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2020-12-23 人文視角

文 人文視角

編輯 九歌

中國和日本的近代史,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落後的封建社會,都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

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我們可以先從兩個國家的情況進行一一分析,晚清和日本都處於落後的封建社會,晚清當時的實權掌握在慈禧手中,日本的實權則是被幕府操控著。

另外晚清較早地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先後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促使晚清開始了「睜眼看世界」的潮流,由此興起了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

當時晚清的士大夫們,看到了西方先進的武器,由此以「器物」為主,以晚清四大臣為主,興辦了不少的軍工廠,想以此道路走向富強之路。李鴻章創建了北洋水師,這支水師號稱當時亞洲最強水師。

但是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北洋水師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之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鄰國日本打敗了,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反觀日本島國,同樣和之前明清一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1853年,美國準將馬休·佩裡的軍艦開到日本海岸時,日本人開始醒悟了。這時的日本人開始思索,如何才能成為美國這樣的強國。

當時的日本,雖然民智還未開化,但是吉田松陰這樣的人,是看懂了當時日本內部存在的根本問題,由此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思想。沒多久吉田松陰就培養出了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這樣的人才。

這三個人被日本稱為「維新三傑」,當時日本天皇是孝明,在他的思想裡,他是熱衷閉關鎖國的,支持幕府的。「維新三傑」就把目光投向了孝明天皇的兒子明治,從小就培養明治天皇,給他灌輸「尊王攘夷」的思想。

等到孝明天皇死後,明治天皇一即位,立馬就開始倒幕運動,天皇掌控實權後,立馬就進行一系列的變法,由此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反觀光緒帝,同樣主導了維新變法運動,為何會走向失敗。

變法成功關鍵在於人,圍繞在明治天皇身邊的都是一些幹實事的,「維新三傑」給明治天皇灌輸思想,而後來的伊藤博文,更是明治天皇的執行者。

光緒帝也是想變法的,但是身邊並沒有很多幹實事的人,康有為可以說是變法的主心骨,但是他在當時只會耍耍嘴皮子。加上光緒沒有實權,很多變法政策推行起來,難度可想而知。

現如今,回過頭來看光緒帝和明治天皇主導的變法,雖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其結果卻截然不同。

相關焦點

  • 百日維新,僅歷時103天,黯然收場,六君子終為變法獻身
    尤其是在奉行「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康有為、梁啓超等先進派人士聯合千餘名舉人上書光緒帝,史稱「公車上書」,由此興起了一場由光緒帝主導的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因在戊戌年間,也稱戊戌變法。《馬關條約》的籤訂和洋務運動的失敗直接催生了維新變法,條約的籤訂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自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竟然被彈丸小國日本擊敗是不可思議的。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
  • 1898年光緒帝開始變法,103天後戛然而止,他說:我只為救中國
    這顆璀璨的流星,就是光緒帝,他那短暫的,實現政治理想的時間,也就短短的一百來天。1898年6月,光緒帝開始維新變法,想通過變法,效法西方,實現國富民強,可惜,由於頑固派的勢力的反對,最終失敗,光緒帝從此被囚禁於瀛臺,開始了無休止的等待,直到死去。
  • 120年前,光緒帝在北大的講話:人有二賊—偽善和守舊!
    1895年4月,日本逼迫清廷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當時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在維新派士子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組織之下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國家民族陷入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五次變法,你了解多少?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 日本為何先支持中國變法,又支持孫中山革命?他們希望中國強大?
    清末很多知識分子為了改變中國的面貌,開始勸說皇帝維新變法,變法求強。但是因為當時中國國情,以及維新派的維新政策有很多局限,光緒帝沒有實權等等原因讓維新變法走向了失敗。維新變法失敗之後維新派成員遭到逮捕捉拿,他們中有的選擇了流血犧牲來喚醒世人,有的則選擇了暫避風頭日後再戰。
  • 為何古代變法多以失敗告終?
    如果屬於歷史學的詞彙,清朝的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都是近代的變法強國運動。如果是一般的時間用詞,不是現代的東西,大約就是古代的吧。近代西方的變法強國運動,都是比較成功的,如:沙俄的彼得大帝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美國的獨立運動和南北戰爭,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等。這些變法強國運動,都沒有變法的口號,卻有著改革國家重大法令的措施。
  • 光緒皇帝明治天皇同一天發布的中日宣戰書,內容差別有多大?
    1894年的甲午戰爭,對中日兩國都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轉折點。兩國由此強弱易位,歷史反轉之下,戰爭進入快車道。這一關鍵節點上,兩國皇帝對戰事都憋足了一股勁兒,要分分鐘把對方拿下,從兩帝王同一天發布的宣戰書中,或許他們可以洞見當時的兩國心態。
  • 明治天皇即位典禮,想要擺脫中國影響,可是做不到
    《明治天皇1852-1912》裡寫到:巖倉具視要求現在是神祇事務局官員的前大名龜井茲監查閱文獻,裁定「皇國神裔繼承」的規範。巖倉知道,大家心目中的傳統禮儀其實大多都是照搬中國的模式。他認為,在這個維新變革的時代,非常適合對禮儀朝廷修改,從而為後世的加冕典禮樹立榜樣。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明治政府的使節團巖倉的使節團歷時22個月,先後訪問了英、美、法、比、荷、奧、德、俄、丹、意、瑞士、瑞典等西方國家。每到一國,都會認真地向該國學習和研究。日本皇室2.殖產興業殖產興業主要從物質層面上使日本的實力得到加強,並以日本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引進西方近代的工業技術,大力扶持和發展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
  •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中式即位儀式為何被廢?
    自桓武天皇以降,幾乎每一代的天皇登基的第一個步驟都是踐祚式,其中唯一的一個例外是在「承久之亂」當中遭到廢黜和流放的仲恭天皇,因此,他在身後的漫長歲月中僅被冠以「半帝」的稱號,而他的帝號則是在明治維新之後被追奉的。完成了踐祚式之後,新的年號就開始使用了,但這只是整個即位儀禮的開場,接下來必須要舉行的是最重要的即位式。
  • 戊戌變法為何失敗?除了心太急之外,康有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主持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卻並沒有充分預估到變法的艱巨,甚至樂天的認為變法成功簡直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康有為曾經對光緒帝說人家歐洲變法用時300年,隔壁的日本變法用時30年,我們大清朝變法只需要3年就能讓國家富強。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因此,各諸侯國相繼在本國實行變法,力圖實現富國強兵。在戰國七雄的變法中,秦國是後期進行變法的國家,為何山東諸國率先變法,最後都相繼夭折,唯獨秦國變法最為徹底,而且能夠長久堅持,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這與秦國國家本身各方面有優勢的原因。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這一切都是因為統治者害怕日本一些大名和商人私下通商,在武力和經濟上都超越幕府。 值得一提的是,到這個時候,日本幕府還提倡「武士」,以宣傳武術為重,對武器、槍枝等認識非常少。而德川幕府的衰落也正因國家的「閉關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