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騰飛講歷史丨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出生在1852年。當時有一位日本畫家正乘船趕路,船行途中,突然發現一輪紅日在海面上噴薄而出。日本人很崇拜太陽,國旗圖案都是太陽,雖然中國人調侃日本國旗叫膏藥幌子。畫家看到日出海上,感覺非常神聖,立刻合掌肅立。日本人在神社禮拜都是兩鞠躬,兩拍手,合掌肅立。畫家認為這是某種吉兆,預示著一定會有非常好的事情發生,隨即憑藉記憶將這個情景畫了下來。
果然,1852年11月3日下午一點,孝明天皇的皇子降生了。皇子的出生,讓所有的日本人都深受鼓舞,京都的老百姓們甚至煮上了紅米飯,配上紅白年糕,向天皇表示祝賀。孝明天皇兩年前曾經生過一個皇子,可惜出生的第二天就夭亡了,所生的公主也只活了三歲。
當時天皇在幕府和西方雙重夾攻之下有名無實,皇室非常窮酸,甚至天皇有的時候來了興致要畫畫,卻連宣紙都買不起。天皇喜歡喝點兒酒,但是太窮,只能偶爾喝,喝的時候還得是三成酒兌上七成水,自己親自勾兌,製作這種寡淡無味的酒。
日本朝廷有一個慣例,每年正月初一,天皇要招待公卿一塊兒用餐。在日本料理當中有一道主菜是稚雞肉,有一年,天皇實在是太窮了,根本拿不出錢來買稚雞,就把豆腐烤了,抹上味噌,打扮成稚雞肉的模樣招待公卿。這跟現在咱們流行的素食葷做的方式有點兒類似,雞鴨魚肉都是拿豆腐、菌類來做,也許這項發明的專利權屬於日本天皇?今天的素食葷做都能賣個坑爹價,天皇這麼做倒不是為了賣錢,而是因為實在太窮,買不起肉。
有一位大名聽說了這件事之後,覺得天皇太可憐了,我們家皇上天天吃素,這也不像話啊!於是派人送給天皇一些鹽醃的鯉魚。天皇吃了一口鯉魚之後,驚嘆:「哎呀,天下竟然有這麼好吃的食物!」吃完之後,指著剩下的魚骨頭,交代臣下:「這魚骨頭不能扔啊,明天拿這個用開水泡飯吃。」
天皇都窮成這樣,手底下忠於天皇的公卿大臣們,比天皇還不如呢。有的人去教和歌,教書道,有的人在空白的扇子上畫畫,等等,反正都有第二職業,換些錢糧,補貼家用。內大臣三條實萬在家裡種植梨樹,每年將成熟的梨子賣給果商;後來成為明治維新大功臣之一的巖倉具視,甚至把家裡的一部分房間租出去開賭場。
孝明天皇的皇子誕生,天皇養不起,怎麼辦呢?送回皇子的母親家去養。皇子的母親中山慶子只是孝明天皇的典侍,中山家為了讓她回娘家生產,花了二百多石俸祿修築產房,這些錢大部分是借來的債。天皇據說只給了二十兩銀子,根本不夠。
一直到孩子快滿周歲,孝明天皇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皇子,此時的天皇並不知道,這位皇子將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兒子。皇子取名為睦仁,相比軟弱的父親孝明天皇,他在歷史上留給世人的形象相當強悍,他就是著名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留下來的照片,大多數都是身著軍裝,留著八字鬍,手扶軍刀,眼神兇狠,大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架勢,實際上他的本性並非如此。當倒幕的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激戰的時候,曾經炮轟宮廷。十二歲的睦仁皇子受到驚嚇,以致昏了過去。大臣們都非常擔心,這麼柔弱的皇子,一旦天下有難,能擔負起責任嗎?如果再來這麼一檔事兒,還不給嚇死?大臣們覺得應該讓皇子練武,於是選拔了後來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開始對睦仁皇子進行武士的教育,同時選派一些武術名家對睦仁進行劍術和馬術的訓練。
明治天皇繼位之後,一改日本歷史上天皇柔弱的形象,不但親自檢閱部隊,而且還在練兵場上策馬馳騁,跟以往溫文爾雅的天皇完全不同。明治天皇終生狂熱地喜愛騎馬,一年騎馬近百次。少年天皇不但接受武藝方面的教育,從五歲開始,父母就教他和歌、書法,長大之後更是學習了德語,研究歐美各國的執政技術。
