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有一批身懷絕技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2021-01-19 浙江在線

  春節前,杭州三個女人在西溪溼地練飛人瑜伽被人拍下,上傳到都市快報,這三個女人就此成了網紅(都市快報2月9日A04版《從上到下三個女人 66歲 50歲 62歲》報導)。當天,快報發出「美麗杭州 60以後更精彩」徵集,歡迎大家推薦身邊玩得高興、活得精彩的60歲以上的男人女人,讓更多杭州人一睹他們的風採。

  截至昨天,通過快報85100000熱線和快報官方微信報名自薦或推薦的讀者網友已超過百人。

  弦趣室內樂團

  諸葛旦敏,61歲,專業大提琴手,13歲那年,讀大關小學六年級,當時彈月琴和柳琴的她,被挑去參加杭州文工團拉大提琴,她講了一個類似《芳華》的故事——

  如果說當時加入文工團是為了立業,養家餬口,那退休後大家再次組成樂隊,在一起拉琴,純粹就是享受音樂了,並且也用音樂給別人帶去快樂。

  我們這個團體一開始是市屬文藝單位的專業樂隊人員,人退休了,熱愛音樂的精神沒有退休。2011年,一開始是四五個人在家裡玩四重奏,後來退休的同事逐漸加入進來,也吸引了省專業團體的一些退休人員,2016年,我們還吸引了一部分青壯年,現在樂隊有25人,平均年齡60歲,是一個很完整的弦樂室內樂隊,我們取了個名字叫「弦趣室內樂團」,其中一大半以上是做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

  我們每周四上午排練,有的帶孫子外孫的,只有讓家裡人幫忙克服一下了。

  我們這支隊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其中老杭歌退休的是從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當時的杭州文工團,前段時間看電影《芳華》,大家很有同感,因為我們當初也是和部隊一樣的管理模式,當時大家都在13-18歲的年齡,至今做同事做朋友已近半個世紀了,大家感情很深。杭城不大,文藝團體就那麼幾個,平時互動很多,不少人還是從小就認識的,都是大關小學的校友……

  大多數人拉了一輩子琴,我們參加音樂節,到養老院、盲人學校、地鐵站、社區商場演出,今年我們又被邀請參加杭州市第二屆國際音樂節的前期熱身宣傳活動。我們訓練的曲目都是一些古典音樂代表作,有一定的難度,平時在家裡要練好才行。

  我們這些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平時除了在家裡買菜做飯幫兒女帶孩子,練琴真的是非常認真用心的……

  單腿直立趙師傅

  大學路小區64歲倪大伯推薦他的鄰居趙師傅,83歲,杭鋼退休工人,也是倪大伯的「師傅」。倪大伯的劈叉,就是趙師傅教的。

  趙師傅目前在小區裡擺攤賣百貨。他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倪大伯說,83歲老人可以單腿直立!一隻手可以砸碎磚頭,厲害吧?

  「他從小就開始練了,所以有這本事。我也會劈叉,劈叉這玩意,沒有三五年的功夫不行。我跟他學10多年了。」倪大伯說。

  百靈鳥榕奶奶

  肖大伯推薦他的女同學李銀鴻,網名榕奶奶。榕奶奶在杭高時就是班裡的文娛委員,班裡同學唱歌都是她教的,1965年,她考上浙江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山東工作,後調回杭州,在政府部門當副科長,歌詠愛好保持至今。

  榕奶奶前兩天還在泰國旅遊。她的高中同學微信群裡,有她唱的歌曲和越劇各一首(音頻),一首是《讓我們蕩起雙槳》,一首是越劇《蝴蝶夢·才憶新婚慶重逢》。肖大伯把唱歌連結發給我,我一聽,這歌聲就像百靈鳥,完全聽不出,榕奶奶已經73歲了!

  優酷搜「虞水慶」,我就是

  讀者虞先生打進快報熱線:你們報紙在搞徵集活動,怎麼推薦?優酷視頻首頁搜「虞水慶」就看到了,我就是虞水慶,66歲,臂力很厲害,50磅的一根彈簧都能拗得彎。

  虞水慶家住濱江,一個彈簧拉升器和一根臂力棒,玩了八九年。他這一輩子,都在做臨時工,要麼去種樹,要麼管傳達室,現在麼,管管小孫女。

  以前,他看別人拉彈簧很輕鬆,就暗暗下決心,也要拉開。因為在家裡也沒啥事情嘛,他每天練,每天練半小時,當時那個臂力很厲害的人,已經被虞水慶超越了,5根彈簧一起拉,相當於45公斤的重量,一次性能拉10次,再接著換50磅一根彈簧,連續能拗彎15次。

