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是傀儡還是英雄?丨日本歷史

2021-02-13 日本物語


不說話的天皇

  明治時代的偉績讓後代日本人將天皇稱為明治大帝。在通俗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即便如大陸的《走向共和》和臺灣的《1895》,都塑造了一個意志堅定、智慧決斷的明君形象。在早稻田大學歷史學者島善高教授看來,這個形象與事實並不相符,明治天皇本身對政治並不感興趣,是他身邊的伊藤博文一直教育他要關心國內外政治,他才作出了改變。「這個過程跟中國皇帝對政治的參與過程是相反的,中國的皇帝是主動參與政治,明治天皇本身並不希望自己主動參與政治。」

  日本著名歷史學者依田憙家教授進大學第一次聽日本近代史的課時,曾經參與政府明治天皇傳記編輯組的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可能認為明治天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皇帝,政策都是提前做好計劃去實行,但是明治維新期間出臺的無數大大小小的政策,所有的提案都跟天皇沒有關係。明治天皇沒有一次說『你們去這樣做吧』這一類的話。」依田憙家聽了老師的話後非常吃驚,但隨著自己日後從事歷史研究,他完全信服了。「明治天皇從本質上講是立憲君主,是受到法律約束的君主,天皇和大臣都要維護立憲體制。」

  在明治憲法裡,天皇的權力是被明確規定的,他要受當時的國務大臣輔佐,也就是說,明治天皇作為獨立個體絕對不能做政治決定,面對大臣的紛爭時,也不能說支持誰反對誰。當時在日本,天皇是神聖的存在,作為神聖的存在就不能參與具體的政治決定,參與具體決定難免發生錯誤,一旦發生錯誤,他就不是神聖的存在了。

  當時日本有重大決策時,會提前開御前會議,但是明治天皇在會議上是完全不發言的。後來的天皇也是這樣。1941年,日本決定對美國開戰前,在御前會議上,昭和天皇有這麼一段發言,他問,這個戰爭無論如何不能避免嗎?這是從明治時期開始天皇第一次在御前會議上發言。

  據說明治天皇留下的家訓就是儘量不說話,實在不說不行的話,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讓臣下去猜。

  憲法規定了明治的權力多是象徵性的或儀式性的。北大歷史系教授王新生介紹,極少數情況下,當天皇確實想表達意見時,他的意見要麼沒人理會,要麼得通過非常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甲午戰爭的時候,明治天皇一開始不主張打,表面上說四海為兄弟,實際是害怕打不過。但是他的意見沒人聽。有時候他作為權威人物影響也比較大,比如國會開會以後,前六屆國會為了徵稅的問題打得一塌糊塗,政府很難辦,有一年不可開交了,就動員天皇下了一個詔書,說軍備這個事不能耽誤,我天皇也拿出錢來,建立海軍,一下子把反對派說服了。「天皇在現實中很少行使或者就沒有政治權力,實際上起作用的還是那幫政治家,包括制定憲法、發展經濟、教育等等,所有的國事行為都是在內閣建議之下進行的。」王新生說,「後來到了遠東審判的時候,那些法官很頭疼,法理上講昭和天皇是最高的統治者,但是現實來看,他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你很難把他定為有戰爭責任。」

  天皇不是天生的

  說明治天皇在維新前後是維新志士們手中的一顆棋子,並不為過。明治登基時只有15歲。當時傳給長州和薩摩藩的倒幕密詔都沒有天皇的印章,是巖倉具視、三條實美這些公卿貴族假借天皇的名義造反。後來,明治是在西鄉隆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這些維新志士和日後的名臣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

  這種培養,塑造了明治天皇「威嚴、慈愛、剛毅」的「優秀的男子漢氣質」。明治天皇雖不過問具體政務,但其進取開化的個人形象和道德模範作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治時代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明治初期,天皇的起居生活迅速西洋化。改革伊始,明治天皇就就廢除了日本剃眉染齒的舊俗。據說,明治天皇還終生嗜好法國葡萄酒。1871年,明治天皇率先喝牛奶,次年,更帶頭正式吃牛肉。長期以來,日本人深受佛教戒殺生思想的影響,很少吃肉。明治天皇還樂於穿西裝,皇后則船上體現西洋風格的無袖露背裝。1872年,日本政府規定,今後禮服一律採用西裝。明治夫婦的模範行為在引導日本學習西方、實現國家工業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明治天皇的這些行為,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鄉隆盛的深刻影響。戊辰戰爭後,西鄉暫時回到了鹿兒島。明治四年(1871年),為了實現廢藩置縣這一重大改革舉措,他再次進京。在其提議和主持下,宮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為了將明治天皇培養成為一位出色的君主、一位「出色的男子漢」,西鄉在宮中進行了種種嘗試。首先,原先在宮中掌握大權的女官及貴族公卿們遭到排斥,眾多武士被徵調到天皇左右。在這項改革中,西鄉起用吉井友實、村田新八、山岡鐵舟、高島鞆之助等為天皇侍從。他們都是活躍於幕府末期至戊辰戰爭的剛直武士,此後不僅對明治天皇的生活,對其性格的養成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一時期,為天皇講解學問的侍講也作了調換。元田永孚成為侍講,為明治天皇講解儒學,得到了天皇的極大信賴。

