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與瑪瑟拉》永恆之愛—艾莉莎與瑪榭拉

2020-10-12 舟一五

故事從一位女孩兒的獨白開始,她帶著對自己身世的疑問踏上旅程,尋找養父母口中的「那些女人們」。

她們是誰?

艾莉莎與瑪榭拉。

尋找「那些女人們」的路程很長,下了火車還要走很遠的路。穿過一片片水田,盡頭是一間普通的平房。破舊、平庸的房子,走出來一位老婦,拿著酒瓶,微醺的眼睛,搖晃的步伐。

她們四目相對,老人認出了她,丟掉了手中的瓶子。

她們有著相似的眉眼與面容。

「我想知道所有的事情。」

「要知道所有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愛的開始——「我喜歡你的痣」

和修女生活在一次,從小在修道院長大,艾莉莎卻不相信上帝,可以判斷她對自己的性取向早已熟知,若信仰會令她這樣的人下地獄,為何不活在現世呢?所以她相信一切活的東西,它們存在且合理。馬、鴿子、蝸牛......她善良、熱情、樂於助人,同時生活平庸而無味,她一定想要愛和被愛,希望尋找靈魂伴侶。

瑪榭拉出現了。

一個不愛笑的女孩兒,將所有的笑容都給了艾莉莎。

糟糕的生長環境,未知卻被安排的人生,經歷被捨棄、又被領回家庭,承受病態的父母之愛。瑪榭拉因為生病錯過開學,第一日上課就遲到,還把自己淋得一身濕。是艾莉莎幫助了她,幫她擦身、帶路、解決遲到曠課的麻煩。或許瑪榭拉撒謊了,前幾天沒來上學可能並非因為生病,而是因為家庭。但在自己孤立無助時,她感受到誠摯的、被關心的滋味。

愛情的感覺在初見時便發生了。

從瑪榭拉脫掉被雨淋濕的衣服時,艾莉莎不斷敲擊書本的手、和無處安放的眼神,還有她對一個陌生女孩毫無保留的相信與幫助,甚至如故人一般和她開玩笑。還有那份第一日分別時便存在的依依不捨。

睡前,瑪榭拉一遍一遍的練習第二天見到艾莉莎的問候,一遍遍地念著艾莉莎的名字。第二天仍舊下雨,她不打傘,不是忘了,而是能有更長的時間和艾莉莎相處。細節刻畫是艾莉莎在幫擦瑪榭拉擦身的時候,她充滿情慾的撫摸和瑪榭拉的鷄皮疙瘩。

我確定我愛你

艾莉莎帶瑪榭拉參觀了自己的房間,在這次聊天中,她們談及對婚姻和男人的看法。艾莉莎表明自己不願嫁給男人,卻換取不到瑪榭拉對這些問題的肯定的回答。艾莉莎問瑪榭拉,有什麼事情是你能確定的嗎?這句話很有意思,在遇見艾麗莎之前,對生活、婚姻,她不在乎,沒什麼好確定。而後來她確定了一件事,就是她愛艾莉莎,願意和她永遠在一起。而「確定」也見證了瑪榭拉的變化,貫穿整部電影。

海邊漫步

最美的一段,亦預示二人永恆的愛和承諾。水邊的散步,她們異口同聲地說夢見彼此,艾莉莎分享她一輩子嚮往的生活。她幻想自己騎著馬,越過大海,到岸邊,到阿根廷。雖然她覺得那只是荒誕的構想。而聽過之後的瑪榭卻拉著怕水的她下水,她們手牽著手,在水中嬉戲,鏡頭隨著二人的動作搖擺,她們笑著、鬧著,快樂仿佛夢境一般不真實。

當晚,艾莉莎說,如果我現在死去,跟你在海裡的那一刻,會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瑪榭拉親吻了她,耳語道,將來有一天,我會為你買一匹馬。

艾莉莎與瑪榭拉就這樣相愛了,並將不真實的夢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三年的分離將愛情醞釀的更濃烈而綿長。她們互通書信,字裡行間都是對彼此的眷戀和愛。而她們的文字是如此真摯、大膽、細膩而又迷人,我愛極了瑪榭拉寫給艾莉莎的回信:

