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一回頭,就變成爺爺奶奶了(致所有 50 60 70 後))

2021-02-09 唐詩宋詞元曲賞讀
—關注唐詩宋詞元曲賞讀 頂級傳統文化美刊—


現如今,咱中國,有群人,很特別。可以說:古往沒有過,今後不再有。

1950年至1965年出生的所有50後和部分60後,是全世界最不尋常、最折騰、也是最樂觀的一代人。他們經歷了各種磨難,參與了各種運動,他們推動了時代的劇變,也被時代所改變。他們集體將生命最黃金的幾十年,化成了國家及兒女發展所最需要的土壤。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正是50後的幼年時代或童年時代,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因此,飢餓是50後共同的深刻記憶。

該讀書時停課鬧革命。

初高中最重要的啟蒙期,他們被中斷了學業。他們成了「紅衛兵」,有的成天抄寫大字報,後來出了不少書法家。更多的走上了「大串聯」的漫漫徵途,從韶山到井岡山,從延安到北京,沿著紅色足跡,意義風發地走著走著……

而有的則在小學二三年級時就碰上了「史無前例」,成了「紅小兵」。沒有課本,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初中英語第一課是26個字母,到高中第一課還是26個字母,因為許多學校初中就沒有英語課。

青春下鄉蹉跎歲月。

最需求知識長才幹的青蔥歲月,到了農村,扛起鐵鍁和鋤頭,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把青春期留在了廣大農村,沒有現代人的浪漫,絕大多數人也沒有花前月下的愛情。

但奇怪的是,正是這段下鄉的經歷,讓這批有著「知青」這一共同名字的一代人,成為了中國最有擔當、最能吃苦耐勞、最有奉獻精神和廣闊胸襟的一代。

很多80後子女都十分驚訝父母的堅韌!而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更有不少人是當過知青的。

嚮往綠色的軍營。

這代人總是被革命戰爭年代先輩們的流血奮戰所激勵,也渴望穿上綠色的軍裝,成為英勇的戰士。軍營,成了他們最嚮往的地方。

沒有參軍的人,也以穿上一身沒有帽徽領章的綠色軍衣為榮。一頂軍帽,戴在頭上極為榮耀。誰得到一件四個兜的軍衣,比現如今任何世界名牌都名牌。

大學百裡挑一個。

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在工廠、農村、部隊經過推薦,作為「工農兵大學生」進了大學。學制兩年或三年,其中會有幾個月或半年甚至一年,到農村、工廠、礦山去學農學工,有的就是「農業學大寨」工作隊員,每月集中幾天上課讀書,其他時間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最奇特的是1976級,叫「三來三去」大學生:農村來的回農村去,工廠來的回工廠去,哪裡來的回哪裡去。他們入學後一年多,恢復高考,1977級和1978級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他們成了大學的「另類」,沒有隆重的畢業典禮,沒有難捨難分的泣別,背上行李灰不溜秋地走出校門。

1977年恢復高考,50後呼啦啦一齊湧上了高考那座獨木橋。但那時高校不多,招生名額有限,只有初高中基礎較好的少部分人,才得以考上大學。真正的是百裡挑一!

想生孩子限一個。

50後的還可以,60後的趕上了計劃生育,沒有了他們父輩多子多福的感覺。

不過,只生一個也好,無論生男生女,都看得極貴重,格外注重培養。有人說,中國的80後強於70後,也強於90後。80後正是50後生育培養的。

人到中年丟工作。

由於改制,80、90年代大批國有企業的員工下崗,不得不進行再就業。他們一度湧入勞務市場,為生存而再次拼搏。沒有人知道他們內心的那份苦澀艱辛。

最勤奮最堅忍的一代。

這一代人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又秉承了濃烈的紅色元素,於是,他們格外能吃苦耐勞,格外能勤奮工作,也格外地不計較個人得失。

改革開放艱難起步的時期,正遇到這代人風華正茂。改革開放為這代人創造了機遇和條件,改革開放也得益於有這樣一代最勤奮最堅忍的人。難道不是嗎?

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下崗了,失業了,要自己另找門路謀生了,但他們忍了,他們內在的堅毅品質為國家分了憂擔了愁。他們的忍耐和擔當,讓全世界驚訝!放在西方世界,早就遊行罷工鬧得天翻地覆。

但在中國沒有發生,在這代人沒有發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難以置信、難以理喻的奇蹟!