  明治四年,成立了御親兵(翌年改稱為近衛兵)。西鄉親任近衛都督,時常陪伴天皇觀看演習。他還隨天皇進行了西國巡幸(明治五年,即1872年),與天皇共度了相當長的時間。西鄉認為,無論他人如何,自己「不應俯仰有愧於天地」,而且作為武士必須為他人著想。在與西鄉接觸期間,西鄉所推崇的這種「敬天愛人」的個人精神深深感染了明治天皇。

  正是由於這種對日本精神的「覺醒」,明治天皇開始憂慮此前矯枉過正的西化傾向,意識到尊崇日本傳統根性的重要性。可以說,這些變化正是在西鄉的影響下產生的。

  據說明治天皇日後經常回憶起西鄉。對於明治天皇來說,西鄉與自己擁有共同的國家觀、人性觀及道德意識,是真心相許的師友。後來明治天皇對與西鄉在精神上有某些共同之處的乃木希典寄予了深厚信賴,並任命他為學習院院長,負責教導皇孫迪宮(即後來的昭和天皇)。

  

        道德的兩面

  經過西鄉叛亂與死亡的巨大衝擊,已經二十五六歲的明治天皇成長起來。從這一時期開始,明治天皇對於學問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由喜好騎馬的「少年天子」,一舉走向成熟,在精神上真正向統治者轉變。

  這種轉變可以從西南戰爭兩年後明治十二年(1879年)頒布的《教學聖旨》中略見一斑。

  在此前一年的8月,明治天皇巡幸北陸地區,正巧遇到了可以流暢朗讀英語卻不能翻譯成日文、對國家和世界形勢誇誇其談而對家傳的農業知識卻懵懂無知的學生,於是對此前向西化一邊倒的近代化路線產生了巨大的疑問。因此,明治天皇敕令元田永孚將自己對於教育方針的疑問和要求記錄下來,草擬了《教學聖旨》,下達給時任政府中樞的伊藤博文。

  「一時之間,採西洋之長,確得進步之效。然因其弊害,忠孝仁義皆拋之腦後,人人徒以洋風是競,恐將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義亦不可測。此絕非我國教學之本意也。」

  這一危機感直接引發了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教育敕語》的出臺。當改革動搖了日本傳統結構的時候,明治天皇提出自己的意見,保持住了平衡。

  這種《敕語》、《詔書》文書,是明治天皇權限範圍內的手段,它們不是具體的政策,卻可以從道德觀念上影響大臣和民眾。

  明治天皇曾經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創作了一首和歌:「易浮世人心,塵垢何以清。每思惆悵處,惟望滿天星。」這一年,是日俄戰爭勝利(明治三十八年)後的第三年。戰爭勝利後的安逸情緒。以及終於躋身世界大國的傲慢與頹廢,開始在日本人心中乃至整個日本社會滋生蔓延。

  明治天皇對此深為憂慮,於該年發布了《戊申詔書》——「當今人類進步日新月異,東方西方相互接近共享文明之福利。朕願與諸國加深友好,共浴文明之恩澤。然共浴文明之恩澤,則必須以本國之力發展自身。日俄戰爭結束後時日方淺,政治整體尚須整頓。惟上下一心,忠實己業,勤儉為尚,信義與人情並重,不飾華美,提倡質實,互誡生活之荒廢與懶惰,不懈努力。」

  可以說,在日本當時的政治結構中,內閣是至強,天皇則是至尊,天皇不以權力統治民眾,而是試圖以道德服眾。

  不過,事實上由幕僚和政治家們把控的這些《敕語》、《詔書》,也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的工具。比如,天皇是絕對的神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1890年的《教育敕語》的意識形態基礎,《敕語》向人們灌輸以天皇為中心的世界觀。這在20世紀30年代被大大強化了。其頂點是《國體之本義》(國家的基本原則)——天皇制的經典。

