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號:明治天皇寧可每天只吃一餐,也要購買的戰艦

2020-12-22 騰訊網

1875年,清朝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並投資大量資源將它打造成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艦隊。但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卻吃了大虧,而其中一艘重創它們的敵艦,竟是清朝訂製的!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艘"吉野號"的故事。

1886年,清朝派了海軍的鎮山之寶—7000多噸的鐵甲艦"定遠"、"鎮遠",以及巡洋艦"濟遠"、炮艦"威遠"出訪日本長崎。沒想到,五百多名北洋海軍在訪問期間和當地居民起了爭執,最後導致雙方都有人傷亡。在"長崎事件"發生後,日本雖然選擇低調處理,但這件事也讓日本擴建海軍的決心更為堅定。

不久之後,日本聽說清朝向英國造船廠訂購了一艘最先進的防護巡洋艦,但卻因為沒錢而最後無法購買。原來,當時慈禧太后過60大壽。為了慶祝,她決定要修建頤和園,但政府卻不夠錢,只好挪用軍費。據說,這場大壽的慶典和修建頤和園花費了2000多萬兩白銀,但當時的北洋水師一年預算大概400萬兩,旗艦定遠號的造價也只要140萬兩。

因此,慈禧辦一場大壽,就用掉了建造10多艘戰艦的錢!雖然清朝沒錢,但是,日本當時卻更窮。但明治天皇了解到海軍的重要,因此發誓一天只吃一餐,直到日本存到足夠的錢來購買戰艦為止!日本臣民聽說天皇竟然如此犧牲自己,都非常感動。於是他們自動自發的捐獻,讓日本在半年之內,就湊到了買這艘巡洋艦的錢。

這艘戰艦後來被命名為"吉野",它船上配置的15.2cm速射炮在當時可是最新科技。此外,船上12臺燃煤鍋爐和2臺蒸汽機提供的動力,讓它最高時速23節,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戰艦之一。而這也完全符合日本海軍用速度(炮速和船速)對抗北洋水師厚甲巨炮的策略。

1894年7月25日,"吉野"帶領"浪速"及"秋津洲"組成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朝鮮的豐島附近,遇上了北洋水師的"濟遠"(當初出訪長崎的四艦之一)和"廣乙"。由於北洋水師軍艦的平均時速都不超過15節,因此,對手平均時速18節以上的遊擊編隊,就真的只有挨打的份。

"濟遠"在開戰不久後就開始逃跑,而"廣乙"為了掩護"濟遠"受了重創,船身傾斜,最後只能縱火自焚。在"吉野"高速的追逐下,"濟遠"一度掛上表示投降的日本海軍旗,但在遇到前來増援的清朝軍艦後,決定繼續撤退,讓剛到場的"高升"和"操江"對付遊擊編隊。後來,這場"豐島海戰"以"廣乙"、"高升"被擊沉,"操江"被俘虜結束。

"吉野"在這場海戰中被"濟遠"150公裡口徑的火炮擊中。炮彈還穿透了鋼甲,擊壞發電機,接著更掉到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再掉到機艙裡。但由於"濟遠"用的是穿甲彈所以最後沒有發生爆炸。"吉野"因此沒有遭到重創。

接著,在9月17日的"大東溝海戰"中,"吉野"為首的遊擊編隊負責攻擊北洋水師的右翼,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它們重創了"超勇"、"揚威"、"來遠",導致"致遠"大火爆炸沉沒,以及擊沉了"經遠"。

"吉野"之後還參與了旅順掩護日軍登陸及"威海衛之戰"。北洋水師在"威海衛之戰"全軍覆沒,沒有被擊沉的軍艦都被俘,然後編入日本聯合艦隊。日俄戰爭期間,"吉野"參與了封鎖旅順口的作戰。但它在濃霧中被友軍的艦首衝角撞中並沉沒,同時也帶走了艦長以及手下三百多名船員。這一次事故也導致日本海軍取消了所有戰艦的船頭衝角。

一艘原本屬於清朝的戰艦,後來卻幫對手打了兩場大戰。慈禧和明治一定想不到,他們一餐飯的影響竟然那麼深遠!

