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日本NHK電視臺在晚七點黃金時間播出了日本明仁天皇打算「生前退位」的消息,隨即引發日本國內輿論的軒然大波。然而充滿戲劇性的變化是,當天晚上宮內廳次長山本信一郎召集記者,全盤否認天皇「生前退位」的相關報導,從而引發了日本國內輿論的種種猜測。東京時間8月8日下午三點明仁天皇發表電視講話,標誌著天皇「生前退位」問題正式浮出水面。
「生前退位」電視講話的文本分析
要弄清楚明仁天皇「生前退位」的真實情況,就有必要對其電視講話的文本進行客觀分析。在電視談話中明仁天皇並沒有明確提到「生前退位」這個詞,但在談話的字裡行間明確地傳遞出他因時常感到體力方面的種種局限而無法「全身心地完成象徵天皇的公務」的想法。從整體上看,明仁天皇的這次電視講話主要包含了三層含義:
第一層意思,明仁天皇對這次談話的性質做了說明,即這是一次基於個人立場的談話。這是因為根據《日本國憲法》(又被稱為「和平憲法」)第一章第四條第1款的規定,「天皇只行使本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因此,明仁天皇不能基於天皇的立場來談論現行的天皇制度,而只能以個人身份來「談談至今為止的自己的思考」。
第二層意思,明仁天皇對「生前退位」的幾點理由做了說明。首先,體力減退,難堪重負。這是明仁天皇從自身健康角度做出的考量。明仁天皇指出,自己「已超過八十歲」,又因患前列腺癌、心臟病等疾病曾做過幾次外科手術,「感到體力減退」,「擔憂或難以像迄今為止那樣全身心地完成象徵天皇的公務」,從而「有可能導致社會停滯,給國民的生活也帶來各種影響」。其次,隆重喪儀,恐累國人。明仁天皇頗為擔心自己去世後,持續而隆重的殯葬儀式及新天皇即位的系列儀式會給日本社會和國民生活造成負擔。再次,心念後繼,確固皇脈。明仁天皇之所以考慮「生前退位」,也與皇位繼承問題的解決及象徵天皇制的穩定維持密切相關。明仁天皇在講話中明確談到,他一直在思考「當難以像以往那樣履行繁重公務時,應當如何安置自身,對國家、對國民,以及對我身後的皇族而言才是適當的方式」。而「生前退位」大概就是他為解決未來皇位繼承難題而想到的「適當的方式」吧。明仁天皇非常重視象徵天皇制,在談話中多次談到「象徵」「象徵天皇」「象徵天皇制」,並在談話最後強調:「衷心祈願今後無論何時,皇室都能與國民同在、攜手共築這個國家的未來,以及象徵天皇的公務永遠不會中斷、穩定持續下去。」由此可見,維繫象徵天皇制的穩定也是他提出「生前退位」的重要目的。可以說,明仁天皇是日本戰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象徵天皇」,他的父親昭和天皇直至日本戰敗投降、實施「和平憲法」之後才由統攬國權的「現人神天皇」變成「象徵天皇」。從歷史上看,日本古來的祭政分離傳統、公武分離傳統對天皇一脈的存續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進入近代後伴隨著天皇統攬大權,天皇被推到了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鬥爭的前臺,差點斷送了皇室的「榮光」。這一歷史經驗教訓,對明仁天皇而言,大概是有切身感受的。
第三層意思,反對設置攝政。在日本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攝政制,以解決天皇因年齡尚幼等而無法處理政事的問題。「攝政」這個職位在日本古代原本是由皇族來擔任的,大名鼎鼎的聖德太子就扮演過攝政的角色。而平安時代以後出現了外戚長期把持攝政的局面,天皇權力受到很大制約。明治政府成立後制定並頒布《皇室典範》,其中雖延續了攝政制度,但將擔當攝政的人選嚴格限定在皇族內。二戰後,攝政制在「和平憲法」和新的《皇室典範》中均得到承認。《日本國憲法》第一章第5條規定:「根據皇室典範的規定設置攝政時,攝政以天皇名義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而《皇室典範》第16條規定,「天皇因未成年、精神或身體患有嚴重疾病或重大事故而無法從事國事行為時,經由皇室會議討論設置攝政。」第17條則規定,「攝政由已成年的皇族來擔任。」
