年人社會生活表現以及對於相關法律文本、行為性質的認識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是保護未成年人的一種表現,明確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尤其是對於部分惡性刑事犯罪的責任,有利於未成年人行為的改造,樹立其未成年人的底線意識和底線思維。

本次修正案對於刑事責任年齡的下調正是對於未成年犯罪低齡化的有效回應,也是結合當前未成年人成長發育特點以及教育改造路徑進行的有效改革。此舉意在讓全社會都明白,年少輕狂並非違法犯罪的「防護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有效震懾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產生,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

亮點2:用刑法之手把好公共安全的「方向盤」

新修訂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中規定:「對行駛中的公共運輸工具的駕駛人員使用暴力或者搶控駕駛操縱裝置,幹擾公共運輸安全正常行駛,危及公共安全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該條文的修訂和出臺是有著現實的社會背景的,此類案件的多發嚴重危及公共運輸安全。

近年來,在乘坐公共運輸時搶奪方向盤、毆打駕駛人員等妨害安全駕駛的行為時有發生。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的公交車司乘衝突刑事案件共計223件。比較典型的有2015年12月12日重慶萬州22路公交車上一位女乘客因為沒有聽到廣播坐過站,遷怒司機並破口大罵,司機忍無可忍還嘴,女子上前擊打司機頭部並搶奪方向盤,導致車輛撞上路旁的樹木上,乘客不同程度被撞傷;北京昌平一男子酒後搶奪司機方向盤導致交通事故;2019年6月,四川廣安一男性乘客因對公交車司機拒絕其在公交站點以外下車不滿,搶奪方向盤並毆打駕駛員……

公共運輸安全關係到每一位司乘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在乘車高峰期,來往人員眾多,若此時公交車發生交通意外,後果不堪設想。正是基於對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安全的考慮,刑法修正案著重增加了該條,也是適應當前此類型案件多發的現狀進行地有效改革。

亮點3:增加特殊職責人員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性侵幼女案近年來時有發生,此類案件社會影響極其惡劣,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基於此,刑法修正案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八條分別規定了「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女性負有監護、收養、看護、教育、醫療等特殊職責人員與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係的刑法處罰」以及猥褻兒童犯罪應當從重處罰的幾種情形。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介紹,之所以規定負有監護、收養等特殊職責人員一旦與被監護的14周歲至16周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係就構成強姦罪,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這個年齡階段的未成年女性雖然已經有了性防衛能力和性同意能力,但是基於她們與監護人、收養人、看護人等有著特殊的關係,存在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以至於這些女性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第二,有特殊責任人員往往會利用自己的地位、權勢以及言語等對該類女性形成控制,使得性侵行為較容易發生;第三,這種類型關係的人員與未成年女性一般有著較為密切的接觸,關係較為熟悉,未成年女性對他們也比較信任,防範意識相對減弱;第四,該類案件存在取證難問題,由於是熟人並且存在特殊的依附關係,很難找到強迫或者違背意志發生性關係的證據。

之所以對猥褻兒童犯罪加重處罰並列舉從重處罰的情節,主要原因是:第一,猥褻兒童案件多發並且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加重處罰力度是對該類行為進行有效規制的手段;第二,兒童由於自我保護意識不足,並且對於被侵害的行為缺乏足夠的認知,造成傷害將會對孩子未來的生活產生深刻影響;第三,猥褻兒童犯罪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上述法條充分體現了刑法對於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也是在當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多發的角度出發進行的合理調整。該項修訂對於未成年人相關犯罪的懲治以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護有著深遠意義,它與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相互協調,共同構成未成年人法律保護體系。

(供圖:IC photo)

