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學院實習編輯 / 張天惠
題圖來源:《The Farewell》電影
隨著好萊塢對多元形象的不斷重視,以及亞洲媒體在美國影響力的與日劇增,歐美電影市場出現了更多的亞洲形象。
之前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在美國上映並取得熱烈反響,是亞洲媒體的重要突破口。今年,Netflix 原創的兩大無猜(Always Be My Maybe)與王子逸導演的別告訴她(The Farewell)又掀起了亞裔電影熱潮。
《always be my maybe》海報
Always Be My Maybe 是一個由兩位亞裔主演的現實浪漫喜劇,講述的是童年時代的朋友 Sasha Tran(Ali Wong)和 Marcus Kim(Randall Park),他們在高中畢業前不久在一個尷尬的一夜情後失去聯繫。
鏡頭再出現後,我們發現現在兩人追求的是極端相反的道路:Sasha 現在是一位名人廚師,在洛杉磯擁有一家非常成功的餐廳,而 Marcus 繼續住在他在舊金山的童年家中,為他工作父親的供暖和製冷安裝業務。本不該再重逢的兩人,因 Sasha 返回灣區準備開設新餐廳而再度相遇,他們通過一系列熱鬧,情緒化和徹頭徹尾的荒唐情境重新聯繫起來。
Always Be My Maybe 並不能稱得上是一件傑作,畢竟浪漫喜劇多年來一直過度使用「童年朋友變成陌生人變身的戀人」的梗。Sasha 和 Marcus 之間的情感描寫並不細膩,如為什麼出名成功的名廚 Sasha 會愛上停滯不前且情感不成熟的 Marcus?這樣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詮釋。
電影的高潮,Sasha 和 Marcus 之間的口頭衝突,也只是為了電影效果而突出了兩人之間思維的根本不同。Always Be My Maybe 確實有很多不同的缺陷,但更加寶貴的是顯示給我們的真實與自然。
《crazy rich asians》海報
相比於 Crazy Rich Asians 擁有的全亞洲演員陣容,Always Be My Maybe 激起的漣漪可能很小。
我們能認出在 Crazy Rich Asians 屏幕上的很多中國元素:自製的水餃、並不流利的普通話以及中國式家長的存在。雖然這些中國的元素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但很多觀看影片的亞洲人卻無法將自身與電影中的角色聯繫起來。
這種脫節存在於標題本身:Crazy Rich Asians,電影名就已經將角色規定到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經濟階層。
一個在國際水域的遊輪上舉行單身派對,令人作嘔的富裕家庭擁有巨大的房地產資本,甚至 GPS 無法確定其位置。普通的亞洲人很難將自身與這種被財富所包圍的人物聯繫起來。
圖片來源:Netflix
此外,Crazy Rich Asians 電影的核心衝突圍繞著中國美國價值觀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間的文化衝突展開。令人痛苦的麻將場景使人印象深刻,類似的場景每次看到都能讓人感到寒意,但這種類似形象在電影中的展現對於刻畫亞裔形象來說並不有效,反而會給觀眾進行刻板印象的加深。
在這方面,雖然 Always Be My Maybe 在其演員和製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亞洲影響力,但編劇 Ali Wong,Randall Park 和 Michael Golamco 選擇講述一個愛情故事,而不是創建一個關於亞裔美國文化的社會評論。
Netflix 原創通過各種角色在屏幕上為我們展現了多樣性的亞洲字符,Sasha 是名廚,而不是陳詞濫調的律師,醫生或工程師。Marcus 則完全顛覆了美國社會中對亞裔的傳統印象,他和父親住在一起,喜歡在鏡子前跳舞時抽菸。Sasha 的演員男友 Levis 咄咄逼人,滑稽可笑,Jenny,Marcus 的亞洲女友,是一個有著長發綹的熱情潮流活動家。
這部電影沒有專門塑造亞洲人的性格,也沒有隻針對亞洲人中的一小部分,他通過自然的描寫,描繪了普通亞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角色的描繪自然而真實,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中對亞洲人的固定形象不同,這部電影在熒幕上展示的是亞洲人融入歐美社會後的自然狀態。
《the farewell》海報
與展示亞洲人融入歐美社會中的日常不同,電影別告訴她 (The Farewell)是從另一個角度為好萊塢觀眾展示了中國文化。
