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陳年老謠,每年都會在網上改頭換面出現,豪取幾千萬閱讀量後消失,例如:
今天在華聯超市購物,有個女人突然大喊一聲:我的娃丟了!超市經理馬上把所有門都關了,最後在廁所找到了孩子,被下了藥,目光呆滯,頭髮都被剃光,差點認不出了。還好封鎖及時,人販子沒來得及把他帶走。大家一定要多留心,看好小寶寶。小寶寶是媽媽的命啊,孩子出事了,當媽的估計都崩潰了!
老網民對這些謠言都很熟,卻未必能回答最基本的問題:它們的作者是誰?寫作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每次都能獲得廣泛傳播?
它們並非高手所作。我將此類傳播極廣的帖子的作者統稱為:摳腳大漢。其典型形象,是網吧裡,目光呆滯地盯著屏幕,邊摳腳丫邊吃泡麵,沒日沒夜發帖的單身男性。他們的特點是,熟悉網民心理,精通網絡傳播,整天沉迷網絡,幾乎所有信息、知識均來源於網絡,也貢獻給網絡。無論動機是利益還是精神驅動,其目標就是讓特定言論得到最大範圍的傳播。在網上他們可能呼風喚雨,但一旦徹底離開網絡和輿論平臺,就變成養家餬口的普通人,可能比別人混得還要差不少。
為完成商業目標,將摳腳大漢們組織起來,就是企業水軍;用政治利益組織起來,就是輿論引導員。發帖機器人是懂點技術的摳腳大漢;網絡寫手是特能侃的摳腳大漢;科學教徒則是會耍弄專業名詞的摳腳大漢。
為什麼這類人能佔據網絡輿論的江山呢?因為網絡相對於傳統媒體,有自己的特點。
在網際網路發展早期,網民通過郵件組或論壇(BBS)交流。這類平臺信息平權。你費老大勁寫了篇理據過硬的學術論文,這是一個帖子;你打個哈哈說今天午飯真難吃,也是一個帖子。它們佔據的注意力資源完全相同。人一旦變多,水貼便開始泛濫。因為:
網絡輿論規律1:製造垃圾信息(假信息或無效信息)的成本,遠遠低於製造有效信息的成本。假如兩者地位相同,那麼垃圾信息就會充斥輿論空間。
程式設計師、版主和網民讀者們,一度試圖通過字數與論述的詳盡程度,來分辨文章質量的高低,然而其結果就是催生了網絡寫手這個行業。這是因為:
網絡輿論規律2:同等篇幅下,嚴謹的論證(有效信息)與天南海北的瞎侃一通(假或無效信息),雖然生產成本差異極大,普通讀者卻很難由信息本身判定其質量。
比如一個嚴肅的調查團隊,通過三個月的調查,走訪了數百人,得出結論:北京吃豆腐腦的人群中,喜歡甜的有30%,喜歡鹹的有50%,沒有偏好佔20%。
這是一條包含知識的有效信息。
摳腳大漢在打DOTA的間隙,花一分鐘也製造了一條類似信息:北京吃豆腐腦的人群中,喜歡甜的有50%,喜歡鹹的有30%,沒有偏好佔20%。
這是條垃圾信息,但作為讀者,除了分辨信息源是否值得信任以外,你沒有任何辦法把它和上面那條有效信息區分開來。
那有效信息的發布者該怎麼辦?貼出詳細數據?摳腳大漢也能編造啊。貼出用戶的具體回答?摳腳大漢編造的回答在網民眼中顯得更真實。掃描所有原始調查問卷答覆上網?那偽造起來是困難了。很可惜,它們過於臃腫,不適合網絡傳播。因為:
網絡輿論規律3:原始材料的信息密度太低,在網絡上無法得到傳播。只有短小精悍、直指人性弱點,煽動偏激情緒,信息密度極高的帖子最容易傳播。
還是以網絡上廣泛傳播的一些老謠言為例:
「幫忙!求擴散,今天上午一位三歲多小女孩在仙遊的龍華大潤發超市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準確說出她爸爸的手機號碼,從監控上看是被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拐走的,現大人都急瘋了,有知情者請告知,萬分感謝!看到信息的兄弟姐妹留意一下,聯繫人鄭春蓉1360696****(幫忙轉發)功德無量。」
它包含幾個取信公眾和誘導傳播的因素:
1.訴諸情緒。「萬分感謝」「功德無量」「急瘋了」「兄弟姐妹」。在行文中體現親切感,讓讀者產生共鳴並轉發。
2.儘可能詳細。把信息編造得足夠詳細,會讓內容顯得更加「真實」,但絕大多數轉發者並不會也沒有能力查證。請注意:信息詳細與否,與其是否真實,毫無邏輯關係。
3.瞄準某個令人們廣泛焦慮的社會現象。在本帖中針對的是「拐賣兒童」。
再比如:「霍松生24歲,天津北辰四十七中學,今年高考655分。因區招辦失職把它的志願申請鎖在柜子裡忘了提交,造成任何大學都上不成。天津市高招辦回應,此事不予處理!霍松生是農村孩子,為供其上學姐姐輟學打工,父親也拼命幹活。你的一次轉發也許就能幫他改變命運,看能否創造奇蹟,希望我的朋友圈的人都幫孩子一把。一切皆有因緣,轉一下。」
它同樣符合以上條件。「轉發改變命運」「幫孩子一把」「因緣」,是訴諸情緒。信息詳細,有人名、中學名稱,高考分數,家庭背景等。短短一個帖子,瞄準了多個社會熱點現象:「高考」「官僚主義」「農村貧困學生」「重男輕女」等。它們均具備網絡議題特徵,可加速傳播。信息密度極高。最後,它還有意識地控制了被攻擊者的級別,「高招辦」在高考業務之外,是個弱勢部門,不具備跨省把摳腳大漢抓起來的能量,也很難打電話刪貼。
要分辨這類帖子,必須對網絡輿論極其熟悉,具備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但事實是:
