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日本唯一的最強大帝

2021-02-13 理想國imaginist


如果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和他的父親一樣在三十六歲的時候英年早逝,那麼會是什麼情況?人們可能只會模糊地記得他是維新時期的一名君主。

但是明治天皇在位時間長,還給人留下的堅定不移的印象。長壽加上兢兢業業,他最終獲得了令人敬畏的、甚至是神聖的權威,成為長長的天皇名單中最著名的一位

JapanGov 日本國大使館提供

還記得1868年日本社會揭開新時代大幕,明治維新開啟了現代化發展之路。明治天皇即位後,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應該把時鐘撥到20世紀。於是日本成了唯一一個既保留了自身傳統和原生文化,同時又實現了現代化發展的國家。

今年(2018年)正值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我們也趕在今天——明治天皇逝世106周年日前,最新推出了譯叢系列028號《明治天皇:1852—1912》(理想國出品,2018年8月)。作者詳細勾畫了明治的一生:他生於幾百年來一直拒絕接觸西方的國家,卻親眼目睹日本變成世界強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

明治天皇:終 章


節選自《明治天皇:1852—1912》

文:唐納德·基恩

明治天皇像,明治身穿正式服裝,頭上戴著高高的冠冕,可能是內田九一攝於1872年

與過去五百年統治日本的天皇不同,明治天皇即使在死後也沒有被人遺忘。「明治」這一稱呼來自於年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以始於明治維新的明治歷史研究的標題當中,在沒有提及明治天皇的書籍中也頻繁出現。

天皇一生中受到廣大民眾的崇拜,較之獨特個性,更多的是因為他是將日本從昏暗的東方君主國轉變成位列強國之一的現代國家的推動力量。

死後他被尊為神,受到了高度崇拜,這可以從在東京修建的「明治神宮」中看出來。他的生日(11月3日)成為了全國性的假日,被認為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慶典。

隨著曾在明治時代生活過的日本人漸漸減少,人們逐漸將「明治」當成一個名字,也常常將他的成就與為他效勞的文武百官的成就相混淆。明治天皇雖沒有被人遺忘,但要說出一個無可置疑地應歸功於他的功績,大多數日本人都會感到比較困難。

不僅是與明治天皇有關的記憶漸漸淡化,就連其在位期間的許多標誌建築物也消失了。一些消失在1923年的大地震或1945年的東京轟炸,更多毀於在意商業利潤的後世手中。明治時代的標誌性建築物——鹿鳴館——於1941年被拆毀。

位於東京站前面的一排排紅磚建築,似乎代表著明治時代後期的日本人所懷有的希望,即終有一天日本也能取得像倫敦那樣的商業成就。這些建築雖然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但在戰後只因被認為是低效能建築而拆毀。

每年新年,明治神宮都是參拜者人數最多的神社。但是,大概只有極少的人才會在鞠躬時回憶起神龕內的天皇,乞求他為來年賜福。明治位於京都的陵墓幾乎不見人影。明治和他的時代,就像中村草田男的俳句那樣,越來越遙遠。

雪落,而明治漸遠

伏見桃山陵(日語:伏見桃山陵)位於日本京都市伏見區,是明治天皇的陵寢。大正元年(1912年)9月14日,明治天皇安葬於此。

傳記就是讓其對象再次浮現在人們眼前。一位著名的傳記作家曾說,傳記作家必須「愛上」他的寫作對象。不過,「愛上」明治卻很困難,在最不正式的時候明治天皇也從未忘記身份或皇祖皇宗,並且他很少流露自己的感情

很多軼事講述了天皇在宴會上的情形。只要桌上有酒,他就不停地喝,然後步履不穩地離開。這記錄了天皇私人的一面,但最後也只是證實了一個很無趣的事實:和數百萬其他日本人一樣,天皇喜歡喝清酒。這並沒有拉近我們與天皇的距離。天皇和無名女子(包括據說是在旅行期間由地方人士獻上的女子)發生緋聞的小道傳言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明治天皇

