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騰飛講歷史 | 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2021-03-05 沈豐隨筆

袁騰飛講歷史丨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出生在1852年。當時有一位日本畫家正乘船趕路,船行途中,突然發現一輪紅日在海面上噴薄而出。日本人很崇拜太陽,國旗圖案都是太陽,雖然中國人調侃日本國旗叫膏藥幌子。畫家看到日出海上,感覺非常神聖,立刻合掌肅立。日本人在神社禮拜都是兩鞠躬,兩拍手,合掌肅立。畫家認為這是某種吉兆,預示著一定會有非常好的事情發生,隨即憑藉記憶將這個情景畫了下來。 

果然,1852年11月3日下午一點,孝明天皇的皇子降生了。皇子的出生,讓所有的日本人都深受鼓舞,京都的老百姓們甚至煮上了紅米飯,配上紅白年糕,向天皇表示祝賀。孝明天皇兩年前曾經生過一個皇子,可惜出生的第二天就夭亡了,所生的公主也只活了三歲。 

當時天皇在幕府和西方雙重夾攻之下有名無實,皇室非常窮酸,甚至天皇有的時候來了興致要畫畫,卻連宣紙都買不起。天皇喜歡喝點兒酒,但是太窮,只能偶爾喝,喝的時候還得是三成酒兌上七成水,自己親自勾兌,製作這種寡淡無味的酒。 

日本朝廷有一個慣例,每年正月初一,天皇要招待公卿一塊兒用餐。在日本料理當中有一道主菜是稚雞肉,有一年,天皇實在是太窮了,根本拿不出錢來買稚雞,就把豆腐烤了,抹上味噌,打扮成稚雞肉的模樣招待公卿。這跟現在咱們流行的素食葷做的方式有點兒類似,雞鴨魚肉都是拿豆腐、菌類來做,也許這項發明的專利權屬於日本天皇?今天的素食葷做都能賣個坑爹價,天皇這麼做倒不是為了賣錢,而是因為實在太窮,買不起肉。 

有一位大名聽說了這件事之後,覺得天皇太可憐了,我們家皇上天天吃素,這也不像話啊!於是派人送給天皇一些鹽醃的鯉魚。天皇吃了一口鯉魚之後,驚嘆:「哎呀,天下竟然有這麼好吃的食物!」吃完之後,指著剩下的魚骨頭,交代臣下:「這魚骨頭不能扔啊,明天拿這個用開水泡飯吃。」 

天皇都窮成這樣,手底下忠於天皇的公卿大臣們,比天皇還不如呢。有的人去教和歌,教書道,有的人在空白的扇子上畫畫,等等,反正都有第二職業,換些錢糧,補貼家用。內大臣三條實萬在家裡種植梨樹,每年將成熟的梨子賣給果商;後來成為明治維新大功臣之一的巖倉具視,甚至把家裡的一部分房間租出去開賭場。 

孝明天皇的皇子誕生,天皇養不起,怎麼辦呢?送回皇子的母親家去養。皇子的母親中山慶子只是孝明天皇的典侍,中山家為了讓她回娘家生產,花了二百多石俸祿修築產房,這些錢大部分是借來的債。天皇據說只給了二十兩銀子,根本不夠。 

一直到孩子快滿周歲,孝明天皇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皇子,此時的天皇並不知道,這位皇子將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兒子。皇子取名為睦仁,相比軟弱的父親孝明天皇,他在歷史上留給世人的形象相當強悍,他就是著名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留下來的照片,大多數都是身著軍裝,留著八字鬍,手扶軍刀,眼神兇狠,大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架勢,實際上他的本性並非如此。當倒幕的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激戰的時候,曾經炮轟宮廷。十二歲的睦仁皇子受到驚嚇,以致昏了過去。大臣們都非常擔心,這麼柔弱的皇子,一旦天下有難,能擔負起責任嗎?如果再來這麼一檔事兒,還不給嚇死?大臣們覺得應該讓皇子練武,於是選拔了後來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開始對睦仁皇子進行武士的教育,同時選派一些武術名家對睦仁進行劍術和馬術的訓練。 

明治天皇繼位之後,一改日本歷史上天皇柔弱的形象,不但親自檢閱部隊,而且還在練兵場上策馬馳騁,跟以往溫文爾雅的天皇完全不同。明治天皇終生狂熱地喜愛騎馬,一年騎馬近百次。少年天皇不但接受武藝方面的教育,從五歲開始,父母就教他和歌、書法,長大之後更是學習了德語,研究歐美各國的執政技術。