親愛的艾莉莎,我剛讀了你的信,咀嚼著你的話語,就像觸碰到了你的肌膚。有時,我會想像你寫信時自己就站在你身邊。當你寫信給我時,我看著你,你的每一個動作,寫給我的每一個字,我認真地注視著你的手,你的痣,你的每一個停頓,你的慌張,還有我自己。我想像我們所有的信編織成一張毯子,我們赤裸著身子躺在上面,好像我們寫給對方的一字一句,保護著我們,使我們不再寒冷。忘記人們的閑言碎語,忘記距離。每次收到你的來信,在打開前我都會將之擁入懷中,如我擁著你一般。你的文字撫慰我的心,消除我心中因見不到你而產生的恐懼,以及有一天你不再寫信給我的憂慮。你字裡行間的愛意絲絲滲入我的肌膚,我覺得我身上的痣就是你的話語。我好愛你,艾莉莎。

「在一起,永遠。」

為了這個承諾,她們經歷了痛苦、掙扎、犧牲。

年輕的時光,在享受彼此最真摯的愛和美好熱切的性的同時,她們一直活在閑言碎語和作為異類的傷害中。改變距離,住在一起,代價不僅是來自言語上的攻擊,還有身體上的。艾莉莎被石頭砸得頭破血流,瑪榭拉只能躲在房中,心疼卻又無力。

為了永遠在一起,她們下定決心,艾莉莎將要以死去表弟的身份重新生活,以男性的身份迎娶瑪榭拉,瑪榭拉亦在艾莉莎改頭換面時,懷上他人的孩子,以掩耳目。

臨行前的對話是如此堅定。

「你知道我們該怎麼做,對吧?」

「知道」

「你確定嗎?」

「確定」

「你愛我嗎?」

「全心全意」

瑪榭拉給出了所有肯定的答案。

而艾莉莎臨行前的夜晚,再次詢問。這不是她不夠堅定,而是她的愛是為對方考慮,愛瑪榭拉,選擇權交給她,想她真正幸福,怕日後會受更多的苦。

「瑪榭拉,換一種方式生活,其實還不算太晚。一種...正常的生活」

「別説話。我的正常生活就是和你在一起。沒人能給我你所給予的一切。沒有人。永不可能。」

瑪榭拉是倔強的人,她對承諾的堅持如此可貴,愛才能升華為永恆。

於是她們結婚了,在上帝的見證下,許下承諾,留著眼淚,親吻彼此。但這樣的做法還是沒帶來安穩的生活,社會想要的不是艾莉莎的男性身份,而是要女同性戀下地獄。她們遭到驅逐,逃亡,被關進葡萄牙的監獄,孩子在監獄中出世。

在獄中,她們仍沒有放棄彼此,並且為彼此做犧牲。知道她們的罪行後,艾莉莎強調瑪榭拉是無辜的,甚至撒下一個又一個謊。

而困難只將瑪榭拉的堅持淬煉得更堅定。

面臨可能會更加糟糕的未知,瑪榭拉卻說「至少我們在一起了」。當艾莉莎因自己承諾沒有保護好她而請求原諒時,瑪榭拉卻阻止她不必為此道歉。

在她們二人的關係中,相互理解,毫無埋怨、為對方考慮,是因愛一直存在,亦達到一種平衡,使之永續。

即使在監獄中,艾莉莎還是會送給瑪榭拉一朵小花。

對在一起的渴望,與葡萄牙社會對她們的寬容,她們最終可以離開。

瑪榭拉說,「這個監獄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監獄外。」

面對社會的不容忍,她們曾經做出了各種妥協,女扮男裝、結婚、懷孕。這世界已經容不下兩個怪胎了,又怎麼會放過怪胎的孩子?而為了在一起,她們離開了孩子。佯裝毫無眷戀的與典獄長夫婦道別,卻在開車後放聲痛哭,是瑪榭拉對孩子的懺悔,亦是她為愛做出的犧牲。

