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電影或者說先鋒電影是一種更為激進的製作電影的方式,它挑戰著電影常規的傳統和理念,同時它採取的也是更為獨立和另類的工作方式。很多實驗電影,特別是早期的,和其他的藝術形式有著密切的關聯,如繪畫,舞蹈,文學和詩歌,它也關乎新技術帶來的表達可能性。
一部實驗電影常常具備以下特徵:非線性敘事,對多樣的抽象形式的運用,比如說失焦,在膠片上繪畫或製造不規則劃痕,快速剪輯,非同期聲或者甚至沒有聲軌,其目的是將觀眾與影片置於一個更活躍和深層互動的關係中。
至少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及以後的時期,許多實驗電影始終保持著與主流文化對立的立場。它的許多更典型的特徵, 例如抽象表現主義、印象主義,或對影片結構的詩意處理,從一定程度上定義了什麼是通常意義上的「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作為一種電影製作的形式或風格,與主流商業電影或電影語言形式常規的電影有著巨大的差異。先鋒(Avant-garde)這個詞常常用來指認那些在上個世紀20年代在法國、德國、俄羅斯拍攝的對常規電影語言有探索和拓展的電影。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地下電影」這個詞也會用來描述當時的實驗電影。
今天,實驗電影無論在電影風格還是形式上仍然會被視作具有強烈個性和美學特徵的電影形態,但今天它的含義可能會更個人化,它無需與任何文化領域的先鋒運動產生必要的關聯。
「實驗」的概念涉及較廣範圍的藝術實踐。一般來說,實驗電影大多只有非常少的預算,一般通過自籌或很少的藝術基金去融資,使用最少的工作人員,常常是電影人獨自一人完成一部作品。有些實驗電影人是作為電影的業餘愛好者開始的。實驗電影的製作傾向於產生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個人視角和表達,而不是像商業電影那樣為了賺錢和娛樂。
1920年代歐洲的先鋒電影
歐洲的先鋒電影要追溯到上個世紀20年代,伴隨著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在視覺藝術領域的蓬勃發展,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藝術開始成熟起來,它也不再是專屬智識階層的曲高和寡的事物,開始進入影院和觀眾。
藝術家漢斯·裡克特、讓·谷克多、馬塞爾·杜尚、謝爾曼·杜拉克和維京·埃格林在那個時期都貢獻過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短片。費爾南·萊熱、達德利·墨菲和曼·雷製作的影片《芭蕾職業》(1924),被描述為達達主義、立體主義或者未來主義風格的實驗電影。杜尚製作了抽象影片《貧血電影院》(1926)。
阿爾貝託·卡瓦爾坎蒂執導的《唯有時間》(1926),沃爾特·魯特曼執導的《柏林:都市交響曲》(1927)和吉加·維爾託夫的影片《持攝影機的人》(1929),都分別以實驗的方式採集了巴黎、柏林和敖德薩的城市風景而構成實驗風格強烈的「城市交響曲」。
公認最著名的實驗電影包括路易斯·布努埃爾和薩爾瓦多·達利的《一條安達魯狗》(1929),漢斯·裡克特的動畫短片,奧斯卡·費欽格的抽象電影,以及倫恩·黎的GPO電影則都是歐洲先鋒電影在那個時期的出色代表。
1952年,字母派先鋒運動在法國掀起波瀾,緣於伊西多爾·伊祖的影片《毒液和永恆》(Traité de bave et d'éternité)在坎城電影節上映。極端超字母派宣布電影已經死亡,並展示了他們極端的圖形技術,最著名的例子是居伊·德波1952年的作品《Hurlements en Faveur de Sade》。
前蘇聯的電影製作者們,也在現代主義繪畫和攝影藝術中發現了與他們的蒙太奇理論相對應的特性。吉加·維爾託夫、謝爾蓋·米哈依洛維奇·愛森斯坦、列維·庫勒修、亞歷山大·多夫任科和弗謝沃羅德·普多夫金的電影,雖然它們本身不是實驗片,但它們對前衛的電影語言有很大貢獻。
二戰前後的美國先鋒藝術:實驗電影的誕生
美國在二戰前就出現了先鋒電影。很多戰前的美國實驗電影都深受歐洲實驗電影的影響,且大多是藝術家的獨立工作項目。1930年美國出版了雜誌《實驗電影》。編輯Lewis Jacobs, David Platt第一次把「實驗」與「電影」兩個詞並置在一起構成一個電影名詞。從此,「實驗電影」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成為一種獨立的電影藝術形態。
瑪雅·黛倫和亞歷山大·哈米德製作的《午後的迷惘》(1943)被認為是美國最重要的實驗電影作品之一。它不僅為16毫米膠片電影的製作提供了一種獨立製作的方式,同時也建立起強烈的實驗美學風格,讓人們看到實驗電影在美學上的探索究竟可以走多遠。
新美國電影與結構主義電影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實驗電影製作的獨立自籌方式和實驗電影社團的模式一直延續著。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在美國先鋒電影中出現了一些不同的樣貌。正如一些評論家所指出,在斯坦·布拉哈格和其他美國實驗藝術家早期的工作中,電影被用來表達作者的個人意識,相當於在文學作品裡用第一人稱去表達。斯坦·布拉哈格的《狗星人》(1961-1964)是從個人意識向抽象概念轉變的一個例證,同時也在作品中顯現出對美國大眾文化的背道而馳。