相關焦點

  • 年少輕狂非犯罪「護身符」,法官解讀《刑法修正案(十一)》亮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涉及生命安全、安全生產、智慧財產權、疫情防控、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涉及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尤其是針對性侵犯罪的懲治力度、強化疫情防控方面的刑事犯罪打擊力度、增加高空拋物和搶奪公交車方向盤的犯罪、增加冒名頂替犯罪、修改完善智慧財產權犯罪規定等多個方面,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
  • 年少輕狂並非犯罪「護身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未成年人實施刑事犯罪行為並非社會危害性小,並非主觀惡性低,也並非不符合刑法關於相關犯罪的構成要件,而是因為考慮到該階段的未成年人處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關懷之下,出現違法犯罪行為,體現了一定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針對此種現象需要國家對該類未成年人進行進一步的教育。另一方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被判處刑事處罰,對其今後的人生發展和未來生活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 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哪些改變?刑法修正案(十一)有什麼...
    今天在現場我們也請來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的郭林茂主任為我們作個簡要的解讀。 總臺央視記者 吳瑋: 郭主任您好,首先第一個問題,您覺得這部法律都有哪些亮點呢? 第二是對我們的收容教養進行改革完善,將它納入專門教育,建立專門矯治教育制度,長期以來收容教養沒有明確的法定程序,沒有明確的場所,造成實踐中執法比較難,要麼隨意放要麼違法關,這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改與刑法的修改相對接,將原來收容教養的對象進行分流,極個別的依法按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絕大多數的按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送入專門學校,接受專門矯治教育,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繼續完成義務教育,完成義務教育接受職業教育
  • 【常識必背】法律考點:刑法修正案(九)七大亮點
    >   綜合來看,本修正案具有以下亮點:  亮點一: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再減少9個適用死刑罪名  刑法死刑罪名已減至46個  新法進一步減少適用死刑的罪名。  亮點二:嚴懲恐怖主義犯罪  一些行為規定為犯罪形式  增加恐怖犯罪財產刑規定  刑法修正案(九)為維護公共安全,加大了對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犯罪的懲治力度。
  •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蝴蝶效應 ——以對認定非法經營罪、違法所得的影響為例
    這次修正案雖然沒有對非法經營罪作出修改,也沒有對違法所得概念進行界定,但是因為新增罪名影響到非法經營成品油、「笑氣」、藥品等行為,未來是否能繼續認定非法經營罪及如何認定違法所得,均值得關注。本文以刑法修正案(十一)對認定非法經營罪及司法實踐中常見的違法所得帶來的影響為例展開,提醒司法工作人員在學習刑法修正案具體修改條文時,也要關注修正案影響到的其他犯罪。
  • 中介機構環評及環境監測造假擬入刑,環境法大咖解讀刑法修正案...
    這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審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稍早前公布的草案二審稿,首次在刑法中明確中介機構環評及環境監測造假入刑,如何解讀這背後的深意?中國環境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
  • 《刑法修正案(十一)》解讀之五:猥褻兒童罪
    具體到猥褻類犯罪的規定,形成了「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從重處罰。」(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之前,《刑法修正案(九)》對強制猥褻罪的犯罪對象範圍加以擴大,將男性包含其中。)
  • 刑法修正案通過:嚴懲欺詐發行和信披造假等罪
    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並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和《證券法》修改相銜接,修正案修改內容大幅提高了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和操縱市場等四類證券期貨犯罪的刑事懲戒力度,並強化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鍵少數」的刑事責任追究、壓實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職責等。
  • 刑法修正案:欺詐發行可判15年,個人罰金無上限!律師:大幅提高證券...
    繼新證券法落地之後,資本市場又迎來一個意義深遠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  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正案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其中,值得資本市場重點關注的是加大了對證券犯罪的懲治力度。
  • 刑法修正案草案再次調整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羅沙、劉碩)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22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三審稿進一步完善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今年10月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據悉,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本款規定限於致人死亡的情形,對使用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也應追究刑事責任。
  • 俠客島:不滿14周歲犯罪不負刑責嗎?刑法修正案來了
    此前,在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惡性案件中,關於「未成年人身份是否應當成為『護身符』」的討論屢見不鮮。刑法修正案草案的最新規定,可以看作是對社會討論的及時回應。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介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 信披造假最高判十年,罰款個人不設限 刑法修正案「嚴打」證券違法...
    刑法修正案(十一)(下稱修正案)獲審議通過,補齊了制度短板,證券法與刑法共振。A股將迎來「雙法合一」時代。修正案大幅提高對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等犯罪的刑罰力度,並強化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鍵少數」的刑事責任追究,除此之外,還明確將保薦人作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和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的犯罪主體,適用該罪追究刑事責任。
  • 《刑法修正案》解讀:「性侵幼女」處罰加重,針對「煉銅術士」的...
    12月26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其中不僅加重了對強姦、強制猥褻幼女等行為的處罰,還針對「姦淫未成年養女」等行為增設罪名,從而嚴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前後對比圖雖然上述兩點變化都加重了對既有性犯罪得處罰,但「煉銅術士」們還是找到了一條路。眾所周知,姦淫不滿十四周歲幼女,即使對方自願,也以強姦罪論處。
  • 刑法修正案已通過,欺詐發行最高判刑15年,頂格處罰60萬成歷史...
    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簡稱「修正案」),並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正案大幅提高了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等犯罪的處罰力度,強化對控股股東等「關鍵少數」的刑事責任追究,並明確將保薦人作為犯罪主體適用該罪追究刑事責任,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
  • 刑法修正案(十一)獲通過!欺詐發行犯罪刑期最高可達15年,信披造假罰金取消20萬元上限
    專家認為,刑法修正案(十一)顯著提升了證券期貨犯罪震懾效力,將為註冊制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有助於將證券期貨犯罪「零容忍」要求落到實處。證監會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以認真貫徹落實刑法修正案(十一)為契機,推動加快修改完善刑事立案追訴標準,加強刑法修正案(十一)內容的法治宣傳教育,不斷深化與司法機關的協作配合,堅持「零容忍」打擊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等各類證券期貨違法犯罪行為,切實提高違法成本,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全力保障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刑法修正案草案: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責?
    12月21日,即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次審議稿經修改規定,低齡未成年人犯罪,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刑法修正案通過:欺詐發行最高15年有期徒刑
    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修正案」),並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次刑法修正,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
  • 聰利說法‖「法治熱點」刑法修正案,新增及修改了哪些罪名?
    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其中一些新增及修改的罪名與近些年的熱點問題息息相關,值得關注。
  • 刑法修正案通過!欺詐發行最高判刑15年,信披造假罰金取消20...
    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下稱「修正案」),並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證監會指出,本次刑法修改,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表明了國家「零容忍」打擊證券期貨犯罪的堅定決心,對於切實提高證券違法成本、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推進註冊制改革、保障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 修正案新增罪名:涉及生物安全、生態資源類犯罪︱《刑法修正案...
    2020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一)》共計48條,其中第38條至第43條,是涉及生物安全、生態資源類犯罪的新規定。巧的是,這幾條都是新增條款。第38條是針對《刑法》第334條非法採集、供應血液、製作、供應血液製品罪採集、供應血液、製作、供應血液製品事故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