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到底承載著何種歷史意義

2021-02-13 經濟觀察報

蕭西之水/文

2019年5月1日,即新天皇德仁即位儀式當天,筆者早早來到東京皇居外,與諸多日本國民一起守在路邊,等待皇室成員乘車經過。出乎意料的是,在天皇德仁向車窗外揮手致意時,周圍聚集的數百人卻只是歡呼,那些二戰紀錄片或電影裡面出現的三呼萬歲卻只有寥寥數聲。「你們為什麼不喊『天皇陛下萬歲』呢?」——隨口問了一句身旁的日本人——「因為那會讓人想起戰爭。」

由於近代日本過度引人關注,我們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印象經常局限於這個時代,乃至忘記周恩來總理經常強調的那句話:中國與日本兩千多年來一直和平共處,雖然近代五十年裡處於敵對狀態,但與兩千年歷史相比只是一瞬間。某種意義上,國人對天皇的印象也是如此:這五十年(1894-1945)的天皇引人討論,而延續的兩千年的天皇卻無人問津。

山東大學副教授胡煒權《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一書便嘗試跳出日本天皇在「這五十年」給人的印象,將目光投向更為廣泛的「兩千年」,通過一問一答的淺顯模式,讓更多人從大歷史角度理解天皇制度的誕生與演變、發展與傳承。

萬世一系:

日本天皇為什麼能傳承至今

世間萬物皆無恆常不變,但至少在日本,天皇與天皇家系依舊保存兩千年之久,這不得不讓人驚訝。

這種驚訝並不是現代人獨有的。早在公元984年,日本僧人奝然訪問中國,不厭其煩地把神代到當時的84位日本「大王」一個個介紹給宋太宗趙匡義,宋太宗不禁感嘆道:日本雖是「島夷」,卻「世祚遐久」,反而是有「古之道」。畢竟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如同家常便飯,那麼我們自然會有疑惑:為什麼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卻偏偏有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日本,一代代世俗強權都沒能廢除或改造天皇家系,反而是成為天皇名義上的臣子,客觀上幫助天皇完成了「萬世一系」成就呢?

圍繞這個問題,許多答案都顯得似是而非。一說日本信仰天皇為神,不敢殺神,然而近代以前的日本人其實更信佛教,「天皇乃現人神」觀點直到20世紀才算普及;一說歷代實權統治者的理論權力都來自於天皇,如果真的殺掉天皇,自己就沒了大義名分,但問題在於,各國弒君者的崛起哪個不是靠著君主的默許甚至提拔?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覺得日本貴族有著保全對手的貴族精神,以防自家未來落魄慘遭滅門,這種說法有道理,卻依然無法解釋:為什麼上千年間,日本掌權者中間就不會出現一個反對天皇的人,不顧後果、不管身後事,硬是要給天皇家搞一個滅門慘案?

這件事情在日語裡面其實是有明確答案的:「できない」(不能)。

但問題在於,漢語、日語的「腔調」存在不同:有些話用日語說來非常順暢,但如果一字一句翻譯成漢語,就會顯得晦澀難懂,甚至完全無法捕捉到其中的情感。針對「為什麼不能推翻天皇」這個問題,如果用漢語「不能這麼幹」五個字來回答就顯得很牽強。畢竟大家都會覺得——「有什麼不能幹的?」

語境與語言的不同,就讓一個相同的答案有著完全不同的說服力,那就只能說明,答案本身已經有了,只是我們沒辦法理解日本語境。或許正因如此,本書也在許多問題的回答上採取了一些具有日語「腔調」的漢語,帶領大家從感情層面更深層次地感觸歷史。

