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及注/王豔平
作者為本刊學術顧問,重慶箱根溫泉機構首席文化顧問,中溫協專家委員,日本千葉大學溫泉博士,東北財經大學教授
重慶箱根溫泉機構總經理王捷先生五月訪問了日本,參加其溫泉氣候物理醫學會第79屆年會(BCPM),帶回了溫泉醫學最新信息。在與王總進行交流的語境中,依據日文會議材料,現借《中國溫泉旅遊》平臺,編譯有關信息以供國內同行參考。該會議於2014年5月11-14日在日本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舉行,以溫泉入浴與生命韻律為主題。依據出口晃會長所言,BCPM設立於1935年,學會目的就是推進溫泉、氣候、物理醫學的學術研究及其應用。通過浮力、溫熱、水阻力等簡單刺激,人類身體會有怎樣的反應,怎樣組合這些刺激以獲得好的醫療效果。值得留意的是,該學會將溫泉翻譯為Balneology,即浴療學。
1.溫泉醫療總論
①溫泉地療法
以位於郊外的溫泉醫院為療養地核心設施,配合以養老院、療養院、健康護理館、護理支援中心、合宿設施、自早到晚可入浴的溫泉入浴設施、地域交流中心(居民會館)等。依現場調查可知,溫泉入浴可緩解疼痛、促進食慾和改善睡眠。老年認知症患者(痴呆)在有護理的幫助下,每周晝間入浴溫泉2次,在此基礎上,再經過9-12周每周2次需要幫助的夜間入浴,認知症周邊症狀及睡眠都得到了改善。環繞醫院設置了500米散步道,組織患者參加森林浴,每周3次,經過8-9周的實踐,取得了體重減少等效果。溫泉浴與運動療法、食療、氣候療法結合起來,構成溫泉地療法,通過2-3個月的治療,可以取得康復效果。
②溫泉體溫調節與睡眠效果
嬰兒手熱時易生困意,而手足冰涼則不易睡。接近夜間入睡時,習慣上以手背腳背為中心的末梢皮膚溫度上升,開始散失熱量,以讓身體內部體溫下降而生成困意。睡前泡澡和洗腳,促進熱失散而有助於入睡。盛夏難睡,說明環境溫度影響睡眠質量。使用電褥子加熱寢具,睡眠中會醒好幾次,說明熱量散發不出去,體內溫度降不下來,就會惡化睡眠內容。應在不使用藥物的前提下,開發能夠控制睡眠時間和品質的方法。
③個別化醫療
此用語出現在2003年對人類基因解讀以後。2008年9月,美國總統科技諮詢委員會進行了3點內容定義:第一是結合患者特性的定製治療;第二,並非特別為個人特製藥物和醫療器械,而是依據疾病風險和治療效果分層治療;第三,對患者進行分組,實施被認為有效的預防或治療。關於個別化醫療,人們的共識可謂是「將最適合的藥物給予最適合的病人」。為選擇與患者病情相吻合的特定治療方案,決定了診斷過程的重要性。為選擇合適治療的檢查多稱為伴隨診斷的檢查,多數情況下,治療藥物的分子標(靶)將成為檢查對象。現在,在癌症治療領域已經認識到個別化治療的重要性,今後也將應用於其他醫療領域如溫泉醫學。
④入浴猝死研究
東京都每年有1.4萬件需要解剖死因的案例,佔全體逝去者的僅1/5,其中去世前有洗浴行為的達千件。入浴死亡者多為高齡者,在70-80歲之間,多發生於冬季,以缺血性心臟病為主(血虛性心疾患,Ischemic Heart Disease,為冠動脈阻塞與狹窄等引起的向心血流阻害及心臟故障疾患總稱),其次為腦血管障礙,於是會發生溺死事故。病死者最多,考慮不周外因、自殺等其他外因致死情況較少。入浴中猝死是因為溺水還是因為發病,需要通過解剖做鑑定。基於屍體解剖保存法第8條,東京都設立了承擔解剖機能的督察醫務院。
⑤溫泉醫學與研究設計