由此可見,對於明仁天皇所談到的因身體狀況恐疏國事的問題,可以依照憲法和《皇室典範》的規定,通過設置攝政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決。但明仁天皇認為設置攝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他指出:「天皇因未成年或病重等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時,可考慮設置代行天皇行為的攝政。但是,即使是這樣,天皇不能充分履行理應承擔的公務的狀態依然如故,其作為天皇的身份直到生命的盡頭絲毫沒有改變。」
「生前退位」是兩難的選擇
實際上,日本天皇「生前退位」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戰後在制定《皇室典範》時就曾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之所以沒有將其載入《皇室典範》作為制度固定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考慮到天皇或自願或被動的「生前退位」容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混亂事態的發生」(時任日本復員廳長官幣原喜重郎語)。在昭和時代末期,伴隨昭和天皇的高齡化,天皇「生前退位」的問題再次被提出。1984年4月,時任宮內廳次長的山本悟在參議院內閣委員會的答辯上談到,天皇「生前退位」會帶來三大弊端,該意見得到許多人的認同,成為反「生前退位」派的主流觀點。其一,如果承認天皇可以「生前退位」,就會產生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上皇、法皇等,恐會由此產生一系列弊端;其二,可能會產生不是基於天皇自由意志的強制退位的情況;其三,可能會產生天皇恣意退位的問題。
由此可見,「生前退位」的方案雖然能夠解決天皇「因健康原因而難以全身心地完成象徵天皇之公務」的難題,但是,若將其制度化,也可能會產生「制度亂用」、「有害國家之安定」的隱患(日本前首相吉田茂語)。
明仁天皇欲「生前退位」的玄機
明仁天皇知曉自己「生前退位」會帶來一系列隱患,為什麼還會重提此事呢?若對其電視講話中提到的三點理由逐一分析,也許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玄機。從第一條原因,即體力減退、難堪重負來看,因為《皇室典範》中有「設置攝政」輔佐天皇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天皇因健康狀況難堪重負的問題。所以,第一條原因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從第二條原因,即隆重喪儀、恐累國人來看,天皇「生前退位」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駕崩後喪儀的隆重程度,但天皇退位後給予其何種名分等問題,也是需要日本政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解決的。可見,這一點也不是關鍵的原因。第三條原因,即心念後繼、確固皇脈,才是明仁天皇欲「生前退位」的關鍵要因。因為一旦國家正式討論他是否可以「生前退位」,則必然要隨之論及幾個與之相關聯的重要問題,如無皇長孫的問題、女性天皇問題、皇族年輕男性人數稀少的問題、《皇室典範》修改是否會引發修憲的問題等。
假如明仁天皇可以實現「生前退位」,那麼德仁皇太子將即位成為新天皇。然而,德仁皇太子膝下無子,只有一女愛子公主,他若即位成為天皇,沒有皇太子的問題就會隨之出現。按照《皇室典範》第二條規定,在沒有皇長孫時,可以由「皇次子及其子孫」來順位繼承皇位。按此規定,德仁皇太子的皇弟秋篠宮文仁親王就可能成為第一皇位繼承人,而其子悠仁親王則可能會成為第二皇位繼承人。然而儘管如此,出於對未來的考量,為有效應對皇族年輕男性人數稀少的問題,皇族女性是否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問題也可能會再次浮出水面。在小泉純一郎執政時期,為了解決皇族年輕男性人數不足影響皇位繼承的問題,2004年12月由吉川弘之、園部逸夫等人組成的首相私人諮詢組織——「關於《皇室典範》的有識者會議」成立。該組織經過近一年的研究,在2005年11月向小泉提交了一份報告書,其中承認女性天皇,並確立了「不論男女第一子優先」的皇位繼承順序。2006年小泉內閣本打算基於這份報告書向國會提交一份《皇室典範》修改方案,後因秋篠宮妃紀子懷孕產下悠仁親王,而最終將該提案束之高閣。今年3月7日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針對日本只有男性才能繼承天皇之位的規定提出了批評,希望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皇族女性也有權繼承皇位。這一批評意見雖然由於日本方面的強烈抗議而最終被刪除,但該事件也喚起了日本民眾對「女性天皇」問題的關注。