這個奇蹟,現在並沒人注目,但我們相信,歷史將記下這一筆。

即使經歷那麼多磨難,他們仍然是中國最樂觀,最堅強的一代。現在他們退休了,或者將要退休了,大多身體健康,精力充足,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他們似乎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年人。折騰了前半生,好日子開始啦。

他們成為了中國幾千年來最「瀟灑」的新60歲!

這一代人是最能歌善舞的中國人。沒有人來組織,她們自己搭成團隊。沒有人指導,她們自學成才。她們自娛自樂,自得其樂。

廣場舞已經不僅僅是娛樂和健身,也是50後的新社交平臺,還是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新老年風尚。

中國大媽不僅到華爾街像撿小菜一樣買黃金,而且把廣場舞跳到了全世界。哪裡有中國大媽,哪裡就有廣場舞。據說,西方大媽們已經不滿意自己水桶般的身腰,也炫起了民族風。

中國大媽改變著世界,世界因中國大媽而生動和精彩。

攝影電腦玩起來。

這代人中的絕大多數人除了ABCD,不會外語;除了會打打算盤,不懂得什麼叫大數據。因此,現代社會的許多時髦玩意兒,真玩不過年輕一代了。

但是,他們仍然是不甘落後的一代。越來越多的這一代人,也在努力學點時髦。

這位老帥哥,怎麼樣?長槍短炮齊上陣,爬山涉水走天下,年輕人誰有這範兒?

還有一位微信圈裡結識的「美攝帥哥」,未曾謀面過,但我知道他走澳洲,進西藏,爬黃土高原,下江南水鄉,樂此不疲。

社交旅遊美起來。

這代人,工作時沒時間看世界,如今有時間了,於是就經常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更多的地方,去看更美的風景,去填補回青春日子裡的一個個空白。

這批人,長身體時挨餓,想好好讀書時就停課,畢業就下鄉,工作就下崗,經歷了命運的多重折騰和考驗。

這批人,沒讀多少書卻無師自通,經過了生活的磨難卻始終認為生活沒有虧待自己,感覺遺憾極多隻希望子女後輩超越自己,已是黃昏還在試圖呼吸清晨的空氣。

他們已是爺爺奶奶、大叔大媽了,是不是值得70、80、90、00後們致敬?

胸藏文墨虛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

微信號

猜你喜歡: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寫盡六朝舊事,享譽千古

       劉禹錫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只要讀懂了,就會終生受益

       蘇軾最難讀的一首詩,總共四句,兩個問句,卻說明了一個哲理

       她才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千百年來,只有這一個傳奇的女子

       李白最具殺氣的一首詩,連金庸先生也動容不已

       李清照的一首小詩,卻寫盡少年、中年、老年心境

       白居易在雪天寫了一首溫暖的詩,只有20個字,便驚豔了整個冬天

       蘇東坡最悲傷的一首詞,再過千年依舊催人淚下

       唐朝最花心的詩人,卻娶了最賢惠的妻子

       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詩,短短四句卻值得一讀再讀

       唐代最毛骨悚然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卻流傳千古

       大宋第一古惑仔,寫詞只是愛好,殺人才是主業

       最浪漫的一道聖旨,短短一句話,卻讓世人感動不已

       項羽自盡1300年後,一個女子道破他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他是人世間最溫柔的公子,他寫的秋詞最富深情