明治似乎總是排斥傳記作家為進一步接近他所做出的嘗試。除了在公共場合所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外,也許明治並沒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是一個很少表露個人喜好、不以苦樂為意的人,幾乎從來都不抱怨自己遭受到的炎熱、寒冷、疲勞、飢餓或其他普通民眾遇到的苦難。

他總是擺出一副誇張的漠然置之的表情。一名侍從寫道,在軍演期間鳴炮時,他拒絕將棉布塞進耳朵裡,即使隨行的所有人都採取這一防範措施。

明治不講究生活舒適,大概可以歸因於他所受到的儒學教誨。但這在本質上與他父親以及宮中其他成員所接受的教誨是相同的,但他們都不像明治那樣恬淡寡慾。

和他的父親不同,明治很少發怒,也很少有任性隨意或不負責任的行為。他似乎擁有一些內在力量,使得他極少背離自己定下的行為準則。

直到生命的最後,就在他非常費力地掙扎著出席東京大學的畢業典禮以及參加樞密院的會議時,他都在遵循著這套準則。他不願意向任何人(甚至向自己)承認他在承受痛苦。

1909年,明治天皇觀摩軍演

侍從日野西資博回憶,天皇很少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我服侍天皇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從來沒有見到過天皇有過異常開心或極度悲痛的表情。」

有兩三天的時間,日野西都無法鼓起勇氣將伊藤博文被暗殺的消息告訴天皇,但是,在得知他最信任的大臣被暗殺時,天皇所說的只有「嗯」。在憲法會議上,當天皇獲悉彰仁親王的死訊時,他只是「嗯嗯」地點頭會意,而後,會議繼續進行。

在統治初期,明治從來沒有抱怨過在全國不同地方進行的繁重辛勞的巡幸,即便在各個目的地的住宿都很簡陋。遵循著那套行為準則,他可以忍受一整天挺直背坐在悶熱的轎子裡的折磨。

在到達後也不能獨處放鬆一下。明治天皇一到達目的地,就被絮叨地表達喜悅和感激的當地官員團團圍住,他需要專心地聽所有人說話,從未表現出厭煩。這種責任感也迫使他仔細視察當地的特產和遺蹟,即使已經筋疲力盡。

當坐在轎子裡顛簸好幾個小時的時候,他在想些什麼呢?大多數的時間他可能在提醒自己,「這是朕的國土」。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萬世一系的天皇的後代,他們曾經統治自己正在巡幸的這個國家。

明治有義務遵循「國見」的古老傳統,視察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地方。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皇祖皇宗建立的先例,堅決不做可能讓皇祖皇宗不光彩的事情。

1888年6月,明治天皇在樞密院會議上審議憲法草案,右側站立者為伊藤博文。聖德紀念繪畫館,五姓田芳柳繪

同樣,天皇還將在旅途中遇到的人視為臣民。他沒有像平安時期的貴族那樣,幾乎將他們視為非人的卑賤者。明治也不討厭和百姓一起觀看馬戲表演、賽馬或煙花表演這些平民的娛樂活動;在旅行中,他有時候也會和百姓們一起吃簡單食物。

天皇晚年身邊都是出生卑微的人,比如他最信任的伊藤博文,可天皇沒有因為他們的出生而看不起他們。就像伊藤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樣,有才能的人可以進入新貴族的行列,無論他們有著怎樣的出生。

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時,明治總是彬彬有禮,甚至是誠懇親切。俄國皇太子尼古拉在大津受傷後,他關懷備至,不僅是因為擔心俄國攻打日本,而且還因為其對在遙遠的異國遭到襲擊的皇太子懷有同情之心。

每一個覲見過天皇的外國皇室成員都受到天皇非常親切的接待,因此私下或許會覺得自己是第一個感受到如此友好態度的人

俄國皇太子尼古拉二世在日本長崎時的照片,上野彥馬拍攝

明治所接見的外國人不限於國家首腦。他幾乎每天都會接見一些準備回國的外國技術專家或教師。很多外國人獲得了日本皇室授予的高級別勳章。鮮有國家像明治天皇統治時的日本那樣如此慷慨地授予勳章。