長崎醫科大學物理療法專業副教授永井隆在1945年,向校長提交了手寫報告: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礦泉療法治療。永井隆以燒傷治療日數為指標,一組20人平均治療24天,而另一組作為對照19例平均治療34天,到治療結束時,兩組結果有顯著差異,最快兩周就有效果。在科學統計中,有隨機比較試驗方法(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而永井隆的研究並非是RCT,其以「因泉源遠而不去者,懷疑治療效果而不接受礦泉療法者」為參照對象,既便在今日仍可解讀出其追求效率的科學意圖。
⑥溫泉氣候物理醫學展望
現世醫學已經進入誘導多能的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全能幹細胞(STAP)階段,出現了超大醫庫(medical mega-bank)、生物基因庫、機器人手術、遙感醫療、未來型醫療等先進技術。中國已將發展中醫作為國家戰略,為培養人才而大投入。應該怎樣增進健康與開展醫療,如何區分二者,在盛行遺傳研究的背景下,其與溫泉氣候物理醫學有何關係?現在的遺產研究,以圖譜結構與本質發現之間的因果關係為主要內容。人受時空的內外環境影響,這讓與環境互動的關聯研究變得重要。為維持健康,要付出高額的醫療費,如何規避患病已成為世界關注。溫泉醫學就是利用人在其中的溫泉及自然環境,不無理的維持健康與增進健康,以規避疾病為目的,或曰起自病前狀態的康復,雖然已有基因醫學研究,但科學機理成果還十分匱乏。搞不清楚內外環境相互作用的複雜關係不行,為獲得其中機理,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對很多變數。
⑦氡溫泉輻射劑量
根據溫泉法與礦泉法分析指針,日本將氡濃度在74Bq/kg以上的地下水稱為溫泉,111Bq/kg以上為療養泉。氡溫泉為稀有含氣體溫泉,具有容易向空氣中揮發性質。學者以三重縣三重郡某溫泉為對象,研究結果表明,泉源儲罐或浴槽中溫泉水在配湯2日後,水中氡含量衰減到只存0.3-0.4%。不僅是因為溫泉自我衰減,入浴與循環過濾處理等也促進了那種衰變,推測水中氡轉到了空氣中。入浴中的實際受輻射量為2.8-12.0nSv(納希),飲用情況下為5.1-23.3nSv。在氡溫泉研究時,應測定空氣中氡含量。
⑧和溫(溫熱)療法
閉塞性動脈硬化(ASO)為生活習慣病,伴隨老齡化社會有患者增多趨勢。依病情可分4階段,2度以上患者需要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追加搭橋(bypass)、球擴張手術、支架(stent)等血管內治療。最終可能導致切除壞死下肢。現在已在採用骨髓細胞移植、末端血幹細胞移植等先進醫療技術,但還未成為固定的成熟技術。和溫療法於1989年開發,用於治療慢性心不全,即將全身提高到好心情的加溫治療法,對患者而言也是十分安全的優秀治療法。2度以上ASO患者行動不便,發汗以改善心地,可發揮至顯著治療水平。在血管內壁可發現有明顯的一氧化氮物質,改善全身血管機能,促進血管新生,也活化了擁有防禦機能的熱休克蛋白質(Heat Shock Protein)。反覆進行和溫療法,可減輕ASO患者疼痛,延長步行距離,減輕自覺症狀等。對4度難治性潰瘍患者而言,治癒和減輕的情況也並非難以發生。該方法還可促使老人、運動障礙者、臥床不起者得到身心放鬆,改善心情,臉色變好,食慾增加,改善寒冷症和提高睡眠質量等。
2.溫泉專業研究
①自律神經與手技療法