       史上最絕的一首詩,寫盡天下滄桑,罵遍古往今來

       辛棄疾的一首詞,把一個尋常場景,寫成了千古佳作

相關焦點

  • 50歲!看著60、70後的書本,爸爸的眼眶「溼潤了」!
    40年前的書爸爸是「首屆70後」,今年正好50歲!看著60、70後的書本,爸爸感慨了一句:人生50載!能否重來?我湊上去看了一下目錄,問了一句:「原來你們70後也學浣溪沙啊?還有朱先生的《春》?」爸爸看了我一眼,1分鐘沒說話,然後說:「何止是我們,60後的師兄也學啊!」
  • 泰國奶奶車禍致面癱,60歲抄起吉他彈唱英文歌,70歲意外走紅
    但這次網友們說錯了,這位自彈自唱的奶奶,真的是從60歲時才開始學彈吉他的。這位老奶奶名叫瑪琳達·赫爾曼(Malinda Herman),是泰國人,馬上就要過70歲生日。說起瑪琳達奶奶與音樂的緣分,其中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瑪琳達奶奶和所有人一樣,年前的時候都喜歡哼上幾句,但也只是單純的喜歡,並沒有想過往音樂方面發展。
  • 致70後:人到中年,一晃就老了
    時間太瘦,指縫太寬,70後的我們,還沒有來得及認真年輕過,一晃就老了。我是70年的人,今年剛好50周歲,在企業裡已經退休了。以前覺得退休是件多麼遙不可及的事情,一晃自己已經退休了,往後餘生都是自己的時間了,想怎麼活全看自己。
  • 我特殊的「爸媽——」致爺爺奶奶
    我特殊的「爸媽」――致爺爺奶奶敬愛的爺爺奶奶:         趁這美好光陰,享受家書文化的氛圍,我想以這封信,說說這幾年來我心裡想對你們說的話。         別人也許擁有一對親生父母的日夜牽掛,別人也許擁有一夥兄弟姐妹的呵護照料,別人也許擁有一群同學朋友的時常關心,別人也許擁有家庭妻子孩子的幸福快樂……而我卻有兩位特殊的「爸媽」――爺爺奶奶你們那份特殊的愛。       (1)  出生期。
  • 《和藹的爺爺奶奶》毛頭星-協助拍攝
    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的定義為60周歲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則認為65歲是分界點。中國古代曾將50歲作為劃分。和藹的爺爺奶奶【第1幅圖】此作品由青島攝影愛好者歷先生在著名的眉山地區拍攝和藹的爺爺奶奶【第2幅圖】此作品由臨沂攝影愛好者簡先生在著名的東莞地區拍攝
  • 泰國奶奶車禍致面癱,60歲學吉他唱歌「療傷」 網友:太好聽了
    但這次網友們說錯了,這位自彈自唱的奶奶,真的是從60歲時才開始學彈吉他的。這位老奶奶名叫瑪琳達·赫爾曼(Malinda Herman),是泰國人,馬上就要過70歲生日。說起瑪琳達奶奶與音樂的緣分,其中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瑪琳達奶奶和所有人一樣,年前的時候都喜歡哼上幾句,但也只是單純的喜歡,並沒有想過往音樂方面發展。
  • 致我親愛的爺爺奶奶,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
    以為父親早婚,爺爺奶奶四十出頭的年齡就已經抱上了孫女,升級為祖父母。曾經一度,我很以此為榮。而現在,一直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爺爺奶奶,已經蒼老至此!作為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相當於父母。而爺爺奶奶傾注在我和兩個弟弟身上的心血,和對我們的愛,又超越了一般的父母!
  • COUSINS:中國70後永遠不會被超越的最大財富
    例如,堂兄弟姐妹是從共同的爺爺奶奶起一共三代,表兄弟姐妹是從共同的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起一共三代。後者相對複雜一些:千萬不要以為表兄弟姐妹都是擁有共同的外公外婆的;事實上,只有「兩姨表」是擁有共同的外公外婆,而「姑舅表」的共同直系血緣長輩,對姑表方來說固然是外公外婆,對舅表方而言卻是爺爺奶奶。
  • 低田的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育有五子二女,我父親徐守柏排行老三,後因第二子夭折,四子二女成人,我父親在成年子女中行二。爺爺用「清白傳家」四個字給兒子們取名,他們是「守」字輩,所以分別叫「守清、守白、守傳、守家」。到文化大革命,「守白、守家」不能叫了,改成「守柏、興武」。父親的家童巷在江邊,地勢略低,長水稻,鄉裡稱「低田」。