我們經常想為每一個歷史現象尋找背後本質,卻常會忽略:很多歷史現象的背後並沒有什麼本質,只有另一個更加古老的現象。追蹤日式「虛君-權臣」的權力結構,那麼可以想到明治維新期間那個一言不發的明治天皇與在前臺把持政權的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等維新志士;可以想到13世紀至19世紀,鎌倉、室町、江戶三個幕府政權對於京都朝廷的打壓,藉由自己「武家棟梁」的身份,一步步蠶食掉理論上屬於京都朝廷與天皇的權力;還可以想到10世紀,頂級公卿藤原攝關家橫空出世,權臣藤原道長高聲吟誦「此世即我世,如滿月無缺」的和歌,架空天皇的權力;更可以想到7世紀,奈良盆地的正中心,實權氏族蘇我氏將本部族的女人送入王室,將擁有蘇我氏血統的男性或女性後代推舉為「大王」。

最古老的信史記載,則存留於《三國志》裡:古代倭國經歷連年戰亂,不允許男性為王,而是擁立一名「事鬼道」的女子卑彌呼為王,但她在即位以後基本上不見人,且邊時常有重兵守衛,整個國家由弟弟輔佐治理。一邊是並不掌握實際權力的信仰領袖,一邊是掌握實際權力的臣子,「虛君-權臣」的結構在兩千年前就已見雛形。用日本學者洞富雄的一本書名來評價,那就是「天皇不親政才是傳統」。

換言之,日本天皇最早對於日本人的意義與中國皇帝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截然不同:天皇是戰局頻仍之中的一個調停人,目的是把所有貴族豪強都拉到一個桌子上談事,商討解決方法;而中國皇帝是秦滅六國的集權產物,目的是讓天下眾人不敢不從,直接效忠。這種源頭上的區別,也就讓日本天皇雖然從中國借來「皇」這個字,卻完全沒有中國皇帝的乾綱獨斷。到了後世,即便偶爾有一些性格強硬的天皇試圖集權,但歷史終究還是會忽略掉短暫的變化,固執走回固有路徑中去。

與其說日式「虛君-權臣」體系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原因,不如說就是一種單純的路徑依賴,時間越長就越難以改變。虛君需要權臣處理繁瑣而具體的政務,而社會分工越是發展,政務所需知識就越多,虛君就越不可能「實」;同時,權臣也需要虛君承擔治國成敗之最高責任,因為時代發展越是迅猛,國家就越容易遇到危險,權臣如若有朝一日權勢不保,又必須憑藉虛君以神佛名義審判,才能保全身家。

所以,如果日本人說「不能」推翻天皇,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天皇家系從一開始就被高高捧起,尊奉中央,卻根本沒有實權;身邊的臣子是國政事務的實際管理者,那麼無論這些人是卑彌呼的弟弟,是蘇我氏,是藤原攝關家,是幕府將軍,還是維新志士,一旦染指王(皇)位反而就等於自動放棄實權,走向虛君之路。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力欲本身就是相反的。所以,越是擁有實權之人,反而是越不願意染指天皇之位。

近代異化:

從「名分」的提供者到政局的操縱者

如果日本人始終處於蒙昧落後的時代,那麼保留「虛君-權臣」體系還有實際意義;但進入近代,科技爆炸讓天皇顯得越來越普通,國際交流的頻繁讓日本人認識到國家制度有著多種可能性,無疑是顛覆了近代以前天皇賴以為生的基礎。那麼若要繼續維持天皇的存在,就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新定位。

日本人的確找到了這個定位,那就是讓天皇成為「名分」的供應者。

許多人觀察歷史好似看待上市公司,熱衷找出那個時代的「報表」,從各類紙面數據做解讀,將兵力、人口、土地面積、經濟收入等各項指標輸入大腦,但經常會發現,後來的歷史發展與理性邏輯之間並不相同。這是因為只看「報表」,只能注意到表內資產,而看不到表外資產:人心。

對於近代日本來說,「名分」二字對於人心,尤其是日本人如何看待日本這個概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在近代以前,日本的各種傳統文化元素能清晰地找到中國起源,甚至於日語至今都無法剝離漢字,那麼如何才能讓日本人認為自己更為獨特,讓日本人認為自己是一個與被歐美列強擊潰的清代中國、李氏朝鮮不一樣的國家呢?