相關焦點

  • 北洋艦隊真的是因為沒有購入吉野號,才落敗於黃海海戰的嗎?
    在明治天皇奪回皇權後不久,就提出應當著重發展海軍軍備的計劃。為此,日本不斷向西方國家訂購新式軍艦。即便當時帝國政府的財政還不足以具備在短時間內將日本海軍打造成世界一流海軍的能力,但是隨著一艘又一艘新式軍艦的加入,日本的海軍力量已經接近於世界一流水平。與此同時,清帝國也展開了洋務運動,同日本一樣向西方訂購了大量的新式軍艦。
  • 袁騰飛講歷史 | 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皇子的出生,讓所有的日本人都深受鼓舞,京都的老百姓們甚至煮上了紅米飯,配上紅白年糕,向天皇表示祝賀。孝明天皇兩年前曾經生過一個皇子,可惜出生的第二天就夭亡了,所生的公主也只活了三歲。 當時天皇在幕府和西方雙重夾攻之下有名無實,皇室非常窮酸,甚至天皇有的時候來了興致要畫畫,卻連宣紙都買不起。
  • 明治天皇:日本唯一的最強大帝
    人們可能只會模糊地記得他是維新時期的一名君主。但是明治天皇在位時間長,還給人留下的堅定不移的印象。長壽加上兢兢業業,他最終獲得了令人敬畏的、甚至是神聖的權威,成為長長的天皇名單中最著名的一位。JapanGov 日本國大使館提供還記得1868年日本社會揭開新時代大幕,明治維新開啟了現代化發展之路。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甲午海戰而關於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我們就不做過多贅述了,我們本文只來看一下在中日甲午海戰中,中日兩國的軍艦實力對比。
  • 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鄧世昌在和日本人爆發的「黃海海戰」中,為了能夠撞沉敵人的「吉野號」主力艦,對全體官兵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後駕駛「致遠艦」撞向「吉野艦」試圖同歸於盡,但遭到敵人的猛烈轟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致遠艦」,鄧世昌因此飲恨而終,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殉國。
  • 明治天皇,是傀儡還是英雄?丨日本歷史
    在早稻田大學歷史學者島善高教授看來,這個形象與事實並不相符,明治天皇本身對政治並不感興趣,是他身邊的伊藤博文一直教育他要關心國內外政治,他才作出了改變。「這個過程跟中國皇帝對政治的參與過程是相反的,中國的皇帝是主動參與政治,明治天皇本身並不希望自己主動參與政治。」
  • 明治天皇: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
    可說服天皇進蚊帳,卻是一件費口舌之事。因為睦仁想藉機體驗一把沒有蚊帳的民眾的生活:「像貴族那樣躺在舒適的蚊帳中,就難懂子民們的心情。沒有蚊蟲侵擾的巡幸,不是真正的巡幸。」對此,基恩評價道:「巡幸的目的何在?要我說,其實首先是為了天皇的教育。孝明天皇可以說幾乎不了解日本,也沒興趣了解。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在明治天皇為日本軍隊辛勤工作的故事中,有一件事被後人廣為傳頌。日本是個島國。要走出去意味著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而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需要船隻。後來,天皇自己一天只吃一頓午飯,這讓整個日本舉國振奮。
  • 老照片:明治天皇皇太子家的臥室與浴室
    比如明治天皇。很多書裡、電視裡,都寫他曾被清朝的軍艦刺激,發誓每天減飯省錢,建設海軍。然,甲午戰爭5年後,他卻大興土木了。 明治時代講究和洋折衷,但這座宮殿,卻純為西式建築。高大的羅馬柱來自挪威,奢華的大吊燈產自法國,連壁畫,都是西式的。
  • 明治天皇首次巡幸東京,讓人想到三國一個皇帝,南宋一首詩
    比如,幕府時代的日本天皇。他們的經濟命脈掌控在自己任命的徵夷大將軍手中,朝廷上下,過的都是很清貧的日子。日本有個說法,看起來像個段子,說,明治天皇老爸孝明,能吃到一條小魚,就極高興了。午餐吃肉,晚餐將魚骨泡泡,當湯喝。
  • 吃米的武士如何推動明治維新大變革,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原因
    ,駛入東京灣的4艘戰艦,2艘是新型的蒸汽動力戰艦,冒著滾滾黑暗,所以這次事件被日本人稱為黑船扣關事件。其百姓購買這些商品導致日本黃金外流。金本位的日本出現嚴重通貨緊縮,國內貿易受阻。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日本社會出現了經濟危機。日本當時的處境可以說與中國無異。其實清國虎門銷煙根本原因也是中國皇帝為了防止恐怖的白銀外流,禁菸只禁英國煙,中國本土的鴉片交易沒有任何限制。
  • 周六薦書|明治天皇:1852—1912
    歐美數百年間的變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餘年中急速上演;後世日本的命運,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卻隱身於各個事件和人物背後,難見蹤跡。他是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在時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應對周遭的一切?
  • 清末奇襲日本,目標:抓捕日本明治天皇,為什麼仍沒勝算?
    《慈禧太后最明智的決定,阻止宋育仁奇襲日本計劃》發布之後,很多人私信筆者,「既然是奇襲,就不可能正面交戰,如同德國閃擊丹麥,控制日本明治天皇,使日本接受清朝調遣,即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奇襲日本的精髓。」 奇襲日本,捉拿日本明治天皇有多少勝算?
  • 神宮鳥居倒塌,天照大神示警,為何沒能阻止明治天皇走向危險之地
    9月19日,明治天皇頒布詔書,稱「海內一家,東西同視」,改江戶為東京。巡視東京提上了日程。然,天皇身邊的人,由此展開了明戰甚至暗戰。支持一方,有巖倉具視,加藤新平,大久保力通等人。(江戶 老照片)用《明治天皇1852-1912》裡的話來說,是:東部民眾長期習慣於接受幕府的恩惠,對天皇的仁慈和感化仍很陌生
  • 看看明治天皇一家人的下場……
    因此,在三女兒出生後,節子便警告良子,如果天皇子嗣由天皇撫養,成長過程中孩子容易被嬌生慣養,不能在成年後負擔應有責任。就這樣,成子和妹妹被抱走了。裕仁的爺爺是明治天皇,明治天皇的第9個女兒聰子,嫁給了東久爾宮稔彥,生下了盛厚王。所以對於裕仁來說,盛厚王是他的姑表。成子和盛厚王的關係,是表叔侄關係。對於這門婚事雙方都十分滿意,畢竟血緣相連簡直是「親上加親」。於是兩家一拍即合,兩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就這樣結婚了。
  • 明治天皇即位典禮,想要擺脫中國影響,可是做不到
    《明治天皇1852-1912》裡寫到:巖倉具視要求現在是神祇事務局官員的前大名龜井茲監查閱文獻,裁定「皇國神裔繼承」的規範。巖倉知道,大家心目中的傳統禮儀其實大多都是照搬中國的模式。他認為,在這個維新變革的時代,非常適合對禮儀朝廷修改,從而為後世的加冕典禮樹立榜樣。
  • 甲午戰前,伊藤博文向明治天皇分析此戰必勝的理由
    甲午戰爭發動前夕,明治天皇召見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對這場賭上日本國運的戰爭表示出深切的擔憂,問他此時開戰是否為時過早。 伊藤博文先是向明治天皇說明了此戰宜早不宜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