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列強入侵、清政府一味委屈求和,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鑑於此,具有新潮思想的人士推進改革。
尤其是在奉行「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康有為、梁啓超等先進派人士聯合千餘名舉人上書光緒帝,史稱「公車上書」,由此興起了一場由光緒帝主導的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因在戊戌年間,也稱戊戌變法。
《馬關條約》的籤訂和洋務運動的失敗直接催生了維新變法,條約的籤訂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自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竟然被彈丸小國日本擊敗是不可思議的。
條約的籤訂更是勾起了各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有志人士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極力陳說下,光緒帝在文教、經濟、軍事、社會、政治層面都進行了改革。
改革為清政府培養了一批具有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的「技術派」,建新式學堂,設高等學府,公派留學生,翻譯國外文獻,引進君主立憲制,使當時的中國社會煥發下新得生機。
而這些改革恰恰觸動了以慈禧為首得保守派的利益,隨後慈禧太后發起行動,持續了103天的維新運動以光緒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康有為梁啓超等人逃往國外而告終。
那麼這場晚晴聞名一時的維新運動,究竟當時有多麼的壯烈呢?而且這場革新中的光緒帝和六君子又是怎樣的人物呢?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段歷史。
一、胸懷天下,有六君子之胸襟
光緒帝的一生也可稱之為有濟天下之心,振中華之志,頗有六君子之姿。1889年2月3日登基了十四年的光緒帝終於等來了慈禧太后還權,成為了「真正」的皇帝。
儘管慈禧太后仍在頤和園掌握著朝政,但光緒帝此時已經擁有了要振興清王朝的決心,逃出慈禧太后的控制。
光緒帝是一位極具世界眼光的政客,他召見從美國回來的使者,了解當時美國的情況,又閱讀《日本國志》,如此種種,認識到他國的政治體制是如何的先進。
也正是這一次次接觸到先進政治體制的因素,光緒帝的心中便開始勾勒清王朝在改革之後的新景。
而此時日本的炮臺正架在黃海之上,光緒帝推斷出這場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因此他積極籌備禦敵之策,催李鴻章出兵,但因為光緒帝親政不久,權威不及慈禧太后,導致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慘敗草草收場。
甲午海戰的失敗使光緒帝悲傷不已,尤其是《馬關條約》的籤訂使這位君主深深自責,當他看到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慷慨激昂的「上書」時,便被打動。
二、迎難而上,有六君子之勇氣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推行維新變法,其難度之大,不僅此時的我們可以想像,身處其間的光緒帝更是明了。
變法的第一重阻礙就是慈禧太后,雖然慈禧太后已將大全交予光緒帝,但慈禧太后長期執政積累的權力與人脈盤根錯節,至少是如果慈禧太后不同意新政,則新政會很難真正推行。
變法的第二重阻礙則是頑固的保守派。面對保守派的不滿與反抗,光緒帝採取大刀闊斧的改革,以「保國會」處理日常政務,架空保守派的權力。
此舉更是激怒了慈禧太后和一眾保守派,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返回朝堂,揚言廢帝,將其囚禁起來。這位皇帝以一己之身對抗朝堂,其勇氣不輸戊戌六君子。
三、臨危不退,為變法而獻身
面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擊,光緒帝並沒有選擇保全自身,而是以淡然的態度來面對,頗有與譚嗣同等人一樣為變法而獻身的無畏。
與此同時,他還想方設法給梁啓超送去一封信,告知他現在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封信,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才能有時間逃往國外。
六君子被殺後,光緒帝被囚禁在頤和園,派袁世凱看管。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光緒帝以名義上的「皇帝」表達對朝政的觀點。
在面對八國聯軍侵華時,他表述自己的真實觀點,而慈禧太后的不接納使得這位帝王在今後的日子裡不再表態,轉而研究各國律法,希望在慈禧太后死後能一展拳腳。
但遺憾的是他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潛心一生的變法事業也無疾而終。這位帝王,從變法意識的覺醒到下令變法,在到後來雖處監禁仍不忘其志,他的一生都獻給了變法。
結語:
光緒帝的一生以十八歲為分水嶺,十八歲以前朝政由慈禧太后把控,是一位傀儡皇帝,沒有實權;
十八歲以後,慈禧太后雖然把權力交還給光緒帝,變法圖新成為這位年輕的帝王奮鬥的事業,雖處萬人之上,但卻不貪於享樂,有胸懷天下之心,力圖重振清朝廷的輝煌,有為變法獻身的勇氣和獻身精神,可稱為「戊戌第七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