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80年代,來自香港、臺灣的作家金庸、梁羽生、古龍、瓊瑤、亦舒、岑凱倫等,在內地掀起一股通俗文學的熱潮。他們隨便出一部書,就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銷售量,讓內地作家羨慕不已。
而在80年代,圖書市場上出現了一個雪米莉的香港女作家。她第一部長篇小說《女帶家》就狂賣200多萬本,是許多內地作家一輩子都達不到的水平。在那以後,雪米莉以平均每月出一本書的節奏,在10年時間裡出了100多部長篇小說,並形成了「女」字頭和「男」字頭兩大系列。這些書籍以香港為背景,充滿著香豔、刺激的情節,在圖書市場上很受歡迎。那時候,街頭巷尾的租書攤上,一定會擺著幾套雪米莉的小說。
現在的70後和80後們,有誰沒有聽說過雪米莉的名號,讀過她的小說?
然而,香港真的有一位叫做雪米莉的女作家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這位香港女作家雪米莉的真實身份是由兩名摳腳大漢組成的創作小組。這兩名摳腳大漢一輩子都沒去過香港,那些香豔、暴力的情節都是他們借鑑香港電視劇、小說後進行編造和模仿的。
他們的名字分別叫田雁寧和譚力。
田雁寧是四川開江人,生於1953年7月5日。譚力是重慶雲陽人,生於1955年。他們都是達縣師範專科學校的中文系學生。1981年,他們大學畢業後,都被分配到達川地區,進行文學創作。那時候,莫言、賈平凹、餘華、王安憶、蘇童等一批實力派作家才剛剛出現在文壇。他們都算是同一輩人。
田雁寧和譚力以大巴山題材為背景,創作並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成為達縣地區文學青年創作集團的代表作家。1985年,田雁寧和譚力雙雙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那一年,他們才30歲出頭。
當然,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作家來說,文學創作這條路很辛苦,付出太多,賺錢又不多,必須另謀出路。怎麼辦呢?田雁寧敏銳地發現,圖書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託名為「金庸新」「全庸」「令狐庸」等人的武俠小說,銷售量都非常好。因此他判定,只要在小說裡寫出香豔、刺激的情節,就一定能得到讀者追捧。如果能把小說發生的地點搬到香港,那就更加完美了。畢竟,在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在內地讀者眼裡還是「神一般」的存在。
田雁寧和譚力一拍即合,聯合創作了第一部書稿《女帶家》。出版商拿到書稿後,建議他們取一個女性化的筆名,還要冒充是香港作家。田雁寧最初打算用「雪莉」為筆名,出版商不同意,要他們取3個字的筆名。田雁寧隨即想到香港著名女演員米雪,將她的名字倒過來,為「雪米」,加上確定好的「莉」字,變成了「雪米莉」。
對于田雁寧和譚力這兩位科班出身的作家來說,創作一部通俗小說並非什麼難事。他們創作的小說,要文筆有文筆,要故事有故事,要噱頭有噱頭,水平超過一般的通俗小說,因而很快就在通俗小說市場上掀起了一股雪米莉狂風,成為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學市場中的一道特殊文化景觀。
由於小說供不應求,全國各地的書商都在尋找這位神秘的「香港女作家」,有人光是介紹書商與田雁寧、譚力認識,就能得到5000元的介紹費。至於那些早已認識的書商,更是替著錢排隊等著他們的新書。
由於雪米莉的特殊影響力,甚至還有專家一本正經地來研究「雪米莉現象」。2019年,學者楊芙蓉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雪米莉小說的通俗元素研究》,「立足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研究雪米莉小說是如何憑藉其對市場特有的敏銳力使得小說具備大眾所熟悉喜愛的通俗元素而讓讀者追捧的,以及它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哪些歷史影響」。同年,學者魏英在《江西社會科學》發表論文《20世紀80年代文學場的分化與通俗文學場的初興——以田雁寧的「雪米莉小說」實踐為中心》。
更有意思的是,當田雁寧和譚力寫了十年「雪米莉」,掙夠了錢後,又掉轉頭回來搞文學創作。
田雁寧創作、策劃了多部大型電視劇,其中編劇的電視劇《殺出絕地》在央視八套播出,榮獲2009年度收視率第4名。譚力更厲害,參與編劇的《都市放牛》《女子特警隊》《文成公主》《遠山的紅葉》《特殊使命》等電視劇,屢獲「五個一」工程獎、「金鷹獎」、「飛天獎」等重量級獎項,還成為國家文學一級作家,領取國家級專家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