  問他,還能再提高嗎?虞水慶說,再重的臂力棒和彈簧他沒地方買。

  前年6月,鄰居大伯給他拍了視頻發到網上,標題是《64歲虞水慶的硬功夫表現》,播放量68次,鄰居大伯親自當主播,照著寫在紙上的臺詞念,虞水慶負責表演,每拉一下,他都漲紅了臉,使出渾身解數,末了,鄰居大伯總結說,希望體育相關的部門,可以給這位自強不息的老人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相關焦點

  •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英文是一樣的嘛?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英文是一樣的嗎?堂姐,表姐,表弟,表哥的英文你還傻傻分不清楚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A:I was very close to my grandma.我和我外婆非常親近。B:Which side, paternal or maternal?
  • 有笑有淚!!老外阿福多種方言客串: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這麼可愛嗎?
    > 新浪微博:阿福Thomas        微信公眾號:點這裡 ⬆️你家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這麼可愛嗎
  • 婚姻平權的另類扭曲:江浙兩頭婚引爭議,外公外婆改口叫爺爺奶奶
    針對這種組合,有人表示這種婚姻降低了婚姻衝突發生的概率,也有人表示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大家各抒己見,眾說紛紜,尤其是看到一個注意點,不少女方家庭不讓孩子叫外公外婆,一定要改口叫爺爺奶奶,從此,外公外婆這個稱謂可能在江浙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消逝。可是仔細一想,這樣真的有現實意義嗎?
  • 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生日九宮格拼圖+長輩生日祝福語
    長輩生日祝福語長輩生日祝福語(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是҉҉҈҉҉҉҈҉҉҉҈҈҉҉誰҉҉҈҉҉҉҈҉҉҉҈҈҉҉҈
  • ​爺爺、奶奶叫 grandpa, grandma,那外公、外婆叫什麼?
    我們從小都會背一個順口溜:爸爸的爸爸叫什麼,爸爸的爸爸叫爺爺 爸爸的媽媽叫什麼,爸爸的媽媽叫奶奶媽媽的爸爸叫什麼,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媽媽的媽媽叫外婆 爸爸的哥哥叫什麼,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什麼,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麼,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媽媽的兄弟叫什麼
  • 低田的爺爺奶奶
    外公外婆生過十一個子女,我的母親排行老二;但最終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我母親行大。母親的家卞家岔距父親的家往北偏東十裡之外,地勢略高,大搞水利之前缺水,只能種旱作物,鄉裡稱「高田」。父親家境貧寒,母親是長女,這兩個因素促成父母的婚姻是男方入贅到女方家。我與弟弟(相差1歲,乳名「小兵」和「小軍」)自然稱外公外婆為爺爺奶奶,通常我們稱為「家裡的」爺爺奶奶。
  • 孩子試穿外婆買的新鞋,被奶奶冷漠拽走後淚目,網友:奶奶太自私
    都說現在的孩子最幸福,因為爸爸媽媽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所有孩子一生下來就是雙方家庭的寶,除了父母疼,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從小都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不過這種寵愛很多時候是帶有「條件」的,一旦父母關係破裂,孩子除了要夾在父母之間難做,還得在祖輩之間變得很為難,最近在網上熱傳的一段視頻中,就看到了這個的心酸一幕。
  • 圖解│恐怖片《探訪驚魂》,外公外婆好變態,嚇尿了
    不過,最近媽媽和外公外婆在網上見面了,父母和子女哪有永遠的仇恨呢?他們還希望能看看兩個外孫,能和他們度過一個周末外婆外公初次見面顯得很慈祥外公警告他們不要去地下室,因為地下室「發黴」了,容易感染細菌,這裡應該是翻譯有誤
  • 「消失」的外公外婆?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家住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小西和丈夫小爭,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兩人於2016年結婚。結婚前,雙方家庭就已約定好,結婚後小西依然可以住在娘家,也可以到公婆家居住;同理,小爭也如此。而且,兩個家庭商定,小夫妻共生育兩個小孩,按照出生順序,一胎跟男方姓,二胎跟女方姓。
  • 爺爺奶奶別怕,有我在呢
