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小飼養金魚,對金魚了如指掌。金魚的生長和喜怒哀樂也就是他的生活晴雨表。
在他眼裡,金魚就是藝術品,每一條小小的金魚都需要精心雕琢、悉心打造。
同時,他還有一個大大的夢想,就是要讓金魚的故鄉浙江擁有自己的金魚品牌,讓金魚文化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金魚起源於中國,也稱「金鯽魚」,是由鯽魚進化而來的,也是目前所知世界觀賞魚史上最早的品種。金魚身姿奇異,色彩絢麗,形態優美,並且易於飼養,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一代代金魚飼養人的努力下,中國金魚至今仍向世人演繹著動靜之間美的傳奇。尤其在我國民間一直認為:過年的時候家裡買上兩條金魚供著,寓意來年金玉滿堂、年年有餘。
春節前夕,柳劍光的金魚飼養基地有三分之一的池子都空了出來,因為他的幾萬尾金魚已經賣得差不多了,剩下一些編了號的都是全國各地的魚友下的訂單,有北京的,有廣東的。現在整個魚場品質好的還有五六千尾,柳劍光說年底前這些金魚基本上都要銷售出去,剩下少量的準備明年配種用。
說起金魚的事,70後略顯穩重成熟的柳劍光會突然變得活潑健談,他說自己對金魚的痴迷熱愛是從上小學的時候開始。當時父親給他買了四條金魚,讓他愛不釋手,但因為缺乏養魚的知識和技術,一周之後金魚們全部「犧牲」了。後來到新華書店去買了一本書,邊看邊養邊琢磨。幾年下來,柳劍光已經和金魚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高中畢業後他參軍去了部隊,這才與心愛的金魚「惜別」。沒想到當兵退伍回到麗水結婚生子後,他又和金魚「再續前緣」。因為兒子喜歡看電視,妻子就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勸說柳劍光重新養一缸金魚。於是,欣然領命的柳劍光花了一千多塊錢跑到杭州買回了二十幾條金魚。
第二年春天,金魚開始繁殖了,家裡的魚缸顯然無法滿足這麼多小魚的生存空間。2008年,柳建光乾脆自己辦起了金魚養殖場。
通過對整個麗水蓮都區周邊三大水系樣水的檢測後,柳劍光最後決定把魚場建在了離市區不遠的太平鄉宣平溪邊。良好的水質大大降低了金魚的發病率。為了給金魚解決吃的問題,柳劍光特意跑到福州上海等地參觀學習,搞起了活餌養殖,讓人一看到就頭皮發毛的水蚯蚓、血蟲都變成了金魚們的美味珍饈。
柳劍光的金魚養殖基地規模雖然不算大,但最多的時候裡面養著數百萬條五六十個品種的金魚。每天給魚換水餵料,從早忙到晚,很累,但柳劍光覺得其樂無窮,他把這些朝夕相處的魚兒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養,簡直有點「走火入魔」了。
眼裡只有金魚的柳劍光自然對金魚文化作了更深層次的研究。
原來,作為觀賞魚,遠在中國的晉代就有紅色鯽魚的記錄出現。在唐代的「放生池」裡,開始出現紅黃色鯽魚,宋代開始出現金黃色鯽魚,人們開始用池子餵養,並出現白花和花斑兩種顏色。到明代金魚被搬進了魚盆。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中國金魚傳至日本的最早記錄是1502年。傳到英國是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雙尾金魚已傳遍歐洲各國,傳到美國是在1874年。
金魚的外部形態,與鯽魚有極大的不同,主要就是體色、頭形和眼睛的變異。中國各地的飼養者把金魚的頭形分為虎頭、獅頭、鵝頭、高頭、帽子和蛤蟆頭。有時候同一類型的頭形,在各地卻有著不同的名稱。如北京飼養者稱為虎頭的,在南方稱為獅頭;在北京稱為帽子的,在南方稱為高頭或鵝頭。金魚的眼睛一般可分為正常眼、龍眼、朝天眼和水泡眼。金魚最長可活25年之久,而平均壽命則要短得多。目前全世界金魚大約有300個品種,養得最好的金魚在日本和泰國,國內養得好的金魚則在福建江蘇等地。
在所有的這些信息中,讓柳劍光訝異的是,浙江居然是中國金魚的故鄉。而現在浙江的金魚養殖已經不成氣候並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這讓柳建光陷入了沉思。
在日本,人們是把金魚當做藝術品來養。日本的「土佐」拖著漂亮的大尾巴,遊動起來儼然是一位穿著晚禮服的優雅公主。日本人為了雕琢呵護她的美,把她養在一個圓形鍋底的器皿中,讓她的「晚禮服」能夠很服帖地順著侍養的容器做按摩。柳劍光認為中國的「蝶尾」也應該受到「土佐」的待遇,而且不同種類的魚應用不同的手法來養,最終讓每一條魚都變成一件獨特的藝術品。
2010年,一個意外的發現給了柳劍光巨大的驚喜,因為真正屬於他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雛形出現了。
在對剛剛培育的一萬尾小魚苗的多次篩選中,有一尾手感略顯粗糙的小魚讓柳劍光眼前一亮,他確信是這尾金魚魚鱗出現了變異。
據說金魚在鱗片上發生變異的很少,目前全世界只發生過一例,就是珍珠鱗。珍珠鱗源自印度,現在已經成為金魚族群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類。這個品種就是在印度的水質以及特定的環境下出現了鱗片鈣化,後來作為國禮送給當時的慈禧太后,回國後又重新改良而來。
而柳劍光的這個「蘭壽」品種是從泰國引進來的,也許是麗水的水質讓魚鱗發生了變異。於是,他給這條變異的魚命名為「鑽石鱗」,把它拍成照片發送到了網上。
結果一個臺灣的魚友開價四萬人民幣要買走,這讓柳劍光進一步斷定,「鑽石鱗」應該是金魚族群中一個全新的品種,是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他不僅不急著把它賣掉,而且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培育,慢慢擴大它的種群,改良它的品相,讓它成為一個精緻耐看的藝術品。
經過五年時間的精心培育,目前「鑽石鱗」的數量已經達到一百多條。它們離真正的藝術品到底還有多遠呢?柳劍光說應該不遠,但是不敢肯定,因為金魚畢竟是一個生命,不確定的東西太多了。
全身心地投入讓柳劍光的身體不堪重負。2014年6月,一場化膿性腦膜炎,差點要了他的命。因為五六月份剛好是金魚繁殖的旺期,每天超負荷的工作讓柳劍光的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侵入變得輕而易舉。出院後,家裡所有人都勸他放棄金魚養殖。
但在柳劍光的心裡,養金魚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愛好和經濟創收的項目,而是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金魚品牌,傳播金魚的文化就是自己的使命。如今,他的金魚養殖在全國都小有名氣,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麗水人加入到養魚的行列中來。2012年,他還發起成立了中國金魚文化傳承自願者協會,他的金魚養殖場也成為中國觀賞魚論壇浙江魚友會以及中國蘭壽網浙南魚友會的活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