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前,伊藤博文向明治天皇分析此戰必勝的理由

2020-12-27 騰訊網

甲午戰爭發動前夕,明治天皇召見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對這場賭上日本國運的戰爭表示出深切的擔憂,問他此時開戰是否為時過早。

伊藤博文先是向明治天皇說明了此戰宜早不宜遲的原因。

1.俄羅斯在修築直通清國東方的西伯利亞鐵路,一旦修通,如果俄國有意插手朝鮮事宜,可以迅速機動調兵。日本的利益線會遭到衝擊,主權線也會面臨威脅。

2.清國實力仍在不斷增強,同時在修建通往朝鮮的鐵路。必須在清國做好迎戰準備前開戰,日本才有更大勝算。

隨後,伊藤博文對明治天皇如下分析道:

我國所倚仗,第一就是皇國上下,萬眾一心。只要陛下發布敕令,無論陸海軍,無論士兵平民,都將萬眾一心,共圖國計。而清國卻永遠做不到這一點,年輕的皇上和太后不能一心,清流派和洋務派不能協調,而南北洋大臣又各分畛域,清國看似強大,其實一盤散沙。

第二是我主動取攻勢,彼被動取守勢。帝國自明治維新以來,便確定了『開萬裡之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目標,效法世界強國,不僅要保衛主權線,還要擴張利益線。而清國則謀求自保,觀察其近五十餘年來的戰爭,每次都標榜『釁不自我開』『不開第一槍』,美其名曰『外敦和睦』,看似遵守國際公法,其實是懦弱而已。李鴻章的軍事策略,曰猛虎在山,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他的北洋海軍,只為守口,從未打算爭雄海上,他常說列國爭雄,終歸於和。戰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帝國必能硬緊牙關堅持到底,而清國則會妥協求和,將帥喪失信心,士兵失去士氣,未戰先敗也不鮮見。

第三是皇軍忠勇,清軍懦弱。陛下的《軍人敕語》,我陸海軍將士都銘記於心,忠節、禮儀、武勇、俠義、質素五項武士道精神已經融入軍魂,人人皆是忠勇敢死之士。而清國朝廷只派文官擔任軍隊統帥,文弱之風已成。這些文官平時不是貪汙受賄,就是在詩酒之間較量指甲長短,向來不留意軍務。軍中高級將校大多目不識丁,平時沉溺於酒色與賭博,毫無志氣與操練。向稱精銳的北洋淮軍,任人唯親,任人唯錢,賄賂成風,剋扣成習,此種將校、軍隊又有何懼?清國人總喜歡標榜自己勇敢,把犧牲、獻身掛在嘴上,寫在文章中,而當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卻總把這副責任推給別人,覺得清國人多得是,不缺我一個。清國的軍隊不過是一群羊,無論個頭再大,也就是看起來嚇人,面對兇猛的狼時,哪怕只有一隻,他們也會集體發抖、兩股戰慄,只會發出咩咩的哀鳴。

日本戰前對清國已經進行了超級詳細的研究和諜報工作,可以說,此戰就像兩個人在打牌,清國有一手爛牌,而且是明牌和日本打,縱使李鴻章想出老千也贏不了,更何況李自始自終想求和,寄希望於列強的調停,錯過了戰前準備的先機。