    #講講你們和老人們的故事#  小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可能是心目中比父母更親切的人。犯了錯被父母責罵,他們把你護在身後。周末去探望他們,還要偷偷把零食零錢塞進你的口袋。  sayings:  @少博  奶奶今年大概七十五歲了,我已經有些記不清她的年齡和姓名,儘管我曾經和她一起在鄉下度過了很長一段少年時光。  我爺爺去世的很早,父親和母親也在我極小的時候外出務工,只留下我和奶奶相依為命。
  • 《自古英雄出少年》「七宗最」 身懷絕技鬥鷹犬
    劇如其名,新版中的小英雄們不僅個個身懷絕技,更因豐富的人物與曲折故事,創下「七宗罪」,令觀眾期待萬分。新版電視劇《自古英雄出少年》改編自80年代紅極一時的同名票房武俠片。時隔28年,這部經典電影重登螢屏,不僅勾起了一代人的熒幕記憶,更在新時期煥發新活力,以全新面貌詮釋了「自古英雄出少年」這一不變的勵志精神。
  • 聖誕快樂,外公
    雖然去外公修理鋪的時候不多,但我時常能聽到前來找外公「做活」的人稱讚外公能幹。每當那時,我心裡都有一股暗暗的自豪——那是我的外公。我兒時記憶裡第一次有外公,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時一次離家出走。那時爸媽還在火車站旁邊開飯店,每天忙得根本顧不上管我。也不知是什麼原因,我惹誰生氣了,挨了一頓打。
  • 現在有很多外婆都稱呼女兒的兒子為孫子,妥不妥當?
    爺爺奶奶是爸爸的父母,外公外婆是媽媽的父母,都是孫輩至親,同樣是愛何必研究名稱。對孫輩的付出都量力而行。如果付出想回報,那就去投資理財。請有些養女兒的不要自卑,那只是習慣稱呼。別違背人世間常情。不過為什麼現在出現爺爺姥爺奶奶姥姥混淆的情況,與目前獨生子女成家後又有子女有關,只有一個孩子,有閨女的生了孩子,只能當姥爺姥姥了,失去了爺爺奶奶的名分,可又不甘心,於是偷換概念,自欺欺人的也當「爺爺奶奶」,很是可笑,稱呼是老傳統的傳承,還是按規矩來得好。
  • 「兩頭婚」後,孩子的拷問,超市門口搖搖車說的外公外婆是誰?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這是一個對於婚姻來說相當「完美的」名詞,但是看待兩頭婚這個問題時,不乏有我這樣的槓精存在,假如我女兒結婚,為什麼不是第一個孩子跟隨我姓,為什麼非要跟隨男方姓,我就喜歡孩子叫我爸媽外公外婆,不然我孩子坐到超市門口的搖搖車上花十塊錢都搖不明白,外公外婆到底是誰?
  • 在孩子眼中,奶奶和外婆有啥區別?這三個孩子說得很透徹
    早在幫媽還沒出生的時候,幫媽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都去世了,所以幫媽從沒見過他們,也沒有得到過他們的疼愛。不過幫媽倒是經常看到有一些同學會說:這個是我外婆給的,這個是奶奶給的……那些同學除了得到爸爸媽媽的愛之外,還多了一份奶奶、外婆的愛。尤其是如果受到父母的批評時,還能得到奶奶、姥姥的庇護。曾經幫媽也問過那些同學,到底是跟奶奶更親,還是跟外婆更親,當然說什麼的都有。
  • 外公外婆的「新家」
    這個冬日,去世多年的外公外婆終於安了「新家」。外公外婆還在世的時候,生有八個子女,大兒子癌症去世,走在外婆的前面。剩下的七個子女同心協力,操辦了他們的後事。他們集體湊了一筆錢,找人看了風水,尋了個向陽的山坡,僱傭了幾個水泥匠建了一座墓地,讓兩位老人重新合葬在一起。
  • 吳德風:外公外婆天上來
    他在喃喃自語,和遠在天國的兩人對話:外公外婆,只要我能走得動,就會過來看看您們。實在走不動了,我的孩子們會過來探望您們。吳洪激從小沒有見過祖父母,外祖父母用無私的愛撫育他成長,兩位老人肩負著使命,仿佛是從天上降臨到人世間。他們達成任務後,又回到天上居住。外公外婆,膝下無子,只有一個女兒,正值妙齡嫁給吳洪激的父親,一位走村串戶的剃頭匠。
  • 「陳翔六點半」新片,堪稱桌球版《少林足球》,成員都身懷絕技
    據統計,中國有1000萬人經常參加桌球比賽,3億人偶爾會打桌球。如此龐大的參與人數,也誕生出了許多桌球民間高手。如果這些民間高手聚在一起打比賽,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場景呢?有部電影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 那些身懷絕技的人真的難以置信!卻又不得不信!
    我親眼見過身懷絕技的人,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的我是不會相信的,說出來大家也可能不信。我們平常見得最多的都是一些雜技表演者,他們也是身懷絕技的人,而我說的這位她的絕技可能大家一輩子都學不會。之前就聽他說他們村的一個老奶奶每次喝水都是和滾燙的,他每次說我都當面跟他反駁說不可能的事,因為我的理解是大家都是血肉之軀,不是金剛之身,不可能做到。
  • 科學網—「身懷絕技」的人去哪了?
    幾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了「工匠精神」,這個詞也是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 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4年、上海市政協委員14年的時間裡,王向朝一直在調研有關「工匠精神」的問題,也提交過提案。 在隨後舉行的小組討論會上,王向朝自然而然地又將話題引向了「工匠精神」。 「那天開全體會議時,坐在我旁邊的一名委員的名牌夾一直沒法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