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鳳凰衛視一位90後學霸美女主播全荃在網絡走紅。
年紀不大的全荃,不僅長相甜美,工作能力也十分突出。
全荃小時候,因為比較精靈可愛,在學生時期就擔任了電視臺少兒節目的主持人。
那段經歷讓她對這個職業產生了興趣。
長大後,她以高考總分第一的成績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錄取,而後又攻讀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碩士學位。
畢業後,全荃順利進入港聞組實習。
實習快結束的時候,主管找到全荃對她說:「你不當一個好記者,是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好的新聞主播的。現在北京記者站正好有空缺,你敢不敢去見識一下,什麼是真正的時政新聞?」
記者顯然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但為了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讓自己有更長遠的發展,全荃爽快地答應了。
就這樣,全荃轉戰北京,開啟了她的記者生涯。
在北京工作期間,全荃恰巧碰上了重大事件的發生。
雖然是一名新人,但全荃義無反顧地前往前線。
當時在一起爆炸事件中,現場有位武警過來勸她儘快離開,因為不穩定的因素很多,很危險。
武警告訴她,救援是武警的工作,媒體並不參與救援,可以儘快離開。
聽完武警的話,全荃覺得拍攝也是她的職責,不靠近現場就無法拍到一手的消息。
雖然很艱難,全荃還是堅持到完成工作。
收集到一手資料後,全荃還不忘認真學習事件報告方式,慢慢地完善自己作為新聞人的技能。
後來調回香港,全荃又多了一個身份——主播。
有了媒體經驗的全荃,依舊用心投入做好「主播」這個角色。
如今,憑藉一點一滴地突破與積累,全荃成了鳳凰衛視90後新生代主播之一。
楊絳先生曾說「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
選擇不好走的路,不對自己的人生設限,你會發現人生也有別樣的風景,也會遇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如果你也想過不設限的人生,欣賞不一樣的風景,看完下面的概念,你或許會有所啟發。
01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是指在對時代、個人發展的主客觀條件進行預測、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職業傾向等進行綜合權衡,確定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並為之設定全面、長遠的發展計劃和行動方案。
例如,2014年日本首富、日本軟銀集團的創辦人孫正義,在19歲時就制定了「人生50年規劃」。
孫正義如是規劃:「無論如何,20多歲的時候,正式開創事業」;「30多歲的時候,至少要賺到1000億日元」;「40歲的時候,一決勝負,為幹出一番大事業,開始出擊」;「50多歲的時候,成就大業;60多歲,交棒給下任管理者。」
職業生涯需要規劃。
有規劃與沒規劃,是不一樣的人生。
規劃是對於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全面、深刻思考。側重的是方向的正確性、引導性,至於具體的細節,並不求100%準確,即便有很大的出入,也不影響規劃發揮作用。
規劃可以讓你用更長遠、更全面的思維去思考。
避免自我設限,你應該有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讓你有長遠清晰的行動目標,從而防止固步自封、自我妨礙。
簡單來說,我們做生涯規劃準備,就是持續、徹底地思考以下3個關鍵問題:
①我想往哪個方向發展?
這取決於你的價值觀和興趣。
圍繞這些問題,你要以終為始地去思考生活意義,想像一下:如果別人給你開追悼會或者寫墓志銘,你希望給你蓋棺論定的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不要去考慮可行性,只關注於自己的渴望程度。如果其它條件都具備,你最希望達成的是什麼?
②我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
這取決於你的性格、能力和經歷。
圍繞這些問題,你首先要去量化自我,避免巴納姆效應,儘可能準確地獲得自我認知
例如:內外向、獨立程度如何,通常是什麼樣的心智模式,潛意識和自我意象中,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負性情緒管理水平、情商有多高等等。
接著,要思考自己的經歷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天賦,有什麼經驗可以遷移,是否可以從中找到差異化的競爭力;然後,把這些綜合起來考慮,發掘能力。
③我可以往哪個方向發展?
這取決於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組織環境。
每個人都身處特定的時空,意即: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國家、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組織。
這些外部環境,就會限定我們的選擇。比如說,飛機沒有發明出來之前,沒有飛行員、空乘、機場管理這些崗位。
思考這個問題,一是觀察當下的職業分工,看看哪些行業、哪些公司,能夠提供最適合自己能力發揮的環境,讓自己價值最大化,更快地進行資源增值;二是要預測社會變化的硬趨勢,因為最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崗位,也許當下還沒有產生。
02
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你習慣待著的位置,習慣扮演的角色,習慣相處的人,習慣表現的態度……總之包含了你所習慣了的一切事物。
舒適區雖然有其正面價值,但從負面來看,我們會過於習慣舒適區,並把自己局限在這個區域內。
停留在某個特定的狀態中,「舒適」固然是舒適,但是帶來的會是思想上的懶惰,行動上的停滯,作風上的懈怠。
所有的問題來源,都是由於我們過於依賴舒適區。
這對於我們來說,就好比是溫水煮青蛙,最終的結果,就是在不知不覺間被煮死在熱水中。用成長角度來看,就是成長處於停滯狀態。
想要擁有不設限的人生,就需要擴展舒適區。
擴展你的舒適區,有以下幾個建議:
①儘早進入學習區
如果你早進學習區,將來你會發現更容易走出舒適區。一旦你邁開步子,隨著時間推移,這麼做會變得更加容易。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解釋說,當你走出舒適區,你會習慣於最佳焦慮狀態。
「有成效的不適感」,正如他們對此狀態的稱呼,對你來說會更常見,在表現變差之前,你將願意走得更遠。
②提高核心認知技能
行業與行業之間雖然差異很大,但對人才的要求,卻有很大的共性。
比如:如何思考?如何決策?如何表達?如何創意?諸如此類,每個行業每個崗位,都需要這些認知技能。
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才能自信地在新工作上說,即便起點低,但學習速度快,很快就可以達到業內領先水平。
③刻意練習
擴展學習區的關鍵,就在於在你可接受程度內擴展舒適區,有一點點不適,但還不至於痛苦。
我們以閱讀為例,在選書中,精讀君提到「我們需要堅硬的閱讀」,背後的原因就是這個。
儘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難度的書,特別是某個領域集大成的書,再回過頭來看同類型普通的書,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03