  • 杭州城有一批身懷絕技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春節前,杭州三個女人在西溪溼地練飛人瑜伽被人拍下,上傳到都市快報,這三個女人就此成了網紅(都市快報2月9日A04版《從上到下三個女人 66歲 50歲 62歲》報導)。當天,快報發出「美麗杭州 60以後更精彩」徵集,歡迎大家推薦身邊玩得高興、活得精彩的60歲以上的男人女人,讓更多杭州人一睹他們的風採。
  • 爺爺80大壽,說去世的奶奶要來接他,分完家產後,不久就後悔了
    爺爺80大壽,說去世的奶奶要來接他,分完家產後,不久就後悔了王爺爺在村中算是比較幸福的人了,王爺爺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現在也都抱上了大胖孫子,讓很多人都心生羨慕,王爺爺的孩子們還都很孝順,家庭也很和睦,王爺爺唯一的遺憾就是自己的老伴走的早。
  • 70年變遷|忽培元:除去「籓籬」後的歷史性跨越
    自1949年至今,新中國已經成立70周年了。70年春秋鼎盛,新中國以勢如破竹的發展速度,一躍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國人住房面積也由當年人均不足4平方米,到現在的人均超過40平方米,「這是除去『籓籬」後,中國經濟、民生的歷史性跨越」,在接受中國網地產專訪時,國務院參事忽培元如是說。再見忽培元,是在他的辦公室。
  • 《越戰越勇》一起重溫爺爺奶奶們的「花樣年華」!
    《越戰越勇》花樣爺爺奶奶展現花樣年華!俄羅斯的中國媳婦李淑範92歲依舊滿滿少女心;98歲李家乃爺爺高難度健身動作徵服眾人;楊雲鵬大爺曳步舞姿青春洋溢刷屏朋友圈;輪滑奶奶吳秀英體態輕盈似孩童,踩著輪滑登泰山;勵志奶奶趙金玉唱歌、冬泳頑強抗癌;銀髮模特冬日光氣質卓越引人羨慕;摩登爺爺
  • 小S奶奶今日凌晨去世,享年98歲,她曬爺爺奶奶合照祭奠
    10月26日小S在社交帳號曬出了爺爺奶奶的舊時合照,祭奠在今天凌晨1點多去世的奶奶,在文中她提到奶奶是山東郯城縣人
  • 奶奶看完電影後被人殺死,爺爺一句夢話讓我找到殺人真兇
    爺爺和奶奶爺爺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了,我們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爺爺怕是活不久了。爸爸他們忙著爺爺的後事,我作為最小的小輩只能打打下手,靈堂設置得差不多後,爸爸叫我去爺爺家拿早已照好的遺像。一想到要去爺爺家,我的心就忍不住顫抖起來。爺爺那晚的話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我一邊安慰自己這只不過是爺爺迴光返照前的胡話,一邊卻又想要找出真相。
  • 我的爺爺奶奶|楊亞茹返鄉畫像
    「大白兔」成了「小白兔」,「鮮橙多」變成「鮮果多」,包裝以假亂真。農村老頭老太太不比我們城裡孩子「精明」,哪裡分得清這些,好心買回家給我們吃,我們一嘗,跟城裡的正版貨不能比,剛開始嫌棄得很不願意吃,等過一段時間沒東西吃嘴巴饞了,也不管它是不是山寨貨了,「小白兔」嚼著也香甜。我爺爺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太」,年輕時做過商貿賺了些小錢,家境還算得上寬裕。
  • 老年人切忌猛抬頭、猛回頭,專家告誡可致全身癱瘓!
    72歲的徐奶奶,身子骨挺硬朗的,這天她在自家陽臺晾衣服,忽然樓上的鄰居跟她打招呼,她猛一抬頭,竟然摔倒了,這一摔倒不要緊,竟然摔成了四肢癱瘓!這是怎麼回事? 無獨有偶, 據媒體報導,65歲的周大伯患有頸椎病,在外出旅遊時猛一回頭,一陣眩暈,摔下臺階致全身癱瘓。這又是怎麼回事?
  • 崔亞偉|爺爺奶奶的老黃牛
    我睜著眼,看窗簾縫隙裡的星星一跳一跳。「快睡吧!明天還上學呢。」奶奶說話了。第二天,爺爺就著老榆樹的樹幹,給牛搭了一個棚子,棚頂上面鋪上稻草,遮日避雨,但不擋風。兩頭黃牛是一對母女。爺爺是經一家遠房親戚介紹,從幾裡外別的村子牽回來的。爺爺說這兩頭黃牛是純種的草原紅。
  • 我的爺爺奶奶
    奶奶疼孫子和爺爺好有一比。我是在爺爺奶奶的懷抱裡長大的。每天都是奶奶看著我鑽入被窩,然後她盤腿坐在坑角,邊給我講古經,邊看著我睡覺。記得她說的最多的是:我要在離世前,給我的兩個孫子(指我和大哥,那時兩個弟弟都未出生)每人捻線織個毛線被面,為他們娶媳婦用。奶奶的願望是實現了,但那種被面早就過時淘汰了。奶奶一點一點捻出的一團團毛線牽連著的祖孫情,卻永遠無法割捨。
  • 奶奶爺爺和姥姥姥爺,誰更愛孩子?真正的科學排序,不無道理
    比如「北京有一怪,生了孩子姥姥帶」,再比如從70代、80代、90代流傳到現在的「媽媽生,姥姥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從這兩句話其實就能簡單看出來,姥姥姥爺帶孩子成了現如今的普遍現象,也是「隔壁親」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