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西江悅魚,喜歡一個人發呆,看書,行走。讓我們一起去山水田園,煙火市井裡,體驗紅塵的活色生香,感受一樣或者不一樣的百態人生。
有著「光第故裡,沱江重鎮」美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趙化古鎮,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歷史,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的故鄉。
劉光第,字裴邨,祖籍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是清初湖廣填四川客家後人。1859年出生於趙化鎮西街,因父親早死,家裡很窮,但母親王氏咬牙送子讀書。
劉光第從小讀書刻苦,光緒六年(1880年),二十一歲的劉光第參加縣考,中了案首(童子試第一名),得到了縣官陳錫囹的賞識和幫助,到成都錦江書院遊學。二十三歲就中了舉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廣西司主事。
劉光第為官清廉,在滿清腐敗的官場格格不入,十年都沒有得到升遷。作為底層貧窮人家走出來的官員,深感國家內憂外患,急需變革,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下詔,年僅39歲的劉光第與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在北京菜市口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京城的四川父老收拾他的遺體,運回自貢富順縣,埋葬於趙化鎮羅漢寺,1987年被遷葬到富順縣烈士陵園以供後人瞻仰。
在趙化古鎮西街,有劉光第先生的出生遺址和蒙學塾館(桂香池「明月樓」)可以憑弔,現在的趙化中學就是劉光第先生曾經讀書的裴村中學。
趙化古鎮在隋唐時期,屬於江陽縣轄地,傳說在北宋時,有皇族趙姓官員(有傳說來的是宋太祖)巡視到了這裡,見江水環壩,背靠青山,稱「此地宜開化」。後來朝廷就在這裡設鎮,取名「趙化」,意思就是趙氏開化之地。
趙化鎮建於宋、興於明、盛於清,古鎮有「七街四巷」「九宮廟」「六碼頭」「九口十八灘」,趙化自古以來就是自貢「東大道下川路」運鹽的重要驛站和水碼頭。
自貢自流井雪白的井鹽從沙灣碼頭裝船,還有本地的白酒,蠶絲,生漆等,從釜溪而下,進入沱江,從趙化古鎮歇息,第二天就可以抵達瀘州,然後再到重慶出川。
特別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和抗戰時期的兩次「川鹽濟楚」,鹽業的繁榮帶來了沿途水陸碼頭的輝煌,「九口十八灘,橋上立燈杆;石龍過江燕點水,千人拱手燈火船」,這些流傳下來的詞句,生動地描述了當年古鎮木樓簇立,碼頭帆船如雲的盛景。
俱往矣,風流都被雨打風吹去。歲月最是無情,光陰慢慢改變了舊時模樣,而今只能在趙化的石板路上,在那些古老的街巷裡尋找,只有那些承載了歷史記憶的建築,在苔痕裡,在煙火中,在川南的豔陽和陰雨裡,沉默地看花謝花開,月圓月缺,一年,又一年…………
小巷裡飄來隱約的歌聲:「一城煙雨一樓臺,一花只為一樹開,一顰一笑一知已,一點一滴一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