很難說清天皇對他統治期間日本所發生的變化有何反應。儘管天皇通常會遵循古制,但他似乎越來越不願意在新年時操持傳統儀式(如四方拜)。

回到京都時,他會去先皇的陵墓祭拜,而不是去神社;他認為信奉神道教要次於敬拜祖先。雖然很多皇祖皇宗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但他自己對佛教漠不關心,甚至有敵對情緒。

日本天皇「四方拜」是日本皇室「恆例祭奠儀式」之一,於每年正月元日寅時在皇宮中舉行。儀式中,天皇依次拜屬星、拜天地四方神祇、拜父母山陵,祈求國泰民安,福祚綿長。

有時候,善意的傳教士向天皇贈送《聖經》,但對明治來說,基督教是一個外來宗教,他不會考慮基督教的教義。儘管明治天皇對基督教沒有興趣,但他似乎對在治世期間湧入日本的西方事物並不排斥

在日常生活中,明治天皇經常穿軍裝或雙排扣長禮服,很少見他在公共場合穿日式服裝。此外,他也不反對皇后偏愛歐洲式樣服裝的喜好。他最喜歡的似乎是日本料理,但對於正式的宴會中提供的西餐也會毫無怨言地享用,甚至還吃得津津有味。

在一場大火燒毀了舊的宮殿後,明治儘可能推遲建造新宮殿。雖然最終為了給外國賓客留下深刻印象以及維護國家聲望,還是將宮殿建造得富麗堂皇。但宮殿中不允許賓客進入的地方仍然很簡陋。一直以來,明治似乎都不願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他對制服縫縫補補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點。

明治天皇像 吉歐索尼 繪

明治的消遣活動包括聽留聲機,並跟著一起哼唱,尤其是在播放軍樂的時候。晚年時他有了一個新的娛樂活動,就是看活動寫真。他喜歡舶來品,但這並不是拒絕日本傳統藝術,而只是接受最新發明。另外,他喜歡的體育運動——蹴鞠和射箭——就很傳統,而且他比較偏愛日本的藝術品。

天皇也有一些小怪癖。歐文·貝爾茨回憶道:

他無法忍受皇后的座椅和他的一樣高。他想要御座更高些,但井上馨反對。某天進宮謁見時,井上發現天皇的御座下面偷偷地放了一個很厚的絲製墊子,他將墊子扯出來,扔到宮室的一個角落,這自然導致了天皇和他「大吵」。

天皇沒有什麼需要消耗腦力的愛好。侍從日野西寫道:

我幾乎從來沒有見過他讀任何東西。他只在年初聽講座時看書。也許當他還住在赤坂行宮的時候,有更多的空閒時間看書;然而,當處理國事的壓力日益增大,有越來越多的事情佔用他的時間時,這種事情想必就沒有了。在我服侍他的所有時刻,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在讀書。

即使明治不讀書、不看報,他也會設法從每日回答諮詢的官員那裡獲得有關世界局勢的大量信息。毫無疑問,在會見外國賓客之前,他會大概了解他們國家的情況

在這方面的見解明治天皇給賓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每年年初聽取的講座,激發了他對歷史或哲學的興趣,但從來沒能促使他對這些話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似乎沒有讀過那時期的文學作品或短歌詩集,更別提學術專著了。

元田永孚,明治天皇的老師和私人顧問,致力於明治天皇的君德輔導。 

天皇真正學習過的學問主要是元田永孚闡釋的儒家傳統,這些講座持續到他30歲,無疑幫助他形成一種嚴於律己的責任感。他極少拒絕做別人期望他去做的事情,在熊本的軍演結束時他固執地不參加宴會卻是例外。

天皇似乎特別討厭大臣們(或其他人)迫使其適應他們的計劃。他拒絕利用身在奈良的機會去祭拜神武天皇的山陵一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他並非不樂意祭拜先祖的山陵,而是不喜歡讓其他人來決定應該做什麼

不過最後天皇通常都會被說服,如果沒有,之後他也會道歉。雖然在統治期間,他似乎有一段時期不願意履行作為統治者應當做的日常事務。也許因為他厭倦了文書工作,或厭煩了那些顧問。但總的來說,他責任心強,很少不顧及大臣的意見。