相關焦點

  • 明治天皇,是傀儡還是英雄?丨日本歷史
    在早稻田大學歷史學者島善高教授看來,這個形象與事實並不相符,明治天皇本身對政治並不感興趣,是他身邊的伊藤博文一直教育他要關心國內外政治,他才作出了改變。「這個過程跟中國皇帝對政治的參與過程是相反的,中國的皇帝是主動參與政治,明治天皇本身並不希望自己主動參與政治。」
  • 明治天皇:日本唯一的最強大帝
    他不願意向任何人(甚至向自己)承認他在承受痛苦。有兩三天的時間,日野西都無法鼓起勇氣將伊藤博文被暗殺的消息告訴天皇,但是,在得知他最信任的大臣被暗殺時,天皇所說的只有「嗯」。在憲法會議上,當天皇獲悉彰仁親王的死訊時,他只是「嗯嗯」地點頭會意,而後,會議繼續進行。在統治初期,明治從來沒有抱怨過在全國不同地方進行的繁重辛勞的巡幸,即便在各個目的地的住宿都很簡陋。
  • 周六薦書|明治天皇:1852—1912
    歐美數百年間的變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餘年中急速上演;後世日本的命運,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卻隱身於各個事件和人物背後,難見蹤跡。他是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在時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應對周遭的一切?
  • 明治天皇: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
    不僅人美,美子皇后的情商也極高,與天皇一生琴瑟和諧,感情甚篤,且在某些國務活動中,展現了卓越的社交才能。但美中不足的是,婚後方知:皇后不能生產。如果是在德川中期,說句極端的話,誰當天皇可能都無所謂,女性天皇也不是大問題。可在以天皇為民族國家統合象徵的明治期,皇子皇女則是皇室「標配」。於是,側室應運而生——此乃後話。
  • 清末奇襲日本,目標:抓捕日本明治天皇,為什麼仍沒勝算?
    : 第一,遭受藩鎮排擠,倒幕主力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戰後重新分配利益,勢力滲透關西地區,留在京都極有可能淪為傀儡。 「甲午戰爭始作俑者」存在爭議,但明治天皇支持發動戰爭確信無疑,日本不宣而戰取得優勢,明治天皇發布對華宣戰詔書,隨後移至廣島前線鼓舞軍心,黃海海戰後返回東京召開軍事會議,旋即展開對各地軍營的慰問。
  • 袁騰飛講歷史 | 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皇子的出生,讓所有的日本人都深受鼓舞,京都的老百姓們甚至煮上了紅米飯,配上紅白年糕,向天皇表示祝賀。孝明天皇兩年前曾經生過一個皇子,可惜出生的第二天就夭亡了,所生的公主也只活了三歲。 當時天皇在幕府和西方雙重夾攻之下有名無實,皇室非常窮酸,甚至天皇有的時候來了興致要畫畫,卻連宣紙都買不起。
  • 伊藤博文的警告:中國改革不可急躁
    他認為,日本的對策,「此時只宜與之和好」「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發行鈔票,「三五年後,我國官商皆可充裕,彼時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惟現實則不可妄動。」 此年(1884年)年末,日本宣布實行內閣制,伊藤出任首屆內閣總理大臣。兩年後(1886年),到訪長崎的中國北洋海軍,與當地警民發生流血衝突,北洋海軍有多人受傷,史稱「長崎事件」。
  • 光緒皇帝明治天皇同一天發布的中日宣戰書,內容差別有多大?
    二、明治天皇的詔書摘要《日本國明治天皇對清宣戰布告》明治二十七年八月一日下令:大日本帝國皇帝示汝忠實勇武之有眾。1 兩國宣戰書中的「注水假信息」大數據的東西不一定準確,但其對文本的頻度梳理分析,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但卻喪失最高權力一千多年,如何重回權力巔峰
    但是,歷史學中也承認日本天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在近代明治維新中,就將「萬世一系」寫進了憲法。自1853年佩裡叩關以來,日本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英、法、葡多國開始對日本進行侵略和擴張。德川幕府在面對外國要求上選擇妥協,日本不斷開放港口,向外國勢力提供援助。
  • 日本史:明治政府就是一個官商勾結的政府,一起殘酷地壓榨百姓