當時的日本知識分子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尋找最為「純粹」的日本。他們追求的,並不是某一個幕府時代的日本,也不是藤原攝關家掌權時代的日本,甚至不是蘇我氏鼎盛時期的日本,他們要找到那個早在學習隋唐中國之前就已經誕生的日本,那個存在於神話傳說中、以天照大神為祖、由神武天皇東徵而開啟的日本。

那麼,又有什麼東西能夠追溯到神話時代,又能穿越每一個時代一直延續到當時的日本呢?

想了想,除去和歌、日語假名這些藝術形式之外,唯一的活化石就只有天皇。天皇在日本神話中是神的後代,又在每一個時代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那麼到了近代,這個「萬世一系」的天皇自然就成為日本的重要、乃至唯一能廣泛接受的象徵。胡教授也提到,如今天皇每年年初也都會參加「歌會始」,親自吟誦一兩句和歌,也日本活化石傳承傳統藝術的象徵性活動。

進入19世紀中期,天皇的政治地位陡然提高,無論是當時掌權的江戶幕府,還是意圖顛覆幕府的維新志士,都將天皇奉為精神領袖,打著「尊王」的旗號與對方交戰。有趣的是,在江戶幕府與維新志士的決戰,亦即1868年2月爆發於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之戰中,維新志士正是率先控制京都朝廷,舉起象徵著天皇的「錦御旗」,宣布人數與裝備均優於自身的幕府軍隊為「賊軍」,這才扭轉局勢,讓幕府軍隊喪失戰鬥意志,而維新志士則屢戰屢勝,一路直搗江戶,開啟明治維新。

正因如此,維新政府建立後,天皇迅速被拔高到不容置喙的至尊之位,乃至於在1889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被形容為「萬世一系統治日本」,日本的立法權、司法裁判權、軍事指揮權均屬於廣義的「天皇大權」,日本一切官僚機構在法理上都是天皇的諮詢機構,奉天皇敕令行事。於是靠著天皇這個大義名分的加持,日本人或許對維新政府或者某個政治家有著批評態度,但對於以天皇為法理中心建立的日本帝國卻再無異議。

應該說,維新政治家雖然把天皇抬為至尊,但他們並不希望天皇真去親政,真去對著國家事務指手畫腳。天皇最好是凡事點頭,不問太細,將每一份法律文件與國政事務都交給具體負責的政治家完成,老老實實做一位「立憲君主」。這一點在明治天皇、大正天皇在位時期基本達成平衡,天皇為政治家提供合法性,政治家與官僚則促進國政發展與軍事建設都走向專業化管理,相得益彰。

然而,到了極富爭議的昭和天皇身上,事情卻不再那麼簡單了。雖然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中並沒有細緻講述昭和天皇的生涯,但比起前幾代天皇,昭和天皇的野心與政治能力都非同一般,他尤其擅長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與特殊的語言體系對後來的侵略戰爭進行指導。

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他曾詢問「關東軍如今兵力是不是很少?」果然後來日本就向前線增兵;又比如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他又問道「能不能在中國華北或上海的某一側傾注主力發動作戰?」果然後來日本軍隊就在上海登陸,引爆「八一三」事變。採取疑問句來表達自身對於戰事的態度,這幾乎成為昭和天皇在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中的標配,也成為他戰後能夠脫去戰爭罪責的憑藉。

乃至於決定是否對美開戰的重要時刻,昭和天皇也要當著所有軍部高官念誦一首和歌:「我每日都在念誦明治天皇的御製詩:『本以為四方之海皆為同胞,如此世上,奈何波風亂起』,你們怎麼看?」在昭和天皇說完這番話以後,日本軍部高層下定決心對美開戰。

從字面意思理解,這段和歌似乎是在質問「人類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亦即否定戰爭。但問題在於,這段和歌恰恰創作於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前,而日俄戰爭中,國力弱小的日本最終擊敗強大的俄羅斯帝國。要知道,1941年的日本也顯著弱於美國,可以說日本又站回到以弱敵強的十字路口。那麼結合這個背景,昭和天皇選擇這個時機說這段話到底是支持戰爭,還是反對戰爭?

