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關注央視網新聞官方帳號:網絡新聞聯播。每日精彩,盡在掌握!
知乎問題:青梅竹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從前有一個女孩,她自幼父母雙亡被養父收養。可天不遂人願,她的養父旋即突然去世了!巨大的悲痛並未壓垮這個女孩,堅強的她考上了復旦大學,最後憑藉優異的成績獲得出國當交換生的機會……
她還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小夥伴,10歲、16歲、22歲……兩人在一起的嬉笑頑皮逐漸演變成了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悲喜交加……即便是女孩留學異地,他倆仍維繫著彼此間的感情,就在女孩回國的第一天,男友向她求婚了。
看似歡喜的結局卻又突遇轉折,因為我們的女主角還有一個讓人悲傷的故事,那就是她患上了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她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活了下來,醫生說她是醫學史上最大的奇蹟!女孩說:「我從來不需要同情,因為我覺得我一直都不是個可憐人,就算死亡真的來臨,我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故事的最後,女孩在離自己男友家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花店,年底,他們就要結婚了...女孩鼓勵所有人,就算是自己身患絕症,依然要對這個世界不拋棄不放棄……(2014年12月26日)
這段悽苦身世和勵志經歷曾讓不少人潸然淚下……這一系列的回答使ID為「童瑤」的用戶一炮走紅,這位以美女自拍為頭像的答主,在知乎上回答的問題大多集中在生活美好類的心靈雞湯,給人的印象是個自帶光環、正能量滿滿的美女楷模、人生贏家,迅速積累了大批粉絲,更是被網友譽為「知乎女神」。
然而,沒有「然而」的故事不是好轉折!
近日,媒體曝出「童瑤」實際上是個已婚漢子,其自述的經歷與家世純屬虛構。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還通過自導自演一場女大學生無錢治病求捐助的戲碼,在知乎上騙取捐款15萬元!
如果不是因為其小號被人發現,恐怕「童瑤」至今仍在「神壇」上接受眾粉絲膜拜。
「知乎女神」被扒皮
事情要從2015年6月的那個Summer說起。
6月12日,知乎ID為「ck小小」的用戶發布提問:「長期被疾病折磨,結束生命是最好的選擇嗎?」在這一提問中,大致可以了解到,「ck小小」是個在校大學生,因為沒錢治病向網友求助。第二天,她還補充公布了用於收取捐款的支付寶帳號。
8月,「童瑤」在回答提問「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善良是什麼」時,提到了「ck小小」,說自己去醫院看望對方,發現姑娘雖然身體瘦弱,但精神很好,態度也很積極樂觀,還稱「ck小小」在知乎上收到6萬捐款,贊「知乎是個很有愛心的地方」。
網友們再一次被打動,紛紛獻出愛心,向「ck小小」的支付寶帳戶轉入善款。
直到今年1月13日,有知乎用戶發覺「ck小小」一名來源於一款頗受男生歡迎的網路遊戲,對其女生身份產生懷疑,進而人肉了該帳戶綁定的QQ與支付寶帳戶。這一查,竟意外發現「ck小小」的使用者與「童瑤」是同一人!從支付寶帳戶信息和QQ空間透露的內容來看,這個人是個姓童的男子,已婚,根本沒有病。而且,童還在某貼吧炫耀有15萬餘額的支付寶帳戶、新買的蘋果手機和Pro電腦以及去銀行存款的照片。
消息一出,「女神」形象瞬間瓦解,熱心捐款的網友們也炸開了鍋。知乎網紅花一年多籌劃假身份,在這個日漸冷漠的社會中塑造出一種美好,然後又親自打破,讓原本日漸衰微的社會溫情又遭打擊。還有網友感慨:簡直駭人聽聞,心心念念的女神竟然是個摳腳大漢,我的玻璃心碎成碴碴,這世界沒愛了……
騙捐事件敗露後,「童瑤」ID被註銷,背後真實使用人下落不明。
作為發布平臺,知乎於1月14日和16日接連發布兩次公告,表示已經聯繫警方,並將相關信息反饋給了警方。
知乎!知乎?
