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布置考究、大氣,拍遠景不露怯,能把觀眾帶到古代的氛圍裡。
在色調,攝影,構圖,運鏡上,也比較考究。
它沒有採用厚重的磨皮濾鏡,能比較真實地還原演員的皮膚肌理。
調度並不單一,有不少俯拍、留白、剪影等鏡頭。
場景的過渡還會採用一些有意境的空鏡,帶有幾分寫意。
還有選角上,《上陽賦》沒有選擇流量演員,增加自己的話題、熱度。
而是選用一眾實力派演員,比如于和偉、惠英紅等。
但這些硬體配置上的優點,說來還挺諷刺,放入到《上陽賦》裡反而變成一種大材小用。
就跟你打開了一個漂亮的禮物盒子,卻發現裡面什麼都沒有一樣,還不如直接給一把空氣,那還更解氣些。
先說演員吧。
原著裡,女主是15歲的少女,說自己原本只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郡主。
配角謝宛如(左小青飾)也是才到出嫁婚配的年紀。
老戲骨的演技自然沒得說,但演員的年紀和原著的角色不匹配。
你明明穿38碼,偏偏要去擠35碼的鞋子,穿著都不舒服,看的人又怎麼能入戲呢?
這樣一個班底,給演員一部跟他們年紀都適配的劇,那才能叫錦上添花啊。
劇情上,《上陽賦》也無法支撐起一部正劇的厚度。
裡面權謀就像是幼兒園小朋友在過家家。
它怎麼體現權謀相爭的呢?
先被刻畫的是後宮。
皇后設計讓自己的兒子(太子)跟自己的侄女(女主)生米煮成熟飯,因為都說得王氏之女得天下。
結果呢?
太子能把謝宛如認成是女主,煮飯都能煮錯食材。
放到其他宮鬥劇裡,這皇后和太子大概活不過三集吧。
女主父親有意謀朝篡位,計謀就是讓太子遞失傳已久的玉璽給皇帝,在裡面放毒,毒害皇帝。
皇帝昏迷,太醫被女主父親逼了兩句,就改口說是謝貴妃的酒裡有毒。
也不用怎麼查案,罪立馬就給謝貴妃和三皇子定了,立馬暫由太子監國,女主父親攝政。
全都是一句話的事。
傳說中的謝王兩族分庭抗禮,謝家被王家那麼一搞,立馬就垮臺了,毫無周旋的餘地?
還要用謝貴妃的死來保全三皇子?
這裡面有什麼權利鬥爭的險惡嗎?
下個毒就能掀翻整個朝廷了。
之後,女主父親想拿到軍權,他的計謀就是用女兒喜歡的三皇子威脅女兒,然後讓她跟男主政治聯姻。
無論是皇后,還是女主父親,權謀全靠嫁娶女主就完事了,這就能叫權謀了?
不如直接說的女主者得天下算了?
這些兒戲的權謀,並沒有把朝堂、後宮的險惡鋪起來。
反而讓之後的主線劇情,女主跟男主一起取建立帝王業這件事,失去了該有的戲劇張力。
再說到女主的人物設定。
她的角色光環極其強大,整部劇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圍繞著她打轉的,仿佛她才是整個世界的地心引力。
這樣的人物設定,跟正劇也不在一個維度範疇。
裡面重要的男性配角幾乎都喜歡女主:
太子想娶女主,生米煮成熟飯不成,太子之位因此都快保不住了,還嚷嚷著愛女主,惹皇帝生氣。
三皇子喜歡女主,兩個人是青梅竹馬,互相愛慕。後來兩人被拆散了,三皇子知道女主遇害,立馬離開奉旨守護的皇陵。
就連最早出現向男主尋仇的反派人物,賀蘭家少主。
他在綁架女主後,對她多次上演霸王硬上弓未果,已然顯示出對女主的欣賞(原著裡他之後也喜歡上了女主)。
這種與生俱來的偏愛,還不只是愛情層面的,裡面其他角色,比如皇帝,女主哥哥、婢女等都很喜歡她。
女主母親為了女主的愛情,願意犧牲自己,成全女主和三皇子去私奔。
我們不是說大家就不能喜歡女主了,但你要告訴觀眾,女主身上有什麼魅力啊?他們為什麼都喜歡女主啊?