從軍部高官的行動來看,他們必然是一致認為天皇已經下達了開戰命令;但從字面意思來看,天皇又沒有說出任何有實際意義的語言,那麼未來即便追究開戰責任,他也可以巧妙地閃轉騰挪。可以說,昭和天皇既達到了操縱政局為己所用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免責權。

也正因為看到這一點,二戰後,美軍雖然把昭和天皇從東京審判的起訴名單裡面剔除,而且還繼續允許他在位、乃至繼續保留「昭和」年號,但為了讓天皇權力受到法律限制,駐日美軍還是將日本帝國憲法進行改造,讓天皇從「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元首轉型為「日本國與日本國民團結的象徵」。從新憲法頒布後,天皇從一個尚有機會過問政治的君主,變成一個不經國會與內閣批准就不得有任何政治行為的象徵天皇。

尾聲:天皇家的未來發展

經過戰後七十五年的發展,時代終究是變了,無論是昭和前二十年的戰火硝煙,還是昭和後四十年的高速增長,抑或是平成時代日本的「失去二十年」,都很難體現在當今日本人的一般生活中。既然社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天皇還能夠延續下去麼?

天皇,從最初有著「不親政的傳統」,到近代因為「萬世一系」而成為「名分」的供應者,到二戰期間昭和天皇一代意在攫取權力而遭到反噬,再到二戰後完成「象徵」天皇的轉型,一直有著一個重要的共性: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隨國民需求變化而變化。

畢竟,天皇從一個上千年無人問津的政治邊緣人突然在近代躍升為「國家元首」,再進而發展為象徵天皇,其原因並不是某位天皇有著什麼超人業績,而是因為在日本政治走向改革的歷程中,政治家、軍人、知識分子乃至一般國民需要一個能夠讓人意識到自己是「日本人」的工具,那麼無論是僅僅延續八百年的幕府,還是延續千年的藤原攝關家,都不如從神話時代一直延續至今的天皇更具有說服力與凝聚力。

竊以為,只要日本人一日還需要一個證明自己是日本人的「路標」,那麼天皇就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下去。2020年本是東京奧運會之年,卻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迫拖延,如未來這場象徵和平與友誼的盛會能繼續開幕,屆時想必當今的德仁天皇也會如同1964年的祖父昭和天皇一樣,站在奧運會主會場宣布開幕,相信大家更能感受到日本千年傳統與當代特色的結合是何種風味。

 

