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在中國做皇帝是一件美差,但同時也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弄不好就會被取代,而且被取代的下場也很悲慘,所以在中國做皇帝是痛苦並快樂著,改朝換代、改名換姓也是常有的事,而同為封建社會的日本卻形象大不一樣,日本的天皇就很少冒有這種風險,基本被一個家族承包了,很少有人起來造反取代天皇的地位,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中國的皇帝早就成了一個歷史名詞,而日本的天皇依然活的好好的。
歷史上很多的國家都有皇帝,英國歷史上也經歷過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泰國也有過改朝換代,越南也經歷李氏、阮氏王朝,朝鮮也是如此,都經歷過很多次的更替,這都不難理解,但相對於中國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來說,日本的天皇簡直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存在,早在北宋時期,宋太宗就從遠道而來的日本僧人嘴裡聽到了日本天皇,他對此也感到非常神奇,感嘆良久,對宰相說:「中國自唐以來天下分裂,五代之時王朝命脈尤為短促,而日本則世祚遐久,蓋古道也。」滿眼充滿著羨慕嫉妒恨,別說宋太宗了,就是很多國人也搞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實際上,只要搞清楚日本天皇的地位和意思就明白了,日本的天皇和中國的皇帝壓根就沒有可比性,據日本古代野史《古事記》記載,日本從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始到日本最近的一代天皇德仁天皇為止,已經歷了126代,在此期間,日本的君主沒有出現過改朝換代的現象,日本的天皇也號稱「萬世一系」,日本人之所以出現這麼高的覺悟,並不是日本人講究,不愛權,而是推翻天皇沒意思,因為在日本天皇是以宗教神的形式存在,據我國的《左傳》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也就說,在人類的早期文明中,祭祀和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古書是這麼說的,歷代統治者也是這麼幹的,祭祀是束縛人們思想的武器,戎是帶領大家去打仗,掠奪別人的勞動成果,畢竟在古代直接從大自然獲取資源的能力有限,搶劫別人的勞動成果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即便是今天,仍有一部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還在靠這種方式生活。
神道教是日本本土的一種宗教,根深蒂固,最早起源於本州島和四國島的崇武傳統,神道教崇尚自然,視自然界萬物為神祇,神道教號稱有1500萬神,它對日本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日本的嬰兒在出生三個月後就會被父母帶著去參拜神社,日後求學、結婚都要到神社祈求神佑,就連傳統的婚禮也是按照神道教的方式在神社舉行,因此,神道教是日本人的主要精神支柱,而日本的「天照大神」正是神道教的最高神,日本的皇室在歷史上一直被傳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因此,在日本人的眼裡,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代理人,國家由天皇來治理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和天皇家族毫無血緣關係的人是不敢起來反對的,即便是天皇很無道、很惡劣,那也是大神他們自己家裡的事,犯不著由外人來幫忙推翻。
因此無論日本發生怎麼樣的動亂,無論誰當權,天皇都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只不過天皇很少有實權,更多的時候只是一個精神領袖,尤其是在幕府時代,國家權力掌握在武士集團手中,天皇只是作為傀儡存在,即便是這樣仍然沒有人敢推翻他,在他們看來,推翻天皇這個神的後代就是與全天下的日本人作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與其這樣,還不如「挾天子以令諸侯」來得更實惠些,因此從1192年起,一直到明治時期,在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裡,雖然國家的實權一直被武士集團所掌握,但天皇依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起碼名義上是。
最早試圖建立絕對王權的天皇叫雄略天皇,他當政的時期正是我國的南北朝時期,當時的朝鮮半島分裂成三個國家,其中百濟就經常出海騷擾日本邊境,同時又認中國的北朝為大哥,和南朝也是藕斷絲連,雄略天皇不甘心就這樣一直被欺負,為了抗衡朝鮮,他選擇了當南朝的小弟,同時也和北朝保持著友好,隨後,他擊滅諸氏族中最大的氏族葛城氏、平定吉備氏、大伴氏等強力氏族的反叛,對外則屢屢出兵朝鮮半島,然而這位建立了文治武功的天皇按中國的標準來說堪稱是一位雄主,但對於日本人來說,他這是不務正業,不好好當你的傀儡,非要幹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幹嘛,在後世編纂的《日本書紀》中,他被稱為「大惡天皇」,可見他在日本人心中的形象是多麼不齒。
日本在天武天皇之前都稱「大王」,不叫「天皇」,當時的大王是天智大王,他由於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我感覺良好,在一些支持者的慫恿下竟然挑戰大唐王朝的權威,結果在白江口一戰中被打的鼻青臉腫,自己也因失敗下臺,被天武大王取代,天武大王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於是他全面引進唐朝的律令,學習唐高宗,也將自己的「大王」稱號改稱「天皇」,他也是日本第一個稱天皇的人,然而靠地方豪傑支持上位的天武天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最後又被支持他的人給推翻了,日本除了這幾個喜歡折騰的天皇(大王)不得善終外,其餘的基本都安於現狀,也沒啥雄心壯志,結果卻能安然善終,大和時代,雖然也有天皇的外戚幹政,比如外戚藤原氏就曾攝政主持全國行政事務,但天皇的名義仍舊沒有動搖,日本直到明治維新後,天皇才重新收回了久違的權力,由於裕仁天皇猖狂地發動了侵華戰爭,最終剛到手的權力又再次失去。
日本歷史上唯一一位推翻天皇自立的人是幕府時代足利尊氏的孫子足利義滿,他也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那個出盡洋相的將軍,被日本人編排的啥也不是,他統一日本後,不僅以日本統治者的名義與明朝展開外交活動,獲得日本國王的封號,而且還意圖使自己的兒子足利義嗣成為皇太子,然而,如同過去那些試圖大權獨攬的天皇一樣,足利義滿也難逃人亡政息的下場,他死後,他的「鹿苑太上天皇」稱號也被剝奪,他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差點成為皇太子的足利義嗣也在不久之後被人殺死。
日本的天皇只要老老實實做傀儡就沒有生命之憂,雖然只是一個擺設,但為何還要一直保存下去?這是因為天皇的神聖地位在日本國民眼裡已是根深蒂固,在祭祀上無人可取代,另外在現實的政治政策中他又無權做決策,所以就算是政策失誤,也與他無關,另外從幕府的內部架構來看,並不是哪一個將軍的獨角戲,而是眾多豪強勢力的綜合體,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在誰也不能成為老大之前,天皇仍然是他們可以任意操縱和隨時抬出來壓壓場的代言人,即便是演變到今天,天皇雖然是一個國家的元首,但仍只是象徵意義,卻依然少不了,就連最近的德仁天皇繼位時,安倍晉三也要裝模作樣的假裝三跪九叩,山呼「萬歲」,做足戲份。
相對於日本的天皇,中國的皇帝就顯得更加實惠,他不僅有實權,而且還可以隨心所欲,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這樣的做事風格誰都想幹,另外在中國古人的眼中也沒有什麼絕對的神學論,誰上位誰就是根據天神的意願,代表上天的兒子來管理眾生,所以他們也號稱「天子」(鬼知道天神也姓的亂七八糟,姓啥的都有,今天姓劉,明天姓朱的),所以在中國古代是靠拳頭說話的,只要你的拳頭足夠硬,你就有當皇帝的潛質,這一點也是日本人羨慕嫉妒的地方。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