  國體之本義》向日本人灌輸:天皇是「現人神」(神的化身),「天照大神的直接後裔」,服侍他「不是責任,也不是服從權威,而是內心的自然表現」。與西方國家不同,西方國家的公民是「不同的個人的集合,統治者與公民之間沒有深厚的基礎來團結他們」,而「天皇及其臣民來自同樣的本源」。「天皇與臣民的關係是父子關係,這關係是一種自然的關係」,不是像西方統治者與公民之間的僅僅契約式的關係。《國體之本義》還毫不掩飾地流露出種族優越感:日本人「與自然合一」且比受到個人主義汙染的西方國家享受更純淨、更自然的生活。

  這些觀念給幾代日本人洗腦,也賦予了侵略戰爭中皇軍官兵恐怖的精神動力。

中文最大日本文化電子揭示板浪人御所(SenGoKu.Cn 2005年創立)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自媒體:日本物語,以文化、歷史、大河劇、甲冑、器物等日本的視角,增進中國年青人群體對日本認識與了解,非盈利性自媒體。

相關焦點

  • 明治天皇: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
    剛好出版社來問「接下來的工作」,基恩隨口答曰:「想寫本日本人的傳記。」不過,橫豎是一次挑戰,這次他想避開文學,尋求新的出發點——寫本歷史人物的傳記。對寫過文學史的人來說,文學與歷史之間,並沒有一道鴻溝。基恩也喜歡平安朝和元祿時代,但最吸引他的,是日本史上最大的變革期明治時代。而關於明治文化和歷史的書籍雖汗牛充棟,但明治天皇這個「時代劇」主角中的主角,卻幾乎從未登場。
  • 袁騰飛講歷史 | 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袁騰飛講歷史丨了不起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出生在1852年。
  • 清末奇襲日本,目標:抓捕日本明治天皇,為什麼仍沒勝算?
    《慈禧太后最明智的決定,阻止宋育仁奇襲日本計劃》發布之後,很多人私信筆者,「既然是奇襲,就不可能正面交戰,如同德國閃擊丹麥,控制日本明治天皇,使日本接受清朝調遣,即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奇襲日本的精髓。」 奇襲日本,捉拿日本明治天皇有多少勝算?
  • 明治天皇:日本唯一的最強大帝
    「明治」這一稱呼來自於年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以始於明治維新的明治歷史研究的標題當中,在沒有提及明治天皇的書籍中也頻繁出現。天皇一生中受到廣大民眾的崇拜,較之獨特個性,更多的是因為他是將日本從昏暗的東方君主國轉變成位列強國之一的現代國家的推動力量。死後他被尊為神,受到了高度崇拜,這可以從在東京修建的「明治神宮」中看出來。
  • 日本天皇的「辭職」傳聞為何會震驚日本?丨日本物語
    雖然戰後日本昭和天皇在美國的迫使下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與平民無異,但是天皇的地位在日本國民心裡依然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明仁天皇繼位以來不僅承擔起作為國家象徵的責任,還熱心公益事業,得到了日本民眾的尊敬和擁護。絕大多數日本民眾對天皇「生前退位」表示支持。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屬於日本皇室。根據傳說,日本皇室是一個神的一族。儘管日本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了一個國家象徵,但天皇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卻擁有極高的地位。在日本皇室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皇帝。
  • 周六薦書|明治天皇:1852—1912
    歐美數百年間的變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餘年中急速上演;後世日本的命運,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卻隱身於各個事件和人物背後,難見蹤跡。他是無能的傀儡,還是偉大的君主?在時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應對周遭的一切?
  • 「平成」之後:歷史上日本天皇年號由誰制定?丨日本文化
    隨著清朝的覆滅,中國的年號制度早已被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日本即使在1872年引入西方的公曆,卻依然守護著「天皇是天照大神萬世一系之神裔」的遠古神話以及據此建立的君主制度以體現天皇的權威性和存在感,因此日本成了現今東亞唯一一個仍然沿用年號的國家。從「大化」到「平成」,日本歷史上共有247個年號。
  • 日本天皇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對這個詞特別熟,尤其能特別熟練地在影視劇中嘲諷日本軍人一邊嚷嚷「天皇陛下萬歲」,一邊跟自己的命過不去,但天皇到底是什麼,在日本歷史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大多數人卻少有所知。所以,我們就關於天皇的幾個基本問題,來一個快問快答。我們在開頭說了,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君主制度就是天皇制,歷經125代傳承,馬上就要傳到126代。