1894年,明治天皇對清朝宣戰詔書。

天皇信賴他的大臣,這讓我們難以確定以天皇名義做出的決定中,哪些是他做出的,哪些是大臣們做出的。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詔書一定是那些文言文素養比他好的人士寫的。不過我們無法知道,詔書在何種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個人意見。也許可以比較穩妥地說,詔書並沒有違背他的意願。

詔書中常常出現一個主題,以至於我們會覺得這是天皇最深刻的信念:他反覆強調希望和平。雖然他喜歡穿制服、觀摩陸軍演習,但從天皇對治世期間發生的戰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看,他真的不喜歡戰爭。

在西南戰爭期間,他如此漠不關心,以致拒絕履行擔任國家元首的義務,甚至拒絕完成學業。在1894年向清朝宣戰時,他表示反對。在日俄戰爭期間,得知旅順大捷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喜極而泣,而是下令妥善對待敵軍將領。天皇堅持強調他對和平的渴望……

1912年9月14日,給明治天皇送葬的隊伍到達桃山。

也許天皇的最大成就就是在位時間比較長久。就這一點而言,他與幾乎同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相似——靠著統治時間長久,她獲得了偉大君主的美譽。

如果明治和他的父親一樣在三十六歲的時候英年早逝,那麼會是什麼情況?人們可能只會模糊地記得他是維新時期的一名君主。

但是,他在位時間長,以及給人留下的堅定不移的印象,都使他獲得了令人敬畏的、甚至是神聖的權威。


就在他駕崩後不久,《太陽》雜誌出版了一期臨時增刊,標題是《明治聖天子》。在他駕崩當日,《大阪每日新聞》的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稱逝世的天皇為「大帝」,這個和彼得大帝一樣的稱呼之後頻繁使用,直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

對為什麼給自己的書命名為「明治大帝」,飛鳥井雅道解釋說:「這是因為在日本近代史——不,在日本的整個歷史中——除了明治以外,再無其他大帝。明治天皇無疑留下了一代聖君的足跡。」

編 按 _ 張怡婷

圖片視頻來源於網絡

【新書推薦

理想國譯叢 028

《明治天皇:1852—1912》

歷史︱傳記

[美] 唐納德·基恩 著

曾小楚、伍秋玉 譯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紀念碑式的傳記偉作,一幅栩栩如生的明治天皇豐滿肖像,日本崛起的恢弘歷史長卷。

著名學者唐納德·基恩依照《明治天皇紀》和當時政治家回憶錄等日本史料,以及歐美使者的見聞、俄國的史料等,從更客觀的角度為明治天皇描繪了一幅豐滿的肖像,以及日本在這段關鍵時期飛速發展的弘大畫卷。