永恆之愛

「這一切值得嗎?婚姻、鬧劇、坐牢?拋棄我?值得嗎?」多年後,女兒這樣問道。

瑪榭拉摸了摸她的臉頰,笑著起身,走向遠處,迎接艾莉莎的歸來。

兩人年邁之後相遇的場景電影中鏡頭和濾鏡的磨砂處理,可以確定不是當時發生。女兒在問完瑪榭拉後並沒有因聽見馬蹄聲而向遠處看,而是目光追隨著瑪榭拉,她起身、向前走。

而從片頭房間物品的擺設,門口只有一張老人坐的長椅,以及另一個椅子上飄著白色的綢緞,或許是艾莉莎的遺物。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只有一人生活的蹤跡。

此時的艾莉莎應該已經離世了,但她永恆活在瑪榭拉的心中。而瑪榭拉迎接愛人歸來的場景,亦應是陷入了回憶。

「值得。」

瑪榭拉用行動做出了肯定的解答。

當完成了對心愛的人的承諾,看見她騎著馬奔馳,因她快樂所以自己內心無限的滿足。漫長而艱難的一生因愛而值得。

瑪榭拉笑著起身向前走,仿佛在説。

「我們之間永恆的愛,可支撐我在孤身一身的時度過餘生。」

而不論這途中有多曲折,她們最終實現了這個承諾。死亡亦不能將她們分開。因為對彼此毫無保留、無畏犧牲的愛,她們最終達到了永恆。

我的粗淺評價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艾莉莎與瑪榭拉的同性之愛,成為導演創作的原型。永恆之愛是我理解全片的主題,這種愛是普世的,不論在異性與同性之間都彌足珍貴,而同性的背景亦令愛本身更加偉大。全片的構成是完整的,亦有驚喜之處。好像書本、痣、章魚......這些意象都是愛與情慾的化身,處理得亦很美。

黑白調色令畫面嚴肅又有時代感,人物的表情更加立體。同時我也因沒有看到彩色的兩位演員及美麗的景色而感到遺憾。

瑪榭拉勾走了我的心。一個面容透露著倔強的演員,一顰一笑都是那麼迷人,她眼神和對白中對愛的傳遞是如此到位。瑪榭拉在她的演繹下,成為堅定、勇敢、果斷、美麗的女性,完成了對追逐永恆之愛的詮釋。

相較而言艾莉莎差強人意,在對戲中、反應中不能達到瑪榭拉的濃度,稍顯遜色,在兩人讀信對白中尤為明顯。但她卻演出了溫柔的愛。若説瑪榭拉對永恆的愛的完成是堅持,艾莉莎便是願意為了愛的人放棄,她的愛是溫柔的,妥協的。

構圖、配樂亦可圈可點,符合故事推進。

因為這部電影,愛上了扮演瑪榭拉的演員,期待看到她的更多作品。還要感謝導演對LGBTQ群體的關注與呈現,帶來如此故事完整的影片。我從不相信永恆的愛,而不論是《隱秘的愛》還是《艾莉莎與瑪榭拉》,都試圖告訴我,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