  • 歷史上,中國的皇帝可以輪流做,為何日本的天皇可以「萬世一系」?
    ,而同為封建社會的日本卻形象大不一樣,日本的天皇就很少冒有這種風險,基本被一個家族承包了,很少有人起來造反取代天皇的地位,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中國的皇帝早就成了一個歷史名詞,而日本的天皇依然活的好好的。
  • 天皇退位 皇孫搶戲 日本民眾:女天皇挺好啊,為啥不能再來一個?
    但其實縱觀日本歷史,每一次繁榮時代的來臨,背後都有一位能力超絕的女性天皇……幾個世紀以來,共有8位女天皇(分別是推古天皇、皇極天皇、持統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孝謙天皇、明正天皇、後櫻町天皇)統治過日本,直到1889年法律禁止女性登基。
  • 日本天皇真的沒權力嗎?
    在這682年時間裡,日本的軍政大權都在幕府將軍的手裡,天皇名義上是最高領導者,實際上只是一個精神上的象徵,沒有實權。 話又說回來,「幕府」是什麼東西?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雖然國歌很難聽,但也能看出來,歌裡面對天皇是無比的崇敬。在日本,天皇不是人,而是神,擁有無尚的權利,是日本精神的象徵。當然,在幕府時期也只能是精神象徵。
  • 日本天皇到底承載著何種歷史意義
    山東大學副教授胡煒權《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一書便嘗試跳出日本天皇在「這五十年」給人的印象,將目光投向更為廣泛的「兩千年」,通過一問一答的淺顯模式,讓更多人從大歷史角度理解天皇制度的誕生與演變、發展與傳承。
  • 日本經歷了三代幕府政治,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
    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的首腦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幕府政治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有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 日本有一位天皇是妖怪?!?! | 日本歷史
    因為人家牛啊,有多牛呢,其中一位的前身那可是貴為大日本帝國的天皇啊。猜猜是誰?......就是它   ——   大天狗崇德天皇享年四十六歲。據說在他死後,日本災禍不斷,朝野上下無寧日。後面繼位的天皇畏懼開始修廟宇來供奉他。直到明治天皇在即位前派特使去白峰御陵將崇德靈位接到京都的白峰神宮裡供奉,日本才算迎來短暫的和平。
  • 天皇暗示退位,殭屍悄然復活
    天皇說要收工,本質是什麼?先要從整個日本歷史來看,特別是明治維新後的天皇制。天皇與神道教在明治維新之後,天皇成了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之前,他更多的是作為神道教的精神領袖,簡單說就是教皇,而且是個被操縱,無實權的傀儡偶像。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說好聽點就是崇拜大自然,一草一林,一鳥一蟲,一山一水,一根丁丁,都可以建個神社來拜拜。說得不好聽,跟非洲部落拜物教一個道理。
  • 日本最愚蠢的天皇,殺豬時情不自禁說出真心話,當晚便命喪黃泉
    「天皇」被當作最高統治者所使用的名號,最先出現在中國的古代。最早是在三皇五帝的時代,之後又在唐代出現,這兩個區間都有最高統治者使用天皇稱號。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現在德仁天皇共126代。
  • 我的日本之旅——參觀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是位於日本東京都澀谷區代代木的神社,供奉有明治天皇(1912年去世)和昭憲皇太后(1914年去世),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神社。神宮地處東京市中心,佔地70公頃,緊鄰新宿商業區,佔據了從代代木到原宿之間的整片地帶,是東京市中心最大的一塊綠地。神宮於大正4年(1915年)開工,動用樹木約10萬棵、青年志願者約11萬人。 大正9年(1920年)竣工。
  • 日本明治天皇巡幸最喜歡去的三個地方,那是國運所在
    你們還記得,歷史書上學過的清朝洋務運動,有些什麼口號嗎? 記性好的可能會記得,前期為自強,後期為求富。 總的目標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那麼,還記得同時期日本進行的明治維新的口號嗎? 可能不記得了,因為不是考試的重點。
  • 日本天皇「生前退位」,是安倍的陰謀嗎?
    無天皇,不日本這種情況的出現,跟一個人有很大關係,TA就是睦仁天皇,不熟悉這名字沒關係,他在位時的年號大家一定都很了解——明治。在日本「強強強」的同時,睦仁天皇也邁向了權力巔峰。明治年間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曾規定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並且總攬統治權的國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