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說的是"改編",並非直接將古詩詞譜曲演唱。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詩詞可以作為歌詞吟唱。如今,也有許多古詩詞被譜曲傳唱。我們熟知的有《明月幾時有》、《小樓昨夜又東風》、《黃鶴樓》等等。
同時還有一種風格,是利用古詩詞的靈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情感結合,創作出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就是這麼產生和成為經典的。
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他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張繼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這首《楓橋夜泊》是最為著名的一首,被奉為抒寫「愁緒「的千古絕唱。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現代音樂人陳小奇偶然重讀《楓橋夜泊》,覺得「江楓漁火對愁眠」之類的文字讓人遐想不盡,就想以此寫一首歌曲。陳小奇創作這首歌曲是為了反映他們那代人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夾縫中的那種狀態。
青春爛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個秋日的晚上,在楓橋古鎮邊相戀,最後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懷著一份對對方無盡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幾十年後的今天,兩個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楓橋邊相遇,經過太多的世事滄桑、太多的榮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波折,如今站在面前的這個人,曾是自己記憶中很重要那個人,卻又變得如此陌生,讓人靠近不得。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楓橋夜泊》寫的是人生的失意和沉浮,意境空靈曠遠。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這些秋江月夜的美景,孤舟客子都無心欣賞,而那夜半的鐘聲,落在無眠人的心上,萬千滋味怎一個「愁」字了得?
《濤聲依舊》唱的是感情的失落和悽美。藉助《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風霜、漁火等意象,延伸出濤聲依舊,而人難依舊。舊船票與客船,則意在嘆息物事人非,但仍然對過去美好的一切充滿眷戀和不舍。
仍然揀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後悔,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
據說《寂寞沙洲冷》這首歌曲的創作靈感來自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除了歌詞當中應用到詞中意象,名字也是直接襲用了詞中的一個句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歷來對這首詞的主旨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認為是為溫都監女作,即這是一首愛情詞;但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對現實不滿,抒發憤懣之情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影射、刺時之作;還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寫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種說法最為有趣。據《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載,此詞還有一序,講的是一個美麗而悽涼的故事。
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為姻。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
意思是說蘇軾寓居定惠院時,每到他深夜吟詩時,總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當推窗尋找時,她卻已經翻牆而去(厲害了,還能翻牆?)依照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一部分人便認為這首詞上闋所寫:「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句中的幽人該是指那位神秘美麗的女子,上闋則是記錄此事了。
但蘇軾卻沒有納那個女子為妾,而是物色王郎之子與她為姻,最終使她鬱郁而亡。女子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於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算子》。照此說法,此首詞的下闋是為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我再來看《寂寞沙洲冷》的歌詞,除了「油桐」、「揀盡寒枝」以及題目,似乎並未將原詞的意境表達出來。比之《濤聲依舊》抒發的情感,改編只是浮於表面而已。
結語
近幾年中國風歌曲的火熱,許多網絡歌手將古詩詞改編入歌,但僅僅局限於句子堆砌,沒有深入理解意境和情感,經典度都不高,就不作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