相關焦點

  • 日本歷史上的8位女天皇,第8位號稱日本最美女天皇,而且很有才
    昨天我們說了日本的飛鳥和奈良時代集中出現了6位女天皇。日本歷史上一共有8位女天皇,而6位集中出現在飛鳥、奈良時代。主要是當時日本各大豪族與豪族之間、豪族與皇室之間較量的必然結果。
  • 日本有一位天皇是妖怪?!?! | 日本歷史
    因為人家牛啊,有多牛呢,其中一位的前身那可是貴為大日本帝國的天皇啊。猜猜是誰?......就是它   ——   大天狗崇德天皇享年四十六歲。據說在他死後,日本災禍不斷,朝野上下無寧日。後面繼位的天皇畏懼開始修廟宇來供奉他。直到明治天皇在即位前派特使去白峰御陵將崇德靈位接到京都的白峰神宮裡供奉,日本才算迎來短暫的和平。
  • 日本歷史上有8位女天皇你知道嗎?
    日本的「天皇」這一稱號誕生於飛鳥、奈良時期,而其間有8位女帝陸續登上歷史舞臺。
  • 日本新天皇即位,搶佔全部鏡頭的「三神器」到底是啥?
    其實,天皇即位儀式就是天皇繼承三神器和國璽御璽的儀式,就像中國古代的傳國玉璽一個道理,這幾個包袱裡的,分別是日本三神器和國璽玉璽,它們是日本皇權的象徵,接過他們,才意味著獲得了認可,正式接過了天皇的位置。
  • 唯一來過中國的日本天皇要退位了 日媒稱明仁訪華意義非凡
    海外網4月30日電 今天(30日),現任日本天皇明仁將正式退位。明仁主張「國與國之間親善友好」,他在位期間共訪問過36個國家,是兩千年來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訪華的日本天皇。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明仁承擔著接待外國「國賓」及訪問外國的「皇室外交」工作。自即位以來,從1991年訪問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3國起,到2017年訪問越南為止,明仁總共訪問過36個國家。
  • 日本天皇退位——順便聊聊天皇制度
    明仁天皇生於1933年12月23日,1989年1月7日繼位,是日本第125代天皇,年號平成。他打算下個月正式退位,由皇太子德仁繼任。從3月12號開始,天皇退位的一系列儀式就開始了。早晨,先要去參拜神宮,將下個月的要退位的消息傳達給皇室的祖先。天皇在12日上午10點參加了儀式。這個儀式是要告訴皇室先人退位時間,並且是下個月30日有關退位的10個儀式中的第一個。
  • 明治天皇,是傀儡還是英雄?丨日本歷史
    在早稻田大學歷史學者島善高教授看來,這個形象與事實並不相符,明治天皇本身對政治並不感興趣,是他身邊的伊藤博文一直教育他要關心國內外政治,他才作出了改變。「這個過程跟中國皇帝對政治的參與過程是相反的,中國的皇帝是主動參與政治,明治天皇本身並不希望自己主動參與政治。」
  • 日本天皇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對這個詞特別熟,尤其能特別熟練地在影視劇中嘲諷日本軍人一邊嚷嚷「天皇陛下萬歲」,一邊跟自己的命過不去,但天皇到底是什麼,在日本歷史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大多數人卻少有所知。所以,我們就關於天皇的幾個基本問題,來一個快問快答。我們在開頭說了,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君主制度就是天皇制,歷經125代傳承,馬上就要傳到126代。
  • 「平成」之後:歷史上日本天皇年號由誰制定?丨日本文化
    圍繞天皇的退位事宜,日本政府正著手修訂包括《皇室典範》(1947年)在內的相關法律條文,並計劃於2019年1月1日新天皇即位的半年或數月前公布新年號,以便皇太子在繼任當天即實現改元。「年號」之說,相信國人並不陌生,但是日本天皇的年號緣何而來,依何而定,卻多難以對此說清道明。本文擬從天皇年號的由來、制定與出處三個方面加以詳述,以期對理解日本天皇制度有所裨益。
  • 日本人為什麼離不開天皇
    作為一個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現代化國家,這些日本人當然不至於沒有科學常識,但為何在天皇的事情上,這麼容易「感情用事」呢?而日本,又何以一定要保留天皇呢?下文是一種解讀:👇1946年5月,日本誕生了新憲法,宣布天皇是國民統合的象徵。日本歷史的安定之軸,被暫時保持了下來。這對日本戰後復興與繁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唐永亮:日本天皇「生前退位」問題的深層分析