明治天皇東西方教育都接受過,終生酷愛法國葡萄酒,又能拿毛筆寫出數千首日本古體詩,這讓他在西方式的民主開放與東方式的皇權專制當中,尋找到了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天皇寫了數千首詩,跟大清乾隆爺類似,乾隆爺也是酷愛題詩,當然他寫得更多,一個人的產量就超過了《全唐詩》,只不過質量就是雲泥之別了。
明治天皇的詩句裡最為人所知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何風雨亂人間」。為什麼這句被人所知呢?因為他寫完這句詩之後,就發動了日俄戰爭。昭和天皇在二戰中宣布對英美開戰的時候,也是拿著皇祖父的這兩句詩出席御前會議。
明治天皇繼位之後,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各項改革,比如把江戶改名為東京,作為日本的新首都。實際上自打德川幕府建立之後,江戶就已經是日本的政治中心了。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經超過了百萬。明治天皇的很多改革,看起來是非常注重煩瑣的細節,但是他的主旨在於文明開化。
明治元年,天皇宣布皇族和朝臣沿襲了幾百年的剃眉染齒,可以不遵守了,有人認為此舉類似於中國清亡之後的剪辮子。明治天皇還帶頭喝牛奶,吃牛肉。在此之前,日本人因為深受佛教傳統的影響,民間是不吃家禽家畜的。明治時代派往海外的考察團回國之後,認為西方人之所以強壯聰明,因為他們愛吃牛肉。所以,明治天皇帶頭示範,喝牛奶,吃牛肉。在天皇帶動下,吃牛肉被看作是文明開化的象徵。當時日本的年輕人更是以吃牛肉火鍋、喝葡萄酒、用「洋涇浜」英語談論時事為時尚。
從1872年開始,日本政府規定,以後的正式禮服一律採取西裝。明治天皇除了繼位的時候,很少看見他有穿日本傳統服飾的照片,大多是身穿西裝或者是軍裝。甚至連他的皇后留下來的照片,也都穿著歐式的低胸露背的無袖晚禮服,戴著皇冠,脖子上是層層疊疊的珍珠寶石項鍊,乍眼一望就像歐洲的皇后公主一樣。
在明治天皇之前幾百年的幕府統治下,天皇是被禁錮在皇宮中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典型的宅男。從孝明天皇開始,邁出了出宮行幸的第一步。明治天皇在位四十五年,先後到皇都之外行幸九十六次,足跡幾乎遍及整個日本,堪稱歷代天皇中唯一的「驢友」。
明治天皇給人留下了非常西化的印象,但他在力推各種文明開化措施的同時,卻把日本的皇權專制推向了頂峰。特別有意思的是,他沉迷於西方的槍炮機械等物質文明,皇宮裡正式接見和舉行儀式的宮殿也是西洋風格,鋼筋水泥建築;但是寢殿卻是純粹的日本式建築,房間裡沒有電燈,只有蠟燭,走廊裡還有油燈,可能是因為皇宮裡漏電,引起過火災。天皇在所有的私下場合,都是使用舊式用具,也不用電扇、冰櫃這些進口貨,床頭掛著畫卷,放著盆景,全是東方特有的幽靜審美。日本皇宮裡的很多盆栽植物活到了今天,都幾百年了。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天皇集各種權力於一身,變成了人間的神。1893年,明治天皇把歌曲《君之代》作為國歌來推行,歌詞是這麼寫的:「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傳到巖石變鵝石,傳到鵝石長青苔。」類似於打油詩式的歌詞。
1912年7月,先後打贏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明治天皇,患了嚴重的糖尿病引發的尿毒症,重病垂危。東京市民們跪在皇宮前的沙地上為他祈禱平安,一度達到幾萬人之眾。在20世紀還能夠出現這一幕,讓外國記者感到很新奇。但是祈禱沒有應驗,即使神的子孫也難逃生老病死。三天之後,天皇駕崩。
在舉行葬禮的那一天,明治天皇的愛將、號稱軍神的乃木希典大將,偕夫人雙雙剖腹自殺。輝煌的明治時代,結束於這場慘烈的生殉。
(Andy編選 沈豐整理)
袁騰飛講歷史 歡迎購買
歡迎訂閱 轉發
讚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