一些先鋒電影人越來越遠離常規的敘事模式。而60年代新美國電影被認為是另類敘事的,或是基於抽象、坎普風和極簡主義。結構主義電影製作人,象霍利斯·弗蘭普頓和麥可·斯諾 (藝術家),創造了一個高度形式主義的電影,他們把電影媒介本身置於更重要的表達層面:構圖、投射,以及電影中最重要的「時間」。有人認為,他們通過將電影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以尋求創建「反幻覺」電影。在1960年代後期, 許多先鋒電影人,隨後開始製作更加學術意義上的「結構主義電影」。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和今天:觀念藝術領域中的時間藝術
觀念藝術在1970年代繼續向前推進。羅伯特·史密森,一位加利福尼亞藝術家,製作了多部「大地藝術」作品。包括小野洋子也製作了一些觀念電影。這段時期,新的一代實驗電影人開始進入這一領域,他們中的許多人是早期先鋒藝術家的學生。萊斯利·桑頓、佩吉·亞維許和蘇·弗裡德裡希在結構主義電影上做了拓展,納入了更廣泛的內容,同時保持了自我反思的形式。
安迪·沃霍爾是一個站在波普藝術及其它藝術形式背後的人,他在整個1960年代製作了超過6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屬於實驗片。之後的電影製作人,象克雷格·鮑德溫和詹姆斯·奧布賴恩《超未來》,以mash-up的電影形式,使用舊影像和現實影像混合的方式建立新的表達,具有強烈的社會政治色彩。身為攝影家的克裡斯·馬克的 La Jetée (1962) 幾乎完全使用靜態圖片和旁白,完成了一部超前意識的「未來主義」式的電影。
這次我們將邀請古濤導演到場,與大家分享在他加拿大實驗電影創作的經驗以及其他一些優秀實驗電影作品,和大家探討詩意、實驗電影藝術在當今劇情片、紀錄片中的滲入與應用。
古濤
2007年畢業於加拿大Mel Hoppenheim 電影學院電影製作系實驗電影專業。
在加拿大梅勒荷蓬海姆電影學院學習其間,古濤致力於實驗電影的製作,其抽象電影作品《蝴蝶夢》入圍溫哥華ANTIMATTER實驗電影節,波士頓地下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婁新銳電影節FNC。
畢業後創作的融匯虛構、紀錄、抽象的實驗電影《去大海的路上》,榮獲世界最大短片電影節克萊蒙費昂國際短片電影節實驗電影單元評委會大獎,該片在聖丹斯電影節和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展映後,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榮獲2010年度加拿大十佳影片。
2014年《去大海的路上》在美國邁阿密美術館展出。加拿大郵報稱「古濤的電影創作進入到純粹的藝術層次」。該作品被加拿大魁北克電影資料館收藏。
2010年為紀錄長片《最後的春光》的製片人和剪輯師,該片在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榮獲最佳處女作獎,並在法國真實電影節上榮獲伊文思獎。
2011年獲得加拿大藝術基金會及魁北克藝術基金會支持,開始拍攝製作時間長達六年的紀錄長片《馴馬》。
2016年擔任加拿大劇情長片《春色撩人》剪輯,該片於2018年榮獲羅馬獨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2019西班牙馬德裡國際電影節最佳剪輯提名。
2017-2019年擔任加拿大紀錄長片《父親的憂鬱症》剪輯,該片入圍希臘Irapetra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
2017年完成紀錄長片《馴馬》,在瑞士VISION DU REEL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世界首映。
該片榮獲2017年加拿大蒙特婁國際紀錄片影展RIDM最佳加拿大紀錄長片獎
第39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金氣球獎
2018中國獨立影像展評委會大獎
2018第12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藝術探索獎
2018年第四屆華盛頓華人電影節最佳紀錄長片獎
2019年擔任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覆審評委
地 點
中國•太原[具體通知]
時 間
2019.10.26
[周六下午15:00]
眾籌費用
90元/人
預報名通道已開啟
報名截止時間
2019.10.23
席位有限
請提前鎖定
[識別聯繫人二維碼進行預報名]
聯繫方式
去書視畫公眾號
聯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