相關焦點

  • 伊莉莎與瑪瑟拉 Elisa y Marcela (2019)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西班牙語言: 西班牙語 / 葡萄牙語上映日期: 2019-02-13(柏林電影節)片長: 113分鐘又名: 艾莉莎與瑪榭拉(港/臺) / 艾莉莎與瑪爾塞拉伊莉莎與瑪瑟拉的劇情簡介 · · · · · ·  西班牙導演伊莎貝爾·科賽特([書店])自編自導的新片[伊莉莎與瑪瑟拉](Elisa
  • 《伊莉莎與瑪瑟拉》伊莉莎與瑪瑟拉
    看見那姑娘的時候,瑪瑟拉便認出她是誰。那是她當年忍痛放棄的小女兒。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放棄,為了另一個女子。女兒問她,值得嗎?愛一個人,如何用值不值得來衡量?當瑪瑟拉看見那個騎馬而歸的女子,臉上綻放出煜煜生輝的光芒,這個問題便有了顯而易見的回答。即使歷經幾十年的時光,你依舊是我生命裡的光。你屬於我,而我,也屬於你。
  • 《伊莉莎與瑪瑟拉》愛情與自由
    伊莉莎與瑪瑟拉應該是一見鍾情。伊莉莎注意到了被大雨淋溼的瑪瑟拉,以學姐的身份接近,主動幫她擦乾頭髮。鏡頭切到特寫,伊莉莎溫柔地擦拭瑪瑟拉的溼發,女性的長髮在此處構成了性暗示,抑或隱晦的性挑逗。又一個雨天,瑪瑟拉故意不帶雨傘,渾身溼透地出現在伊莉莎面前。這一次,伊莉莎擦拭了她的肌膚。兩次大雨,兩次擦拭,電影開頭乾脆利落地交待了二人感情的躍遷。
  • 《伊莉莎與瑪瑟拉》親愛的
    親愛的瑪瑟拉,我已經四周三天又九個小時沒有感受到你的氣息了。在我夢裡感覺你與我如此靠近,仿佛你是觸手可及的。身邊的一切都讓我想起你,一切。孩子們、我阿姨和修女們、太陽、雨水與大海、海砂...寫滿了字的信紙、鵝毛筆和墨水將你我拉進。我常夢到你瑪瑟拉,即使醒著也是。
  • 《伊莉莎與瑪瑟拉》信
    親愛的瑪瑟拉,我已經四周三天又九個小時沒有感受到你的氣息了。在我夢裡感覺你與我如此靠近,仿佛你是觸手可及的。身邊的一切都讓我想起你,一切。孩子們、我阿姨和修女們、太陽、雨水與大海、海砂...寫滿了字的信紙、鵝毛筆和墨水將你我拉進。我常夢到你瑪瑟拉,即使醒著也是。我描繪你的樣子,無論我望向何方總能看見你。我好想你。好想。我想親吻你的痣。
  • 《伊莉莎與瑪瑟拉》永遠誠摯的,伊莉莎
    我常夢到你,瑪瑟拉,即使醒著也是,我描繪你的樣子,無論我望向何方總能看見你。我好想你,好想。我想親吻你的痣。 永遠誠摯的,伊莉莎
  • 《伊莉莎與瑪瑟拉》在愛欲的路途上已然抵達終點
    章魚與黑白構成了影片《伊莉莎與瑪瑟拉》我渴望的衝突,沒有多少凡心俗人能夠輕易忍耐如此的波瀾不驚,但導演科賽特應該是做到了。看過的觀眾也許會逐漸相信,圍繞著身體的美實在微不足道。伊莉莎與瑪瑟拉經過對生活追求之後,女兒安娜的突然來訪,仿佛是對愛之真諦的時間追問,伊莉莎自己透過屋前生長到遠方的路就可以看到種種理念的美 —— 瑪瑟拉騎著一匹神採奕奕的白馬飄然歸來。
  • 《伊莉莎與瑪瑟拉》書店
    西班牙導演伊莎貝爾·科賽特([書店])自編自導的新片[伊莉莎與瑪瑟拉](Elisa y Marcela,暫譯)目前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聚焦20世紀初一對女同性戀伴侶在西班牙舉行的第一場女同性戀婚禮。主演納塔利婭·德·莫利納、格蕾塔·費爾南德斯。Netflix負責該片全球發行。
  • 《伊莉莎與瑪瑟拉》2019西班牙獲獎高分戀愛劇情片!同性真愛
    ◎譯  名 伊莉莎與瑪瑟拉/女同◎片  名 Elisa y Marcela◎年  代 2019
  • 張信哲連俞涵 共譜遺憾的永恆的印記
    「情歌王子」張信哲(Jeff)即將於30日推出最新國語專輯《擁恆》,主打歌《永恆的印記》請到張艾嘉開金口對唱、錄口白,並請到金曲大導陳映之操刀拍攝音樂錄影帶,阿哲與金鐘獎最佳新人《一把青》連俞涵聯袂飛往日本首度共演
  • 《伊莉莎與瑪瑟拉》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溫情的導演
