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小虎、又稱廣東四小龍,是指1980年代廣東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南海市、東莞市、中山市和順德市。
所謂小虎,是指跟深圳這樣的大經濟特區相比,它們的城市基礎設施規模、人口規模等較小,而實際的民營、外向型產業規模並不小。
1987年,三十出頭的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王志綱和他的同事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寫出一篇題為《廣東躍起四小虎》的報導。自此之後,東莞、中山、順德、南海、「四小虎」(與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及中國的臺灣、香港相對應)的驚豔表現,逐漸引起全中國乃至海外人士的關注。
廣東四小虎這樣的稱呼雖在1987年新華社的報導中就提出來了,但影響的真正擴大是在1991年王志綱和田炳信合寫的《珠江三角洲啟示錄》發表之後。
廣東四小虎真正形成氣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離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有八九年的時間。這個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為界,珠江東側和西側出現了兩種很有意思的經濟發展模式。東側以東莞為代表,與香港形成了一個「前店後廠」的關係,成為香港轉移加工工業的一個基地。當年有6萬家香港企業向內地轉移,有4萬家選擇了東莞。而在珠江西側北側,以中山、順德、南海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資訊、訂單、技術為支持,發展物流,發揮當地市場經濟的傳統,企業逐漸「北伐」佔領全國市場。
廣東統計局因應當時的環境,在統計數據中也將四小虎進行對比,我挑了1995年的數據進行匯總:
由此表可以看出:
一、東莞在總量數據中第一的最多,也顯示了當時東莞三來一補模式在經過改革開放一段時間之後,原始積累由量變變為質變,慢慢拉開與其他城市的距離。「我1992年第一次來到大陸東莞考察,和臺灣相比,這裡低廉的土地價格和人力成本讓我很吃驚。」臺達電子中國區行政總經理曾紀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時他在東莞支付給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大約為350元人民幣,而這在內地還算偏高的,相比之下,臺達臺灣工廠的平均工資是這裡的7倍。毫無疑問,憑藉毗鄰港澳,勞動力、土地價格低廉等優勢,「三來一補」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東莞的經濟起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中山工業總產值第一。曾幾何時,「威力、威力,夠威夠力」的廣告語,響遍全國。上世紀80年代初,市場大門初開,睿智的中山人搶抓先機,將發展重心定位於輕工業,以公有企業為依託,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技改為突破,推動市屬工業向規模經濟發展。
1988年,凱達、威力、晨星等市屬公有企業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這一時期的積累,為中山下一輪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由十餘家市屬企業集團組成的「中山艦隊」,曾經製造出了工業發展史上的傳奇和神話。
三、南海農民人均收入最高,顯示出當時很多南海農民洗腳上田富起來了。 改革開放之初,一批「洗腳上田」的南海農民辦起了一批小五金、小冶煉、小化工、小塑料等個體私營企業,南海的非公有制經濟由此起步。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南海的非公有制經濟已經與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三分天下。1993年,在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的推動下,南海開始啟動了影響深遠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這一年,南海洲表村、下柏村、沙湧村一起成為農村股份合作制試點,嘗試成立股份合作社,把村民土地折價入股,村民憑股權證定期分紅,並將全村土地劃為農業保護區、工業區和商住區,集中土地引資辦工廠,迅速走向工業化。
四、順德鄉鎮企業總收入最高,順德鄉鎮企業營商環境好,容易做大做強,美的和碧桂園這兩個當今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都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起步了。順德人的「膽大」是出了名的。早在1978年8月——距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還有4個月,順德容奇鎮就與香港大進有限公司悄然合作辦起了「大進位衣廠」,資金、設備、技術、管理人員、原材料、訂單全部來自香港廠家,容奇鎮只負責提供廠房和勞動力,僅300人的小廠當年即獲利20萬美元。《順德志》用直白的文字記錄這段了歷史:大進位衣廠成立,中國最早「三來一補」企業。 正是這種「殺出一條血路」的精神成就了順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順德人憑著「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工業為主、骨幹企業為主」這三板斧,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局面。政府主導產業發展屢建奇功,順德人很快就發了財。
滄海桑田,四個城市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它們即將到達何處呢?下一期我繼續寫,記得關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