針灸與指壓按摩乃通過對皮膚與肌肉的刺激,緩和全身緊張,促進身心進入放鬆狀態。與身體直接接觸,還可為現代人解壓,消除疲勞感,進而對神經系統發揮鎮靜作用,促進醫患雙方交流。針灸與手技療法給予內分泌、自律神經、免疫等系統以刺激,導致各種生理學變化而具治療效果。通過針灸與手技療法,可以調理身體與驅暖身體,前者即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而驅暖身體則是在抑制交感神經(植物神經,在緊張時加大發揮作用)。現已清楚的是,白血球數量受自律神經控制。刺針誘發了對副交感神經的刺激,心跳數減少。針灸與手技如果刺激自律神經,通過其必然會調整免疫與內分泌系統。對針灸與手技的科學研究,應置於神經(特別是自律神經)、內分泌與免疫力3者的動態平衡(Homeostasis)框架下去研究。
②溫泉氣候療法的生理免疫
溫泉氣候療法與各種物理療法相結合。人不能感覺到空氣中存在的無味無嗅的負氧離子,但在瀑潭、水流等也包括溫泉地的豐富自然環境中,測出了比城市中房間內多1000倍以上的負氧離子。根據正常人在42度高溫浴和25度冷水浴各5分鐘的狀況,末梢血白血球增加,淋巴球各種細胞增加,也發生有熱休克過程變動。在風溼關節炎的情況下,為適應疾患者活動,淋巴細胞子集出現異常。入浴中的白血球數、CD8與NK等細胞增加,但在浴後1小時恢復正常。如果進行4周的長期治療,入住溫泉醫院,CD8與NK細胞數都有減少傾向。空氣中負氧離子對人體有舒適作用,在負氧離子中滯留40分鐘,,手指溫度上升,血壓與心率下降,NK細胞數低下,NK活性下降(優質環境原因)。
③手足湯調節體溫
手足湯促進被暖部分的血液循環。足湯對疲勞、浮腫、寒冷症、睡眠有效果,而手湯有助於緩解頭痛、眼疲勞和腕關節痛。與全身浴相比,局部浴加溫效果小,故而認為,入浴面積與加溫部位影響溫泉的身體效果。選用年輕人做手足湯試驗,結果證明了浸泡一隻手腳與兩隻的效果相差一倍,而且手腳之異還不能僅依面積。增加老人實驗組,結果表明其對體溫調節的溫熱效果低於年輕人,但給予作為循環動態指標的血壓以較大影響。對老年及身體虛弱者而言,手足湯是比較安全的入浴方法。
④全身浴及淋浴對HSP70的影響
HSP70、NK細胞是具有緩解現代壓力性能的蛋白質,其活性代表身體的免疫能力。11位健全人做40度水溫的15分鐘全身浴,與淋浴組做比較,各自在家進行上述實驗,5日後兩組都做40度水溫的15分鐘全身浴及30分鐘的保溫,從入浴開始到試驗結束每5分鐘測試舌下溫度。同時在試驗前、入浴前、入浴1日及2日後分別進行採血,進而測定HSP70和NK細胞活性。與淋浴組相比,全身浴入浴中的舌下溫度有上升趨勢。全身浴的入浴2日後,HSP70比入浴前上升,對疲勞感與肌肉疼痛的緩解效果也高於淋浴組。持續進行全身浴,POMS(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的混亂程度得到降低。
⑤溫熱刺激抗動脈硬化
在60度遠紅外線乾式桑拿中蒸15分鐘,出來後以毛毯裹體以保溫30分鐘,這種溫熱治療持續兩周,擁有動脈硬化危險因子的成人男性,即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和吸菸人,將被增大其內皮依賴性血管的擴張反應。溫熱療法對生活習慣病患者的血管內皮機能具有改善效果。從機理而言,溫熱療法對氧化壓力標誌物質(8-epi-PGF2a)有降低作用,也對動脈硬化與老化有效果。通過對患動脈硬化的小鼠做6周溫熱療法試驗,體內體溫上升了1度,動脈硬化病變面積減小,被染色的血管老化面積也縮小了。通過6周溫熱療法,誘導了熱休克蛋白HSP90,增強了eNOS(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磷酸化,也發現了強化的長壽即抗衰老遺傳因子Sirt-1。也即,溫熱療法抑制了動脈硬化與血管老化,從機理上說與HSP90/eNOS/Sirt-1有關。
