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旬報》公布了2017年度十佳外國電影。
日本電影旬報,是創刊於1919年7月的電影雜誌。電影旬報獎最開始時是在1924年(大正13年),由編輯們統計票數,選出年度十大佳片,最初是分為了「最佳藝術片」與「最佳娛樂片」兩個部分來評選十大佳片,但都是外國電影。從1926年開始,日本國內電影水平提高後,便成了現行的「日本電影」與「外國電影」兩個部分來評選十大佳片。 日本電影旬報獎是日本電影最具權威的獎項以及最高榮譽。
第十名,《愛樂之城》
豆瓣評分8.3
《愛樂之城》是由達米恩·查澤雷執導,艾瑪·斯通,瑞恩·高斯林,J·K·西蒙斯等主演的喜劇歌舞片。
該片講述一位爵士樂鋼琴家與一名懷揣夢想的女演員之間的愛情故事,於2016年12月16日在美國上映。
北京時間2018年1月29日,榮獲第60屆葛萊美獎最佳改編影視音樂專輯、最佳原創影視音樂專輯。
《愛樂之城》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洛杉磯的愛情故事,兩位主人公米婭(艾瑪·斯通飾)和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飾)在遇到愛情之前一直追尋著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米婭希望可以完成一次不被打斷的試鏡能夠順利成為演員,塞巴斯汀對傳統爵士樂情有獨鍾,渴望開一家爵士樂餐廳。
充滿未知的洛杉磯讓他們意外相遇,兩人因緣而遇互相吸引,隨後互生情愫陷入熱戀。《愛樂之城》凝聚著導演查澤雷復興歌舞片的野心,艾瑪·斯通與瑞恩·高斯林將他們「不完美」的好萊塢夢想傾注在電影中,演繹了一段必將成為經典的洛杉磯愛情故事。
影片以一個極具野心的大堵車+長鏡頭開場,隨後司機們紛紛下車開始歡快起舞,為影片奠定了整體基調。以「冬-春-夏-秋-冬」為界分成五個段落,雖然故事只是簡單的「男孩遇見女孩,他們相愛了」常用套路,但在擁有超強控制力查澤雷的執導下,融合了爵士樂、搖擺舞,甚至是超現實的元素,都讓歌舞片這個日漸沒落的電影類型重新煥發了生機。
其中男女主演的幾段舞蹈都美好得不可方物,而導演對於影片的掌控能力,也著實令人驚嘆。
第九名,《月光男孩》
豆瓣評分7.2
《月光男孩》是巴裡·傑金斯執導的劇情影片,由馬赫沙拉·阿里、娜奧米·哈裡斯、安德烈·霍蘭德等主演。影片於2016年10月2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喀戎從孩童到青年時期,逐步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經受外界非議和內心掙扎後,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2017年2月26日,該片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該片通過喀戎的主觀觀感與體驗,配以音樂背景,讓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使得喀戎充滿創痛的精神旅程讓人感同身受。該片運用對比手法,在美景的襯託下,現實顯得更赤裸殘酷。
該片的攝影著重表現人物在陽光和汗水中的皮膚質感,黝黑髮亮,飽滿,浸透著情緒。
影片開端有個接連好幾圈三百六十度的長鏡頭,展示空間與人物調度,輕微的眩暈感。
第八名,《隱藏人物》
豆瓣評分8.6
《隱藏人物》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發行,由泰德·梅爾菲執導,塔拉吉·P·漢森、奧克塔維亞·斯賓瑟、加奈兒·夢奈領銜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7年1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二十世紀的60年代,幾個黑人女性與讓人震驚的種族偏見作鬥爭,最終在美國的航天計劃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沒有絕對公平的世界,但通過一部影片,看到「歧視」被表現得如此直接,還是有點受到衝擊。
《隱藏人物》涉及的歷史邊角料有涉嫌捏造的痕跡,但是不妨礙他證明個人決心和才華可以壓過不公平的受壓迫環境。
第七名,《希望的另一面》
豆瓣評分7.8
《希望的另一面》是由芬蘭Sputnik Oy製作的98分鐘喜劇影片。該片由阿基·考裡斯馬基執導,卡蒂·奧廷寧、韋勒·維坦恩、湯米·柯貝拉、約恩·唐納、Nuppu Koivu等主演,於2017年2月3日在芬蘭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中年危機爆發的男子買下了一個餐館,有一天他的僱員從外面撿到了一頭流浪狗,為了躲避衛生署檢查,他們把它藏在廁所裡。跟狗一同躲在裡面的還有一個敘利亞男子。
《希望的另一面》看上去像是一部波蘭的「進步」電影,用十足的藝術範兒去反對歧視外來移民的偏見,但故事到底還是太過圓潤,阿基虛構了一個故事,讓受害者變得具有聖潔的英雄特質,並未將殘酷傷害進行到底,在審美意識和道德選擇方面,規避了更骯髒的東西,這也使得阿基成得以繼續做一個成功的有那麼一點閉門造車的藝術家。
看考裡斯馬基的電影,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在《希望的另一面》裡,你可以看到賭片、黑幫片的影子,也可以嗅到現實主義的氣息,更可以看到喜劇的俏皮(難民和老闆打架那一段最有意思),卻最終又走向了「半童話」的中性結局。
他的電影仿佛是真實與虛構的調和劑,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點。你不會像看李安的電影那樣投入,卻可以跳出電影,理性地思考。
第六名,《沉默》
豆瓣評分7.6
《沉默》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連姆·尼森、窪冢洋介、淺野忠信、亞當·德賴弗聯合主演的歷史劇情片。該片於2017年1月13日在美國上映。
《沉默》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佛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
兩個牧師去日本查看那裡傳教的情況。當時的日本正處於17世紀幕府統治時期,奉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主人公們親眼目睹了基督徒遭受政府迫害的情形,因為政府希望能全力清除掉所有來自西方的影響。這使得牧師們的信仰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上帝為什麼會在他的子民受苦受難時,仍舊默不作聲呢?
《沉默》帶給觀眾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以一部基督徒的求索之旅,也可以是一部封建時期東西文化的野蠻碰撞,甚至可以是一部單純的,供歷史愛好者的考究的樣片,起碼在這三個方面,《沉默》都做到了一流水準。但在這之前,就藝術創作本身而言,斯科塞斯在尊重異國文化和完善自我表達方面的掌控能力已臻化境,全面複述原著小說內容而不被文學形式限制表達,盡力壓制煽情橋段卻依舊震撼人心。
這些為電影的最終質量提供的真正的保證,這或許是在自我表達之外,電影工作者應該借鑑的,換言之,正是有了這樣的藝術底蘊和表現能力,炙熱的表現激情才能真正轉化為優秀的藝術作品。
好了,今天就先盤點到這,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