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清朝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並投資大量資源將它打造成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艦隊。但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卻吃了大虧,而其中一艘重創它們的敵艦,竟是清朝訂製的!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艘"吉野號"的故事。
1886年,清朝派了海軍的鎮山之寶—7000多噸的鐵甲艦"定遠"、"鎮遠",以及巡洋艦"濟遠"、炮艦"威遠"出訪日本長崎。沒想到,五百多名北洋海軍在訪問期間和當地居民起了爭執,最後導致雙方都有人傷亡。在"長崎事件"發生後,日本雖然選擇低調處理,但這件事也讓日本擴建海軍的決心更為堅定。
不久之後,日本聽說清朝向英國造船廠訂購了一艘最先進的防護巡洋艦,但卻因為沒錢而最後無法購買。原來,當時慈禧太后過60大壽。為了慶祝,她決定要修建頤和園,但政府卻不夠錢,只好挪用軍費。據說,這場大壽的慶典和修建頤和園花費了2000多萬兩白銀,但當時的北洋水師一年預算大概400萬兩,旗艦定遠號的造價也只要140萬兩。
因此,慈禧辦一場大壽,就用掉了建造10多艘戰艦的錢!雖然清朝沒錢,但是,日本當時卻更窮。但明治天皇了解到海軍的重要,因此發誓一天只吃一餐,直到日本存到足夠的錢來購買戰艦為止!日本臣民聽說天皇竟然如此犧牲自己,都非常感動。於是他們自動自發的捐獻,讓日本在半年之內,就湊到了買這艘巡洋艦的錢。
這艘戰艦後來被命名為"吉野",它船上配置的15.2cm速射炮在當時可是最新科技。此外,船上12臺燃煤鍋爐和2臺蒸汽機提供的動力,讓它最高時速23節,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戰艦之一。而這也完全符合日本海軍用速度(炮速和船速)對抗北洋水師厚甲巨炮的策略。
1894年7月25日,"吉野"帶領"浪速"及"秋津洲"組成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朝鮮的豐島附近,遇上了北洋水師的"濟遠"(當初出訪長崎的四艦之一)和"廣乙"。由於北洋水師軍艦的平均時速都不超過15節,因此,對手平均時速18節以上的遊擊編隊,就真的只有挨打的份。
"濟遠"在開戰不久後就開始逃跑,而"廣乙"為了掩護"濟遠"受了重創,船身傾斜,最後只能縱火自焚。在"吉野"高速的追逐下,"濟遠"一度掛上表示投降的日本海軍旗,但在遇到前來増援的清朝軍艦後,決定繼續撤退,讓剛到場的"高升"和"操江"對付遊擊編隊。後來,這場"豐島海戰"以"廣乙"、"高升"被擊沉,"操江"被俘虜結束。
"吉野"在這場海戰中被"濟遠"150公裡口徑的火炮擊中。炮彈還穿透了鋼甲,擊壞發電機,接著更掉到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再掉到機艙裡。但由於"濟遠"用的是穿甲彈所以最後沒有發生爆炸。"吉野"因此沒有遭到重創。
接著,在9月17日的"大東溝海戰"中,"吉野"為首的遊擊編隊負責攻擊北洋水師的右翼,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它們重創了"超勇"、"揚威"、"來遠",導致"致遠"大火爆炸沉沒,以及擊沉了"經遠"。
"吉野"之後還參與了旅順掩護日軍登陸及"威海衛之戰"。北洋水師在"威海衛之戰"全軍覆沒,沒有被擊沉的軍艦都被俘,然後編入日本聯合艦隊。日俄戰爭期間,"吉野"參與了封鎖旅順口的作戰。但它在濃霧中被友軍的艦首衝角撞中並沉沒,同時也帶走了艦長以及手下三百多名船員。這一次事故也導致日本海軍取消了所有戰艦的船頭衝角。
一艘原本屬於清朝的戰艦,後來卻幫對手打了兩場大戰。慈禧和明治一定想不到,他們一餐飯的影響竟然那麼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