⑥溫熱療法與循環疾患
心血管病導致死亡在先進國家是前位因子。伴隨冠動脈手術等急性治療技術的發展,近年來急性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慢性心不全患者數有所增加。在藥物治療不斷進步的基礎上,又有CRT-D、ASV等心臟康復技術。也有報告表明,溫熱療法等對慢性心不全患者有非藥物療法的有效性。溫泉對疾患的有效性無容置疑,但在機理上一直如謎團一樣,自古至今遵循著經驗法則。然而在近年,學者一直努力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解析。溫泉從來都禁忌有血循環疾病的患者進入,或者要求注意,然而最近有報告指出並非那麼危險,倒是願意認為其提示了有治療效果的可能性。讓慢性心不全患者以半身浴浸泡於40-41度溫泉中,療程為2周,結果確有治療效果。
⑦慢性呼吸疾病複合型溫泉療法
以3035例慢性呼吸疾患為對象實施溫泉療法。其中對支氣管哮喘最為有效,為1707例(56%),其次為肺氣腫病762例(25%),其他疾患566例(19%)。具體療法包括溫泉水中運動、礦泥溼布療法、碘鉀溶液吸入療法,同時使用呼吸康復器。在高溼度的溫泉池中做運動,不容易導致呼吸困難,也利於排痰。並且在水中呼氣時,氣管內壓上升,降低了發生末梢氣管虛脫可能,包括呼吸肌腱在內的全身筋力得到了鍛鍊,可期待呼吸及全身狀態的改善。礦泥溼布療法30分鐘,以加熱背部為中心,從而降低氣管內分泌物粘稠度並有利於排痰。碘鉀吸入療法有助於氣管殺菌與淨化。
⑧腦梗康復與溫泉物理療法
就腦梗中出現局部麻痺進行康復。現已清楚的是腦及神經具有可塑性,以及具有功能可再造性。進而,在幹細胞移植等再生醫療已經開始起步的當下,促使麻痺肢體能夠康復,確定行之有效的治療路徑十分重要。經臨床證明,作為新運動療法的促通反覆療法有治療效果,也即川平法,通過伸張反射神經與讓患者有動的欲望,在強化意志同時,對誘發運動進行集中反覆的運動療法。促通反覆法進而與各種物理治療法相結合,肌肉痙縮情況下,與振動刺激痙縮刺激法合用而有效果。在低隨意性場合下(有設施設備場所),可與運動閾值下的神經電刺激法做合併使用。通過促通反覆療法,可以促進麻痺康復。對於下肢麻痺並伴有萎縮的患者,溫泉全身浴、足湯及振動刺激等有效果,日常臨床表明,這些方法可以減輕肌肉緊張感,進而可進入到步行訓練階段。
⑨代謝病(metabolic syndrome)溫泉利用
利用溫泉如能改善代謝病,則可減少內服藥,抑制地域醫療費支出。通過飲泉與在溫泉池中做水中運動,取得了改善代謝病的治療效果,疾患包括耐糖異常、高血脂、肥胖以及伴隨的筋骨疾病等。以8名非糖尿病患者與9名糖尿病患者為例,作對照試驗,在飲開水200ml後做葡萄糖負荷測試。一周後,對川湯硫磺泉做5倍稀釋,飲下200ml(一回),結果顯示抑制了血糖上升。而對7名糖尿病患者進行4周飲泉試驗,僅是糖化血紅蛋白(HbA1c)有了明顯改善。總膽固醇值也發生了改善。將14名高血脂患者分成兩組,其中有內服藥患者,在2周時間裡,每天晚飯前飲泉和不飲泉,兩組沒有顯著差別,但LDL-CHO(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及LDL/HDL(低高密度蛋白質)之比,飲泉那組有改善。對5名肥胖者採取運動浴療法,體重輕微者有降體重效果,運動浴間隔短,降體重效果更明顯。溫泉池浴不僅緩解疼痛,對精神改善也有很有效。
⑩溫泉資質制度