相關焦點

  • 明治天皇,是傀儡還是英雄?丨日本歷史
    日本著名歷史學者依田憙家教授進大學第一次聽日本近代史的課時,曾經參與政府明治天皇傳記編輯組的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可能認為明治天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皇帝,政策都是提前做好計劃去實行,但是明治維新期間出臺的無數大大小小的政策,所有的提案都跟天皇沒有關係。明治天皇沒有一次說『你們去這樣做吧』這一類的話。」依田憙家聽了老師的話後非常吃驚,但隨著自己日後從事歷史研究,他完全信服了。
  • 袁騰飛講歷史 | 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天皇據說只給了二十兩銀子,根本不夠。 一直到孩子快滿周歲,孝明天皇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皇子,此時的天皇並不知道,這位皇子將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兒子。皇子取名為睦仁,相比軟弱的父親孝明天皇,他在歷史上留給世人的形象相當強悍,他就是著名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留下來的照片,大多數都是身著軍裝,留著八字鬍,手扶軍刀,眼神兇狠,大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架勢,實際上他的本性並非如此。
  • 清末奇襲日本,目標:抓捕日本明治天皇,為什麼仍沒勝算?
    《慈禧太后最明智的決定,阻止宋育仁奇襲日本計劃》發布之後,很多人私信筆者,「既然是奇襲,就不可能正面交戰,如同德國閃擊丹麥,控制日本明治天皇,使日本接受清朝調遣,即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奇襲日本的精髓。」 奇襲日本,捉拿日本明治天皇有多少勝算?
  • 明治天皇: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
    剛好出版社來問「接下來的工作」,基恩隨口答曰:「想寫本日本人的傳記。」不過,橫豎是一次挑戰,這次他想避開文學,尋求新的出發點——寫本歷史人物的傳記。對寫過文學史的人來說,文學與歷史之間,並沒有一道鴻溝。基恩也喜歡平安朝和元祿時代,但最吸引他的,是日本史上最大的變革期明治時代。而關於明治文化和歷史的書籍雖汗牛充棟,但明治天皇這個「時代劇」主角中的主角,卻幾乎從未登場。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屬於日本皇室。根據傳說,日本皇室是一個神的一族。儘管日本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了一個國家象徵,但天皇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卻擁有極高的地位。在日本皇室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皇帝。
  • 天皇走下神壇之後,日本年號也終於「歲月靜好」......
    三皇五帝這個概念在現在已經不時髦了,就連國外也沒什麼凱撒大帝了,但有個國家還保留著世界上唯一的皇帝稱號——日本。
  • 日本皇室兩大隱秘:天皇多不善終,難生皇子的真正原因
    歷任天皇大多不得善終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對外瘋狂侵略擴張的道路。從那時起,歷任日本天皇也成為飽受蹂躪的亞洲各國人民的憎恨對象。有意思的是,這些天皇大多未能「善終」。孝明天皇是明治天皇的父親。巖倉具視、三條實美等人控制了京都朝廷的實權,維新派以新天皇為旗幟,向腐朽的幕府發動最後的攻擊,終於使日本成為一個資產階級國家。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勝利,使明治天皇獲得了「明治大帝」的稱號。但這位「明治大帝」註定難以活得長久。早在1904年日俄戰爭時,他便患了糖尿病,到1906年1月底開始並發腎臟病。
  • 周六薦書|明治天皇:1852—1912
    歐美數百年間的變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餘年中急速上演;後世日本的命運,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卻隱身於各個事件和人物背後,難見蹤跡。他是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在時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應對周遭的一切?
  • 日本天皇真的沒權力嗎?
    很悲傷的一首歌,特別像咱們中國的《二泉映月》,越聽越哀怨,跟死了親爹似的。這不是我侮辱日本人,確實如此。 日本國歌翻譯過來一共四句: (文言文)吾皇盛世兮,千秋萬代;砂礫成巖兮,遍生青苔。從這之後,日本開始全面學習西方,明治維新正式拉開帷幕。
  • 1872年,20歲的明治天皇帶頭大口吃肉,讓日本人增高了14釐米