這種仿佛女主就是天選之女的設定,是無法讓觀眾看到女主身上的閃光點,從而跟女主產生共情的。
你不能透過大臣在及簈禮上的幾句「氣度不凡」的誇獎;
婢女目不轉睛地看著女主翩翩起舞的情景;
或是太子、賀少主強姦未遂的情節,去彰顯女主身上所謂的魅力。
這些是空洞的外物,最多只能體現美這件事而已,它們體現不出女主身上的性格魅力。
前面8集,你在女主身上甚至看不到她之後會成就帝王業,心懷天下的清醒、智謀和大局觀。
一個是私奔的情節。
女主知道母親放自己走,母親之後肯定會受父親的責難,她的父親是為了權力可以出賣女兒的角色。
但母親說了幾句安慰的話後,女主就去私奔了。
女主為了三皇子可以犧牲自己的婚姻,但為了愛情能夠犧牲自己的母親?
這種自私的性格,又怎麼會做到角色設定中的人見人愛呢?
還有大喜當日,將軍為了不受權謀控制,利用邊關告急,沒有洞房就出城。
女主逼問將軍的手下何為大局——
「婚儀不成,不告而別(指將軍),遠赴皇陵,棄我而去(指三皇子),奪我所愛,聯姻軍權(指父親),可也是大局?」
「我下嫁於一一介莽夫,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難道不是以大局為重,難道還要讓我忍氣吞聲嗎,心甘情願去蒙受這奇恥大辱。」
女主口中的「士族相爭,權謀奪利」,讓她享盡榮華寵愛,她是吃士族紅利的人。
而且,她為了救三皇子選擇結婚,哪怕是被迫的,哪怕古代貴族、庶族等級森嚴, 那結果也是需要自己去承擔的。
這些她都意識不到,她只是覺得委屈,於是將一切的情緒發洩在外人身上,只有貴族的驕橫。
女主的蛻變,按理說是從選擇救三皇子開始的。
她發現自己天真,發現權謀之爭,說「這才是我的及簈禮」,可婚禮上的這一番話,說明她依舊困在一個小情小愛的個人格局裡,從始至終想的只有她自己。
就算這個劇情是為了女主以後的成長,甚至是為打破固化的等級觀念做鋪墊。
然而,局限於這樣視野的人,哪怕再怎麼成長,後期要蛻變成為帝王,也是很沒有說服力的。
當然,後期劇情有在體現女主聰明的地方。
但你從一開始就沒有把女主的人設立起來,後面給到她睿智的設定,這時補救已經晚了,大家很難再喜歡上女主。
更別談那都是一些老套的情節,生怕你不知道女主有這個設定似的。
比如,賀少主強姦女主的時候,女主用髮釵抵住自己的脖子,說出自己對他的利用價值。
還有女主利用失火逃跑,發現逃不出去,就讓男主的手下先走,通風報信。
越看到後面你就會發現:連女主的光環,它都是一種工具。
一個沒有獨特個性的女主,自然就很難讓觀眾喜歡了。
連女主都不討喜,那後續談什麼故事呢?
節奏拖沓不等於正劇
最後,想說《上陽賦》一共68集的長度,不是因為它的內容、情節有多豐富,而是它的節奏極其拖沓。
故事的引子,光是刻畫女主從天真少女到了解權謀,就用了6集的時間。
那這6集都演了什麼:
只是我們前面講的,交代歷史背景、人物關係,以及太子誤認事件,皇帝被毒事件,以及政治聯姻的開始。
也就是兒戲的權謀,瑪麗蘇的設定。
而且,裡面很多背景都通過旁白來一筆帶過的,明明用1-2集就能夠講完的事情,卻花了3-4倍的時間。
真的,《上陽賦》從一開始就弄錯了。
不是集數多,節奏拖沓,就是正劇。
薄弱的情節,瑪麗蘇的設定,只會讓68集像裹腳布一樣,變得又臭又長。
不是有一群老戲骨在支撐,就是正劇。
原本可以一筆帶過的少女天真,減少演員被詬病的可能。
它硬是要從頭開始講起,一講就是6集之多,只會更讓觀眾感覺到角色和演員之間的違和。
不是硬體做得好,看起來有質感,就是正劇。
那不過是虛有一個華麗的空殼罷了,再美麗的花瓶你在上面插的是假花,它也不會有生機。
這些道理,望各位創作者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