網絡輿論規律4:大部分人並不具備在網絡輿論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識與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學歷高低,聰明與否,都有可能被騙。
具備輿論相關的知識經驗,學會如何分辨信息源,與一個人是否有所成就,並沒有直接聯繫。現代社會高度分工,只要精通某個極其狹窄的領域,哪怕其它什麼也不懂,一樣能活得很舒坦。
網絡平臺從博客到微博的發展,都是為了篩選信息,營造可靠的信息源與意見領袖。微博是最有效的一次努力,它通過導流,大大拓展了名人、學者們的話語權。然而,由於思維能力與知識上的雙重缺陷,這些人很多並不能承擔這個工作。
網絡輿論規律5:當前,以名人、學者為主的意見領袖中,有相當數量,由於思維和知識上的缺陷,同樣無法識別垃圾信息,反而會助長其傳播,網絡輿論通過他們,更有力地影響傳統媒體。這叫網絡信息傳播倒置。
你會發現,很多中老年知識分子,在個人專業上也許有所建樹,但其它領域的知識,一般處於高中或以下水平。他們在朋友圈裡是傳謠主力,到公眾輿論中,也不遑多讓。他們的思維和判斷方式,帶有七八十年代,也就是信息荒漠時代的特徵:
1.他們不知道信息是需要篩選的,以前有紙媒編輯幫助篩選,但網絡時代,這套機制被弱化。他們聽別人天南海北地瞎侃一通,就信了。典型言論:
(1).據知情網友說(翻譯:據摳腳大漢說)
(2).據科學研究(翻譯:據摳腳大漢研究)
(3).網友們紛紛證明(翻譯:摳腳大漢們紛紛向我灌輸)
(4).某某某早就被網民扒光了(翻譯:我信了摳腳大漢們的胡扯)
2.他們沒有調動認知資源判斷信息的習慣和能力。因為過去的信息灌輸伴隨強制,堅信謊言會得到鼓勵,而判斷信息對錯的行為則是危險的。
他們的社會新聞來源於沒有專業素養和能力作調查,也缺乏基本社會常識的都市報:「這供詞是熬了48小時後才獲得的……殺人罪犯就是呼格吉勒圖。」
他們的科學知識來源於胡編亂造的各路雜誌:「奠柏俗稱『吃人樹』,它生長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它下垂的樹枝能將人和動物捲起並分泌消化液將其融化。由於它的樹汁可以入藥,當地人會先用魚去餵它,等它吃飽了,就趕快採集它的樹汁。「
他們的海外見聞來源於夢境:「日本的餐飲業一直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餐館的盤子必須用水衝洗七遍。洗盤子的工作是按件計酬的,這位留學生計上心頭,洗盤子時少洗一兩遍。果然,勞動效益便大大提高,工錢自然也迅速增加……一次抽查中,老闆用專用的試紙測出盤子的清洗程度不夠,並責問我們這位留學生時,他振振有詞:『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樣保持盤子的清潔嗎?』老闆只是淡淡地說:『你是一個不誠實的人,請你離開。』為了生計,他又到其他餐館應聘洗盤子,再也沒有老闆用他。他屢屢碰壁,不僅如此,他的房東要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聲對其他住戶的工作產生不良影響。他就讀的學校也找他談話要他轉學,因為怕他影響了學校的生源……他痛心疾首地告誡同伴和將要去日本的留學生:『在日本洗盤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他們的英雄來源於筆桿子們的魔幻式宣傳:」當宇宙飛船返回大氣層後,需要打開降落傘以減慢飛船速度時,科馬洛夫突然發現無論用什麼辦法也打不開降落傘了。……被舉國關注的科馬洛夫,卻目光泰然,就像坐在辦公室裡正常工作一樣,神色是那樣認真,態度是那樣從容。匯報整整用了70分鐘。科馬洛夫匯報完了,打開聲音開關,國家領導人第一個接過話筒,他很想講得快點,好節約時間留給親屬……看到12歲的女兒……科馬洛夫又一次落淚了:『你真好,可是我要告訴你,也告訴全國的小朋友,請你們學習時,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每一個標點符號。『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這場悲劇,也可以叫做對一個小數點的疏忽。同學們記住它吧!』」
他們的歷史常識來源於農村經驗、胡思亂想和口口相傳。二十多年前,小學老師說:「當年苦啊,蘇修逼債,故意刁難周總理,給的是空籃子,縫隙特別大。我們勒緊褲帶還的雞蛋,必須用這種籃子裝,個頭小一些雞蛋,就從縫裡掉到地上摔碎了,蘇聯不認」。今年我看見微信上廣泛傳播的正能量帖子裡,出現了同樣的謠言,區別只不過是雞蛋換成了西紅柿。
傳統媒體時代,他們在電視、報紙上侃侃而談,貌似理性淵博。但到網絡時代,他們常年被汙染的大腦不敷使用,經常成為摳腳大漢們灌輸、操縱的木偶,傳播別人給他們設定好的結論,將自己的公信力「出借」給騙子們。指出他們受騙上當,冒犯他們的權威,你將得到歇斯底裡的反駁。他們熱愛的是摳腳大漢們的吹捧——「我這套推理,是經某某教授火眼金睛金口玉言確認的。」並為他們的各類謠言、胡扯背書。殊不知後者僅是將他們視為騙術生效的戰利品,掛起欣賞。
舊時代的輿論權威將在網絡中倒下,知識更紮實,思維更清晰的新型意見領袖將替代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