    對於身高這個話題,我國自古以來都是非常鄙視日本人的,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人都是一個個的矮子形象。正是因此,我們才對日本人有著「小日本」這樣的稱呼,而古時候中國人管日本人叫「倭人」也是如此。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日本人個子矮這個觀念早就已經過時了,現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跟我們差不了多少,甚至還會更高一些。
  • 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信仰有何差別?
    天皇大帝又稱為「勾陳大帝」,奉玉皇上帝敕命,執掌天地人三才,主管人世間的眾生,與一切兵戎、戰爭之事,故亦是武神。紫薇大帝與天皇大帝同時輔佐玉皇大帝統領天庭眾星,古人有時也認為是玉皇大帝的文武星官統領者。勾陳天皇大帝和北極紫微大帝,在道教地位尊貴。對於很多人來說,兩者的信仰是差不多的。畢竟同處紫微垣,位列四御至尊,掌握星宿,為雷法主神。
  • 日本天皇是如何煉成的?
    他在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君臣盟誓的方式,把天皇和天、神緊密聯繫在一起,搞起了君權神授。這段誓言是這樣的:「天覆地載,帝道唯一,而末代澆薄,君臣失序。皇天假手於我,誅殄暴逆。今共瀝心血,而自今以後,君無二政,臣無貳朝,若貳此盟,天災地妖,鬼誅人伐,皎如日月也。」大意就是,天下只有一個天皇,這個天皇是老天的意旨決定的。臣子要遵守這個天定的秩序,不然就不得好死。
  • 1872年,20歲的明治天皇帶頭大口吃肉,讓日本民眾增高14釐米
    對於身高這個問題,我國向來喜歡鄙視隔壁日本,畢竟在傳統觀念中,日本人不論男女,個子實在都不咋地,包括那些日本男明星,很多都只有一米六多,這在中國是難以理解的。日本長期以來的矮小身高使他們獲得了例如"小日本"之類的稱呼,在古代日本之所以被稱為"倭國"也是因為這點。
  • 明治天皇即位典禮,想要擺脫中國影響,可是做不到
    此時的世界,已進入現代——當然,如今我們把他們稱為近代,而自稱當代——在日本影響最大的,乃是西洋人。他們的科學與貿易,堅船與利炮,深深吸引了很多日本人,他們想要擺脫中原王朝的影響。《明治天皇1852-1912》裡寫到:巖倉具視要求現在是神祇事務局官員的前大名龜井茲監查閱文獻,裁定「皇國神裔繼承」的規範。巖倉知道,大家心目中的傳統禮儀其實大多都是照搬中國的模式。他認為,在這個維新變革的時代,非常適合對禮儀朝廷修改,從而為後世的加冕典禮樹立榜樣。
  • 日本明治天皇巡幸最喜歡去的三個地方,那是國運所在
    荷蘭成為與清朝同列、可以跟日本進行小規模貿易的國家。 之所以是小規模貿易,乃在德川幕府生怕西洋的思想,會侵蝕他統治下是日本人的靈魂,於是轉而鎖國。 明治朝廷的重臣們自然知道這事,他們也很在乎洋人的看法。 因為他們的長遠打算是,成為列強的一員。 那麼,就只有首先融入他們才行。 因此,才會有了文明開化的口號。
  • 我的日本之旅——參觀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是位於日本東京都澀谷區代代木的神社,供奉有明治天皇(1912年去世)和昭憲皇太后(1914年去世),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神社。神宮地處東京市中心,佔地70公頃,緊鄰新宿商業區,佔據了從代代木到原宿之間的整片地帶,是東京市中心最大的一塊綠地。神宮於大正4年(1915年)開工,動用樹木約10萬棵、青年志願者約11萬人。 大正9年(1920年)竣工。
  • 【道教神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並列勾陳上宮目天皇大帝名目,為道教四御之一。掌管直符靈動九天界,主御群妖靈者,手執萬神圖,總御萬星,協助玉帝執掌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主人間兵革之事。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簡稱「勾陳大帝」、「天皇大帝」,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三清」「四御」系統中「四御」內列第三,住紫微上宮,即勾陳宮、南極降霄宮,主御群靈,執萬神圖。
  • 日本天皇與「赤牛」
    赤牛是日本福島縣會津地區的民間玩具,它用紙糊制而成,全身被塗成紅色,頭可以擺動。赤牛在日語中讀作「akabeko(赤べこ)」,「beko」在日本東北方言中就是牛的意思。2021年元旦,日本宮內廳公布的德仁天皇一家的照片。
  • 日本人為什麼離不開天皇
    翻轉這個局面的是明治天皇。他在位期間向日本全國各地行幸了40多回。到處走訪,到處留下紀念物——靈的權威。明治天皇喝過的杯子不能動。明治天皇坐過的石頭不能動。明治天皇穿過的拖鞋不能動。甚至,明治天皇走過的鄉村小道,也要原樣保存。這是古代大王「國見」的再現。天皇開始復活。天皇靈開始甦醒。
  • 神宮鳥居倒塌,天照大神示警,為何沒能阻止明治天皇走向危險之地
    9月19日,明治天皇頒布詔書,稱「海內一家,東西同視」,改江戶為東京。巡視東京提上了日程。然,天皇身邊的人,由此展開了明戰甚至暗戰。支持一方,有巖倉具視,加藤新平,大久保力通等人。(江戶 老照片)用《明治天皇1852-1912》裡的話來說,是:東部民眾長期習慣於接受幕府的恩惠,對天皇的仁慈和感化仍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