明治天皇東西方教育都接受過,終生酷愛法國葡萄酒,又能拿毛筆寫出數千首日本古體詩,這讓他在西方式的民主開放與東方式的皇權專制當中,尋找到了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天皇寫了數千首詩,跟大清乾隆爺類似,乾隆爺也是酷愛題詩,當然他寫得更多,一個人的產量就超過了《全唐詩》,只不過質量就是雲泥之別了。 

明治天皇的詩句裡最為人所知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何風雨亂人間」。為什麼這句被人所知呢?因為他寫完這句詩之後,就發動了日俄戰爭。昭和天皇在二戰中宣布對英美開戰的時候,也是拿著皇祖父的這兩句詩出席御前會議。 

明治天皇繼位之後,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各項改革,比如把江戶改名為東京,作為日本的新首都。實際上自打德川幕府建立之後,江戶就已經是日本的政治中心了。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經超過了百萬。明治天皇的很多改革,看起來是非常注重煩瑣的細節,但是他的主旨在於文明開化。 

明治元年,天皇宣布皇族和朝臣沿襲了幾百年的剃眉染齒,可以不遵守了,有人認為此舉類似於中國清亡之後的剪辮子。明治天皇還帶頭喝牛奶,吃牛肉。在此之前,日本人因為深受佛教傳統的影響,民間是不吃家禽家畜的。明治時代派往海外的考察團回國之後,認為西方人之所以強壯聰明,因為他們愛吃牛肉。所以,明治天皇帶頭示範,喝牛奶,吃牛肉。在天皇帶動下,吃牛肉被看作是文明開化的象徵。當時日本的年輕人更是以吃牛肉火鍋、喝葡萄酒、用「洋涇浜」英語談論時事為時尚。 

從1872年開始,日本政府規定,以後的正式禮服一律採取西裝。明治天皇除了繼位的時候,很少看見他有穿日本傳統服飾的照片,大多是身穿西裝或者是軍裝。甚至連他的皇后留下來的照片,也都穿著歐式的低胸露背的無袖晚禮服,戴著皇冠,脖子上是層層疊疊的珍珠寶石項鍊,乍眼一望就像歐洲的皇后公主一樣。 

在明治天皇之前幾百年的幕府統治下,天皇是被禁錮在皇宮中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典型的宅男。從孝明天皇開始,邁出了出宮行幸的第一步。明治天皇在位四十五年,先後到皇都之外行幸九十六次,足跡幾乎遍及整個日本,堪稱歷代天皇中唯一的「驢友」。 

明治天皇給人留下了非常西化的印象,但他在力推各種文明開化措施的同時,卻把日本的皇權專制推向了頂峰。特別有意思的是,他沉迷於西方的槍炮機械等物質文明,皇宮裡正式接見和舉行儀式的宮殿也是西洋風格,鋼筋水泥建築;但是寢殿卻是純粹的日本式建築,房間裡沒有電燈,只有蠟燭,走廊裡還有油燈,可能是因為皇宮裡漏電,引起過火災。天皇在所有的私下場合,都是使用舊式用具,也不用電扇、冰櫃這些進口貨,床頭掛著畫卷,放著盆景,全是東方特有的幽靜審美。日本皇宮裡的很多盆栽植物活到了今天,都幾百年了。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天皇集各種權力於一身,變成了人間的神。1893年,明治天皇把歌曲《君之代》作為國歌來推行,歌詞是這麼寫的:「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傳到巖石變鵝石,傳到鵝石長青苔。」類似於打油詩式的歌詞。 

1912年7月,先後打贏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明治天皇,患了嚴重的糖尿病引發的尿毒症,重病垂危。東京市民們跪在皇宮前的沙地上為他祈禱平安,一度達到幾萬人之眾。在20世紀還能夠出現這一幕,讓外國記者感到很新奇。但是祈禱沒有應驗,即使神的子孫也難逃生老病死。三天之後,天皇駕崩。 

在舉行葬禮的那一天,明治天皇的愛將、號稱軍神的乃木希典大將,偕夫人雙雙剖腹自殺。輝煌的明治時代,結束於這場慘烈的生殉。

(Andy編選 沈豐整理)

