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和英國的關係走得更近,同為島國的日本在海軍的建設發展上逐步向英國靠近。不但向英國大量購買戰艦和技術,甚至連海軍的人才培養都直接照搬英國的海軍學院,教員直接從英國請,教材用英國的,授課都是全程英文,就連日本的江田島海軍兵學校所用的磚頭都是直接從英國原裝進口。而英國因為和日本距離較遠,在遠東沒有與日本有直接利益的衝突,而且還能扶持日本對抗俄國和德國兩大勢力,所以英國也原因在海軍軍備的發展上幫助日本。其中日俄海戰前所有的主力戰艦都是英國賣給日本的。
雖然在日俄海戰之後,日本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自主研發海軍戰艦,但畢竟是一個貧窮的帝國主義,造船工業基礎以及火炮技術上無法和英國無法相比。當日本在對馬海峽打敗俄國沾沾自喜的時候,第二年英國就已經進入無畏艦時代,日本的所有戰艦幾乎一夜之間全部落伍,而在此前吸收英國君權級戰列艦技術才慢慢的摸透,搞出了薩摩級與河內級。但時間到1912年的時候和已經進入超無畏艦時代的英國相比技術早就落後了,所以為了趕上海軍的技術潮流,日本決定再次向老師傅英國購買先進的戰艦及其技術,於是就有了後面的金剛級戰列艦。
金剛級首艦是由維克斯公司的造船專家瑟斯頓爵士和日本艦政本部近藤基樹共同設計,而瑟斯頓爵士後面也參與了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巡的設計。一開始計劃是上5座雙聯裝12英寸(305毫米)艦炮,但在1911年的時候日本就獲得了英國13.5英寸(343毫米)艦炮的射擊資料,所以日本也希望能上口徑更大的14英寸艦炮,但此時維克斯公司也同意日本的要求,由於當時英國海軍已經在為伊莉莎白女王級開發口徑更大的15英寸(381毫米)艦炮,所以便在此前的13.5英寸艦炮上放大口徑,而成品在射速的過程當中也令人滿意,所以金剛級便改為4座雙聯裝的356毫米艦炮。
而作為日本從英國引進的最後一款戰艦,日本所需要學習的是當時蒸汽輪機以及14英寸大口徑艦炮的製造技術。為此日本特地從本土的橫須賀海軍軍工廠抽調技術人員前往英國學習,而當時為日本海軍打工的川崎造船廠和三菱造船廠也同樣派技術人員前往。而當時日本已經有能力建造12英寸的艦炮,為了擴大生產能力日本特地建立日本制鋼廠。這款14英寸艦炮被稱為四一式356毫米艦炮,該款艦炮的倍徑為傳統的45倍徑,炮管長16.49米,內有84條膛線,火炮重量為86噸,炮膛藥室為303.2升,使用142.8公斤重的「苦味酸」發射藥,炮彈的初速780m/s,最初最大射程為25公裡。1924年的時候將原先25度的最大仰角提升到33度,最大射程也達到了33公裡。
而這款艦炮也成為日本掌握技術最成熟的火炮,而其也成為了日本產量最大的一款火炮,從日本引進金剛號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共建造了92門炮,其中有13門因為炮身內部有砂眼或氣泡報廢,成功率高達85.86%。成為4艘金剛級、2艘扶桑級、2艘伊勢級戰列艦的主炮,平均造價為48750日元。而日本在1911年派出7名火炮技術人員到英國學習之後,次年就回國開始翻譯資料在日本國內建造火炮,其中最重要的學到了倍帽穿甲彈技術,為此還在1913年從法國引進軟鋼彈帽技術。
而日本對此次的軍貿也非常滿意,從英國學到很多海軍先進的技術,而這款14英寸艦炮也成為日本海軍此後大口徑艦炮的技術來源,而金剛級在1913年竣工的時候也成為當時世界上艦炮口徑最大的戰艦,雖然在1915年就被皇家海軍的伊莉莎白女王級的15英寸艦炮給打破了,但和此後的長門級、大和級戰列艦一樣,在誕生的時候都曾經是世界上火炮口徑最大的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