    大隈主張明治十四年(公元1881年)三月即公布憲法,明治十五年末舉行選舉,明治十六年初召開國會,並且確定政體為英國式的政黨內閣制。先不提時間表開列得實在太過匆促,直接仿效英國的虛君制度,即等於基本上消除了天皇對政府的影響力,這是很難被那些出身舊藩士、舊公卿的重臣們所接受的。而賦予國會莫大權力、採取政黨內閣制,等於徹底終結「有司專制」,這更是藩閥們所徹底難以容忍的。
  • 劉三解:明治盛世後日本為何大步走向毀滅?(上)
    日本國民大惑不解,據生方敏郎《明治大正見聞錄》記載:「皇宮前的草地上,祈願天皇陛下康復的人群,從早至晚越聚越多。他們席地而坐, 跪神拜佛,或捶胸,或鞠躬,還有許多人在哭泣。這些人近似發狂。其實不僅是這些人,(編者註:東京)市內所到之處,悲痛欲狂的人們隨處可見。」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不僅如此,明治天皇的生日是日本全國性的假日,被日本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天。 天皇自己都把錢拿出來了。日本人民感動得熱淚盈眶。1894年甲午戰爭前,明治天皇每年從自己內部中撥出30萬元用於海軍。後來,天皇自己一天只吃一頓午飯,這讓整個日本舉國振奮。
  • 伊藤博文是怎麼從一個農民到日本首相的?
    在倒幕的過程中,他沒有坂本龍馬、木戶孝允、西鄉隆盛那麼出名,但在明治維新中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伊藤博文算是大清國的老對手了,但在李鴻章等人剿滅太平軍,功成名就時,伊藤博文還只是個愛國「憤青」。1841年,伊藤博文出生於長洲藩的一個小村子裡。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我們可以先從兩個國家的情況進行一一分析,晚清和日本都處於落後的封建社會,晚清當時的實權掌握在慈禧手中,日本的實權則是被幕府操控著。另外晚清較早地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先後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促使晚清開始了「睜眼看世界」的潮流,由此興起了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
  • 日本天皇真的沒權力嗎?
    要論慫,那個時候的日本政府可比清政府慫多了。都說清王朝不行,好歹我們在鴉片戰爭還打了兩年仗,打不過才籤的條約,日本壓根沒打就籤條約了。 小人物也能影響大歷史在日本「黑船事件」中,有一個小細節很值得講一下。當時美國海軍司令官佩裡逼日本政府籤不平等條約,之後就帶領艦隊準備離開了。
  • 明治天皇首次巡幸東京,讓人想到三國一個皇帝,南宋一首詩
    比如,幕府時代的日本天皇。他們的經濟命脈掌控在自己任命的徵夷大將軍手中,朝廷上下,過的都是很清貧的日子。日本有個說法,看起來像個段子,說,明治天皇老爸孝明,能吃到一條小魚,就極高興了。午餐吃肉,晚餐將魚骨泡泡,當湯喝。
  • 甲午戰前中國朝野曾鼓吹東徵:好好教訓一下日本
    本文選取了甲午海戰前清朝在內政外交上的一些事件,看清王朝如何在驕傲自大心態的驅使下,在軍事外交上接連留下敗筆,並被蓄謀已久的日本藉機抓住了把柄。傲慢看待新生日本鴉片戰爭之後,雖然一些開明的官僚士大夫開始認真審視世界,然而他們注視的重點是西方列強,並不是日本。
  • 1909年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始末
    接著,伊藤博文在戈果甫佐夫陪同下檢閱了儀仗隊。檢閱完儀仗隊後,他們一行向出站出口走去,伊藤博文走在了最前面。他面帶微笑,不時地向歡迎人群揮手示意。就在這時,一位身著西裝、頭戴鴨舌帽的青年男子,突然從歡迎人群中衝進警戒線,趁眾多衛士來不及反應,朝滿面春風的伊藤博文連開3槍。十幾分鐘後,伊藤博文因搶救無效死亡。
  • 日本點滴之五十二|明治的紫式部
    下田歌子還做到的,就是從一介普通武家的女兒,被命名為「日本第一女人」,被名稱為「明治的紫式部」。  可能,你沒有聽到過這個名字。《花之嵐——明治的女帝·下田歌子的愛和野望》,志茂田景樹著,PHP研究所 1984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英式」、德式「立憲之爭 明治維新中,日本人在立憲上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激進派」和「保守派」,在「明治十四年政變」中,也將立憲政體分為「英式」和「德式」兩個部分,他們認為「英式」政體中國王的位置是徒有虛名的,只是一個傀儡,這個和以前的幕府統治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