袁騰飛講歷史 歡迎購買

歡迎訂閱 轉發

讚賞鼓勵

相關焦點

  • 明治天皇,是傀儡還是英雄?丨日本歷史
    在早稻田大學歷史學者島善高教授看來,這個形象與事實並不相符,明治天皇本身對政治並不感興趣,是他身邊的伊藤博文一直教育他要關心國內外政治,他才作出了改變。「這個過程跟中國皇帝對政治的參與過程是相反的,中國的皇帝是主動參與政治,明治天皇本身並不希望自己主動參與政治。」
  • 袁騰飛講歷史全集mp3
    關注公、眾、號、收聽袁騰飛講歷史全集mp3講師介紹:袁騰飛,歷史高級教師,北京海澱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精華學校教師,擅長以幽默犀利的靈活多變的授課語言向學生們傳授歷史知識,被某些大陸網友奉為「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
  • 明治天皇:日本唯一的最強大帝
    明治天皇像,明治身穿正式服裝,頭上戴著高高的冠冕,可能是內田九一攝於1872年與過去五百年統治日本的天皇不同,明治天皇即使在死後也沒有被人遺忘。「明治」這一稱呼來自於年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以始於明治維新的明治歷史研究的標題當中,在沒有提及明治天皇的書籍中也頻繁出現。天皇一生中受到廣大民眾的崇拜,較之獨特個性,更多的是因為他是將日本從昏暗的東方君主國轉變成位列強國之一的現代國家的推動力量。死後他被尊為神,受到了高度崇拜,這可以從在東京修建的「明治神宮」中看出來。
  • 袁騰飛講高中歷史全集(全96課)
    袁騰飛個人簡介袁騰飛,男,1972年2月生,北京人,中國著名歷史老師,北京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歷史教研員,海澱區歷史學科帶頭人。從教十餘年,常年擔任高三歷史教師,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人教版)編寫者之一。
  • 明治天皇: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
    不過,橫豎是一次挑戰,這次他想避開文學,尋求新的出發點——寫本歷史人物的傳記。對寫過文學史的人來說,文學與歷史之間,並沒有一道鴻溝。基恩也喜歡平安朝和元祿時代,但最吸引他的,是日本史上最大的變革期明治時代。而關於明治文化和歷史的書籍雖汗牛充棟,但明治天皇這個「時代劇」主角中的主角,卻幾乎從未登場。
  • 日本天皇的淫亂絕對超乎你想像,連自己親妹妹都不放過!
    by毒書郎文 | 袁騰飛摘自《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中國有句老話,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隨著國力的強盛,日本國飽暖了,當然是天皇帶頭實現飽暖,繼之而起的,就是天皇起了色心。 ▲仁德天皇畫像當時仁德天皇的皇后盤姬,出身名門,才貌雙全,而且為人奇妒,是個大醋罈子,她在天皇四周嚴密防範,建立防火牆,不允許天皇和別的女孩有接觸。但俗話說,妻不如妾, 妾不如偷,偷得著不如偷不著。
  • 袁騰飛:中國古裝劇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
    談及當下頻被糾錯的古裝影視劇,袁騰飛坦言中國電視劇尤其是古裝劇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同時調侃,「演員表現的並不像古人。皇帝如果在太和殿坐成那個樣子,管風紀的大臣就要提醒他了。」  自稱「說書人」 批中國古裝劇「慘不忍睹」  袁騰飛因《百家講壇》走紅,擅長以幽默犀利的授課語言傳授歷史知識,曾引發廣泛關注。之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儘管日本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了一個國家象徵,但天皇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卻擁有極高的地位。在日本皇室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皇帝。 現代日本的崛起離不開明治天皇的辛勤工作。作為日本的第122任天皇,明治天皇是「倒幕運動」的精神支柱,也是阻止日本重複晚清命運的關鍵人物。正是他促成了「明治維新」的出現。
  • 清末奇襲日本,目標:抓捕日本明治天皇,為什麼仍沒勝算?
    《慈禧太后最明智的決定,阻止宋育仁奇襲日本計劃》發布之後,很多人私信筆者,「既然是奇襲,就不可能正面交戰,如同德國閃擊丹麥,控制日本明治天皇,使日本接受清朝調遣,即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奇襲日本的精髓。」 奇襲日本,捉拿日本明治天皇有多少勝算?
