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乘風破浪的姐姐》播出後,大家討論了那麼久的
「披荊斬棘的哥哥」。但說來說去,
無非是讓40+的男星們減個肥、搞個笑、跳個女團舞,然後比比看誰保養得更年輕。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TVB的古裝專業戶馬浚偉?
就是陳小春版《鹿鼎記》裡的康熙帝「小玄子」,可以說是無法被超越的經典版本了!
除此以外,他還主演過《秀才愛上兵》、《帝女花》、《洛神》、《妙手仁心》等多部TVB熱劇。
真的每一部都好看,每一部都是童年回憶啊!
前不久,今年已經49歲的馬浚偉,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拿到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的好消息。
本來Gigi以為又是一個讀EMBA鍍金的名人罷了。
不過,後來我又仔細看了看他這幾年的學習經歷,發現他跟某些追逐「諾貝爾數學獎」的油膩男星完全不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的披荊斬棘的哥哥!
2018年入學的時候,
47歲的馬浚偉就像個剛開學的小朋友一樣,曬了新買的筆記本、書包和西裝。其實,我身邊也有念名校EMBA鍍金的朋友,不過基本上都沒去上過幾次課。但馬浚偉不一樣,這兩年裡他一邊照常拍戲工作,
一邊堅持每個月飛一趟北京,老老實實的上完了16個模塊全部的課程。還經常在微博和Instagram上曬作業,或者發表點關於學習的小想法,和同學一起打打羽毛球什麼的。網友們都說,看得出來他是真的很享受這樣的校園生活,學習態度也非常的認真。完全不是去混文憑、混人脈的那種感覺,也
不是把考學當作敲門磚,敲開門就不學了。但馬浚偉卻回覆說:
「這有點難了,因為我明年要開始讀中醫學的基礎班了。」一個快50歲的男演員要轉行學醫?當時幾乎沒人相信,都以為是他隨口說的一句玩笑話罷了。但沒想到今年6月份,他真的又申請了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兩年的課程,而且9月份就要開學了!這兩個八桿子打不著的專業,跨度也太大了吧!就算真的念完又有什麼用呢?他也不可能當醫生了吧?其實,馬浚偉心裡早就有學中醫的想法,因為
母親在他六歲時患上癌症,所以此後患病的22年裡,一直都在收集關於中醫藥和食療的各種資料。而從小幫媽媽做剪報的他也耳濡目染,對中醫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情感。但我猜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酸溜溜的說:
「主要還是因為他有錢,才能不用考慮生計問題,盡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天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的有錢人,成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完全不思進取,把生活過得亂七八糟的……就說娛樂圈這個名利場,
比他有名有錢的明星更是不計其數,但肯花時間在讀書上,能夠沉下心來充實自己的,真心找不出幾個來。「天吶,他居然只比我爸大一歲,但我爸除了會叫我多學習以外,成天就只知道唉聲嘆氣,說他自己已經老了、學不動了,連個淘寶網購都不願意學。」正如馬浚偉曾經在微博裡,分享過北大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的一句話:其實不僅僅是職業,包括年齡和金錢,都不能把一個人限制住,因為
真正讓我們的人生受困受限的,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要求。比如在北大入學之前,馬浚偉還因為興趣所在,而專門去讀了咖啡師課程。2018年,先是
以「Distinction(優秀)」完成了國際咖啡調配師的考試;2019年,他又
拿到了SCA咖啡文憑(世界權威的精品咖啡協會)。學著學著就把愛好變成了事業,還
創立了屬於他自己的咖啡品牌:iCafeCoffeeWorkshop。而早在2013年開始,他便與家人
合夥經營了一間教育培訓機構,親自擔任校監,目前在香港已有多家分校門店,去年還出版過一套教輔類圖書。就連他自己也心生感嘆:
16歲在圖書館打工做管理員時,怎麼可能想到有一天會做自己的出版社……除此之外,作為演員的本職工作他也一點沒丟,
電影、電視劇和話劇舞臺,差不多保持著每年一部的穩定產出。尤其是去年,他還
跨界當了回導演和編劇,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舞臺劇《生前死後約》,以及同名電影,觀眾口碑都挺不錯的。他說:「做任何事情,只要抱著熱情和信念,能達成目標的機會自然加倍!」在40歲以前,馬浚偉是一名演員;但40歲以後,他為自己的人生又增加了很多標籤:
北大碩士、浸大中醫學生、專業咖啡師、導演、編劇、老闆……
他只是淡然一笑,說是想要彌補和追回小時候因家庭、生計而被迫擱淺的夢想。
所以Gigi覺得,
像他這樣充滿突破的人生,才配得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元氣滿滿這樣的詞啊!記得小時候看TVB劇,最嚮往的就是那些經歷豐富的職場精英,動不動就去學習進修,總是昂著頭一臉自信的說:
「我之前有學過潛水、搏擊,現在正在學義大利語」。
那時候以為人生還很漫長,很多事情可以慢慢學、慢慢做,總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這樣滿滿當當的人。
可是轉眼間,人生已經走了小半截,那些想要學的東西好多都沒學、說要去的地方好多都沒去,心裡藏了很久的夢想也越飄越遠。
然後你就會發現,很多局限真的來自於自己的懶惰和懦弱。
就像一位網友在馬浚偉的熱帖裡留言說:
「太佩服了,羨慕這種充實的人生!」
「我本來今年是計劃要讀研的,結果因為失戀在家半死不活頹廢了好久,現在學業和生活都一點進展也沒有,跟他一比真的太沒出息了……」
作家劉瑜在《送你一顆子彈》裡寫過一段話,我一直都特別喜歡:「每個人的心裡,有多麼長的一個清單,這些清單裡寫著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們總是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而那些沉重的、抑鬱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或許我們也可以捫心自問一下,
等我們到49歲的時候,如果實現了財務自由。真的還能熱情滿滿的去學習、去逐一實現人生清單上的夢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