近幾十年來,皇族年輕男性人數不足一直是一個令日本皇室大為頭疼的問題,甚至有日本評論家指出,若按照現行的《皇室典範》規定,如果今後皇室再沒有男性皇族誕生,等到悠仁親王繼承皇位時,伴隨著皇族成員的相繼離世以及女性皇族因結婚而脫離皇籍,很可能會出現「皇室中只有悠仁親王一人的局面」。為了有效應對這個問題,擴大皇族規模的意見也有可能被再次提出。
那麼,如何來擴大皇族的規模呢?輿論界此前曾提出過以下幾種方案:其一,恢復戰後因皇室民主化改革而被削革皇籍的十一家皇族的皇室成員資格,因為他們都屬於皇脈一統,沒有破壞皇族的純潔性。但如此一來也會帶來兩大隱患,即因皇族成員的激增而帶來的皇位爭奪乃至皇族不穩,以及皇室財政負擔加劇。其二,恢復養子制度。收養養子的制度日本古來有之,武家時代更是極為盛行。明治時代出於保證皇族系統純潔性的考量,《皇室典範》中規定不準皇族收養養子。戰後的《皇室典範》也有此規定。但日本文學家小堀桂一郎等人則認為,在年輕的男性皇族數量稀少的情況下,恢復古來的養子制度也無不可。其三,恢復側室制度。自大正天皇廢除側室制度以來,日本皇室一直實行一夫一妻制。為了解決男性皇位繼承資格者人數不足的問題,包括明仁天皇的叔父三笠宮崇仁親王在內的有些人明確主張可以恢復側室制度。當然,這一方案招致許多人反對,他們認為「現在國際上的發達國家均採用一夫一妻制,若恢復側室,除一少部分國家外,國際社會很可能會質疑日本作為文明國家的資格」,「國民中施行一夫一妻制,而皇族恢復側室制度,會造成皇室與國民間的隔閡」。
而要實現天皇「生前退位」是否有必要修改憲法呢?因為現行的《皇室典範》中並沒有關於天皇「生前退位」的規定,故要實現天皇「生前退位」,必須要修改《皇室典範》。然而,對於此項修改是否會牽涉修改日本憲法的問題,日本國內的意見並不統一。有人持肯定態度。《日本經濟新聞》刊文指出,天皇「生前退位」與象徵天皇制的精神相背離,作為日本國民統一之象徵的天皇,很難想像其會「生前退位」。正因如此,要實現「生前退位」必須要修改憲法。日本《產經新聞》與富士新聞網2016年8月6~7日聯合實施的輿論調查結果也顯示,認為「為了實現生前退位,可以修改憲法」的人佔84.7%,而認為「不可以修改」的人只佔11%。當然,也有人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要實現天皇「生前退位」,只需要修改《皇室典範》,無需修改憲法。田上嘉一律師在對比「和平憲法」和《皇室典範》之後指出,現行憲法第一章第2條只規定「皇位世襲,依國會議決之皇室典範規定繼承之。」那麼,是否要修改憲法關鍵就看「生前退位」是否有違「皇位世襲」。而根據三省堂出版的《大辭林》所載「世襲」條目,「世襲」的定義是「子孫世世代代繼承本家族的地位、財產和職業等」。可見,「世襲」與上代是否死亡沒有必然聯繫。所以,天皇要實現「生前退位」,只要修改《皇室典範》即可,無需修改憲法。
總之,明仁天皇「生前退位」的電視講話,提升了日本國民對皇位繼承問題和象徵天皇制的關注,成為日本社會熱議的話題。從現在來看,明仁天皇能否實現「生前退位」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它需要日本政府花費大力氣去好好地研究。從時間上看,「生前退位」要實現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因為其涉及修改《皇室典範》和皇室經濟法等多方面內容,修改的準備工作也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日本京都產業大學名譽教授所功語)。從影響上看,天皇「生前退位」的確是影響日本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大事件。
(文章來源:《世界知識》2016年第17期;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