  • 周六薦書|明治天皇:1852—1912
    歐美數百年間的變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餘年中急速上演;後世日本的命運,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卻隱身於各個事件和人物背後,難見蹤跡。他是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在時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應對周遭的一切?
  • 老照片:明治天皇皇太子家的臥室與浴室
    比如明治天皇。很多書裡、電視裡,都寫他曾被清朝的軍艦刺激,發誓每天減飯省錢,建設海軍。然,甲午戰爭5年後,他卻大興土木了。 明治時代講究和洋折衷,但這座宮殿,卻純為西式建築。高大的羅馬柱來自挪威,奢華的大吊燈產自法國,連壁畫,都是西式的。
  • 明治天皇即位典禮,想要擺脫中國影響,可是做不到
    《明治天皇1852-1912》裡寫到:巖倉具視要求現在是神祇事務局官員的前大名龜井茲監查閱文獻,裁定「皇國神裔繼承」的規範。巖倉知道,大家心目中的傳統禮儀其實大多都是照搬中國的模式。他認為,在這個維新變革的時代,非常適合對禮儀朝廷修改,從而為後世的加冕典禮樹立榜樣。
  • 看看明治天皇一家人的下場……
    裕仁,是當年日本侵華時在位的天皇,也是整場戰爭的幕後始蛹者。裕仁一生共生育過5個孩子,全都是女孩,且大多英年早逝。
  • 光緒皇帝明治天皇同一天發布的中日宣戰書,內容差別有多大?
    兩國由此強弱易位,歷史反轉之下,戰爭進入快車道。這一關鍵節點上,兩國皇帝對戰事都憋足了一股勁兒,要分分鐘把對方拿下,從兩帝王同一天發布的宣戰書中,或許他們可以洞見當時的兩國心態。二、明治天皇的詔書摘要《日本國明治天皇對清宣戰布告》明治二十七年八月一日下令:大日本帝國皇帝示汝忠實勇武之有眾。
  • 神宮鳥居倒塌,天照大神示警,為何沒能阻止明治天皇走向危險之地
    9月19日,明治天皇頒布詔書,稱「海內一家,東西同視」,改江戶為東京。巡視東京提上了日程。然,天皇身邊的人,由此展開了明戰甚至暗戰。支持一方,有巖倉具視,加藤新平,大久保力通等人。江戶已從幕府手中接收,德川將軍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在將軍羽翼下生活了幾百年的江戶人,早已變得野蠻腥羶。
  • 日本明治天皇巡幸最喜歡去的三個地方,那是國運所在
    你們還記得,歷史書上學過的清朝洋務運動,有些什麼口號嗎? 記性好的可能會記得,前期為自強,後期為求富。 總的目標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那麼,還記得同時期日本進行的明治維新的口號嗎? 可能不記得了,因為不是考試的重點。
  • 明治天皇首次巡幸東京,讓人想到三國一個皇帝,南宋一首詩
    比如,幕府時代的日本天皇。他們的經濟命脈掌控在自己任命的徵夷大將軍手中,朝廷上下,過的都是很清貧的日子。日本有個說法,看起來像個段子,說,明治天皇老爸孝明,能吃到一條小魚,就極高興了。午餐吃肉,晚餐將魚骨泡泡,當湯喝。
  • 日本天皇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對這個詞特別熟,尤其能特別熟練地在影視劇中嘲諷日本軍人一邊嚷嚷「天皇陛下萬歲」,一邊跟自己的命過不去,但天皇到底是什麼,在日本歷史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大多數人卻少有所知。所以,我們就關於天皇的幾個基本問題,來一個快問快答。我們在開頭說了,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君主制度就是天皇制,歷經125代傳承,馬上就要傳到126代。
  • 不僅有萩花隧道,還有明治天皇的「御座所」
    府中鄉土之森博物館,有「野外博物館」之美譽,被稱為「情報の蔵」(中文意思為信息的寶庫)。歷史、民俗、自然科學和娛樂在此融匯交融,相得益彰。位於東京都西部的府中市,曾是武藏國的「國府」,歷史遺蹟眾多,如舊府中尋常高等小學校校舎、舊田中家住宅、舊島田家住宅、舊府中町役場庁、舊越智家住宅和舊河內家住宅等,隨之出土的生活和農耕用具比比皆是。這些歷史建築在府中鄉土之森博物館得以復原,煥發了新生。
  • 日本天皇到底承載著何種歷史意義
    由於近代日本過度引人關注,我們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印象經常局限於這個時代,乃至忘記周恩來總理經常強調的那句話:中國與日本兩千多年來一直和平共處,雖然近代五十年裡處於敵對狀態,但與兩千年歷史相比只是一瞬間。某種意義上,國人對天皇的印象也是如此:這五十年(1894-1945)的天皇引人討論,而延續的兩千年的天皇卻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