近年來,出現了各種各樣有關溫泉入浴方法的講座及資格,也包括一些講義,內容涉及到泡溫泉對身體有何影響,什麼才是安全泡法。應以厚生勞動省制定的實施要領為基準,內容涉及到培訓溫泉利用指導者與溫泉入浴指導員。關於溫泉利用指導者,在厚生勞動省認定的溫泉利用型健康增進設施,要配備必要的人材,目前已有418人修得資格。在講師方面,要求有保健師、體育大學畢業等資質。關於溫泉入浴指導員,在溫泉利用療程型(program)健康增進設施,作為必要的人才現已有4746人修得了資格。溫泉利用型健康增進設施在接受溫泉醫生的診斷處方時,可一定程度上將有關溫泉設施的利用費列為醫療費控除對象。不僅是作為醫保對象,泡溫泉還可以改善心情。除公共醫療之外,溫泉也可作為與健康關聯的服務業範疇,不難做到溫泉利用的商業化,者也需要解決人才培養問題。
3.溫泉醫生
①溫泉療法專業醫生
溫泉療法是日本固有的傳統醫療,也是一種文化。BCPM一直在致力於溫泉療法的啟蒙,像德國Badearzt那樣,能啟動溫泉療法醫生的培訓工作。不只是疾病治療,還包括一次預防、二次預防、增進健康、公共衛生,以及溫泉醫學研究、溫泉療法啟蒙、溫泉文化普及等,培養具有寬廣知識面和經驗的溫泉療法醫生。日本有2000餘個並非都一樣的源泉,治療也只能限定在溫泉地,也沒有代用品,如此以溫泉為治療媒介,有各種制約因素,很難進行如RCT那樣的科學證明。寄希望有專業的認定機構,以及進行標準化課題研究等,是一項很艱難的任務。目前,溫泉療法醫生與專業醫生在各地進行著溫泉研究,以及在溫泉診療、疾病預防、教育啟蒙方面,一直在發揮著很大作用。
②專業醫生制度
以創立新的專業醫生制度為目標,作為一個中立的第三方機構,「日本專業醫生機構」在2013年之前開始起步。新的專業醫生制度在內容與運營等方面,要研討的事項很多,在目前文件形成階段還有很多不明點。關於新專業醫生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沿循後生勞動省研討會的整理材料被定為,「依據專業醫生制度的標準化,提升專業醫生能力及使患者容易理解專門醫生制度的構築」。新專業醫生以診療領域專業醫生為基本,包含綜合診療在內的共19個基本領域的專業醫生,以及特殊領域的專業醫生,共2個體系。日本專業醫生機構的主要業務是,專業醫生培養研修、設施評價與專業醫生的認定,有關學會可參與相關專業領域的委員會中。不可沒有各協會的大力協助,這其中就如何進行標準化,還需要設立課題進行研究。再就是與既有的專業醫生的關係,醫生數量與分布,如何知道都有誰並安排特殊技能等更專業領域的醫生,進而財政基礎是什麼及與國家的關係等,這些都需要進行立項研究,而現在還有很多不能明確的地方。2017年,將根據培養計劃開始專業研修,爭取在2020年前,將有首批新專業醫生獲得資質,醫學界將為此提供幫助和做出支援。
③BCPM療法與專業醫生制度
1970年7月,日本溫泉氣候物理醫學會成立了認定溫泉療法醫生制度審議會。1971年1月,日本新設置了環境廳,國民保養溫泉地指定業務由厚生省轉到了環境廳,那時設置諮詢醫生被認定是十分必要的。九州大學教授矢野良一(1972)曾撰文寫道,溫泉認定醫生並非溫泉治療學的專門醫生,而是被作為為對患者溫泉治療進行適當指導而取得知識的醫生(傳授而非自己研究)。1980年,成立了學會認定醫生制度協議會。溫泉療法醫生是指為普及和發展正確的溫泉氣候物理療法,可對患者進行溫泉氣候物理療法指導而取得資格的醫生,溫泉療法專業醫生是指就溫泉氣候物理醫學持有一定以上臨床經驗和研究業績的醫師(自己從事研究)。兩種醫生存在差異。截止2013年12月,BCPM有會員1931名,療法醫生1003名(51.9%),專業醫生224名(11.6%)。
④溫泉療法與地域建設