成長心態
成長心態是指具有一定持續性的心理狀態,認為個體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
也就是說,通過努力,我們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聰明、更優秀。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位編劇,她寫的新戲即將開工了,於是她在微博發表了一段感動的心情。這時,有網友評論說:「沒啥名氣就不要拍了,等有實力時再拍也不遲。」
對於網友的評論,這位編劇的回覆是:「實力不是等出來的,是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幹出來的。」
這就是成長心態。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他們更加傾向於去注意他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他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關注自己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功。
想過不設限的人生,你需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心態。
一般而言,培養成長心態,有3個方面的考慮。
①正視失敗,積極失敗。
在固定心態的人看來,每一次表現,都將被看成是對能力的一次定論性衡量,失敗永遠地決定了這個人。
因此,每當事情變得困難時,固定心態的人,就不敢再行動和嘗試,擔心失敗會影響自己的聲譽。
然而,成長心態的人並不認為一次失敗,就能夠定義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
如果我們能夠正視失敗,我們就可以培養成長心態。
②保持開放,避免習慣性防衛。
固定心態的人,觀點也經常固定,比較封閉,很難聽取不同的意見,即便這個意見具有相當的可靠度。
這也就是習慣性防衛。具體的信號,比如說,有些人聽到別人說了一句,第一反應就是拋出一個反駁。
習慣性防衛會讓你產生消極心理,不利於自身成長。
③看淡成功,以終身學習者自勉。
固定心態的人,如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就會變得保守,會通過選擇低風險和已經熟悉的任務,停留在舒適區,來盡力避免失敗。
而成長心態的人,則沒有那麼看重成功。
這讓他們能在所處領域不斷精進,也就更有條件成功。
04
自我驅動
電影《風雨哈佛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主角麗絲,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由於父母吸毒,麗絲從小就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飢餓的時候,甚至用一管牙膏來當晚飯。
雖然受父母虐待,但麗絲仍然愛著父母。但可嘆又無可避免的是,麗絲的家庭破碎了:在麗絲15歲時,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
貧窮的麗絲,流落街頭,只能靠撿垃圾、乞討過活。她整夜乘坐地鐵,只因在這裡才能入夢。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一次偶然的機會,麗絲認識了另一個名叫佩吉的女孩。佩吉曾經過的也是類似的生活,但現在有一份工作,與朋友合租了公寓。
於是,麗絲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我需要一次機會,爬出我出生的那個環境」。
她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才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
後來,她用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麗絲開始了徵程。
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
為了支付大學學費,她努力嘗試並申請各類獎學金,最終獲得了《紐約時報》的一等獎學金。
她在申請裡寫到:「我想和人們站在一塊兒,不想在他們之下。我想去哈佛,做受教育最高的人,讀所有最好的書。」
克服了旁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影片的最後,麗絲邁著自信的腳步,以全優的成績,走進了哈佛大學的學堂。
這就是自我驅動,即自我提供動力,驅使自我行動。
生活中,人們常常藉助外部驅動來驅動自我,例如金錢獎懲、表揚批評等。
但這些外部驅動力量,如果沒有結合自我驅動,效果往往會打折扣,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想想我們學生時代學了許多年的英語,如今你還能用多少?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本身在學英語、用英語方面,並沒有足夠的自我驅動,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並不是自己真正想學好、用好。
自我驅動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避免自我設限,你需要驅動自我,讓自己成為驅動力的來源。
因為驅動能力不足的人,會不知不覺地降低自我要求,得過且過。
一般來說,驅動自我,你要學會從挖掘持續的內在動機開始。
05
即刻行動
《社交網絡》電影裡,講述了一個創業市場上著名的故事。
眾所周知的Facebook,其最初整套架構性的設想,來自Winklevoss兄弟。
他們有一次見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講了整套想法。扎克伯格聽後認為太精彩了,想要一起幹。然而兄弟倆卻說:「我們想想。」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
扎克伯格沒有浪費眼前的機會,回到宿舍後,他馬上就開始動手,寫代碼,請教高人,見投資者。
在扎克伯格已經熱火朝天幹起來的時候,Winklevoss兄弟還在酒吧喝酒、準備自己的皮划艇賽……
最後,等知道一個叫Facebook的東西已經崛起,他們才慌張失色地跑上門去要錢,於是就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
雖然Winklevoss兄弟拿到了一些賠償,不過相比於Facebook當下的發展態勢,這些賠償僅是小小的一部分。
扎克伯格之所以能贏得這場勝利,關鍵就在於即刻行動。
即刻行動,就是一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採取的及時有效的作為。
行動科學家唐納德舍恩認為,「三思而後行」並不一定正確,很多時候甚至可以是「行動先於思考」的。
因為人們的機智行動,是基於高度技巧及複雜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多數技能又都屬於隱性知識範疇,也就是說,你不知道其實你有能力做到。
因此在行動之後反思,可能會反過來發展我們的認識。
過不設限的人生,想得再多,不如先行動再說。
最後,用《人生不設限》中的一句話來與大家共勉:
「生命中的挑戰,會讓我們更明白自己真正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願你最終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