2014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肯定和支持網絡慈善。但該《意見》對網絡募捐進行了規範,要求廣播、電視、報刊及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臺發起募捐活動的慈善組織的合法性進行驗證。
作為募捐平臺的網站要與募捐者共同承擔必要責任。根據國家網信辦2015年發布的網絡帳戶十條規定,平臺要對平臺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如果網絡平臺出現詐騙、誹謗等事故,平臺如未能提供溯源用戶的實名信息,要承擔相應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規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知乎作為網絡平臺,提供空間服務,適用於法律上的「避風港」原則,平臺處於技術中立。但如果平臺對某內容進行了推薦、轉載、置頂等操作,是要承擔責任的。此外,對於平臺上頗受關注的發燒帖,平臺有核實內容的義務。
知乎官方萌物劉看山
騙捐事件不能總靠網友火眼金睛,對於網絡發布求助帖、微博勸募、淘寶義賣等活動,網絡平臺負有不可推卸的核實義務。
為啥面對「騙捐」我們總無力抵抗?
「父親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中身亡」、「求助:為救人被狗咬」……近期,震動社會的「騙捐」事件接二連三,涉嫌詐騙的當事人或被刑事拘留,或受到起訴,皆被繩之以法。
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電腦屏幕這頭的你,也許永遠猜不到,那頭的對方姓甚名誰,是男是女,是好是壞。
比起一些長篇大論的客觀新聞報導,那些經過渲染的文字和故意編排的情節,一旦裹上真人真事的外衣惡意「騙捐」,必定是能打動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傾囊相助。當一則故事打動大部分人的時候,小部分質疑真實性的觀眾無疑會被扣上「沒有同情心」的帽子,在群情激奮的時候唱反調,很可能就要面臨變成「異類」的風險,也讓那些心存疑慮的人不敢再發聲。
這個世界不光需要愛心,還需要有能力為愛心護航的制度保障,來讓善心少遭受類似的打擊。
要知道,按照我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只有「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事業單位」可依法接受捐贈,以私人、家庭或志願者名義進行的網上募捐活動,並非適格的募捐主體。在現行《慈善法》,以及正在審議的《慈善法》修改草案中,均沒有放開私人成為募捐主體的口子。也就是說,只有依據社團法規由政府批准成立且取得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才是發起募捐活動的合法主體,慈善活動的資格具有一定的壟斷特性。
就拿天津爆炸事故中的騙捐事件為例,有關部門不斷提醒「任何網絡求助信息均為詐騙,捐款應通過官方渠道」,可當下問題是「官方渠道」的公信力明顯不足。「謊稱父亡求打賞」的這個騙局中,大家就是因為不相信「官方渠道」而直接給騙子打賞,最終落入騙局。「不信官方信騙子」的現象,充分反應了民間蓬勃的愛心很多時候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出口。
現實環境下當務之急,還是要加強慈善立法,重塑善舉的社會公信力。網際網路時代的根本特點之一是溝通的直接化與去中介化,慈善立法應該順應技術和社會發展趨勢以促進捐贈的方便與及時,在推動捐贈事業發達的基礎上再加強監管,逐漸淡化捐贈發起權的壟斷現狀,讓網絡時代的慈善健康運行在法治軌道上。
雖然在充滿風險的世界裡,做一個好人總要面臨各種困境,但我們內心依然要堅守一份良善。愛心這個東西,從來不會因為「被欺騙」而失去其耀眼的光輝。也正是因為這個世界有惡意,所以善意更不應該妥協,更需要大家的萬般呵護。
(網絡新聞聯播綜合整理 本期編輯:王某 材料來源:都市快報、新京報、虎嗅網 責任編輯:張雷 李雪菲)
感覺文章還不錯,歡迎文末點讚↓
相關熱文推薦↓↓
與你有關! 今年這10大民生猜想最值得期待
自查!最新房價數據公布 你家是漲是跌
「別攔我,我!要!回!國!」
那些權傾天下的女人們——賈南風:西晉王朝的掘墓人
搜索「網絡新聞聯播」即可訂閱關注央視網新聞官方帳號。如果覺得不錯,請分享更多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