松尾武幸博士是昭和時期九州帝國大學的教授,其認為大分縣長湯溫泉的飲湯有醫療效果,長湯(幾小時甚至10小時的長時間泡溫泉)也有效。長湯(此處為地名)溫泉為心臟胃腸之血藥。1987年,花王公司對全國碳酸泉進行了調查,發現長湯溫泉的碳酸含量極為高。作為溫泉氣候物理醫學會員而與「一億創生基金」搭界,1989年召開了全國碳酸泉學術會議,考察德國溫泉設施,進而以長湯溫泉為核心進行地域建設。市町村合併後,進行了溫泉利用健康事業打造,培訓健康指導師等,重組了水中運動等活動的實施。長湯溫泉碳酸含量高,對血管擴張與血流促進有較高的醫學效果,也在實施針對慢性疼痛與糖尿病等的溫泉療法。
4.一般論題內容
膝下水位溫泉運動浴的步行訓練(7m×2m溫泉池,水位900px)。東京都心森林浴的身體生理學影響(2小時,測定項目為樹木芳香物質濃度、血壓、脈搏、兒茶酚胺、皮質醇、NK細胞活性)。新興溫泉地居民的溫泉利用(多數每月僅1回,以放鬆為目的)。海洋深層水運動浴QOL(生活質量)的改善(3個月,一周1回,34度水溫,水中步行)。溫泉對乾燥皮膚的保溼效果(42度溫泉,測定皮膚角質水分與血流量)。短期入浴對下丘腦支配域(聽力)的影響。運動前足浴對運動時的影響(循環、自律神經、自覺的運動強度)。溫泉對陳舊性腦梗患者的降壓治療效果(1日2次,每次15-20分鐘泡溫泉)。入浴方式對注意力的改善(與淋浴相比,浴缸浴對睡眠質量、解壓和改善注意力的效果好,入浴劑的加入也在改善著患者的注意力功能)。足浴中足關節活動對心拍出量的影響。溫泉療法對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的治療效果(入院和出院時分別測定足關節上腕血壓比)。
出口晃會長等提交了《入浴保溫效果的檢討:溫泉大浴槽入浴與家用浴槽入浴的比較》學術論文,實驗結果表明,人工鹽化溫泉的保溫效果得分最高為16分,鹼性單純泉15分,普通溫水為13分。溫泉導致末梢皮膚血流增加,主要原因是溫泉有保溫效果。試驗選取成人健常男性10名,平均年齡25.2歲,在42度的水中入浴10分鐘。大浴槽1700L,使用鹼性單純泉,家用浴槽300L,家用浴槽分別使用溫水和加0.1%人工鹽化物泉,如此共有3種水質。測定指標為最高動脈血流速度與體內體溫,測定時間點有3個:前安靜與入浴中的10分鐘時,以及後安靜的30分鐘時。通過3×3的數據比較,入浴後10分鐘的最高動脈血流速度與體內體溫,在使用溫泉的情況下上升明顯。泡浴溫泉時,體內體溫在第3分鐘時就開始上升。說明溫泉及在大浴槽情況下,加溫了體內體溫,提高了最高動脈血流速度。大浴槽對槽內水體的保溫效果好,而鹽化物泉在家用浴槽情況下,要比溫水的保溫效果好。
指宿溫泉沙蒸每年有26萬人來訪,其對筋骨疼痛療效顯著。以溫泉水加熱砂子到50度,採取臥式蒸方法,10分鐘蒸浴,出浴後以毛毯保溫。檢查項目包括血壓、心拍、舌下溫、經脈血氣分壓、末梢血、血液生化、乳酸、丙酮酸。結果表明,溫泉沙蒸對溫熱性血管擴張(動靜脈)等有效果,還包括反射性頻脈、交感神經緊張等有效果,提高心拍出量、促進末梢組織好氣性代謝及代謝物排出、緩解筋骨疼痛、改善肌肉僵硬等。
足浴與針灸並用的減肥效果(高濃度人工碳酸泉)。浴槽浴及入浴劑對年輕健常人情感與情緒的影響。氫入浴劑(MgH2)的效果(發汗,與礦物質並用具有保溫性)。重碳酸離子與檸檬酸入浴劑對未病社會的保健意義。人工碳酸入浴劑對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機能的作用。高濃度人工碳酸手湯時自律神經之反應。溫泉(坑道)低放射療法的醫療利用。東洋醫學中的溫泉作用(助氣、暖身、破血、通淤、開理、活肝、利血)。溫熱刺激與按摩相結合的治療下肢浮腫。(選自2014年第5期總第43期《中國溫泉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