故事改編自導演王璐的家庭故事。演員方面由好萊塢目前當紅華裔女星奧卡菲娜擔綱主演,還有資深華裔演員馬泰、移民澳洲的女演員林曉傑等,共同講述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但在紐約長大的比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從而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衝突的故事。
這種將沉重話題輕鬆表達的方式背後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生活的客觀事實在那裡,不能被改變,可是如何解讀可以因人而異。
The Farewell 核心話題點圍繞中西文化衝突展開,電影客觀的描述了很多中國特有的傳統,如掃墓和婚禮的習俗,甚至形象的展示了中國「酒席拼娃」的社會特性。導演把這些誠懇的表達出來,不褒不貶,借用 Billi 的話:「(沒有什麼哪個更好,只是)不一樣。」
這樣真實的鏡頭反映出很多華人移民離家、返家的內心感受。
與 Crazy Rich Asians 不同,觀眾不會看到浮誇的內容,誇張的搞笑,而是始終會覺得特別生活化。那些離開中國後在海外打拼的心酸,出國後觀念的改變,中國人眼中的海歸,及移民後再回國的各種文化隔閡也細緻反映在對話中。
《the farewell》電影截圖
其實,亞裔在西方主流文化體系中一直處於邊緣,而在好萊塢這個向全球輸出文化產品的工廠內部,其實比想像中保守得多,其電影中的亞洲人物形象也普遍固定。
西方影視作品對亞洲人的典型刻板印象
(1)「我很能打」
圖片來自網絡李小龍的橫空出世,將功夫這個詞帶到世界的同時,也讓香港功夫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在他之前,好萊塢電影中的徒手搏擊情節簡直就是個笑話,難看無比,比起西部片中帥氣地使用手槍斃敵著實遜色不少,李小龍那華麗的格鬥動作極大的震撼了好萊塢。但是恐怕李小龍自己也沒想到,他用功夫為亞裔演員爭得一席之地的同時,也用功夫把他們鎖在了牢籠裡。隨後的成龍、李連杰、泰國的託尼賈、韓國的李秉憲等男星,以及章子怡、楊紫瓊、劉玉玲等女星,他們在好萊塢起初的代表作品都和「打」有關。這就陷入了另一個刻板印象中:一個亞裔如果不會數學的話,那他一定很會功夫。(2)邊緣化的亞洲女性
圖片來自網絡亞裔女性的影視形象,相比於男性,顯得更為單薄。除了動作戲之外,更多的亞裔女演員和路人無疑,可有可無。少有能引起印象的角色,也都是各種類型的邊緣人,以妓女形象居多。這和美國的幾次戰爭經歷分不開,二戰結束後,美軍進駐日本時開設了一批妓院,僱傭了大批女性,朝鮮戰場,越南戰場同樣如此。這些妓女形象出現在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塑造出一種溫順、性感但又放浪的亞裔女性形象。
隨著亞洲經濟的發展與歷史的推進,亞洲人不再被指定為一群書呆子或貪婪的商人,也不再會被功夫大師或看不見的忍者這樣的形象所代表,這些刻板的印象已經逐漸在改變。
近年來,亞洲和亞洲以美國為中心的故事充斥著歐美主流媒體和文化。2018年對亞洲文化在歐美文化的傳播是重要的一年:電影方面Crazy Rich Asians 票房大賣,Netflix 原創的 To All the Boys I』ve Ever Loved Before,情節改編自同名的小說,成為Netflix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
在體育方面,日本的 Naomi Osaka 擊敗了美國網球巨星小威廉士,成為美國公開賽的第一個日本冠軍,大阪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
與此同時,Chloe Kim 成為亞裔美國人代表的象徵,她是歷史上在滑雪板半管中贏得奧運金牌最年輕的女性。「Subtle Asian Trait」,一個在 9 月創建的 Facebook 小組,已然變成一個擁有超過一百萬會員的全球現象級組織。
《the farewell》電影截圖
好萊塢市場對多元化形象的需求不斷增長,亞洲形象佔的市場比重越來越多,真實客觀的亞洲形象也逐漸被大眾所認識。
其中,亞裔電影在亞洲文化傳播中貢獻了很多力量。以有很多缺點的 Always Be My Maybe 為例,它也許並不像 Crazy Rich Asians 那樣具有革命性或歷史性,但整部電影為我們展現了獨特的、個別的亞洲人在不同的地域上憑藉自己的努力拼得一席之地的能力,致敬了所有種族的多面性。
電影中,不同種族的人終於能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形象而被人認識,有夢想、信仰和激情的人的形象超越了以文化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
電影是生活的寫照,電影如此,生活也是如此。