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既作罪的奴僕,又作基督的僕人……
耶穌教導「愛主你的神」「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7-40),是《聖經》的中心思想。「愛主你的神」,核心是「不可有別的神,禁戒偶像」(出埃及記20:3-4;申命記5:7-8;使徒行傳15:20、29);「愛人如己」,底線是「凡事都不虧欠人,不加害人」(羅馬書13:8-10)。
受試探是一回事,跌倒是另一回事……
來源:聖潔之音(ID:Vobible)摘編自〔英〕鍾馬田著《活像基督》
這節偉大經文的涵義極其豐富,在很大程度上,這節經文是八福中最重要的。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這句話是明確的,因此他們是快樂的人、是值得道賀的人、是真正蒙福的人。這表示我們要立刻得到飽足,不再需要尋求赦免,因我們知道自己已得著赦免。
一個基督徒就是一個知道自己已蒙赦免的人。他知道自己蒙基督的「義」遮蓋,所以,他可以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不是希望得以稱義,而是實在已經稱義了。基督徒可以得著這種立刻得到的飽足,並且對於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完全感到滿意。他知道基督的「義」已進入他裡面,使他的罪得蒙赦免;他也知道基督已借著聖靈住在他心裡,他成聖的問題已解決了。他知道基督已將神的智慧、公義、成聖和救贖加在他身上,他也知道自己在基督裡已得到完全。因此,他對成聖的問題不再感到絕望。在這一方面他可以立刻得著滿足,他知道聖靈住在他心裡,並且繼續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因此,他瞻望前面那毫無玷汙、皺紋、損壞等等的完美境界。當我們看到主自己的樣式並要像他,當我們成為完全,這能朽壞的身體也成為榮耀聖潔的時候,我們便要進入一絕對完全的境界。
好了,如果這是飽足的意思,我們便必須問自己下列的問題:
我們已得著飽足嗎?
我們已得著這種滿足嗎?
我們明白自己與神在當中的關係嗎?
我們在生活上有結出聖靈的果子嗎?
我們關心這點嗎?
我們正經歷著對神對人的仁愛,喜樂與和平嗎?
我們是否正表現出忍耐、恩慈,良善、溫柔、信實和節制呢?
饑渴慕義的人必得著飽足。我們是否已享有這一切東西呢?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已接受神的生命呢?我們在靈裡是否正享受神的生命呢?我們是否見到聖靈和他的大能在我們裡面工作,使我們愈來愈像基督呢?
我們如果是基督徒,那麼,對上面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應是肯定的。
真正的基督徒確是因這些得到滿足的。我們已因這些得到滿足嗎?我們是否正享受基督徒的生活與經驗呢?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的罪已蒙赦免呢?我們是否已因這事實喜樂,或是我們仍在設法使自己成為基督徒,設法使自己稱義呢?是否這都白費了氣力呢?我們是否正享受主裡的平安呢?我們是否常在主裡喜樂呢?
如果我們不是正享有這一切,唯一的解釋便是我們並不是真正的饑渴慕義。因為如果我們饑渴慕義,便會得著飽足。我們不需具備什麼資格,這是一句確實的話,一個確實的應許——「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饑渴慕義」應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願望,為什麼呢?
我要這樣回答——
所有不帶著神的「義」的人,都要在神的震怒之下,他們要面對沉淪。每一個離開世界的人,如不披戴主耶穌的「義」,便要到那無望而悲慘的地方去,這是聖經的教訓,是聖經所說的話,「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只有「義」能使人與神和好,使人能進入天堂而與神同在,與聖潔的主同在直到永恆。沒有「義」,我們便要失喪、沉淪而滅亡。「義」如不是我們每個人最渴望得著的,那可真令人感到詫異。
只有「義」能使人在今生蒙福,在永恆中也蒙福。罪是最令人恨惡的東西,罪令神、令自己本身,令別人都感到蒙羞。我們若見到罪令我們在神的眼中和在聖潔下,都經常有犯罪的感覺,便要像神一般的恨惡罪惡。我們饑渴慕義的最大原因是——恨惡罪惡。
我們若見到這稱義的新生命榮耀奇妙的一面,便不會再渴望其他東西。因此,讓我們看看主耶穌基督:他的生活是我們應效法的榜樣。讓我們看看跟隨他的人的生活,你真希望像這些人一般的生活嗎?你真希望像這些人一般的離世嗎?還有,其他形式的生活,可以與這神聖、高潔,純真,而又滿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聖靈所結的果子的生活相比嗎?這是何等美好的生活,何等完美的性格。這樣的人才配稱為人,這個模樣才是生活應有的樣式。我們若真見到這一切,便會渴望完全得著。我們會像保羅一般的說:「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這是你所渴望的嗎?
聖經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7:7;路加福音11:9)。
饑渴慕義的人,必得著神的豐盛。
【作者簡介】
鍾馬田(David Martin Lloyd-Jones,戴維•馬丁•勞埃德-瓊斯,1899年12月20日~1981年),是廿世紀英語世界中最傑出的傳道人之一,1899年出生於英國南威爾斯加地夫,立志從醫,曾任王室御醫之一。1927年,毅然決然辭去高薪醫職,投入全職傳道工作。
鍾馬田具有超卓獨特的領悟力和屬靈洞見,最大的特長是根據一卷聖經,詳細加以闡釋解說,往往一章經文就可以講上數月或數年之久。鍾馬田的許多講章後來被整理成書,譯成多國文字,從此世界各地的信徒均得蒙造就。主要著作包括《登山寶訓》《羅馬書》《以弗所書》(美國活泉陸續出版)、《人的處境與神的能力》《只誇基督十架》《救恩的確據——約翰福音十七章信息》(美國活泉)、《靈性低潮》(證主)、《從恐懼到信靠——哈巴谷書研究》《當代復興真義》《不可言喻的喜樂——認識聖靈的洗》(校園)等,其中一套八冊的《以弗所書》,更是他畢生解經講道中最完整、最詳盡也最廣為人知的一系列講章。
†免責聲明:Vobible發表本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圖文之版權屬作者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
「耶和華所恨惡的有六樣,連他心所憎惡的共有七樣,就是高傲的眼,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吐謊言的假見證,並弟兄中布散紛爭的人」(箴言6:16-19)。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6)。「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7-40)。
老子說「道法自然」,孔子稱「仁者愛人」,墨子提倡「兼愛非攻」,鬼谷子言行順應時勢、力求「變動陰陽」,孟子倡導「以仁為本」,莊子主張「天人合一」「清靜無為」,荀子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韓非子強調「法不阿貴」……所以,基督思想與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並不衝突。
先贊👍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