    可以說,明仁天皇是日本戰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象徵天皇」,他的父親昭和天皇直至日本戰敗投降、實施「和平憲法」之後才由統攬國權的「現人神天皇」變成「象徵天皇」。從歷史上看,日本古來的祭政分離傳統、公武分離傳統對天皇一脈的存續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進入近代後伴隨著天皇統攬大權,天皇被推到了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鬥爭的前臺,差點斷送了皇室的「榮光」。這一歷史經驗教訓,對明仁天皇而言,大概是有切身感受的。
  • 中國歷史上誰被稱為「天皇」?
    一、中國歷史上誰被稱為「天皇」?  很多人都以為天皇是日本天皇的專有名詞,事實上不然。
  • 目標——日本天皇!近現代史上刺殺日本天皇事件
    日本人素以驕橫自大著稱於世,他們自負的資本就是他們自詡「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度,日本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和單一民族的社會架構,相對中國這樣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穩定因素層出不窮的不利歷史環境,日本的歷史相當穩定而保守,才造成日本這樣獨特的國體。但這卻給日本人一種狂妄自大蔑視其他國家民族的理由。
  • 日本歷史上的「天皇謀反」是怎麼回事
    在中非獨裁者、自封的帝國「皇帝」 博卡薩覆滅(1979年)之後,明仁天皇已獨享尊貴的「皇帝」頭銜。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位當今世界唯一的「皇帝」卻可能是權力最小的君主。小到什麼程度呢?在2016年8月8日發表的電視講話裡,明仁天皇竟然連自己意圖生前退位都無法直言以告:因為按照日本憲法的規定,天皇無權幹政。
  • 平成最後的日子裡,與日本人談天皇
    2018年12月23日,日本明仁天皇度過了他在位的最後一個生日,並在當天正式宣布退位。85歲高齡的他,在生日當天迎來了超過8萬人的覲見和喝彩,日本媒體稱這是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在東京千代田區的皇居前,明仁天皇攜皇后,在一片日丸旗的海洋之上揮手致意,臺下激動的民眾為天皇流出熱淚。這是人們透過電視媒體看到的21世紀的今天,日本人與天皇之間的關係。
  • 天皇在日本至高無上?但被神秘機構牢牢控制,幾代天皇夫婦被折磨
    關於日本的歷史,大家對他了解的也不算少了,在封建社會時期,一直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尤其在唐朝,日本的很多建築工藝文化都是受到唐朝社會的影響,清政府時期,日本同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國家,受著來自西方列強的侵略。直到明治時期,日本決心改革,於是便有了明治維新,從那以後,日本一躍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 歷史上,中國的皇帝可以輪流做,為何日本的天皇可以「萬世一系」?
    ,而同為封建社會的日本卻形象大不一樣,日本的天皇就很少冒有這種風險,基本被一個家族承包了,很少有人起來造反取代天皇的地位,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中國的皇帝早就成了一個歷史名詞,而日本的天皇依然活的好好的。
  • 日本天皇為什麼沒有姓?
    其中一個最為人氣的話題是:日本天皇家為什麼沒有姓? 日本天皇沒有姓嗎?那麼明治天皇叫睦仁,大正天皇叫嘉仁,昭和天皇叫裕仁,現天皇叫明仁,即將即位的新天皇叫德仁。這些不是姓氏嗎?是的。這些不是姓氏而是名字。日本皇室採用宮號(尊稱)+名字的方式。如現天皇名字是「繼宮明仁」,繼宮是宮號,明仁是名字。
  • 天皇退位 皇孫搶戲 日本民眾:女天皇挺好啊,為啥不能再來一個?
    但其實縱觀日本歷史,每一次繁榮時代的來臨,背後都有一位能力超絕的女性天皇……幾個世紀以來,共有8位女天皇(分別是推古天皇、皇極天皇、持統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孝謙天皇、明正天皇、後櫻町天皇)統治過日本,直到1889年法律禁止女性登基。
  • 在日本,首相有權力廢天皇嗎?安倍晉三高呼萬歲討好,天皇不理睬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而言,近些年已註定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尤其是隨著2019年天皇大位的更迭,「改朝換代」成為事實。「日本將往何處去」,又將要踏出新的步伐。對於日本而言,最能在根本上影響家國大局的,毫無疑問,就是天皇和首相這兩個席位的變動——天皇表徵「國家」,首相則是「政府」首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