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能正面臨著一個歷史時刻。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今年82歲的明仁天皇,最快可能於8月8日宣布退位。一旦成為現實,這將是明治維新以來從未有之大事。
之所以說是從未有過的大事,是因為近200年來,還沒哪位天皇是在生前退位的。而更讓人看不透的,是圍繞「天皇退位」事件的各種「鬥爭」。
日本明仁天皇「生前退位」的真與假
△14日發行的日本各大報紙(圖片來源:人民網)
天皇退位背後另有玄機?
一邊,NHK是日本公共電視臺,是日本民眾信任的權威新聞源;另一邊,宮內廳是日本政府負責天皇皇室事務的主要機構,宮內廳次長的發言代表了日本政府的正式態度——這兩者發布的內容居然完全衝突。於是,有評論認為,此次"天皇退位"的消息由NHK電視臺曝出,或許內有玄機。究竟這次是無中生有還是果有其事?
關於明仁天皇「生前退位」一事,目前有兩點事實已經比較確定。一是此事絕非毫無根據,NHK是家公共媒體機構,政治中立性使其成為日本民眾最信任的權威新聞來源。二是安倍內閣堅決否認此事,宮內廳次長山本信一郎在NHK報導後不久於深夜召集記者,斬釘截鐵地稱「絕無此類事實」。政治敏感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條新聞真與假的問題,而是新聞當事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明仁天皇「生前退位」 表明政治態度
我們先來看看天皇「生前退位」究竟意味著什麼。按照日本現行的「皇室典範」,並沒有天皇提前退位之說。明治天皇以來,歷任天皇均是一直在位至逝世為止,包括對侵略戰爭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裕仁天皇,也即明仁天皇的父親。從這個角度講,身體不好、力不從心等等,由於之前從無先例,最多只能是間接原因。因此,天皇決定生前退位,是要表明一種態度,要傳遞一種立場,意味著一場政治地震。這種猜測或許更為合理。
我們再來看看戰後天皇的地位與作用。戰後,根據日本新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和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不擁有實權,不參與政治事務。但戰前天皇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權力,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也是以天皇名義進行的。因此,明仁天皇雖與戰爭無關,但如何看待那場侵略戰爭,如何對那段歷史作出交代,作為天皇又該如何評價今天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抬頭等等,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中韓等國希望明仁天皇成為日本認真反省戰爭的帶頭人,日本右翼則希望天皇能和他們一樣參拜靖國神社為戰犯招魂。
明仁天皇從未參拜靖國神社 曾呼籲不要忘記戰爭
那對於戰爭,明仁天皇又是何態度呢?
2005年,明仁天皇在72歲生日時答記者問留下講話,「日本自昭和初年至昭和二十年(1945),無幾寧日……願今後在更多的人的努力下,正確地繼承有關過去事實的知識,以鑑將來」。這被認為是他對戰爭最明顯的批判。今年1月,明仁天皇在訪問菲律賓時又呼籲年輕一代不要忘記戰爭,並對二戰中日本侵略暴行表示悔恨。明仁天皇還一直堅持這樣的行事原則――不參拜靖國神社。2006年,以時任外務大臣麻生太郎為首的日本右翼分子一度鼓吹天皇參拜靖國神社,但麻生太郎隨後不得不無望地收回了他的主張。
△資料圖 來源CFP
在對華關係上,1992年10月,明仁天皇和皇后首次訪問中國,這也是日本天皇迄今為止唯一一次訪華。而當時,日本國內圍繞天皇訪華的輿論並不友好。右翼勢力堅決反對,政界和其他各界認為需要慎重考慮的佔據多數。但明仁天皇訪華最終成行。2008年5月,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在東京訪問的3天時間裡,胡錦濤3次與明仁天皇會面。胡錦濤離開東京時,明仁和皇后美智子親赴胡錦濤下榻的酒店,與其一行話別。日本方面表示,日皇到酒店送別國賓,是比較罕有的安排,是希望顯示日方推動中日關係的誠意。
天皇選擇此時退位 是要避免被安倍政府利用
在日本,天皇雖不能公開表達政治觀點,但其對戰爭以及安倍一派修憲圖謀等問題的態度又是比較鮮明的。例如,在2013年的「生日談話」中,天皇提到:「戰後,……日本將和平與民主作為應當守護與珍惜之物,制定了日本國憲法,實施了各項改革,建起了今天的日本。」之後,天皇幾乎每年都會談到憲法問題和歷史問題。天皇雖無實權,但在日本社會享有很高的威望,特別是對普通國民有相當影響力。天皇在此問題上的態度,無疑給安倍政府帶來了不少壓力和煩惱。
△201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天皇夫婦出席「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 。
據日本媒體稱,NHK原計劃在7月10日之前播發天皇希望退位的消息,但卻被安倍政權設法封殺。而7月10日的參議院選舉,是安倍能否具備修憲技術條件的關鍵。結果是,修憲勢力目前同時掌握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議席,修憲的技術條件已經具備。
安倍修憲,態度堅決,手段狡猾,這點已經很清楚。從天皇決定「生前退位」的時間點上看,其想表明的是一種對修憲的態度,至少是要避免被安倍在修憲過程中所利用。明仁天皇如何看待他的父親,我們不得而知,但想必一定明白父親在侵略戰爭中的作用。以史為鑑,絕不願意被修憲勢力其利用,更不願成為其幫兇。
文丨央視特約評論員 洪琳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侯振海
編輯/王爍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