    看完科賽特三部片之後發了以上的觀感,《伊莉莎與瑪瑟拉另一層面,通過黑白影像聚焦和排他,賦予同性戀身份的合法倫理,同時,科賽特也為同性之愛的社會責任找到一種解決辦法,讓看過的人覺得愛之普遍而給予理解。
  • 伊莉莎與瑪瑟拉
    伊莎貝爾·寇榭特編劇、執導的新片《艾莉莎與瑪榭拉》,故事背景發生於20世紀初的1901年;艾莉莎與瑪榭拉是西班牙國內第一對結婚的同志情侶
  • 《伊莉莎與瑪瑟拉》一段早已從性慾史消失的故事
    而伊莎貝爾·寇榭特編劇、執導的新片《艾莉莎與瑪榭拉》,故事背景發生於20世紀初的1901年;艾莉莎與瑪榭拉是西班牙國內第一對結婚的同志情侶,儘管當時同婚仍屬於違法行為,兩人必須被審判並監禁長達10至20年。
  • 《伊莉莎與瑪瑟拉》追
    其實我原以為是兩女主,也是看到最後才意識到,原來右邊的是安娜,也就是伊莉莎與馬瑟拉的女兒。,她反覆念到「誠摯的 伊莉莎」。伊莉莎說起自己做過騎著馬在海裡穿梭,隨後又嘲笑那真是個荒誕的夢—然而並無可能。當伊莉莎決定變成馬裡奧與馬瑟拉結婚後,一切都不再那麼友好,一切都如裹在繭裡一般難受。
  • 《伊莉莎與瑪瑟拉》優雅的美術攝影難以掩蓋平庸乏味的流水帳
    《伊莉莎與瑪瑟拉》講述發生在20世紀初西班牙第一對女同性戀結婚的軼事,很明顯看得出導演想藉助這個真人事件來為當下的同志群體發聲支持。從影片中所見,來自社會及家庭對同性戀的壓力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已根深蒂固,而這兩位女子甘願為愛情而忍受歧視和承受壓迫,她們這種不顧一切的行為姿態放在當下,相信會帶給同志群體不少鼓舞人心的力量。
  • 世界第一場女同性戀婚禮 | 艾莉莎與瑪爾塞拉
    艾莉莎與瑪爾塞拉(豆瓣詞條:伊莉莎與瑪瑟拉)Elisa y Marcela───
  • 柏林電影節的女導演作品丨《伊莉莎與瑪瑟拉》
    《伊莉莎與瑪瑟拉》講述發生在20世紀初西班牙第一對女同性戀結婚的軼事,很明顯看得出導演想藉助這個真人事件來為當下的同志群體發聲支持。從影片中所見,來自社會及家庭對同性戀的壓力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已根深蒂固,而這兩位女子甘願為愛情而忍受歧視和承受壓迫,她們這種不顧一切的行為姿態放在當下,相信會帶給同志群體不少鼓舞人心的力量。
  • 《伊莉莎與瑪瑟拉》世界第一場女同性戀婚禮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悸花網(ID:lessubs)單純從海報上一窺究竟,理所當然地以為這就像《桑格莉之夏》一樣,唯美,青春,帶著小鹿式的心跳,談一場最單純的戀愛。這時候,艾莉莎大步流星地從她身邊走過,瑪爾塞拉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緊緊地盯著艾莉莎的背影。眼看艾莉莎就要離她越來越遠,瑪爾塞拉試圖張口,可還是沒能說出一句話。這時候,艾莉莎轉過了頭,看見有些發窘的瑪爾塞拉,上前來詢問需要什麼幫助。得知瑪爾塞拉由於前幾天生病所以沒有趕上開學,所以好心地帶她擦乾了被雨淋溼的頭髮,然後送她到了新生的班級。
  • 《冰上戀人》愛與尊嚴
    是堅持,是榮譽,是帶著肩上的責任與背後的支持一併上路,對自我的挑戰。    因此,『プライド』有幾分壯懷激烈的色彩。看到Blue Scorpions隊上場前隊員的打氣場面,看到ハル在冰場閉上雙眼右手捫心時,心跳不禁加速。    他說,他們是無名戰士。選擇冰曲,終究是因為一種愛。
  • 《伊莉莎與瑪瑟拉》嚮往卻無法體會的愛情
    捨棄孩子:兩個人從監獄準備回到社會這種包容性更小的監獄,瑪瑟拉為孩子在這樣艱難的環境成長難過。伊麗莎說願意離開讓她和孩子單獨生活免遭歧視。瑪瑟拉直接說,你傻啊,我要離開的是孩子,不是你。但最後在馬車上,瑪瑟拉作為母親放棄孩子那種壓抑著突然爆發式的悲痛,讓愛情顯得特別悲壯。騎馬:電影的最後,瑪瑟拉女兒問她,坐牢,放棄孩子,這一切都值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